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竹:那些愛在「民主牆」上貼海報的人,其實最抵制民主

2020-12-08 觀察者網

【採訪/觀察者網 小婷】

一張「港獨」海報,攪亂了開學季本該有的美好。

事情的過程,大家都已經很清楚了:香港中文大學內地女生撕了「港獨」海報,對方與其發生爭執。緊接著,學生會學生圍堵校領導,諸如「恭喜魂歸西天」、「支那」、「支蛆」之類的侮辱詞彙不絕於耳,矛盾不斷升級。

說起香港高校「民主牆」,長久以來一直是本地學生的舞臺,內地生鮮有發聲。直到最近幾年,內地生才逐漸敢於站出來表達自己的意見,也不可避免地與本地生發生衝突。正如這次撕海報事件,看似是一起偶然的輿論事件,背後卻是香港學生的「國家認同」問題和掩蓋不住的內心失落。

香港青年到底怎麼了?「民主牆」上的「港獨」聲音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香港年輕一代?面對「港獨」的不斷攻擊,香港23條立法條件是否成熟?觀察者網專訪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寒竹,詳細解讀香港問題。

觀察者網獨家專訪撕「港獨」海報內地女生

觀察者網:香港中文大學「撕港獨海報事件」,您認為這是一起偶然的輿論事件,還是長期積累的社會矛盾的爆發?

寒竹:這個事件表面上看是一個偶發事件,但實際上有很深刻的現實根源,是長期存在的矛盾公開化的一個表現。

毫無疑問,香港回歸20年來取得了巨大進步。但香港居民,特別是青年學生的國家認同仍然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根據我們在香港幾所大學進行的民調,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香港年輕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度較高,但到了2008年以後,香港社會中所謂的「本土意識」逐步彰顯,中國人身份意識則日趨薄弱,尤其是青年學生的國家認同感一直在下降。2016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7周年之際,港大、中大、科大、浸大、城大等15所大專院校的校園地標處,都出現了「香港獨立」條幅。

但另一方面,香港青年學生中的「獨立意識」也激起了許多愛國青年的反彈,面對猖獗的「港獨」言論,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站出來抵制和譴責。而在抵制香港校園「港獨」言論的行動中,內地學生理所當然地站在前列。這次內地女生怒撕校內「港獨」宣傳海報事件,實際上是香港校園中「港獨意識」與反「港獨意識」矛盾衝突的一次公開化,將來還有可能會出現不同形式的衝突。

觀察者網:這件事情背後反映了當下香港社會尤其是香港年輕人什麼樣的心態?

寒竹:近十幾年來,由於香港經濟在全球化浪潮中日益邊緣化,香港大資本對社會的壟斷程度越來越嚴重,社會貧富懸殊日趨擴大,社會公平嚴重缺失。這些社會矛盾原本植根於香港內部的經濟結構和政治亂象,但一些海外政治勢力和香港政客卻禍水東引,把香港社會內部的矛盾歪曲為內地與香港的矛盾,試圖把香港社會的內部矛盾和衝突轉移到中央政府和普通內地人身上,以此來煽動普通香港民眾,尤其是青年學生對內地的不滿。

由於這些原因,香港一些年輕人在現實中有嚴重的失落感,對未來缺乏信心,而對內地突飛猛進的發展和內地生活水平的提高,則持一種不健康的牴觸情緒。從某種意義上說,一些香港青年學生口頭中的「自由」「民主」和「港獨」是一種「心理虛構」,是用來掩蓋自身失落感的一種心理支撐。

1998年-2013年UGC院校在讀內地本科生人數與佔比

觀察者網:您和香港學生接觸過程中,對他們的整體印象如何?「港獨」聲音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香港青年?

寒竹:在香港,公開主張和宣稱「港獨」的還是少數。絕大多數香港居民,包括青年學生都清楚,「港獨」並非一個現實的選項。所以,儘管有時「港獨」的聲音聽起來很喧囂,人數其實並不多。

但是,有一個問題必須要澄清,有些香港居民沒有主張「港獨」,但並不等於他們對中國有著國家認同感。事實上,在香港的青年人中,儘管公開主張「港獨」的人是少數,但缺乏國家認同的人卻相當多。很多人沒有主張「港獨」只是因為他們感到香港「獨立」沒有任何現實可能性,這些人仍然缺乏國家認同感。

根據我們2016年在香港幾所大學的民調,受訪的2500名香港青年在校大學生中,有近五成(48.8%)的香港青年學生認為「我是香港人,而不是中國人」;只有約四成(38.7%)的學生覺得自己「是香港人,也是中國人」。

