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2019年私人最佳影碟評選寫在開頭的一句話:此文從2019年寫到了2020年,所以文中提到的「今年」都請當做2019年。
又是一年結束,影碟這個逐漸萎縮的市場又多撐了一年。在流媒體的大量洗刷下,影碟市場的銷售額也在慢慢下降,即使承載了4K的全新UHD格式的推出,也擋不住這個大潮。從另一方面來看,影碟的逐漸小眾化似乎培養起了新的環境,越來越多碟友開始對配置挑剔,也帶動越來越多全新的獨立廠牌出現,以高配置推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小眾影片。
影碟市場的未來誰也無法預測,所以我還是乖乖回顧一下過去吧!2019年的精品影碟發行不少,今年我打算以兩個大的部分來挑選出一些,我個人認為值得關注的影碟。
PART 1 - 重點廠牌在每個碟友心中,都有著自己常年關注的發碟廠牌,它們選片的口味以及配置的選取都各不相同。在這一部分中,我選出一些個人覺得今年有著不錯發行履歷,而且值得討論與注意的廠牌。當然,選出的這些廠牌應該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那些,畢竟在日漸萎縮的影碟市場下,能夠保證發行量的獨立廠牌也只是那幾家了。
1. 標準收藏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作為獨立影碟廠牌的老大哥,標準收藏CC依舊為影迷與碟友們貢獻了整整一年的精彩發行。雖然近幾年,CC的發行受到如選片趨向主流、封面設計偷懶、正片畫質壓制問題等諸多質疑,但CC依舊孜孜不倦挖掘冷門佳作、拯救修復、為許許多多的作品貢獻出了全球最佳甚至是唯一影碟版本,能讓全世界的影迷都可以以最高規格來欣賞這些佳作。那麼在今年CC發行裡,我覺得能拿到第一的還是:
哥斯拉:昭和系列
發行方:標準收藏 | 配置:8張BD50 |
發行日期:2019-10-29 | 區碼:鎖A區
CC今年有一重磅事件,碟友們從去年就開始逐漸討論,那就是編號1000號將給予哪一部電影。隨著預期1000號公布的月份接近,大家的討論也更加白熱化。我還記得一開始是推特上先有小道消息流出,CC手上握著的昭和系列哥斯拉電影即將以套裝形式推出,接著流出這個套裝將享有1000號的編號。接著經歷了各種官方公布延遲、套裝被營銷商預定頁面提前透露等事件後,終於公布了CC發行編號1000的,為《哥斯拉》昭和系列套裝。
相信CC的整體設計一出,還是驚豔到許多人的。CC完全理解了這一批作品在電影史和影迷心中所佔有的特殊地位,雖然54年原版是一部十分嚴肅的作品,但昭和系列之後的作品大都以一種十分誇張,甚至可以說是campy的特質盡顯那個年代特攝片的樂趣。時至今日,這些作品更像是成為了特定愛好者追捧的邪典電影,而CC的設計則充分展現出了這種特質。
在影碟的實際配置上,CC在儘自己所能的情況下,將15部電影的多版本都攜帶了進去,正片均由東寶提供的高清轉錄源,配備了原始日語的LPCM無損單聲道音軌。除了第一部《哥斯拉》複製了之前CC發行的花絮配置外,其他電影並無太多花絮提供,但也算是在情理之中。
單獨的一張花絮碟除了帶上《金剛大戰哥斯拉》的日本版正片外,還攜帶了包括本多豬四郎近一小時的老訪談、關於系列特攝效果創作的電視節目,加上不少老的或者是新錄製的訪談花絮,也可以算是內容豐富了。
那麼接下來要說一下這套的一些遺憾和不足了,首先是包裝,整個套裝設計成了一個超大開本的書冊,不僅導致存放困難,而且因為開本大使得整體內容變得很薄,讓人感覺不如開本小些、整體厚些來的舒服。其次是碟數安排,這也是CC一貫的問題了,和之前《十誡》一樣,不同於Arrow出這類套裝會保證正片的碼率而增加碟數,CC似乎一直遵從著能少就少的原則,壓低碼率使得一張碟可以放更多正片內容。
這次的碟數安排,除了第一碟複製之前54版《哥斯拉》的碟以及第八碟作為花絮碟外,相當於是其餘六張碟裡塞進去了14部電影,每張碟裡含有兩部或者三部。但萬幸的是,這次CC 的壓制看似沒有出什麼大的問題,加上這些作品東寶提供的片源本身掃描質量也不佳,所以沒有對畫面造成很大的影響。
沒錯,這套最致命的缺點在於東寶所肯提供的片源上。首先這一批源都是比較早的掃描,可能是十年甚至更早以前完成的,質量看起來也並非那種細緻的修復,但好在沒有什麼嚴重的DNR或者數字後期的處理。然而其中第一部54版《哥斯拉》還有《金剛大戰哥斯拉》其實東寶之後有做過全新、細緻的4K修復的。
而且這兩部也正好是老掃描源比較有問題的兩部:54版《哥斯拉》因為掃描的中間片質量原因,大量的劃痕、晃動、閃爍等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而新的4K修復則對這些問題或多或少有所提升;《金剛大戰哥斯拉》問題更大,當初掃描時候有整整一盤的中間片底片沒有找到,最後用了標清母帶的素材放大所替換,而4K修復則是找到完整的底片進行了掃描以及修復。但東寶對於自家這些新的4K修復的發行卻一直很迷,和《七武士》的4K修復一樣,這兩部新修復東寶自己在日本也是沒有任何發行影碟的動靜,只有在WOWOW電視臺放映有放送過。
而根據CC後來的回應來看,很明顯是東寶不願意將這兩部的新修復源授權出去發行影碟,只給了那一批很早的高清掃描源。這應該也就是為什麼CC最後將環球提供的美國版《金剛大戰哥斯拉》作為主要正片放在了正片碟,而日版的正片只作為花絮帶著的原因了。同時,因為東寶的要求,CC還不得不放棄收錄一些電影的英語配音,看來東寶對於自家很多的這些素材授權依舊是很封閉。
雖然這麼多問題導致了這個本應是最強昭和哥斯拉套裝的發行留下了遺憾,但它依舊是這麼多年以來能夠以合理價格以及(所能達到的)豐富配置,來集結這些電影發行出這麼一個套裝,造福全球粉絲的一次難得發行。
*特別提及:直到世界盡頭
發行方:標準收藏 | 配置:2張BD50 |
發行日期:2019-12-10 | 區碼:鎖A區
記得是2015年的時候,消息就有流出說是CC拿下了文德斯這部十分特別作品的版權,而且還是4K修復的導演剪輯完整版,並且那年CC的官網上就添加了這部影片的條目,然而之後四年裡一直沒有更進一步的動靜。CC手上已經有不少這樣確認但不知何時發行的項目了,而這部能在今年的年底最終發行也算是為碟友以及影迷們了結了一樁心願。
對待這樣一部大家期待已久的作品,CC也是在配置上毫無懈怠,近五小時的導演剪輯版正片被分為兩段,放在了兩張BD50的碟內,保證了正片的高碼率。正片來源於掃描自原始底片的4K修復,畫質可謂是完美,以1.66:1的完整原始畫幅呈現,比之前DVD的畫面四周還要多出一截。音軌則以DTS-HD MA的規格呈現了5.1的混音。
除了對於修復正片的高質量轉錄,CC對於花絮也是毫不吝嗇,分布在兩碟內的花絮有新有舊,總長也達到了三小時。在攜帶了老的刪減片段以及訪談等花絮外,全新的花絮包括有文德斯的新介紹與訪談、文德斯與大衛·伯恩的新訪談,而最珍貴的應該是一個時長一小時的日本節目,這個節目詳細講述了片中數字高清段落的拍攝全過程。作為數字拍攝先驅的本片來說,這個節目的收錄實屬難得。
2. 箭影
Arrow (Arrow Video & Arrow Academy)
箭影在2019年依然延續著自家不斷壯大的趨勢,自家兩個系列Video和Academy齊頭並進,B級文藝兩頭抓。箭影作為以B級片發家的後起之秀,相比於CC,它的選片和發行並沒有那麼多的顧慮以及限制,這樣帶來了發片上的多元化。
同時又不像Kino那樣量大到過於參差不齊或是部分發行渾水摸魚,箭影對自家每部的發行還是會盡最大努力在片源以及花絮等配置上做到最好。今年我認為最佳箭影發行則是:
復仇三部曲
發行方:箭影 | 配置:4張BD50 |
發行日期:2019-10-07 | 區碼:鎖B區
Arrow的這套《復仇三部曲》套裝的誕生實在是曲折,讓我們從頭開始講起。五月份的時候,Arrow的八月發行列表中出現了《老男孩》的全新4K修復三碟豪華版。根據套裝公布的配置來看,三碟的內容基本是將2016年Plain Archive發行的2K新修復版的超海量花絮全盤移植,同時帶上全新的4K修復正片。
