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整理|關於「後真相」,只看這一篇就夠了

2020-11-29 胡師姐北大新傳考研

「後真相」(post-truth)這一詞彙自從2016年被《牛津英語詞典》評為了「年度詞彙」之後,就一躍成為了新傳考研出題老師的「寵兒」。

(圖片來源:新華網)

僅在2018年的名詞解釋這一考題類型裡,「後真相」就出現了很多很多次:

後真相(2018年清華史論862)

後真相(2018年四川大學學碩636)

後真相(2018年復旦大學專碩440)

後真相(2018年湖南大學學碩714)

後真相(2018年復旦大學專碩440)

後真相(2018年暨南大學專碩440)

後真相(2018年湖南大學學碩史論)

直到最新的2020年考研題目裡,北師大還在對此進行了考察——也是名詞解釋的形式,可見這一考點的「生命力」的旺盛。

分析題:

後真相所體現的新媒體傳播的特點,路徑,給傳播學研究的啟示。(2018年武漢大學學碩809)

論述題:

後真相的特徵和對傳播的影響與挑戰。(2018年北大學碩專一)

1 「後真相」的定義及來源

正如大家都已經知道的,「後真相」一詞真正進入大家的視野是2016年的「牛津詞典年度詞彙」。

但是更值得大家注意的是,《牛津詞典》還給出了「後真相」的定義:

從這一定義裡可以看出,所謂的「後真相」,並不是說「真相」本身發生了什麼變化,而是輿論對於「真相」的態度發生了轉變。正如《經濟學人》在其發布的「Art of the lie」一文中對後真相進行解讀——「真相沒有被篡改,也沒有被質疑,只是變得次要了。」

(圖片來源:察網)

其實「後真相」一詞由來已久:

1992年,美國《國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海灣戰爭的文章《後真相及其後果》(Post-truth and Its Consequences),首次使用了「後真相」一詞,並賦予其「情緒的影響力超越事實」的含義,但在當時並未引起注意。

2004年,美國傳播學者拉爾夫·凱伊斯(Ralph Keyes)闡釋了「後真相」的哲學內涵,認為後真相時代是「模糊的陳述,模稜兩可將成為未來一種新的真實觀。

2012年,英德拉吉·帕瑪爾(Inderjeet Parmar)提出了「後真相政治」的概念,揭示了總統競選中的謊言、公共輿論與政策討論相背離的事實。

而《牛津詞典》之所以在2016年將「後真相」列為年度詞彙,是因為根據他們的統計,post-truth在2016年的使用率比前一年增長了2000%左右。

這同2016年發生的兩件政治事件有著緊密的關係:英國脫歐和川普當選。

在英國,儘管眾多事實核查證明「英國每年向歐盟支付3.5億英鎊」的說法存在問題,但是它仍舊被印在大巴上,吸引了大量的投票。

而在美國,與不同於傳統政客的唐納·川普的「爆冷」當選,並且利用推特同媒體展開「純情舌戰」,使得「後真相政治」被廣泛的關注。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西語版)

「後真相」一詞正是如此從政治領域中發軔而來。在「後真相政治」,或被稱為「後事實政治」中,政治家的辯論與宣傳將事實放置在「次要」的位置上,也逐步與政策細節脫離,而是被情感訴求所掌握。

傳統政治中雖然有著「何為事實」的爭論,甚至有著歪曲事實的作為,但是至少都將「真相」擺在極重要的位置上。而在2016年的政治事件中,「真相」無疑走向了貶值。

2「後真相」的具體表現

南京大學教授胡翼青解釋後真相事件的特徵是:一方面,被原有社會秩序規定的真相界定者和界定方式正在受到公眾前所未有的質疑;另一方面,公眾與真相提供者之間原本較為穩定的契約關係變得飄乎不定。

在信息大爆炸的全媒體時代,博取「眼球效應」成為各類媒體平臺爭奪受眾的不二法門,它們愈來愈嫻熟地去迎合大眾心理吸引點閱、引導輿論、以求商業價值的最大化,對事實的核對、對客觀的追求、對理性的崇尚等傳統媒體一直引以為傲的「社會把關人」角色,早已在「注意力經濟」的強大作用面前消弭為無形。

