【採訪/觀察者網 小婷】
一張「港獨」海報,攪亂了開學季本該有的美好。
事情的過程,大家都已經很清楚了:香港中文大學內地女生撕了「港獨」海報,對方與其發生爭執。緊接著,學生會學生圍堵校領導,諸如「恭喜魂歸西天」、「支那」、「支蛆」之類的侮辱詞彙不絕於耳,矛盾不斷升級。
說起香港高校「民主牆」,長久以來一直是本地學生的舞臺,內地生鮮有發聲。直到最近幾年,內地生才逐漸敢於站出來表達自己的意見,也不可避免地與本地生發生衝突。正如這次撕海報事件,看似是一起偶然的輿論事件,背後卻是香港學生的「國家認同」問題和掩蓋不住的內心失落。
香港青年到底怎麼了?「民主牆」上的「港獨」聲音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香港年輕一代?面對「港獨」的不斷攻擊,香港23條立法條件是否成熟?觀察者網專訪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寒竹,詳細解讀香港問題。
觀察者網獨家專訪撕「港獨」海報內地女生
觀察者網:香港中文大學「撕港獨海報事件」,您認為這是一起偶然的輿論事件,還是長期積累的社會矛盾的爆發?
寒竹:這個事件表面上看是一個偶發事件,但實際上有很深刻的現實根源,是長期存在的矛盾公開化的一個表現。
毫無疑問,香港回歸20年來取得了巨大進步。但香港居民,特別是青年學生的國家認同仍然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根據我們在香港幾所大學進行的民調,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香港年輕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度較高,但到了2008年以後,香港社會中所謂的「本土意識」逐步彰顯,中國人身份意識則日趨薄弱,尤其是青年學生的國家認同感一直在下降。2016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7周年之際,港大、中大、科大、浸大、城大等15所大專院校的校園地標處,都出現了「香港獨立」條幅。
但另一方面,香港青年學生中的「獨立意識」也激起了許多愛國青年的反彈,面對猖獗的「港獨」言論,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站出來抵制和譴責。而在抵制香港校園「港獨」言論的行動中,內地學生理所當然地站在前列。這次內地女生怒撕校內「港獨」宣傳海報事件,實際上是香港校園中「港獨意識」與反「港獨意識」矛盾衝突的一次公開化,將來還有可能會出現不同形式的衝突。
觀察者網:這件事情背後反映了當下香港社會尤其是香港年輕人什麼樣的心態?
寒竹:近十幾年來,由於香港經濟在全球化浪潮中日益邊緣化,香港大資本對社會的壟斷程度越來越嚴重,社會貧富懸殊日趨擴大,社會公平嚴重缺失。這些社會矛盾原本植根於香港內部的經濟結構和政治亂象,但一些海外政治勢力和香港政客卻禍水東引,把香港社會內部的矛盾歪曲為內地與香港的矛盾,試圖把香港社會的內部矛盾和衝突轉移到中央政府和普通內地人身上,以此來煽動普通香港民眾,尤其是青年學生對內地的不滿。
由於這些原因,香港一些年輕人在現實中有嚴重的失落感,對未來缺乏信心,而對內地突飛猛進的發展和內地生活水平的提高,則持一種不健康的牴觸情緒。從某種意義上說,一些香港青年學生口頭中的「自由」「民主」和「港獨」是一種「心理虛構」,是用來掩蓋自身失落感的一種心理支撐。
1998年-2013年UGC院校在讀內地本科生人數與佔比
觀察者網:您和香港學生接觸過程中,對他們的整體印象如何?「港獨」聲音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香港青年?
寒竹:在香港,公開主張和宣稱「港獨」的還是少數。絕大多數香港居民,包括青年學生都清楚,「港獨」並非一個現實的選項。所以,儘管有時「港獨」的聲音聽起來很喧囂,人數其實並不多。
但是,有一個問題必須要澄清,有些香港居民沒有主張「港獨」,但並不等於他們對中國有著國家認同感。事實上,在香港的青年人中,儘管公開主張「港獨」的人是少數,但缺乏國家認同的人卻相當多。很多人沒有主張「港獨」只是因為他們感到香港「獨立」沒有任何現實可能性,這些人仍然缺乏國家認同感。
根據我們2016年在香港幾所大學的民調,受訪的2500名香港青年在校大學生中,有近五成(48.8%)的香港青年學生認為「我是香港人,而不是中國人」;只有約四成(38.7%)的學生覺得自己「是香港人,也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