結果消息發出沒多久Plain Archive就發表聲明稱只有授權給Arrow新的紀錄片《老時光》、部分舊花絮和部分評論音軌,那些多餘的海量訪談內容和影評人評論音軌並沒有授權。在幾個月雙方的沉寂之後,Arrow終於公布了修改後的配置,刪除掉了那些版權有問題的訪談與評論音軌花絮內容,新錄了英語影評人的評論音軌,同時找來了各位碟友們熟悉的影評人Tony Rayns來錄一段新的影片介紹花絮。
因此《老男孩》的碟數也少了一碟,但是Arrow卻緊急帶上了《我要復仇》和《親切的金子》,直接把原來計劃的《老男孩》豪華版變成了《復仇三部曲》的豪華套裝。
更改過後的《復仇三部曲》套裝圖,依然保留了單獨《老男孩》的設計當然了,更改過後的套裝還是保留了這次洗版最重要的核心內容:《老男孩》掃描自原始底片的全新4K修復版本。Plain Archive版本中有一段修復花絮,裡面講到《老男孩》在衝印時候為了達到特殊的對比度和色彩,使用了不同的衝印技術,而數字調色無法達到這種效果,所以才選擇用了中間片進行掃描修復。
結果三年後Arrow就發出了這部同樣是監修後的,掃描自原始底片的4K修復版,在畫面細節、色彩還原、膠片顆粒細度等所有方面都可以說是碾壓了之前Plain Archive發行的中間片修復。不論到底怎樣,Arrow這套可以說是《老男孩》目前最佳的畫質了。(當然,德國Capelight在這幾個月剛剛也發行了《老男孩》的4K UHD,使用的是相同的原始底片4K修復源,但可惜的是正片壓制問題較多,顆粒被壓縮的情況明顯)
德國Capelight版UHD相較於精心策劃的《老男孩》,三部曲中另兩部則顯得像是臨時湊進去一樣(而實際上也的確如此)。兩片的花絮都僅僅帶了老的製作特輯和評論音軌,沒有進行新製作,但《親切的金子》還是帶上了上映版色彩和褪色版色彩雙版本正片。只是可惜,兩片其實都早已有了由CJ娛樂製作的全新4K修復,但這次帶的卻都是老的高清轉錄源。
雖然本身沒有太大畫面問題,但這種轉錄的銳度早已滿足不了影迷碟友們了。說不定Arrow一開始的打算是先發《老男孩》的新修復,成功後去談剩下兩部的4K修復源,但卻碰見丟掉花絮版權的情況下,在僅有時間內只好將其他兩部用老源帶上一起發行。不論到底如何,現在的套裝還是留有了遺憾。
最後,和Arrow大部分限量版一樣,老男孩設計款的《復仇三部曲》套裝已經賣斷,若是還有想要購買套裝的碟友可以選擇十二月新發的套裝版本,比之前版只是少了冊子內容和海報。
十二月再次行的全新設計《復仇三部曲》套裝圖,少了冊子與海報赫魯斯塔廖夫,開車!
發行方:箭影 | 配置:BD50 |
發行日期:2019-04-30 | 區碼:全區
2015年,Arrow將阿列克謝·日爾曼的遺作《上帝難為》歸入自家Arrow Academy系列中發行,至今Arrow版仍然可以說是那部影片的最佳版本。也正是這片讓我對日爾曼的作品產生了興趣,但可惜的是他其他的作品並沒有發行過藍光。結果誰也沒想到,最後還是Arrow出馬!Arrow親自負責對日爾曼的《赫魯斯塔廖夫,開車!》進行了全新2K修復,並配以豐富花絮推出了藍光。
Arrow調用了此片的翻正片素材進行了2K掃描修復,配以一貫精良的壓碟製作,最後呈現出來的畫面十分漂亮。1.37:1原始畫幅下的黑白畫面富有張力,雖不如原始底片細緻但足以讓畫面中的小細節能被觀眾所捕捉到。音軌則一貫以LPCM的規格帶上了無損原始的2.0混音。
對於這樣一部各方面都複雜的電影,Arrow在花絮部分也是帶滿了實料:首先是一條製片人的評論音軌,提供了一些精彩的背景信息;接著是一段電影學家講述日爾曼經歷的video essay;然後有分析影片與歷史背景的一段花絮;還有著兩段導演生前所接受的採訪/紀錄片花絮,花絮總長超過兩個半小時,可謂是極其難得。
當然,隨著影碟還有一本56頁的冊子,收錄了不少文章與影評,Arrow也為這片做了硬盒外殼的限量包裝,從中也看出對此片的重視程度。希望Arrow今後能將更多日爾曼的作品進行修復並且洗藍。
3. 醋酸綜合症
Vinegar Syndrome
醋酸綜合症(以下簡稱VS)公司在近幾年的影碟市場也是越做越勇,它家的模式和Arrow做大有些相似。VS一開始是專注於修復並發行上世紀的情色與成人電影,時不時會做一些超低成本或者是早已被人遺忘的恐怖片。而正是影碟市場萎縮,導致特定類型愛好者的購買力所產生的影響也更被放大。
而這類成人片與B級片、邪典電影一樣,都有著忠實的粉絲群體。他們基本是出什麼都願意去支持購買,Arrow因為B級片做大,VS可以說是因為成人片做大。VS做大到甚至在今年年底推出了自家第一張4K UHD發行——《百變侏羅紀》。VS和其他家最大的區別可能就是,VS出的片幾乎都是自家進行修復的,十分不容易。近年的VS出片早已多樣化,像是B級恐怖片的量甚至已經超過成人片。
就如Arrow一樣,做大後的VS也開始考慮修復發行一些冷門的藝術電影。在2015年,VS曾開啟過全新的一個出碟系列,名為Etiquette Pictures,專門來發行一些藝術片、實驗片與紀錄片。可惜估計是銷量不行,僅發行四部作品後,再也沒有了動靜,並且確認取消了這個系列。但VS並沒有放棄,而是將這些類型影片的發行直接歸入了VS本部系列之中。從去年開始,會時不時挖掘出一些可能早已被人遺忘但卻十分重要的作品,進行修復然後發行。而在VS今年的發行中,我選出的最佳是這一部邪典經典作品:
萬鬼驚魂
發行方:醋酸綜合症 | 配置:2張BD50 |
發行日期:2019-11-29 | 區碼:全區
「在怪片齊出的80年代裡,《萬鬼驚魂》也可以算是最詭異的那類了」,VS對於此片的宣傳詞一下子就可以捕獲所有吃這類片的影迷。而事實上《萬鬼驚魂》也的確是因為其神奇又混亂的拍攝歷史,在時間積累下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忠實粉絲群體。此片一開始為兩位原始導演所拍攝的一部叫做《Twisted Souls》的恐怖片,但影片全部完成後製片人覺得想要不一樣的東西,結果新僱了導演與劇組拍攝了全新的內容,試圖用新拍攝的畫面與《Twisted Souls》的畫面拼接出一部新的電影。最後成果就是《萬鬼驚魂》,這部怪異十足的B級片。
VS在黑五促銷時候發行的兩種不同封面版本如同大部分VS發行,《萬鬼驚魂》也受到了原始底片4K掃描修復的頂級待遇,以原始1.85:1的畫幅呈現,配以一貫高碼壓制,盡顯膠片質感的美好。影片大量的夜景暗景也完全沒有受到壓縮色塊的幹擾。音軌配備上,VS用上了96kHz採樣的DTS-HD MA,封裝了原始的2.0混音。但當然,這些配置都是VS家常便飯了,如果也只是這樣我也肯定不會將這部推選為VS年度最佳,所以說這套碟中的重頭戲還在花絮上。
花絮可能算是VS比較薄弱的方面,很多時候一部電影只有配備一兩段短的花絮,但對於《萬鬼驚魂》,居然做了單片雙碟的待遇。首先第一碟除了正片,攜帶了一些常規性零碎花絮,包含了放映活動現場的介紹與映後、老的拍攝地花絮、刪減片段、預告片以及圖片集。
而第二碟的單獨花絮碟,則是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說是比正片修復還要內容詳實,因為碟二攜帶了兩部加起來近四小時的紀錄片!首先是時長100分鐘的《扭曲故事》,詳細講述了《萬鬼驚魂》這混亂但又神奇的幕後製作風波。其中可以看到不少原始版本參與者對於後來插手的製片人的厭惡。同時,這部紀錄片還配備了一條自己的評論音軌和刪減片段。接下來是132分鐘長的紀錄片《VIPCO:未曾講述的故事》,詳細講述了VIPCO這家英國家庭音像公司的興衰史。
《萬鬼驚魂》《萬鬼驚魂》正是VIPCO出品的名作之一,而前面所講到的那位決定將《Twisted Souls》重拍成《萬鬼驚魂》,被許多原始參與者憎恨著的製片人Michael Lee,正是VIPCO的主管。同時花絮還攜帶了額外的Michael Lee訪談。這兩部紀錄片所包含的內容可謂是十分精彩,就算看完正片發現不對胃口,也建議打開花絮碟來一探究竟。
*特別提及:
智取虎山
發行方:醋酸綜合症 | 配置:BD50 + DVD | 發行日期:2019-07-02 | 區碼:全區
在之前介紹中有講到,近兩年VS開始將一些冷門的藝術、實驗作品重新挖掘出,並且修復呈現到影迷的面前。不論是去年的《好朋友》還是今年的《帕特尼·斯沃普》都是十分值得被重新認識的作品。而在這批類型中,我特別要挑出來講一講的則是這部更具有實驗精神的《智取虎山》。