在當下國內外各種矛盾突出的世代,人們在乎的其實並不是嚴肅的事實,而是在尋求一種情緒上的爆發、情感的共鳴。對於受眾而言,當他們看到這些帶有激烈觀念或情感的言論時,內心若有共鳴那定是深信不疑,不會理會這些觀點或情感實際上是相矛盾的,更不管論證推理的邏輯是否經得住推敲。這些單純而強烈情感的力量當然比現象背後複雜多維的社會現實更富有傳播的魔力。是為「我們看到的只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在國內,最為常見的「後真相」表現,便是「不斷反轉」的新聞。2017年,有「榆林產婦墜樓案」,2018年,有「泳池衝突醫生自殺案」、「網紅毆打孕婦案」,這些案例都是在激起了極大的輿情憤慨後,出現了新的事實補充,從而使得輿情在短期內快速的反轉。

在2020年的疫情之中,「硬核封路」的作為又再次經歷了類似的反轉。一開始出於對於疫情的恐慌,紛紛為「挖斷道路」「大石堵路」的措施點讚。但是在其後,發現這種措施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後,又開始對其紛紛指責。

(圖片來源:紅網)

但需要明確是,後真相併非指真相缺席,而是指真相被認知的過程更為崎嶇,人們能接受謊言(虛假信息)而對待真相的態度也更為平淡。受眾不在意信息是否為真,他們更為在意的是信息背後的主張所包含的情感因素,當受眾將自身想表達、宣洩的情緒發出後,便不再顧及輿論事件的後續發展便紛紛離開輿論廣場。

3 「後真相」的成因

後真相的歷史並不短暫,但它的擴大和發酵則是在網絡技術時代背景下發生的,因此,首先應該進行技術角度分析。其次,媒體作為其運作中的重要一環,也是重要的角度。最後正如一系列帶有「post-」的詞彙一樣,「post-truth」顯然同後現代的相關文化有關。展開來說,「後真相」現象不斷擴大的原因有如下幾個:

01. 網絡中的事實數目「大到不可知」

戴維·溫伯格在其著作《知識的邊界》中,根據歷史的發展,為事實劃出了三個不同的階段。三個階段的演進,基本上就是事實在人類身邊不斷豐富和精確的過程,而她認為我們已經進入了第三階段:「網絡化事實」階段。

(圖片來源:豆瓣網)

網絡化事實的一大特點,就是「大到不可知」(too big to know),太多互相關聯的事實和知識組成了網絡,沒有人能夠全部知道。

這樣的特點就導致了三種後果:

是可用的事實數目大增,並且幾乎「隨手可得」,並且總是有各種事實支持這各種觀點,這紛繁複雜的事實使得我們失去了「得出結論」的能力。

是多樣的事實強化了人們本身的立場,畢竟我們總能找到「事實」去支撐我們的觀點,駁回他人的觀點,從這一點上說,事實和觀點的區隔開始變得不明晰。

是基於上述兩點,通過事實獲得普遍同意的難度極度增大,除非是關於一些極其簡單和無趣的事實。

由技術革新所帶來的海量事實、便利獲取,導致大眾對真相開始變得「憤世嫉俗」,情感由此代替事實成為首要的需求。

02. 大眾化媒體向「社群化」媒體的轉變為後真相「助力」

不同於原先的信息接收方式,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了許多人的主要新聞來源。追求大眾的媒體向追求部分人的「社群媒體」轉變。這導致無意間人就會進入觀點和意見相似的「回音室」中,只追求能讓自己感覺心情舒暢的東西,而不在意這到底是不是「真相」。

由於「流量經濟」的崛起,算法推薦和搜索排序已經被相當多的網際網路公司採用。所謂的「個性化」算法,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每次的推薦和搜索中「確認」受眾本身就具有的偏見,並且試圖通過技術去預測這種偏見,滿足用戶的情感需求。

(圖片來源:Ezace博客網)

確實,「事實核查」能夠部分抵抗這種趨勢,但是事實核查只為那些想要它的人而運作,這些能夠主動積極尋求信息和真相的人往往本身就已經擁有了較多的信息,而閉塞的、擁有較少信息的人又不願去尋求事實核查——這類人會隨著媒體在流量經濟上的追求而越來越多。