相關焦點

  • 媒體:港中大撕海報事件 能讓我們思考的其實更多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有關使用民主牆守則》規定,雖然不可以遮蔽、撕毀張貼物,但張貼物必須署名,以及備註張貼日期。因此,那些除了「港獨」標語以外,什么元素都沒有的大幅海報,也屬於違規張貼,撕掉它們似乎也沒什麼問題。今天下午,學生會已經將佔用面積過大的海報清理出來,並表示如果明早八點,如果海報依然違規,也將全部清除。然而,這還不是事情的關鍵。
  • 冰島民主議會的集會地點,冰島的民主議會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主議會
    古往今來,多少人在談論這個問題,多少文章在闡述人生的道理。其實,人生說來也很簡單,它不過是一次單程旅行。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下午遊覽第一站辛格韋德利國家公園,位於雷克雅末克東北40多公裡處,是世界文化遺產。
  • 民主也是長牙齒的
    佔領軍的這一極端行動或許源於民主最深處的焦慮:戰後法庭對這些身負屠殺和迫害罪行的納粹官員的審判,仍然是按照納粹時期的法律來審判、定罪,大批納粹的罪行因此可能在形式上並不成立,不利於民主轉型,於是秘密處決作為德國戰後去納粹化的轉型正義形式之一,便有其必要和效果,民主也是應該長牙齒的。這段佔領軍戒嚴時期秘而不宣的「軍事民主」,為憲法保衛局所奉行的民主激進主義作出了示範。
  • 西方協商民主的概念與特徵解析
    但是,在看到協商民主含義的分歧的同時,也可以看到,他們從不同角度並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協商民主的含義。他們都強調在一個更加包容和正義的自由社會中對話和協商的重要性。[3]簡要地講,協商民主最基本的內涵就是具有多元文化特徵的公民通過自由、平等、公開地運用理性,參與公共決策和政治生活,使各種觀點不受限制地交流,通過辯論尋找理性能信服於人的方法,潛在地促進偏好變化,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一致或共識,以保持合作。
  • 拉丁美洲脆弱的民主
    劉文龍告訴本刊記者,「這種影響力最顯著最極端的表現形式就是軍事政變,而最普遍存在的影響就是軍人幹政。」按照政治學原理,體制化的民主要求軍隊專業化,服從民選的文人政府。拉美由軍人政權向文人政權的轉變不很徹底,軍隊的「巨大影響仍然構成對民選文人政府的主要威脅。整個拉美地區,為阻止軍隊重返政壇所設置的障礙是脆弱的。而只要軍隊還沒有完全服從民選的文人政府,民主就沒有脫離險境」。
  • 民粹主義與「民主的悖論」
    隨著討論的深入,在這些誘發民粹主義的民主難題中,人們越來越關注民主的悖論這一最具挑戰性的問題。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民主悖論成為民粹主義興起的深層根源?依卡農範之見,這一悖論常被人指為現代民主本身的複合式結構,其中的兩大支柱——自由主義和人民主權——的張力始終存在。在當代法國思想家羅桑瓦龍看來,這種對峙性衝突早在現代民主肇始之初就已經存在。
  • 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
    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政黨理論、民主政治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偉大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進行的偉大創造,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
  • 烏總統誇美國國會是「世界上最古老民主機制」 俄議員懟:太無知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發表聲明,一方面稱這是一起「史無前例的針對美國國會的暴力事件」,另一方面又吹捧說,「世界上最古老、最偉大的民主體制」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堅韌性——在抗議集會數小時之後,美國國會便對總統大選的結果「蓋棺定論」。美式民主的這種堅韌性,讓烏克蘭的國民備受鼓舞。
  • 民粹主義者都對民主做了些什麼?
    如今,世界上有四個人口眾多的民主國家由民粹主義者統治:印度的莫迪、美國的川普、印度尼西亞的佐科·維多多,以及巴西的波索那羅。所以,弄明白到底哪位學者說得對就顯得非常重要:這究竟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倒退呢,還是說,人們終於發現,他們之所以失敗,其罪魁禍首就是那些精英們,並因而開始撥亂反正?(亦或是,像弗格森所說的那樣,這一切都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
  • 《中國人想要什麼樣民主》:學歷越高越偏「右」
    新京報:在問卷設計上和上一次重合度高嗎?  張明澍:問卷設計和1988年那次有些關係,考慮到要和當時的結果進行比較,但這次關注的重點更體現現在的時代特點,比如現在政治體制改革比較集中在一個比較具體的問題,即了解中國民眾想要什麼樣的民主這個問題上。1988年那次一共有29個問題,這次是30個問題,書裡看起來比較多,是因為把一些問題拆開了。
