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有志事件:後真相時代,警惕輿論場中「偽正義」式吶喊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後真相」一詞真正進入公眾視野得益於英國脫歐和川普當選。

在英國,儘管「英國每年向歐盟支付3.5億英鎊」的說法被大量事實證偽,但它仍舊被作為宣傳的口號,吸引了大量投票。在美國,人們頻繁地用這個詞彙表達川普「推特舌戰」和「爆冷當選」的潛在關聯。

而後,《經濟學人》對「後真相」一詞進行了解讀:真相沒有被篡改,也沒有被質疑,只是變得次要了

「後真相」時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資訊時代對媒體和公眾發起了挑戰。拿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辛巴燕窩事件為例,在被舉報所售燕窩產品造假後,辛巴發表聲明承認帶貨的燕窩產品實為一款燕窩風味飲品,不應當作燕窩製品進行推廣,同時決定先行賠付6000萬,維護消費者權益。另一方面,舉報者持續推動,呼籲法律層面給予辛巴更嚴厲的處罰甚至追究刑責,自媒體也步步緊逼,發表了《辛巴案或面臨15年徒刑,相關股份跌停》的文章,大有代替監管提前執法、輿論審判的味道。

這樣鋪天蓋地的輿論徵伐,讓人不禁想起2018年,臉書涉嫌操縱美國大選的醜聞,這起公共事件從某種程度上昭示了「後真相」概念的本意:在大數據時代,信息的收集與釋放無孔不入,我們每個人都是「透明人」,情緒可以被操控,選擇也可以被影響。

顯然,在後真相時代,基於辛巴平日高調的做事風格,張狂的個性,以及燕窩事件中「犯錯」的事實,對比「行政立案與刑事立案的區別」、「主播責任與品牌責任的釐清」,網民更傾向於選擇「辛巴判刑15年」等他們更容易接受的信息,並將其當做「真相」。而事實上,根據公開信息,我們不難發現,該局確實已介入調查,但屬行政調查,與刑事立案程序分屬不同的法律範疇。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樣因為直播帶貨踩雷的還有成名已久的羅永浩。在被王海質疑「漱口水」虛假宣傳、蘭蔻唇膏「造假」後,昨天,「交個朋友」突然發布公告,承認直播間所售羊毛衫為假貨,將為2萬消費者假一賠三處理。在公告中,羅永浩與辛巴一樣採取了先行退一賠三的賠付政策,並稱已向公安機關報案。

一個是「輕信」品牌方的產品說明,誇大燕窩含量;一個「輕信」品牌方的資質,將普通針織衫當做羊毛衫售賣。與辛巴虛假宣傳不同,羅永浩的「皮爾卡丹」涉嫌偽造文書,已被證實為假冒偽劣產品,事態要更加嚴重。

然而公眾對於同樣的解決方案,卻表現除了截然相反的態度。同樣是退一賠三,輿論對辛巴的態度是「又一次的欺騙」、理應「退一賠十」、「十五年有期徒刑」。而對於羅永浩,我們則頻頻聽到「主動賠付有擔當」、「不給打假人碰瓷機會」、「有理有據及時應對」等正面聲音。甚至,已經出現「同樣都是涉嫌直播售假,辛巴慘被罵,羅永浩全網誇」的自媒體定調言論。

同樣的時間、同樣的行業發生的同類事件,輿論走勢卻天差地別。而這種真相和邏輯被忽視,情緒主導輿論的情形正是「後真相時代」的典型特性。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11(2020)》顯示,以微信、抖音為代表的社交媒體逐漸取代傳統媒體成為人們最重要的新聞信息來源。然而輿論是把雙刃劍,且不談媒體從業者自身對熱點新聞的過度追逐,一些移動新媒體的算法,更是明確了平臺對於用戶是迎合而不是均衡地提供信息。

這樣必然導致信息的馬太效應,以該事件為例,羅永浩一度是知名企業家,科技粉心中的「理想主義者」,群眾基礎良好,而公眾對於羅永浩的固有認知,推動了相關信息的正反饋,這些正反饋不斷進入信息流推送的良性的循環;而在王海等領銜下,辛巴的流量信息越是毒化,用戶的反饋也進入惡性循環。長此以往,用戶的視野必然會變得更加封閉狹窄。激烈的情緒、爭相的表達和宣洩交織在一起,不斷動搖著現代社會的信任根基。

輿情需要疏導,而法律需要普及,制謠傳謠的行為,也將自身陷入危險境地,公眾在「後真相時代」自處時,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通過對內容的觀察、對渠道的判別,對情緒的控制,避開信息傳播中的陷阱,「讓子彈多飛一會兒」,多方佐證後,真相遲早會浮現。