03. 後現代主義和相對主義的「全面深入」

近20年來,後現代思想從各個領域潛移默化的進入人們的視野,從藝術界、學術界再到媒體和文化產品。

這一思想流派主要踐行了尼採的格言:「沒有事實,只有詮釋。」不同的事件只意味著不同的敘事版本,謊言可以巧辯為「另一種觀點」或「意見」,因為「一切都是相對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理」。

進一步地,後現代主義認為「文本之外並無其他」,我們所有的現實,都是由我們所擁有的的知識所構建的,知識又是有權力所掌控的。由此推理可得,我們的現實是由權力所構建的,這使得現實本身就是「可塑」的,同時又是值得被抵抗的。

(圖片來源:Ezace博客網)

在後現代主義的觀點中,這一抵抗所仰賴的不可能是被權力掌控的「知識」和「理性」,而是應該從「情感」和「身體」角度出發,尋求一種具有革命性的解放。這就為「後真相」的發生提供了理論上的合理性支持。

從現實的角度講,由於全球化和網際網路帶來的全球普遍連結,社會和經濟的「不可控」越發強烈的被大眾所感知,而政府和專家在其中仿佛沒有時間和能力對這種風險予以控制,這就使得原先的權威機構失去了其權威。這為「後真相」中輿論中對於原先事實來源的普遍拋棄提供了現實基礎。

4 「後真相」對新聞業帶來的影響及挑戰

後真相顛覆了原先新聞業以「真相」為核心的客觀性原則,使得情緒走到了事實的前面,模糊了觀點和事實的界限,從而使得傳統新聞業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響和挑戰

01. 傳受一體生態逐步形成,傳統媒體影響力下降

後真相時代下的受眾同傳統的受眾有著需求上的轉變,由於巨大而龐雜的信息環境,他們很難再如同傳統媒體時代對某一媒介品牌形成穩定的「粘性」。他們往往在不同的平臺和渠道中不停的切換,以滿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如同「遊獵「一般。

(圖片來源:中青在線)

同時,開放的平臺使得信息生產的權力也不再被傳統媒體所「壟斷」,在沒有相關訓練和道德建立的情況下,大量「吸睛」「獵奇」消息被批量產出,滿足「新聞遊獵者」的需要。

在此情況下,需要大量調查成本和理性表達的傳統媒體的存在空間自然遭到極大的擠壓,使得傳統客觀表達的,基於事實的新聞信息的影響力不斷降低。

02. 市場壓力之下內容準確性的犧牲

作為企業的媒體,在用戶不斷向新的平臺遷移的關口,受到了極大的來自市場的盈利壓力。這一壓力使得媒體不得不參與到網際網路平臺所引發的話題及其討論中去。甚至很多傳統媒體開始從社交媒體之中尋找「新聞」。

而這樣的作為,在為傳統媒體重新獲得流量的同時,犧牲了它原先由嚴肅、客觀、中立報導所建立起來的權威性。傳播者需要盡力獲取影響力來到達經濟上和權力上的滿足,而這就需要其生產符合受眾喜好的內容,導致內容不再依據客觀事實,而是受眾的情緒。

03. 傳統渠道失靈,算法技術把控新的分發權力

如今的信息生產生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媒體的分發渠道被掌握技術的網際網路企業所佔據,這就導致了媒體通過對於內容付費的盈利模式變得不可行。把控渠道的企業需要內容和廣告的良好連結,才能為廣告打開通路。

廣告逐步地完全取代了對於內容的付費。而後真相時代對於廣告所要求的精準到達、衝擊人心的要求就越來越多的侵入了內容生產的要求之中。這就使得原先基於事實的內容生產模式由於渠道的轉變而被迫轉向了對受眾情緒的照顧。

(圖片來源:龍騰網)

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受眾沉浸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之中,享受著心靈共鳴,導致受眾意見同質化程度加大,一旦出現重大事件很大程度上會導致「群體極化」現象的發生。大多情況下,群體會根據不同的平臺和渠道進行劃分,這使得某一渠道內的內容生產者只能按照其上的群體「偏見」進行生產。

5 「後真相」中的新聞業應對

「後真相」時代帶來的對於新聞業的衝擊,不代表新聞業將要放棄自己一貫的原則,放棄對於「真相」和客觀性的追求。但是面對如此的挑戰,新聞業勢必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嘗試的。