《智取虎山》也有著極其神奇的幕後故事,最初導演Kent Smith使用了《倫尼的故事》片場拍剩下的黑白膠片來拍攝一部故事片,但影片沒有拍攝完成,項目也被丟棄。
所有拍攝的膠片被賣給了另一位導演Tom Huckabee。Tom Huckabee當時正想做一部十分有野心的寬銀幕35mm膠片電影,甚至十分幸運得到了威廉·S·伯勒斯的改編許可(只花了100美金,伯勒斯給了Huckabee自己小說《Blade Runner》的改編權,就是後來被雷德利·斯科特買走書名使用權,來用作《銀翼殺手》片名的那個小說),於是用了這些被丟棄項目的膠片,找到會讀唇語的人根據畫面補出臺詞(因為之前項目的聲音素材完全丟失了),同時加入自己新製作的段落,組成了這部怪異又神奇的地下實驗作品。
《智取虎山》而像許多地下電影一樣,此片在完成後的幾十年內也沒有過正式的發行,能看到的拷貝也極其難尋,找到的也只是一個質量十分差的盜錄錄像帶。終於在35年後,VS將這部奇特的作品重新發掘出來,進行了4K修復,使它第一次以本應有的姿態展現在了觀眾的面前。
VS使用了一貫BD50+DVD的雙格式配置,正片以原始2.39:1的寬銀幕畫幅高碼呈現給觀眾,4K掃描為這部之前只有錄像帶版本的作品帶來了難以置信的細節提升,當然因為影片本身的創作過程,底片許多劃痕與晃動並沒有完美地修除,但並不太影響觀看。聲音上則是一貫以96kHz灌錄的DTS-HD MA原始1.0單聲道音軌。
花絮配置上,首先影碟攜帶了一個2019年全新製作的正片版本。這個版本時長僅有75分鐘,是導演Tom Huckabee在2019年新修改的版本,加上了現代的畫面特效以及音效。原始版本和這個新的版本都帶有導演的介紹花絮。同時還攜帶了兩段加起來近50分鐘的Huckabee訪談,一段著重於講述原始拍攝幕後,一段著重於講述2019年新版本的製作。同時,VS還攜帶了一部Kent Smith拍攝的短片《Interviews with Welshmen》。
4. 指示劑系列
Indicator Series (Powerhouse Films)
英國的獨立影碟廠牌這幾年的發展都十分有意思,比如以前的大佬之一尤裡卡在經歷衰退後,似乎以一系列港片發行而「起死回生」,同時各種新秀也逐漸崛起,為碟友提供了多風格的出片選擇。Powerhous下的這個指示劑系列可以說是新崛起裡最引人注目的了,一個由其他大佬廠牌中退出的員工而新創建的系列,自從2016年年末開始,就逐漸佔領了屬於自己的市場與發行策略。指示劑系列從好萊塢大廠商去找授權,專發那些大廠商自己不在意發行影碟,但卻有價值的作品。這種發行策略和北美的Twilight Times系列不謀而合,但是指示劑系列不像TT那樣走高價限量路線,而且TT經常是沒有什麼花絮配置,但指示劑系列則對花絮方面十分上心,還會錄製新的內容。
《上海小姐》海報從早期如《上海小姐》、《粉紅色殺人夜》這種,用上製片廠進行的高質量修復配以大量花絮配置,直接推出了市面上最佳的影碟版本。雖然在發行片目多起來後,時不時受限於製片廠提供的老片源所限,在畫質上沒有能力像CC或是Arrow那樣進行自行全新修復,但發片面之廣的確是讓更多影迷與碟友享福的事。
更不用說今年指示劑系列的兩個重磅大套裝,諾曼·J·沃倫的恐怖片套裝「Bloody Terror: The Shocking Cinema of Norman J Warren, 1976-1987」,還有瑪琳·黛德麗與約瑟夫·馮·斯登堡在派拉蒙的六片套裝,與CC套裝同臺競爭。
在六部相同影片以相同修復源呈現的情況下,指示劑以更豪華的包裝、更好的正片壓制以及不同但同樣大量的花絮配置,可以說不僅不輸CC,甚至在不少碟友心理更勝一籌。當然了,在今年這些發行裡要選出最值得推薦的話,還是得選這套:
最後一部電影
發行方:Powerhouse Films | 配置:BD50 |
發行日期:2019-01-21 | 區碼:全區
丹尼斯·霍珀的《最後一部電影》一直以電影史上的大災難所被人記住,拍攝混亂、成片莫名、差評如潮,最後消失在公眾眼前,連一個完整的可供觀看的版本都找不到。丹尼斯·霍珀依然認為此片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並且在生前想盡辦法讓其得到重新發行的機會。終於,在霍珀去世八年後,新起來的修復發行商Arbelos對其完成了4K掃描原始底片的修復,讓此片有了能夠被影迷們再次評價的機會。
北美Arbelos發行的藍光版本但是Arbelos的藍光發行一直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它家的正片壓制一直受人詬病,甚至在《薔薇的葬禮》藍光中出現暗景大面積嚴重色塊的問題。雖然《最後一部電影》的壓碟沒有那麼嚴重的狀態,但依然讓碟友們猶豫不決,結果沒想到,指示劑系列直接出馬,代理了英國版的藍光發行。以系列一貫的高質量壓制呈現4K修復應有的膠片顆粒狀態,同時配有硬盒厚冊子的豪華配置,搭載上豐富的花絮,可謂是直接做出了全球最佳版本。
指示劑系列的英版藍光,還附帶了80頁的厚冊子和一張海報英版藍光以高碼壓制呈現了4K修復版的正片,相較於美版膠片的顆粒更加完整自然,整體畫面細度令人滿意,音軌則用LPCM攜帶了無損的原始單聲道。花絮部分可謂是豐富無比,首先是老的檔案內容,包括了霍珀生前錄製的介紹、音頻訪談、製作宣傳片和電視節目。在新配置的花絮中,除了一段修復對比外,首先是長達半小時的紀錄片《秘魯來的明信片》,拍攝於當年的拍攝地點,採訪了許多參與製作的人員。
當然最重磅的還屬《追討者》、《席德與南希》的導演亞力克斯·考克斯拍攝的紀錄片《遺失的鏡頭》,長達48分鐘,採訪了大量當年參與電影製作的人員(有些現在已經去世),試圖還原出當年混亂拍攝幕後的故事,十分值得一看。
Etiquette Pictures發行的《美國夢想家》北美版藍光最後再題外話說一句,《最後一部電影》的後期剪輯時刻,曾被一部名為《美國夢想家》的紀錄片所記錄下來,此片也是因為各種版權原因,在拍完後一直不得以正式發行,甚至一度懷疑永久失傳。在2015年,由前面提到過的Etiquette Pictures進行了修復,從嚴重褪色的僅存幾個拷貝中修復出了新的2K版本,並且發行了藍光。強烈建議將此片與《最後一部電影》對應觀看,臺前幕後的故事同樣精彩。
PART 2 - 重點類型
除去那些重點發行商的發行,獨立影碟發行商的多元化也帶來了更多的選擇性,不論是發行作品的口味,還是配置上的選擇,接下來的部分我將通過影片或者是配置本身,來選出一些2019年值得關注的影碟。
1. 華語老片
華語的老片在近幾年的碟市呈現出一種逐漸爆發的狀態。自從星空與博洛尼亞合作修復的幾部作品引爆碟市後,不少公司都上前搶佔港片的授權發行。而對於內地影片,逐漸做大的碟影傳媒也試圖在內地這個荒漠市場中開闢出新路,為影迷碟友們帶來了不少僅此一家的珍貴藍光發行。華語的老片,在素材和版權這兩個巨大問題上,有著許多大家可以設想到,以及大家可能想都想不到的奇葩問題,導致一個能夠過得去的音像發行都極其難得。但今年依然有著許多精彩難得的藍光發行,而在這些裡我選出最值得收藏的就是:
盜馬賊
發行方:碟影傳媒 | 配置:BD50 |
發行日期:2019-02-22 | 區碼:全區
碟影傳媒在去年一早就公布了將會發行的五部西影廠經典影片,但因為各種原因,最終只在去年出了一部《紅高粱》。但《紅高粱》可謂是一炮打響,這也讓碟影對接下來幾部的發行更有經驗與信心,最終在今年年內將剩餘四部的藍光依次發行完畢,同時還補做了一批簡裝版,供給沒有買到限量版的碟友們。
其中,《盜馬賊》的發行最為珍貴。在我看來,《盜馬賊》屬於一部純粹視聽主導的作品,在八十年代的內地電影,能夠創作出這樣一部感受性主導的作品,實在是罕見又難得。但因此,《盜馬賊》在當年上映受到冷遇。
也因此原因,我認為《盜馬賊》的畫面與聲音是極其重要的,但多年僅有質量差到無法觀看的DVD流通,加上糟糕的臨時國語配音,使得《盜馬賊》再次被許多觀者所誤解。因此,《盜馬賊》的高清藍光發行也是西影首批五部洗藍中,我最期待的。而讓我在今年四部中選出年度發行,那我肯定也選《盜馬賊》。