來源 搜狐網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焦點

  •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關鍵詞:後真相 輿論 輿論引導 媒體一、網絡輿論後真相化的表現(一)真相讓位於情感"後真相"最早興起在政治學中,被一些學者用來形容西方政客通過製造假相操縱民意,騙取民眾選票,製造"後真相"政治現象後來,隨著後現代主義反本質主義、反基礎主義、反"在場形上學"思潮在人文社會科學諸學學科的影響不斷加深,"後真相"又逐漸被新聞傳播學、社會學等學科所接納,其中在新聞傳播學產生的影響最為顯著。後真相時代的網絡上我們並不追求真相,只是藉機宣洩自己的情緒,發表自己的主張並藉此來尋求同感。
  • 後真相時代的辛有志事件:網絡輿論不能代替監管
    而後,《經濟學人》對「後真相」一詞進行了解讀:真相沒有被篡改,也沒有被質疑,只是變得次要了。「後真相」時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資訊時代對媒體和公眾發起了挑戰。這樣鋪天蓋地的輿論徵伐,讓人不禁想起2018年,臉書涉嫌操縱美國大選的醜聞,這起公共事件從某種程度上昭示了「後真相」概念的本意:在大數據時代,信息的收集與釋放無孔不入,我們每個人都是「透明人」,情緒可以被操控,選擇也可以被影響。
  • 「毛洪濤事件」是面反光鏡,傳遞真相即是正義
    「毛洪濤事件」涉及了一條鮮活生命,又關聯到官場、舉報、作風、鬥爭等各種複雜話題,難免讓社會公眾產生形形色色的聯想與揣摩。其實這也不難理解,黨員領導幹部本身是姓「公」,其一言一行本來就是百姓群眾關注的重點對象。何況,帶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式的「死諫」色彩,更是讓人陷入「電視演繹情景」的腦補畫面。
  • 後真相時代的輿論反轉
    |後真相時代 | 媒體把關人 日前,廣州市方圓實驗小學一名教師涉嫌體罰學生致其吐血事件備受關注。 3、後真相時代的群體極化 在後真相時代,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比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受眾容易被情緒裹挾,傾向於選擇他們願意看見和相信的事實
  • 新媒體時代應警惕「後真相」現象
    文 / 金澤香學者藍江在《後真相時代意味著客觀性的終結嗎》一文中不無擔憂地表示:在今天,更容易影響人的行為決策的不再是客觀事實,而是內心的信仰和情感依靠,人們不是在理性分析和判斷數據基礎上做出決定,而是轉向內心中的立場和情感。這是一個立場先於真相的時代,也就是被媒體高呼的「後真相」時代。何謂後真相?
  • 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如何重塑話語權?
    後真相時代,主觀臆斷的權重,高於對客觀事實的認知。對受眾注意力的爭奪,網絡輿論場中的吃瓜群眾,在媒體和相關機構未查明事實全貌的情況下,斷章取義,造成網絡謠言和輿論走偏、失焦。後真相在當今中國社交媒體傳播的實踐場域下,具有了非理性和情緒化色彩,網民顯露出情感認同宣洩,忽視和缺乏對事實真假的考證,不以事實為依據,主觀化自我表達,形成認知偏執,形成了新的輿情生態景觀。
  • 從視覺中國黑洞事件看,後真相時代公關在公什麼關?
    1.後真相時代,第三現實是公關發揮作用的角力場小僧說過,後真相時代企業公關在公第三種現實的關。也就是當大眾目光、話題聚焦後,傳播營造出的介於真實與虛假之間的現實,這種現實既不完全客觀也不完全虛構,是一種激發情感共鳴、帶有強烈情緒化的現實。
  • 李期鏗丨「後真相時代」的美國輿論生態場
    「真相凋零」和輿論極化狀態給美國的國家治理和外交關係帶來挑戰。北京外國語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李期鏗認為,在現代主義興盛的時代,客觀事實是新聞報導的生命,這也是西方「客觀新聞學」理念的精髓所在。然而,「後真相」卻印證了新聞事實紐帶的斷裂。
  • 「後真相」衝擊西方新聞輿論生態
    2016年,「後真相」一詞入選英國《牛津詞典》年度詞彙,引起廣泛關注。根據西方國家的相關統計,該詞在英國脫歐與美國大選這兩起新聞事件後使用量激增,並在西方國家流行開來。具體而言,「後真相」是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
  • 後真相時代:如何欺騙消費者?
    2016年末,《牛津英語詞典》將「後真相」列為當年的年度詞彙,並定義為:訴諸個人情感和信念,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後來國內媒體報導時,多用詞為「西方後真相」,似乎那個時候後真相跟國內還沒什麼關係。不過,近兩年應該有一部分人能感受到,國內後真相也漸瀰漫。