因為「後真相」起源於西方20世紀末以來的政治和新聞實踐,因此西方的一些經驗值得借鑑:

首先,西方新聞界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事實核查原則。在一系列的觀念和規則的支持下,將事實核查新聞(Fact-checking news)發展成為新的一種新聞形式,並且通過網際網路進行廣泛合作,致力於核實公眾人物的言論和相關報導。

(圖片來源:騰訊科技)

谷歌也開始自己的事實核查工作

其次,西方新聞界更加貫徹了「透明性原則」。不僅將新聞的製作過程向公眾公開,展示新聞的信源和利益相關方;同時也熱切的希望公眾能夠參與到新聞的製作中來,從而對抗編輯者本身偏見的方法。這一原則在新媒體環境下,有力地對於原先的客觀性原則進行了演進。

原先「及時、準確、真實」的要求,基於新聞的主要功能是向公眾「再現」新近發生的事實。而在後真相時代,這種時空關係被大幅壓縮,因此,原先的產業方式應該做出改變。

原先對於「新」和「快」的追求,在新媒體時代應該讓位於「深度」和「角度」。專業媒體應該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生產有溫度的、有人情味的內容,才能在時空無法接近的時代,從心理上接近受眾。

原先對於「大眾」的追求,要向「社群」遷移。面對越發分裂的受眾群體,再去追求一個統一的「大眾」化的受眾是不顯示的。新聞生產者要更多的了解自己的目標受眾,走向分眾化的內容創作方式。

(圖片來源:新浪財經)

當然,在變革之外,同樣需要堅守:

媒體的公共性需要堅守。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是社會信息網絡中的中介節點,媒體的使用要服務於公眾的利益。這就要求媒體堅持在運作和報導中的公正,將媒介作為「公器」來進行使用。

媒體的開放性需要堅守。在後真相時代,各類信息各類觀點層出不窮,媒體不應該成為某一群體或某一觀點的表述工具,它應該致力於「讓意見相左的各類認識和平相處。」作為平臺的媒體,應致力於建立一種平等的、多元的協商關係,為各個群體搭建橋梁。

當然,這更多的要寄希望於受眾媒介素養的提高。受眾應該尋求多方信息源,而不只是滿足接受一方提供的消息,對不確定的消息保持懷疑的態度,並且輕易不傳播。

6 對於「後真相」的延伸問題

「後真相」是擺在眼前的現實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都在基於情感去評論新聞,卻很少有人對於事實作出考據。正如知名媒體人白巖松所說,如今新聞界的一大隱憂是「炒菜的人越來越多,而種地產好糧食的卻在減少」。

由此可見,後真相緊密的關聯於「假新聞」「輿情反轉」「回音室效應」等多種在新媒體時代被關注的問題。因此可能在考題中會被結合考察。

更進一步的,從媒介哲學和媒介倫理的角度,有如下問題在後真相時代不得不被思考:

社交網絡具體是怎麼導致人們對原本具有公信力的機構喪失信任的?

什麼時候人類最容易被虛假信息騙到,我們是否有可能對此作出預防?

要怎麼教育下一代人獲得應對 truth decay 的批判性思維?

怎樣才能提高人們對於有事實依據的信息的需求?

「後真相」的影響在不斷泛化,真實性的缺失足以動搖現代社會的信任根基。而社會信任的重建,則需要每一個社會主體的合力。

參考文獻:

後真相時代的傳播——兼論專業新聞業的當下危機[J]. 胡翼青.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6)

胡泳.後真相與政治的未來[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24(04):5-13+126.

張華.「後真相」時代的中國新聞業[J].新聞大學,2017(03):28-33+61+147-148.

麥可·舒德森,周巖.新聞的真實面孔——如何在「後真相」時代尋找「真新聞」[J].新聞記者,2017(05):75-77.