碟影所使用的是西影廠提供的2K修復版片源,眾所周知,資料館在去年對《盜馬賊》進行了一次全新的4K修復,鑑於這兩版修復我都看過,那麼接下來就談一談兩版的優異差別。西影廠的修復屬於比較早進行的那批,用了老一批的掃描儀進行掃描,所以細節的銳度明顯是不如新掃描的效果,同時全片下來還是有不少的髒點劃痕沒有得到修復。
對比資料館的掃描,明顯在銳度與亮度等細節上要更勝一籌,但是資料館的4K修復,除了令人無語的48fps軟體補幀之外,在畫面上有兩個致命的問題。第一,部分畫面被嚴重DNR處理,原生的膠片顆粒被抹除地十分厲害,甚至有畫面看起來像是糊在一起的感覺,4K掃描的優勢被完全破壞。
然而同時也有不少鏡頭顆粒保留的十分完整,整體質感特別舒服,這只能懷疑是不同人對不同鏡頭處理的想法不同導致了。第二就是畫面的調色,這個兩個版本得比對著說。首先說下資料館校準的一場戲,臨近結尾有場戲按照劇本以及臺本中描寫的,應該是夜戲。當時拍攝則是日拍夜,在白天拍攝然後準備在後期洗印時候做成夜晚效果。但西影廠在修復的時候,應該是沒有對著臺本一場場校對,直接把這場戲按照底片的樣貌修成了白天的色彩。
資料館修復時候則是發現這個問題,然後把色彩調整回夜景的效果。但是資料館修復的整體色彩傾向十分怪異,色彩像是故意調地黯淡一樣十分難受,同時全片的亮度也被調的詭異般的暗,我都在懷疑是不是參照了質量有問題的膠片拷貝色彩所調出來的了。
與此相比,西影廠雖然色彩調地過度豔麗,也有對比度拉的過度的鏡頭,但要是和資料館的色彩相比,我個人還是更能夠接受西影廠的修復。那麼對於影碟中的畫質,依舊是富有制碟經驗的香港嘉耀公司為碟影壓制了這張藍光,高質量壓制加上高碼率呈現保證了西影提供素材的最完美呈現。雖然這個修復離完美還差許多,但可以說是現在能看到的質量最好的《盜馬賊》了。
對於音軌,《盜馬賊》當年以藏語拍攝,後期配音也是精心配了藏語的版本。但因為當年電影發行政策要求,電影發行需以普通話呈現,最後不得已在很趕的時間內配出了一條比較糟糕的普通話配音。那條普通話配音也成為這麼多年來大家所看到的唯一版本。然而,當年此片在海外賣版權的時候,曾經有賣出藏語版的拷貝,也正是因此讓藏語版本留存了下來。去年,法國將《盜馬賊》藏語版的拷貝捐贈給了中國電影資料館,資料館也將聲音重新修復,配上之前做的4K畫面修復,做成了藏語版本的4K修復DCP。
但是資料館的這個藏語修復有很大的問題,因為《盜馬賊》由當初不成熟的混音處理以及保存原因,未修復的底噪肯定很大,而此片又有大量無對白也沒有太多音效的段落,按照資料館一貫強行降噪的方式處理,一定會導致大量時間基本變成了靜音的狀態。我懷疑為了掩蓋這種問題,資料館對全片進行了新的混音。
但這個混音做的極其糟糕,首先是加入了很多新的現代音效,包括許多戶外鏡頭加了新的鳥叫背景聲、河流鏡頭加了新的水流音效、新的馬蹄聲等等,立馬就能辨識出是全新錄製的聲音,與當年的錄音完全不搭,非常出戲。
而且把原始的單聲道聲音加上效果混到左右不同聲道裡來模擬立體聲,但做的十分粗糙,比如前一場戲保留中間單聲道出聲到下一個鏡頭切到混成左右聲道,中間並沒有過渡處理,而是硬切。因為原始音軌戲間聲音是疊化轉折,導致現在混音處理感覺聲音突然就從中間蹦到了左右,還有一場戲甚至分離加效果的左右聲道時間還錯開了幾秒。
全片最明顯的就是在寺院接水那個鏡頭,整場戲加了一層鳥叫的背景聲,然後把電影原聲裡面只把每滴水滴下來的幾幀聲音切出來用,但滴水聲本身帶著膠片底噪,結果就變成了一下有底噪一下沒底噪的效果。相比於畫面上不習慣的色彩傾向,這種混音對於觀片的影響更加大。
但好在是碟影的藍光中以其他方式收錄到了一條藏語音軌,雖然底噪明顯,但是這條軌並未經過任何更改原始樣貌的處理,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的底噪和不穩定的問題也完全不會讓人感到難受。這條同樣是多年後重得的藏語音軌,以LPCM的無損格式收錄了原始單聲道。碟內同時還有一條西影自己修復的國語音軌,也以LPCM單聲道收錄,但是西影自己修復的比較糟糕,強行降噪導致細節丟失,甚至連對白都有被降噪給消掉。
對於花絮,碟影依舊是找來了亞洲電影的老朋友湯尼·雷恩。首先是攜帶了一條老的花絮,是湯尼1988年給英國電視臺《盜馬賊》影片放映前做的的三分鐘介紹,其中還有湯尼當年採訪到的田壯壯的畫面。其次,湯尼為此套影碟做了全新的暢談花絮,在長達41分鐘的《拍給下個世紀的電影》裡,他對《盜馬賊》的背景、製作以及電影本身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在碟影發行的限量版中,附帶了明信片和復刻的電影完成臺本外,還有一本冊子,裡面收錄了當年進行的《盜馬賊》論辯,各路專家以及田壯壯與張銳(影片編劇)進行了一場十分精彩的討論。
在現在的情況下,《盜馬賊》的藍光能以現在這樣的配置推出實在是難得無比,以新修復的畫面配上原始的藏語音軌觀看,覺得像是看了新的一部影片。若是對此藍光有興趣的,碟影后來推出的簡裝版應該還有存貨,可以考慮入手一張。
*特別提及:
瘋劫
發行方:香港電影資料館 | 配置:BD25 |
發行日期:2019-02 | 區碼:全區
許鞍華的導演處女作《瘋劫》,作為香港新浪潮的重要作品之一,多年卻只有質量十分差的刪減拷貝能夠看到。而香港電影資料館推出的這個全新2K修復完整版,也是歷經了重重艱難才能實現。
《瘋劫》的製片人胡樹儒與兒子胡希以香港電影公司的名義於2011年向香港電影資料館捐贈了一個80分鐘的刪減版標清Betacam母帶。後面一年,胡希再向資料館捐贈了一批沒有聲軌的9本彩色35mm膠片,這批膠片總長加起來大約88分鐘,除了開頭結尾略有缺失外,總體質量比較理想。在2015年得到了香港電影公司授權許可後,《瘋劫》的修復正式開始。
主要的畫面來自於35mm膠片,聲音上則以2010年劉嶔捐贈的一盤完整VHS錄像帶為主要來源進行修復。而膠片缺失的開頭結尾部分則以Betacam以及VHS的內容補齊。最終所有掃描以及提取的工序由香港電影資料館完成,然後將所有的素材委託給匈牙利的電影工作室進行修復工作。一直到2017年才完成了修復並且進行了修復版首映。
2019年年初,香港電影資料館將這個修復發行了藍光。單張BD25攜帶了完整修復版的正片,以原始1.85:1的畫幅呈現。雖然碼率高達28 Mbps,但並不優秀的壓制還是帶來了一些壓縮的痕跡與色塊。《瘋劫》這次修復所用的膠片本身是一個翻印不止一次後的拷貝,同時還洗印進了內嵌的中英文字幕,所以本身畫面細節的發軟也是受膠片質量的限制。
後期的調色有受到一些詬病,暗部青藍的色調傾向有些爭議。從錄像帶中修回來的粵語音軌,以LPCM的無損格式呈現原始單聲道,質量比想像中要好。除了正片外,碟內只有一段講述修復過程的花絮。隨碟有附贈一本64頁的冊子,以中英文雙語收錄了修復過程的文章以及三篇影評文章。
雖然有著些許的不足,但這個發行依舊重要。它不僅在於讓《瘋劫》能重新以完整的面貌與更多的觀眾見面,同時這是香港電影資料館的第一張藍光發行!它家之前做的《孔夫子》以及《彩色青春》的修復影碟發行只做了DVD,而《瘋劫》的藍光則代表了一個信號:說不定能有更多的香港電影資料館修復作品,能以藍光的形式讓高清版本與大眾見面。
2. 日本動畫
日本動畫在藍光的發行上可謂是情況百出,一部作品能不能有一個好的版本發行出來只能聽天由命。在畫面上,新老日本動畫發行都經常帶有各自問題。對新的數字動畫來說,首先業界的後期製作標準就一直沒有達到1080p普及,大量日本動畫仍然是720p或者其他怪異的解析度標準製作而成。
日本分卷賣劇帶來的過渡甚至無用的高碼,在海外發行經常徹底相反到在一碟內塞入過量的集數,導致壓制問題頻出(近期最臭名昭著的就是Funimation發行的美版《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畫面壓制甚至出現幾乎全屏壓縮塊,質量居然還不如流媒體)。