  • 《中國人想要什麼樣民主》:學歷越高越偏右
    問題包括幾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政治觀念、意識形態,對政治、對民主的理解;第二塊是政治參與態度和參與經驗,比如投票的時候你是什麼態度等,你實際參加投票的情形;第三塊是政治知識的掌握,比如知不知道十八大什麼時候開,十八大的重要性是什麼。這裡面政治觀念是最核心的一塊。後面兩塊的問題設置和1988年基本一樣,只是有一些因應時代背景變化而產生的措辭改變。新京報:在調查取樣上是否都是一樣的城市?
  • 治理民主是政黨政治的屬性
    這就需要科學定位好政黨政治的民主屬性,釐清政黨政治民主的內涵和定位。   民主是兼具價值與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價值的民主,即價值民主,指涉的是經由全人類理性構建並孜孜追求的美好價值目標,涉及民主實踐的績效問題。其實,民主的價值就在於維護和實現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價值民主就是維護和實現絕大多數人利益的民主。
  • 中國式民主的五大特徵
    「『名非天造,必從其實』。實現民主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不能拘泥於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說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評判標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為它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
  • 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
    隨著人民生活從短缺到溫飽再到總體上實現小康,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也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特別是,隨著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和利益訴求的多樣化發展,以及主體意識的提升和參政議政能力的增強,人民對民主政治的要求也在顯著增長。
  • 俞可平:馬克思論民主的普遍性
    論及馬克思的民主理論,人們一般都會想到馬克思強調民主的階級性,強調民主與專政的不可分割,強調民主的經濟基礎和歷史範疇,強調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民主的批判,等等。這無疑抓住了馬克思民主觀的特點和要害。這些特點將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與歷史上其他一切民主理論明顯地區分開來,成為馬克思民主理論的標識。但是,馬克思關於民主普遍性的論述,卻常常被人忽視。
  • 當科學遭遇網絡民主
    中國科學家在微博上表現很不活躍。科學家和科學傳播工作者在微博空間的缺席更是導致在涉及包括轉基因、地震預報及食品安全等爭議性科學問題時,反對科學主流觀點和無視科學證據的聲音佔據了話語權。網絡民主的價值那麼科學家在微博空間的缺席,是否代表在Web3.0時代科學傳播的專業化訴求與科學傳播的民主屬性之間存在著無可調和的矛盾?
  • 臺灣族群對立:「國家認同」取代民主主題
    「臺獨」訴求的基本思路:獨立優先民主   現代國家的政治發展,一般以政治民主化為核心。民主作為多數權力的體現,朝野政黨競爭主要體現在公共政策和施政層面上,爭取多數民眾的支持,有時涉及對外政策,但不可能涉及國家認同之爭。不太可能冒著社會分裂和對立的風險,倡導分離意識。
  • 任劍濤:留美政治學博士對民主的拒斥
    結果它們對內可以消除各職業及各階級間無謂的紛擾及自相抵制,如罷工,停業,及競賣等等,而對外則可以舉全國的力量以應付國際間的經濟鬥爭。固然諸國之間經濟,社會,及文化上的努力也不能謂為已得到完全的成功,但以比民主國家,則確有指揮若定的好處。」[25]錢端升這樣的比較論述,就是認可獨裁政治或極權國家治理的高績效。
  • ...是2016年大選的兩倍多——被金錢綁架的民主玷汙了「民主」二字
    原標題:2020年直接用於美國總統和國會議員選舉的費用將超過140億美元,是2016年大選的兩倍多——被金錢綁架的民主玷汙了「民主」二字激烈程度堪比貼身肉搏的美國2020年總統和國會選舉雖已塵埃落定,但餘波遠未平息,除兩黨纏鬥仍在繼續外,競選背後的巨額開支也讓人質疑所謂「民主」選舉的「含金量」。
  • 與民主政體截然對立的一種政體,善的政體
    高貴的出身是第歐根尼和品達的準繩,但《雅典政製作者強調的卻是金錢能夠塑造嘉言善行和政治才幹「在所有國家中,民主制都被視為貴族制的對立面;最善之人最不放縱、最不邪魅,他們是德行最敏銳的眼睛;相反,芸芸大眾往往無知、無序、無德行;這是因為,貧窮日益敗壞著德行,無教和因貪婪而導致的無知也日益敗壞著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