相關焦點

  • 關於社群玩兒法,這一篇就夠了!
    關於社群玩兒法,這一篇就夠了!以下是其分享的內容整理: 一、為什麼這個時代大家都在玩兒社群?我覺得玩社群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可以解決流量問題。第二,可以解決品牌問題。第三,是危機給我們帶來的新機會。怎麼理解這三方面的原因呢?
  • 關於商品投資 只看這一篇報告就夠了!
    這是很早之前就想和大家分享的一篇商品報告,2007年由高盛大神Jeffrey Currie所作。本報告闡述了將大宗商品作為一類資產來看待應該從哪些角度切入,以及我們可以如何提高自己的投資組合收益率。  以下是報告全文翻譯。
  • 關於核酸檢測,看這一篇就夠了
    思客整理了十問十答,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1核酸檢測的原理是什麼?病毒有遺傳物質。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是單鏈RNA,這是它最核心、最明確也最準確的標誌。我們檢測到有新冠病毒的核酸,那麼,就肯定能說明,的確是有新冠病毒。這也是它被作為給感染病人確診的金標準的原因。
  • MBA英語答題看這一篇就夠了!
    原標題:MBA英語答題看這一篇就夠了!  目前,MBA聯考已進入了最後的衝刺複習階段,每個科目都要在全面回顧的基礎上,及時調整,查漏補缺,提升學習效率。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便是掌握一些考試時能夠運用的答題技巧和策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考複習。
  • 關於龍勃透鏡天線,看這一篇就夠了!
    看不懂?別慌!簡單理解,它就像一個洋蔥結構,從外到內,是一層一層的。每層材料的折射率不一樣,從而導致了電磁波(光線)的拐彎。洋蔥結構(層數越多,效果越理想)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這樣的天然材料。在1944年,以當時的材料和工藝水平,也造不出完美的透鏡實物。但是,龍勃透鏡很有用。為什麼有用?
  • 真的,關於 Kafka 入門看這一篇就夠了
    伺服器正常啟動,用於打開每個分區的日誌片段;伺服器崩潰後重啟,用於檢查和截斷每個分區的日誌片段;伺服器正常關閉,用於關閉日誌片段。默認情況下,每個日誌目錄只使用一個線程。因為這些線程只是在伺服器啟動和關閉時會用到,所以完全可以設置大量的線程來達到井行操作的目的。
  • 復盤解讀《海市蜃樓》,看這一篇就夠了
    西班牙導演Oriol Paulo的前作《看不見的客人》,成為了2017年的現象級作品。它的成功,得益於緊湊而縝密的劇本,處處鋪墊伏筆,虛實交錯地對真相抽絲剝繭,並通過幾次高能反轉,將一個犯罪懸疑故事講述得一波三折。從類型片的角度來評判,完成度極高。
  • 今日頭條oCPC,看這一篇就夠了
    今日頭條oCPC,看這一篇就夠了 !轉化出價這個話題很早就想跟各位嘮嘮了,很多信息流平臺目前最主流的出價方式就是 oCPC ( Optimized Cost Per Click ,以目標轉化為優化方式的點擊出價)。
  • ​寵物鼠婦的飼養,看這一篇就夠了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一下哦↖寵物鼠婦的飼養,看這一篇就夠了
  • 選好的檯燈看這一篇就夠了
    說了這麼多,和明天的檯燈有關係嗎,別急行嗎。二、談一談光源不過,我曉得人類第一頓美食應該是它,所以基因裡有對它深深的酷愛,大中午的,有點餓了。詳細那麼多光源就不說了,當前開專題,如今講講滷素燈、節能燈、LED的比照。
  • 數據產品必備技術知識:數據倉庫入門,看這這一篇就夠了
    我也一直零零散散的積累這方面的知識,這兩天梳理了下,形成下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非專業數倉開發人員,如有不準確的地方,還望大家指正。文章結構一、數據倉庫是什麼二、數據倉庫有什麼特點三、為什麼搭建數據倉庫四、數據倉庫結構五、ETL六、數據集市七、ODS八、元數據一、數據倉庫是什麼可以理解為:面向分析的存儲系統。