而老的賽璐璐動畫又是另外一種情況,碰上運氣不好的,如東映的一些作品,就算有庫存的膠片底片也就是不拿來用,拿以前轉錄的標清母帶放大做成藍光(如《美少女戰士》劇集、《灌籃高手》劇集、《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等)。就算是運氣好,得到了全新的修復,也不一定是好事。首先不清楚為何,許多日本動畫修復並不直接使用原始底片,而是用原始底片或者是中間片重新洗印做出新的中間片拷貝,再用數字掃描這個新的中間片來進行修復。先不說再次洗印對之前的拷貝會有多少損害,這個流程本身就是會損失一級別的畫質。
《攻殼機動隊》同時,不少日本動畫的修復都會對畫面進行DNR的處理,美其名曰去除膠片顆粒、數字銳化出更清晰的畫面,但最後得到的只是破壞了原始樣貌、整個畫面像被塗了一層蠟一樣無法觀看的畫面(糟糕到比如《銀河鐵道999劇場版》,Discotek Media做美版發行時候不得不在日方提供的,被DNR毀的一塌糊塗的畫面源上,重新加了層假的模擬膠片顆粒渲染,用這種進一步的破壞來還原修復時候的破壞,才讓畫面至少能看的下去)。
普通藍光時代的日本動畫修復,可能DNR處理還沒有那麼過渡,然而這兩年新進行4K修復的項目中,幾乎是無一避免被DNR給毀了一遍,包括《攻殼機動隊》、《哥普拉劇場版》、《明日之丈劇場版2》、《魯邦三世:卡裡奧斯特羅城》、《千年女優》等等等等,以及還沒有面世的《阿基拉》和《東京教父》新4K修復版,慘遭DNR的可能性也極其之大。
除此之外,還有花絮幾乎為零、定價超出承受範圍(不少好版本只限定日版,而日版碟價格又是出了名的貴)等等亂七八糟的方面,都讓一個令人滿意的日本動畫發行顯得更加珍惜。但即使在這樣一種亂象頻出的大局下,今年依然是有令人驚喜的發行面世,比如:
貓眼女槍手 - 易爆豪華版
發行方:AnimEigo | 配置:BD50 |
發行日期:2019-09-23 | 區碼:全區
《貓眼女槍手》可以說是日本動畫OVA黃金時代中我最喜歡的OVA作品之一了,幾乎是將八十年代的犯罪槍戰片移植到日本動畫模板上加工而成,十分暢快過癮。但就和大量的OVA作品一樣,即使可能在小圈子裡人氣不低,也沒有任何的新修復或者是藍光的發行,我當初觀看的也是一個DVD的標清源。但沒想到,在2018年三月份,專門以眾籌方式代理出品精品日本動畫藍光影碟的AnimEigo宣布了它家接下來的眾籌項目:《貓眼女槍手》藍光!
AnimEigo在Kickstarter上發起的眾籌,最後募集到了35萬刀AnimEigo之前靠著這種眾籌發碟的方式,做出了不少精品收藏版影碟,包括《泡泡糖危機》、《騎乘挑戰》(和《貓眼女槍手》同為園田健一的原作改編的OVA)、《OTAKU的錄像帶》(因為高碼配置,甚至比日版的藍光畫質還要好不少)和之後正在進行眾籌的《無限地帶23》。
對於《貓眼女槍手》這次的的藍光發行,AnimEigo按照慣例以最高配置進行,但這次的發行特殊就在於,此次收錄的高清修復版正片是全球首次公開!與之前幾次的發行一樣,這次藍光版本也分別推出普通版以及豪華版。這次豪華版除了硬殼包裝以及隨碟的厚冊子外,還帶了一本「小薄本」同人誌,收錄園田健一新畫的短漫畫以及特邀畫師繪製的新圖。在眾籌達成了幾個最終目標後,還附帶上了全新錄製的三條評論音軌。
最終發行的影碟以單碟形式攜帶了三集OVA的全部內容,正片高清掃描的質量不錯,細節顆粒均有保留,只可惜壓制稍微有點問題,部分暗景出現壓縮痕跡,但好在播放時候肉眼不會特別注意得到。音軌則是以LPCM規格收錄了原始2.0無損日語軌,同時還帶一條DTS-HD MA 5.1格式的英語配音軌。碟內花絮,首先重頭戲就是全新錄製的三條評論音軌了,分別為漫畫原作、動畫導演(這條裡和導演一起在的講是GAINAX的佐藤裕紀)以及英語配音人員(英語配音評論軌中第一集的是之前DVD攜帶的,後面的是新錄製)。
同時攜帶了之前DVD有的幕後製作紀錄片(近40分鐘,藍光收錄了原始版本和用高清正片畫面替換片段的版本)、近半小時新錄製的園田健一繪畫視頻、慣例的NCOP以及圖片集。隨碟附贈的厚冊子包含了詳盡的設定集內容(均有英文翻譯)和一些粉絲圖片,還有海報、貼紙、明信片和前面提到的一本同人誌。
擁有這麼一套藍光可謂是夢想成真,雖然等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最終到手,而且價格也不算特別便宜,但還是十分滿足。《貓眼女槍手》的願望成真,現在下一個夢想就是就是有沒有美國發行商能代理一下《銀河女警花》的藍光……
*特別提及:
Production I.G短片集 - 收藏版
發行方:Anime Ltd | 配置:BD50 + DVD |
發行日期:2019-02-25 | 區碼:鎖B區
去年我在自己的影碟十佳中選擇的《桃太郎:海之神兵》也是一套Anime Ltd發行的限量版影碟。Anime Ltd在這幾年發行了不少精品,有著向日本動畫影碟代理發行商第一位置進發的趨勢。在日本動畫普遍缺少花絮的情況下為重點發行在收錄的書冊上做大功夫,收錄完整翻譯的設定集、分鏡表、圖集、採訪等極具收藏價值的內容。同時在發行新的動畫外還會選擇一些冷門,可能其他代理商都不會理睬,但卻極具價值的作品發行。
像是之前的《天才嘉年華》兩部套裝(全球首發高清藍光+114頁設定訪談製作集完整翻譯收錄),還有《桃太郎:海之神兵》(日本第一部動畫長片,專門找人為此片的歷史寫了厚達127頁的整整一本書)。
雖然有時候也會以貴到離譜的定價發行一些限量禮盒版(比如定價299鎊的《星際牛仔》套裝,還有因為非新修復加上花絮縮水等問題而飽受詬病的《未麻的部屋》豪華版,也是定了99鎊這樣的價格),但Anime Ltd的選擇和配置的確是在日本動畫影碟發行界算難得的廠牌,而今年它家出的最值得的就是這套Production I.G的短片集。
這套Production I.G短片集的主包裝和套裝名上都選擇了主打板津匡覽的《花辮兒小神明》。除了這部外,這個套裝還收錄了湯淺政明的《摔跤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海谷敏久的《勿忘蛛》、黃瀬和哉的《櫥櫃童子》和今石洋之的《OVAL × OVER》。
同之前的《天才嘉年華》一樣,這次裡面不少短片還是首次以高清格式發行藍光。當然因為每個短片製作年代、背景和規格都不同,畫質也有所差別,但總的都能夠接受。音軌則是以LPCM格式承載了無損的原始2.0軌。
和大多數日本動畫一樣,碟內沒有任何花絮收錄,但是收藏版帶的兩本冊子更有料。第一本是《花辮兒小神明》的完整分鏡故事板,厚達156頁。第二本是一本製作集,包含了收錄於碟中幾個短片各自的製作過程記錄以及訪談內容,厚達140頁。
3. 默片重生
時至今日,我依然認為默片時代是電影的影像語言最具有創造力的時代。每次觀看默片,我都會感受到「天哪,那個時候就拍出這樣鏡頭」的驚訝感,默片也可以看作是影史中最純粹影像展現的類型之一。
雖然按照不完全統計,現存的默片僅有當年產量的一半甚至更少,但仍有許多發行方或是資料館,傾其所能挖掘那些早期電影史的瑰寶,為影迷呈現出最佳質量的修復成果,比如發行默片為主的Flicker Alley,今年就有《笑面人》(1928年電影,由環球影業從庫存的翻印正片進行的新4K掃描修復)、《金錢》(1928年電影,Lobster Films、法國CNC與SACEM聯合進行的從原始底片掃描的新4K修復)、《帝國的碎片》(1929年電影,由俄羅斯Gosfilmofond、舊金山默片電影節、瑞士電影資料館以及阿姆斯特丹Eye Filmmuseum四方合作,使用多個膠片拷貝於2018年修復出目前110分鐘版本)以及查爾斯·鮑爾斯默片短片合集(均為2K全新修復)等重磅發行。但是要從今年來選,我認為的最佳默片藍光發行是:
灰色汽車幫
發行方:墨西哥資料館 | 配置:BD50 + DVD |
發行日期:2019-11-20 | 區碼:全區
這樣的發行正是我所想要看到的,一部我之前從未聽過的默片作品,被重新發掘修復,展現在影迷的面前。《灰色汽車》可謂是墨西哥默片影史中不可繞過的重要作品,一開始以電影院放映的系列劇形式所呈現,十二集劇的內容加起來一共有長達六小時的內容。
但和大部分默片一樣,在時間的長河洗刷中,大量的內容丟失或是被剪短,在新修復版推出前,大家能夠找到的也只是一個111分鐘的刪減版本,不僅時長縮短,畫質也很差,而且當年的染色也蕩然無存。就在今年,墨西哥資料館花下重金高清修復此片,不僅將時長還原到223分鐘,而且還原了當年的膠片染印色彩,更加難得的是發行了藍光!