  • 新媒體時代輿論法則思考:如何消除「偏激共振」
    新媒體時代輿論法則思考:如何消除「偏激共振」   當「官二代」的身份標籤被證為
  • 後真相時代:被操縱的真相
    「後真相就是真相和邏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被忽視,而情感煽動主導輿論的情形。」2.安第斯困境:在這個缺少合適背景的故事中,一組片面事實和受到誤解的數字被編織在一起,改變了人們對某種事物的喜好和食用它的道德意義。各行各業有經驗的溝通者會通過片面的事實、數字、故事、背景、吸引力和道德呈現某種世界觀,從而影響現實。3.
  • 人民日報思潮之思:「後真相」衝擊西方新聞輿論生態
    2016年,「後真相」一詞入選英國《牛津詞典》年度詞彙,引起廣泛關注。根據西方國家的相關統計,該詞在英國脫歐與美國大選這兩起新聞事件後使用量激增,並在西方國家流行開來。
  • 新冠肺炎下的網際網路輿論:警惕反智主義與情緒傳播病撕裂人群
    目前的民間輿論場,社交媒體背後,實際上已經出現了群體分化現象,自媒體意見領袖的異軍突起放大了這種分化和群體集聚, 這其中就包括反智主義網際網路群體。反智主義,是站在「理智主義」或「理性主義」反方向的一種社會思潮。   反智主義,是基於不同思維基礎上的不同階層或人群產生的文化分歧,對常識常理的背離,對社會主流意識的反叛。
  • 新京報:事件回應慎用「不明真相」「別有用心」
    原標題:事件回應慎用「不明真相」「別有用心」 少數人打砸鬧事,理應繩之以法,民眾的合理訴求理當通過合法、正當的渠道表達,若用「不明真相」、「別有用心」等詞語恰恰是最差的回應方式,無異於在沸騰的輿論場火上澆油。 9月26日,廣東省汕頭市發生一起市委機關被衝擊的群體事件。
  • 《後真相時代》:別急著「站隊」,有些真相會「說謊」
    隨著事件的發掘,不少新聞開始變得像是作家筆下的懸疑小說,接連不斷的反轉撩撥著大眾輿論的風向。這其實是一種被稱為「後真相(Post-truth)」的傳播現象,指的是人們的注意力不再集中於真相本身,而被情緒和個人信仰所牽引形成輿論。也就是說,當我們每天忙著「吃瓜」、「站隊」的時候,其實有可能就是被有心人帶了節奏還不自知。
  • 兩個輿論場的碰撞與挑戰——網絡時代的輿論新格局(上)
    而「民間輿論場」以網際網路新媒體為代表,具有雙向通道,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傳播者和受眾互為主客體且擁有更強大的參與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把分散的人群重聚起來的巨大作用,因而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某一個具體問題,也可能會被不斷放大,形成超出預期的輿論影響力。   正是這種特點使得兩個輿論場之間缺乏應有的交集,也是造成公眾「對抗」官方輿論的根本原因。
  • 如何在「後真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
    「後真相」一詞是在英國脫歐和美國總統大選這兩次極具爭議性的事件下產生的,之後迅速躍入人們視線。「後真相」時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資訊時代對媒體和公眾發起了挑戰。媒體和媒體人如何在這個紛繁複雜的「後爭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值得深思。
  • 大網絡時代新聞輿論工作把控難點與突破
    在大網絡時代,輿情有三大特點: (一)多在網絡傳播中產生 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廣泛使用,使隨手拍、隨時發成為時尚,每天人們身邊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和一些有特色的東西都會以一張張照片、一個個視頻、一段段文字等形式,通過普通人的手機或其它設備上傳至網絡與朋友、網友分享,而那些涉及食品藥品安全、環境汙染、官員腐敗、以強欺弱等敏感話題以及關愛救助弱勢群體等張顯時代精神方面的內容
  • 大衣哥回應出軌偷稅事件後,被要求公開完稅證明,輿論風向一邊倒
    近期,大衣哥確實忙得焦頭爛額,畢竟,知名媒體人公開大衣哥偷稅漏稅以及出軌女粉絲的事件    在大衣哥回應出軌以及偷稅漏稅全是胡編亂造,如果有不相信的人可以來查後,這位公開大衣哥出軌偷稅漏稅事件的知名大V又在網上發文要求大衣哥公開完稅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