  • 關於5G的頻譜,看這一篇就夠啦!
    4G LTE的具體頻段劃分如下:注意看仔細喲!4G的頻段號和5G的頻段號,並不是一致的對應關係。比如,4G LTE的B42 (3.4-3.6 GHz) 和B43 (3.6-3.8 GHz) ,在5G NR裡面,就變成了一個n78(3.4-3.8 GHz),被合併了。而且,5G NR裡面,n77還包括了n78呢! 為什麼會這樣呢?
  • 股市指南針:炒股,看這一篇就夠了!
    3、打壓、整理時逢底吸納,往上突破時要注意迴蕩,必漲形態可適當跟風,頭部形成當堅決派發。打壓指:連續下跌趨勢變緩,且成交量遞減萎縮;或者放量下跌但下檔接盤出奇的大。整理指:股價盤整,而成交量萎縮變小。底部指:盤輕、價窄、量縮,均線走平,大眾獲利籌碼少。必漲指:放巨量上攻之後出現再度放量調整,但調整幅度明顯變小同時均線系統強烈向上,屬上升換檔態。
  • 寵物鼠婦的飼養,看這一篇就夠了
    飼養盒 1個尺寸:10cm*10cm,可容納15隻以內的鼠婦,以此類推;高度建議≥8cm;· 盒子必須帶有通風孔,通風孔最好設置在頂蓋,可以有效防止鼠婦越獄;· 鼠婦在光滑表面的的攀爬能力不強,但還是有可能爬出飼養盒,建議加裝頂蓋;· 通風越好水分蒸發越快,因為蒸發會吸熱,所以怕熱的鼠婦品種都需要良好通風;· 有時鼠婦會打架甚至導致身亡,足夠大的空間能給落敗選手逃脫的餘地
  • 關於「復聯3」的影評,看這一篇就夠了
    紅骷髏戰敗後被蟲洞吸走,宇宙魔方沉入海底,後被神盾局找到。《復聯1》中又被洛基搶走,製造宇宙蟲洞,導致外星大軍進入地球;戰敗後之後存放在阿斯加德神器庫,《雷神3》中再度被洛基偷走。仿佛是看了漫威十年電影後,代表編劇來官方吐槽的。有好多網友猜測抖森到底會不會復活。香玉覺得基本是沒戲了。首先他不是「一聲響指秒變土」中隨機消失的,而是被活活掐死的;此人不是香玉其次,也是最關鍵的,抖森從《雷神3》時就表示不會再繼續扮演洛基。
  •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看這一篇就夠了
    在斯坦福求學時,米爾格羅姆師從「博弈論大師」威爾遜教授,在其指導下完成了關於拍賣的博士論文。1961年,經濟學家維克裡在一篇經典的論文中,討論了在單物品拍賣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四種拍賣形式。英式拍賣:競拍者由低到高競價,價高者得。荷式拍賣:拍品由高到低叫價,直到有競拍者表示接受為止。
  • 看這一篇就夠了!
    這是個深海挖掘公司,在世界各地有14個挖掘點。JJ給TAGRUATO公司做了個官網,在上面你能查到所有關於公司的詳細信息。T.I.D.O.的官網上,我們可以發現不少關於TAGRUTO的恐怖事件:其中一條,TAGRUTO旗下醫學研究所YMR一位有突破性發現的員工,退休後連同家人一起被殺害,他的電腦和全部資料都失蹤,再沒人知道他的發現是什麼。T.I.D.O.堅信T公司在欺騙公眾,密謀什麼,於是集結志願者尋找證據。隨著越來越多的證據被玩家發現,T.I.D.O.的懷疑被一一驗證。
  • Q-PCR 計算看這一篇就夠了丨實驗時間
    上次看了「一文教你看懂 PCR 結果圖」的童鞋是不是迫不及待得等待後續的更新呢?
  • 開年影碟敗家指南,剁手只看這一篇就夠了
    這兩部紀錄片所包含的內容可謂是十分精彩,就算看完正片發現不對胃口,也建議打開花絮碟來一探究竟。而擾亂大腦對於空間的感知後,又在後面段落中將這些鏡頭以3D下的疊影展現在一起,效果極其別致。雖然這張3D藍光並不完美,許多參與眾籌的3D藍光粉絲觀看後表示也完全接受不了這類影片,但我依然希望能有更多的3D實驗電影能以3D藍光的形式發行。(我好想看肯·雅各布斯的《尋找猴王》啊!)
  • 看這一篇就夠了!
    前段時間我發表了一篇推文,叫《關於牛奶養胃護胃的真相,這裡有你想知道的!》,收到了不少朋友的好評,紛紛表示受益匪淺,還追問我關於羊奶、駱駝奶的知識。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我對牛奶、羊奶、駱駝奶的一些看法。 現在市場上能買到的奶製品種類越來越多了,如牛奶、水牛奶、羊奶、犛牛奶、駱駝奶、驢奶等等,而且價格一個比一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