作為墨西哥資料館發行的第一部藍光作品,在包裝上選用了託盤加上外殼套這種比較尊貴的包裝方式。打開託盤,除了一張藍光正片加上一張DVD花絮碟外,帶有一本小冊子以及當年放映宣傳海報的復刻版。
還原原始染色的驚豔修復以原始的18fps幀率呈現,配樂則以由有著「南美默片配樂一哥」之名的José María Serralde創作。223分鐘的正片塞滿了藍光,花絮則都存在第二張的單獨DVD裡,除去一段修復過程的花絮外均為採訪,包含了配樂師José、Rosas Priego兄弟(膠片拷貝捐贈人)、修復師Paolo Tosini等。
這套藍光從影片本身、修復過程、音畫質、花絮以及包裝上都是無可挑剔的稀有產物,但可惜的只此碟的銷售渠道只有墨西哥資料館的店鋪,而且它家的店鋪好像是沒有網絡只有線下的。(感謝豆瓣Lycidas提供影碟實體照片)
*特別提及:
女巫
發行方:標準收藏 | 配置:BD50 |
發行日期:2019-10-15 | 區碼:鎖A區
《女巫》是一部神奇的片子,本意為一部科普向的作品,卻因各種天馬行空的表現手法變成默片中的邪典名作。CC早在2001年就發行了此片的DVD,是CC編號極靠前的作品。而前兩年,瑞典電影機構直接將修復後的全片傳到了Youtube上,這更加讓此片成為眾多碟友們期待洗藍的重點片目之一。終於在2019年的十月份發行中,CC將此片推出期待已久的藍光版本,成為CC送給碟友們的萬聖節大禮。
全新設計的封面包裝極其炫酷,我覺得是今年CC新封面設計裡水平僅次於哥斯拉套裝的了,與影片氣質也是相輔相成。與之前DVD的對比可以看出,新進行的修復將許多場景的染色都做了調整,看來之前的版本色彩並非原意,這次新修復才算是還原了原始的樣貌。
而CC的藍光對於新修復的呈現也是無懈可擊,細節銳利、顆粒自然,染色的色彩也極其亮眼。對於音軌,CC以DTS-HD MA的規格攜帶了5.0聲道的原始丹麥首映配樂。這條配樂由電影配樂專家Gillian Anderson所重新復原,並由捷克電影交響樂團在2001年演奏錄製。
其餘的,除了一段電影學者分析影片拍攝所涉及的歷史內容花絮外,基本都是複製了之前DVD的配置。包括導演在1941年錄製的影片介紹、攝影師收藏的導演影片的一些未使用試拍鏡頭和一條電影學者的評論音軌。當然最重頭的還是攜帶了1968年北美發行的版本《Witchcraft Through the Ages》,CC這次以高清收錄這部77分鐘的另一版本正片。此版本的旁白還是由威廉·S·伯勒斯講解的!
4.電視劇集
今年的電視劇集發行也有不少重磅套裝,熱門的像是《雙峰:從Z到A》這樣將過去發行內容完整集結後,加上新花絮以及帶單獨兩集4K版UHD碟而推出的新套裝。對於冷門一些的,像是《人生七年》系列這個高分紀錄片,完整九部集結,首次由Network發行高清藍光。但我選出年度最佳並不是這些,那接下來我們來看點不一樣的:
巨蟒劇團之飛翔的馬戲團:挪威藍光禮盒版
發行方:Network | 配置:7張BD50 |
發行日期:2019-11-04 | 區碼:全區
1969年開始的巨蟒劇團,用其《飛翔的馬戲團》劇集開創了新的一種純粹無釐頭風格的喜劇類型,為後世的喜劇人與喜劇作品提供了無數的靈感。巨蟒劇團之後也貢獻出了《巨蟒與聖杯》、《萬世魔星》這種在喜劇電影史都可以名列前茅的作品。
(是的,《人生七部曲》不大行)同時,巨蟒劇團的成員出來後也在各自領域都如魚得水,最出名的可能是特瑞·吉列姆了,之後拍出了《妙想天開》這種影史上都可以重重留名的作品。那麼回到一切的開始,《飛翔的馬戲團》的內容和笑點,在五十年後的現在依然是沒有過時,但是這個畫質卻盡顯歲月痕跡,各種畫面問題相繼出現,在多版DVD後都沒有改善。
就算是之前巨蟒的倫敦O2謝幕演出上,使用的還是這批老又差的標清母帶轉錄源,就在粉絲們都認為是原始素材無法找回而沒有辦法修復的時候,Network公司在巨蟒五十周年這一特殊的年份,公布了:《飛翔的馬戲團》全新高清修復完成,將發行藍光影碟!
四季《飛翔的馬戲團》,完整無刪減甚至還補回了些當年被刪掉的段落,通過原始素材高清修復,以託盤包裝加上厚書配置塞在簡陋的紙殼外包裝中,這就是挪威藍光禮盒版!(當然了,這名字不是指挪威發行的藍光,挪威指的是那個著名的鸚鵡段子)說到《飛翔的馬戲團》的修復,不得不回歸最開始它所拍攝的介質。當初整套劇大部分以攝影棚的錄像帶拍攝,原始素材就是標清的內容。而劇中的動畫以及外景的部分,則都是膠片拍攝的。但是這些段落也是轉換成錄像帶後與其他部分剪輯起來,最終做出播出的版本。而之前的DVD版本都是直接轉錄了播放用的錄像帶源,而且還是轉換過好幾次的那張帶子(本身經過剪輯後期已經好幾次轉錄的原始英國放映帶,轉錄到北美播放制式再次受損,DVD當年用了北美播放,這一不知道中間轉了多少遍的帶子),所以各種畫面放大、晃動、噪點、偏色問題層出不窮。這也使得,就算是原始拍攝帶子素材是標清,但若能用到這些沒有任何轉錄導致問題的帶子修復的話,也能使得畫質有大幅度提升。
但Network這個秘密進行多年的修復計劃所尋得的內容令粉絲都驚訝,不僅棚拍內容找回原始拍攝帶子進行轉錄修復,同時動畫部分膠片基本完全找回,連外景拍攝段落都有部分16mm膠片重新挖掘出來,使得部分段落能夠從膠片的素材修回高清的狀態。同時,一些各種因為審查或是時長問題而被刪掉的段落,也由原始拍攝帶子的尋得而得以重見天日。這讓《飛翔的馬戲團》第一次以如此清晰(相對性質,畢竟大量還是標清帶子放大)並且如此完整的狀態呈現在粉絲面前。
Network以1080/50i的編碼,維持原始放送幀率來呈現這次的全新修復(因為北美播放器無法播放這種編碼,所以北美的發行編碼幀率有更改,因此英版更值得購買),四季內容安放在了七碟之中,畫質穩定喜人。和前面說的那樣,即使是那些標清放大的內容也比以前所見的要好上不少。音軌方面則以LPCM 2.0格式無損封裝了原始的單聲道混音。
花絮方面,首先豪華禮盒版每一季都帶有厚厚的一本書,內有許多值得閱讀的介紹和文章。碟內的花絮大部分是之前講到的,全新找到的一些刪減段落,以及一些不同剪輯或者混音的版本,甚至有些以為是永遠失傳的內容。其他的內容包括一些訪談,一段Vic Jamison與巨蟒成員拍的學生短片,還有一段和特瑞·吉列姆一起觀看修復成果的花絮。
這次的套裝真可謂是令所有粉絲夢想成真,是為巨蟒五十周年送上的無價大禮,同時根據Network的暗示,之後可能還會有更多巨蟒修復的內容推出(包括那個德國電視特別版),不過這套的確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包裝。外殼的包裝基本上就是不太結實的紙殼子,按照上圖也可以看到,整體設計是託盤插入其中的凹槽中,然而實際成品裡那個凹槽其實就是那幾條紙做的橫隔板。在運輸過程中,託盤稍微一晃動,那些隔板的紙條就會損壞斷裂,這個也造成了套裝的大量損壞,受到不少買家的吐槽。但好在Network的反應比較及時,為買家提供了新外殼或是部分退款的選擇。總而言之這是一套難得的發行,粉絲必收之碟!
5. 3D藍光
3D電影是一個神奇的產物,不僅是上世紀的兩次熱潮,還是數字時代下的全新重生,它作為技術創新而產生,卻每次又因為技術更迭而逐漸消退。由《阿凡達》帶起來的數字3D熱潮在這幾年已經逐漸褪去,越來越多影院開始減少3D排片,甚至徹底放棄(北美居多),在家用市場出現了好幾年的3D電視以及3D藍光,也在整個產業的發展下試圖徹底扼殺:新出的4K電視,甚至是最支持3D發展的索尼以及LG都直接將3D功能徹底去除,儘管並不是不能兼容。
而3D影碟的發行也在好萊塢六大發行中逐漸邊緣化,儘管依然有相當一部分購買者支持:派拉蒙已經徹底不發行3D藍光(直到《雙子殺手》才破例發行了這幾年第一個3D藍光,懷疑是李安當初拍攝時候就定好的),其他公司或多或少減少發行3D的片目和地區。就像是當年什麼都要3D的時候,現在產業又想一刀切將其徹底丟棄。
但好在依然有著一群粉絲的支持購買,也有著名的3D Archive公司致力於修復呈現那些上世紀的3D老片。今年的發行中,有如《地球最後的夜晚》這樣對3D呈現要求嚴格的新片(一半2D一半3D使得2D部分需要無重影、並且亮度要重新調整),也有3D Archive修復並由Kino發行的B級片《寄生魔種》與軟色情電影《亞當和六個夏娃》這種,屬於當時3D熱潮下年代特別類型產物的時代作品。那麼今年的發行中,我選出最難得的是:
原型
發行方:螞蚱影業 | 配置:BD25 |
發行日期:2019-08-13(眾籌發貨) |區碼:全區
致力於發行一些不同尋常類型的電影,螞蚱影業 (Grasshopper Film) 在2017年以《路邊野餐》以及《這時對那時錯》開始了藍光影碟的發行,但是直到今年結束它家只發行了11部藍光,但它家手上又有著一些我極其想要擁有影碟的作品。這其中就有布萊克·威廉士拍攝的3D實驗片《原型》。
我一直認為,電影在發展到現在的階段,基本已經無法完全創新出新的電影語言了,不論冒出多麼新奇的一種想法,十有八九早就有人嘗試過。所以3D對我來說反而是為全新電影語言的創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一個嶄新的維度空間裡蘊藏著無限的可能性。
而且現在出現的這些3D實驗片都證實了這種無儘可能:名氣大的如戈達爾的《再見語言》(多版3D藍光發行)貢獻出雙眼不同畫面的3D疊影時刻;產量多如新千年開始就一直創作3D實驗片的肯·雅各布斯(自費發行過帶自己三部3D實驗片的名為《3×3D》的藍光碟)貢獻出各種玩弄、轉換立體空間的驚人效果。
其他還有不少電影人也涉足於此,呈現出超乎想像的作品。但因為3D的特性限制,這些作品中很少能夠有3D藍光發行並讓更多觀眾看到的機會,而且這些作品還與好萊塢的商業3D片不同,脫離了3D語境它們將失去意義。作為3D實驗的愛好者,布萊克·威廉士(不僅拍攝了不少3D實驗片,還為這類作品撰寫過不少文章)決定用一個特殊的方法,將自己的3D實驗片發行出3D藍光——眾籌。
《原型》的3D藍光在Indiegogo上的眾籌依靠著3D購買群體粉絲的忠實度,這部顯然不會被普通大眾所接受的實驗片成功突破了眾籌的要求,成功讓螞蚱影業發行了3D藍光。最終的藍光以單碟BD25呈現,可惜的是並未攜帶任何冊子。正片以MVC的編碼向觀眾以3D格式呈現,影片大量的暗景和(故意的)粗糙質感均有良好表現,音軌則攜帶了一條原始混音的DTS-HD MA 2.0,表現力與沉浸感甚至不輸許多5.1軌。
布萊克·威廉士在片中用3D展現出了許多驚人的效果,將各種立體畫面投射在一個個怪異的顯示屏上,不僅本身立體的空間被扭曲(包括顯示屏本身的曲面效果,同時還有幾段後期被進一步拉伸空間距離感的特寫),也讓黑暗環境下數字攝影機本身的噪點顆粒,還有顯像屏產生的頻閃,都在3D立體空間內,因為雙眼畫面這些元素的不對位,產生了從未有過的奇妙感受。
影碟的花絮雖僅為導演的另一個3D實驗短片作品《Something Horizontal》,但也不容錯過。這個短片使用快速剪輯破壞了3D空間在意識中的形成。而擾亂大腦對於空間的感知後,又在後面段落中將這些鏡頭以3D下的疊影展現在一起,效果極其別致。
雖然這張3D藍光並不完美,許多參與眾籌的3D藍光粉絲觀看後表示也完全接受不了這類影片,但我依然希望能有更多的3D實驗電影能以3D藍光的形式發行。(我好想看肯·雅各布斯的《尋找猴王》啊!)
6. 4K UHD
經過這三年的磨練,UHD作為新一代的音像承載介質也可以說是趨於成熟。雖然關於HDR的辯論以及格式可能暫時無法停歇,但是早期各種兼容、壓制、色彩問題,現在已經不易再見到。雖然遺憾仍存,比如福克斯被迪士尼收購後,老片的音像發行被叫停;比如DNR像個幽靈一般,時不時會在UHD發行中出現,抹除顆粒讓畫面變得難以接受,但總體的發行環境依然是逐漸在好轉。比如在好萊塢六大廠商中,老片的UHD發行越來越常見。
華納在今年有《綠野仙蹤》、派拉蒙在今年有《生活多美好》、環球在今年有《疤面煞星》、索尼有《逍遙騎士》,原生4K修復在UHD的呈現上都可謂是完美無缺。
當然,今年更鼓舞碟友們的應該是一眾獨立廠牌也開始了UHD的試水:Kino發行了《漢尼拔》(雖然前不久Kino宣布取消發行鏢客三部曲的UHD,但是確認依舊有新UHD項目等待發行);VS發行了《百變侏羅紀》;突觸影業發行了自家修復版的《陰風陣陣》;Flicker Alley發行了《地中海假日》;就連Discotek Media這樣,在北美的日本動畫發行市場都不算大的公司,都發行了自家的第一張UHD《哥普拉劇場版》(當然了,還是只能用日本那個DNR到死的垃圾源做),這一連串的發行基本都是在對CC和Arrow質問:你們什麼時候進軍UHD啊?當然,我要選擇年度最佳UHD發行,肯定還是鼓勵這些小廠牌的作品:
陰風陣陣
發行方:突觸影業 | 配置:BD100 + BD25 |
發行日期:2019-11-19 | 區碼:全區
阿基多的名作《陰風陣陣》在去年的碟市上引起了不小的風波,因為兩個不同的全新4K修復均發行了影碟,影迷與粉絲們對於兩個修復究竟孰勝孰劣也是爭得不可開交。簡單來說,這兩個全新的4K修復,一個是由德國的TLEFilms FRPS完成,一個是由突觸影業 (Synapse Films) 自己完成。
兩個版本均掃描修復於電影的原始底片(突觸的4K修復計劃進行了很久,TLE用的也是突觸修復時製作的4K原始底片掃描文件進行進一步修復),均有色彩監修基礎(TLE根據導演的原始筆記校準,突觸版本由攝影監督來監修調色),但出來的結果卻很不相同。
總體來說,突觸版本的畫面內容更多、截圖對比細節更加銳利、調色色調對比極其強烈;而TLE的版本色彩上卻傾向於膠片洗印拷貝的效果,對比度調整上有點灰灰的感覺(但絕沒有博洛尼亞那種令人詬病的低對比程度),整體色彩也帶有色偏的傾向。究竟哪個更加正確?可能沒人能說服對方,但至少不同的版本都呈現給了碟友們,可以根據自我喜好去購買。
然而喜歡突觸修復版的碟友們一直有一點沒有得到盡興:TLE的修復在發行藍光的同時,也推出了UHD版本,將其修復下的4K解析度完整展現給了觀眾,但突觸卻只將自家的修復發行了藍光版本。這點遺憾終於在今年得到解決,突觸影業決定響應粉絲們的呼聲來博一把:今年十一月,突觸影業將自家的《陰風陣陣》4K修復發行了UHD影碟。
為了節省自家的成本以及粉絲重複購買的開銷,突觸影業的這個《陰風陣陣》UHD並未帶有正片的普通藍光碟,而是以UHD正片碟配上藍光花絮碟的配置推出。(Discotek Media今年的《哥普拉劇場版》也是以這種發行策略推出)UHD的正片以BD100的規格承載,平均畫質碼率高達80.14 Mbps,可見突觸是決心要呈現出最佳的影碟版本。突觸的UHD銳度極高,可以說是從未看見過如此清晰的《陰風陣陣》,在這方面,從截圖靜幀對比中,TLE修復版本的UHD可謂敗下陣來。而色彩方面,TLE修復的宗旨認為HDR會破壞原始膠片色彩的呈現效果,所以在它家修復UHD發行時都只帶SDR版本。
而突觸則是讓HDR大放異彩,《陰風陣陣》中各種誇張的色彩與燈光設計,似乎是為HDR演示所生。突觸版本的色彩在HDR加持下豔麗到刺人,但並不會覺得過頭或是不適,HDR也使得許多誇張色彩的場景有了更多細節呈現的空間,不再會有一種細節糊一起的感覺。
再一次,突觸與TLE在這方面走了完全不一樣的路線,無法辯論哪個就是對的,挑選自己喜歡的購入才是王道。聲音方面,突觸可以說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首先是當年上映用的原始四聲道英語混音,以96kHz轉錄的DTS-HD MA規格下重生,在1977年上映結束後第一次再被觀眾所聽到。其次是全新混音的英語杜比全景聲音軌,滿足喜歡更沉浸混音的觀眾。同時還帶有DTS-HD MA 5.1規格的義大利語配音音軌。
澳版藍光,用的是TLE修復版但是帶上了大量的老花絮花絮部分則是複製了之前突觸影業的藍光版本。這點可以說是此版唯一的遺憾了,雖然帶有兩條評論音軌以及長達一個半小時的全新花絮(包含講述影片影響的花絮、分析影片的video essay、故事設定地慕尼黑歷史花絮和女演員芭芭拉·馬尼奧爾菲訪談花絮),但涉及的內容都沒有太過於深入,而且珍貴的老花絮也一點都沒有攜帶過來。這個問題在去年《陰風陣陣》的藍光發行時就有存在,最終得出的結論是:為了花絮得買不同的版本。
澳版藍光帶了不少以前的老花絮:包括兩部講述阿基多影響的紀錄片、一部分析《陰風陣陣》的紀錄片和當年由Blue Underground製作的,採訪了許多影片參與者的《陰風陣陣》25周年幕後紀錄片,其他加上兩段阿基多訪談,一段2004年老訪談和一段2017年新錄製的訪談,總長有四小時之久。
英版眾籌4K鐵盒版,也是TLE修復,除了正片碟內的花絮還多帶了第三張單獨花絮碟若是要追求更全面的花絮的話,首先可以選英國Cult Films發行的普通藍光,單碟內帶有的花絮裡其中有一段長達57分鐘的修復花絮!這段花絮詳細介紹了TLE版本的修復過程,回顧了阿基多當年為了讓影片的色彩更加沉穩,啟用了一種早已不通用的特藝色彩染色洗印法,來製作當年放映的第一批膠片拷貝,以及TLE修複試圖還原當年這種膠片色彩所做出的調整。
這是一段十分精彩又極度技術化的花絮,值得一看。同時Cult Epics為眾籌版的UHD鐵盒版本還多製作了一張單獨的花絮碟,內容包含多位當年影片參與人員的訪談花絮,總長兩個半小時。同時還收錄4K修復版本在英國放映時候的映前介紹以及映後對談,總長四十多分鐘。相當於是多帶了一張滿載三個多小時花絮的額外藍光,只可惜這個眾籌版現在已經絕版,二手價格不菲。
* 特別提及:威尼斯疑魂 - 經典收藏限量版
發行方:映歐嘉納 | 配置:BD100 + BD50 + BD25 + CD | 發行日期:2019-07-29 | 區碼:全區 (UHD) / 鎖B區 (BD)
我之前在許多影碟的介紹中都提到了正片壓制這一項,畢竟藍光製作也是要講體積巨大的源文件進行二次壓制編碼後放入碟中,而這一過程的好壞也很大程度上會決定最後影碟中的畫面質量。
就光從CC不少發行中都顯露出的壓制問題(包括壓縮痕跡、色塊、不自然的膠片顆粒狀態等)來看,光是給予一個高碼率也不能完全解決所有問題,而是要看負責壓制的人,運用各種軟體以及手法來保證碼率與畫面達到一種平衡的關係。而在碟友中,公認有那麼一位專門負責壓制的大神,名為David Mackenzie,經他過手的影碟,能夠保證碼率足夠的情況下呈現出最完美、無肉眼可見壓縮痕跡的畫面。
David M常年為Arrow以及尤裡卡的影碟負責壓制工作,碟友們也知道這兩家的影碟壓制質量有多好,就拿Arrow今年發行的《機械戰警》來說:雖然和前幾年福克斯自己發的4K修復是同一個修復底子,Arrow只是在那個上面做了一些進一步處理,但經過壓制後的畫面銳度,Arrow卻要精細得多。
Arrow今年發行的《機械戰警》豪華版,可惜並非是謠傳中Arrow的第一套UHD發行那麼再說回發行商映歐嘉納(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運河公司Studio Canal,映歐嘉納是官方中文名,下文簡稱SC),熟悉的碟友們一定知道它家出藍光時壓制毀片的劣跡。SC本家做的修復質量一直不錯,但卻經常出藍光時壓制問題巨大,各種色塊、壓縮痕跡齊出毀片,而且更惱人的是毀的還經常是這種新修復的唯一影碟發行。輕微的如《天外來客》4K修復版,膠片顆粒出現壓縮痕跡不自然;嚴重的像是《白日美人》4K修復版,直接大量大塊的色塊呈現出,導致幾乎無法觀看。
但時不時SC的壓制又看似完美無缺,所以每次SC的發行如同輪盤賭一樣,拿到手之前真的不知會如何。然而就是SC的發行,在2017年產生過一起神奇操作:他們居然僱了壓制大神David M來製作《穆赫蘭道》的藍光壓制!
用了同樣CC做的4K修復源,但因為CC版本有著嚴重的壓制問題導致膠片顆粒很不自然,David M負責壓制的SC則全然沒有這個問題,最終藍光的畫質美得令人窒息。本以為SC就此會和David M長久合作,壓制問題將成為過去,誰想到再次合作居然要再過兩年,就是今年發行的這套《威尼斯疑魂》UHD限量版。
SC發行的這套限量收藏版屬於Vintage Classics系列,致力於用新修復或是最好的配置與包裝,來發行旗下最經典的那批影片。對於此片,SC貢獻出了全新的4K修復,並為其配置了UHD加兩張藍光加CD的四碟配置,同時附帶海報、明信片、冊子。對於這次的新4K修復,和之前CC在2015年發行藍光時做的4K修復相比,有兩點是重要提升。
首先,雖然兩個4K修復都掃描自原始底片,但SC在2019年進行的掃描運用了更加先進的掃描規格,以16比特的深度對原始底片進行了4K掃描,同時在後期校色環節也單獨在HDR環境下做出了全新HDR的調色版本。其次就是,CC於2015年發行的那張藍光屬於壓制有點問題的那類碟,壓縮痕跡對膠片顆粒的展現影響比較明顯,不少地方看截圖能明顯發現輕微壓縮結塊的現象,而這個情況在SC這次版本中(包括UHD和藍光)完全不存在。
最終的效果對比,可以發現SC版本的畫面範圍更大,畫面內容更多,銳度看起來也比CC好(不僅僅是4K下對比,SC的藍光和CC的藍光比也是如此),整體調色傾向上沒有特別大的差異,但是UHD中HDR的加成讓其更上一層。音軌則以DTS-HD MA 2.0的格式呈現,藍光正片碟內攜帶了一條評論音軌,同時還帶了三段全新花絮:修復花絮、回顧影片以及影響的花絮(裡面還有布拉德·伯德和丹尼·鮑爾的採訪)以及討論影片中色彩使用的花絮(柯南伯格也跑來露了個臉),總長約一小時。
第二碟為單獨的花絮碟,內容均為以前的老花絮,包括老的製作特輯花絮和一系列採訪內容,還有一個圖片集,總時長近兩小時。同時還帶有影片極具特色的配樂CD和一本64頁的冊子,基本上可以說,SC這套洗掉CC的藍光已經沒有任何問題了。(當然啦,CC也有幾段自己獨家的花絮,完美主義者肯定是都要全收。)
整整一年的影碟發行,我僅僅挑出十幾套肯定也是說不完的。比如我本還想加一個包裝黨的類別,選WCL的《2001:太空漫遊》UHD豪華版和松竹發行的《寅次郎的故事》大套裝,結果一個是被迫延期才在今年發行,一個是因為種種原因延期到明年發行,最終考慮後作罷。這篇文章只是一個比較私人隨性的推薦,若能讓碟友注意到平時不會關注的影碟,或讓平時不買碟的讀者們也能對影碟產生一些興趣,那就足夠啦。
最後,希望新的一年裡,更多影片能得到完美修復,更多沒有洗藍的片子能夠發行藍光,更多影碟發行都能夠達到完美的水準!
-FIN-
原標題:《開年影碟敗家指南,剁手只看這一篇就夠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