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真假新聞的攻防戰永無休止

2021-01-09 人民網

原標題:後真相時代,真假新聞的攻防戰永無休止

  最新民調顯示,45%的受訪者認為政府和公職人員需要肩負重任,杜絕假新聞。42%的受訪者認為社交網絡平臺和搜尋引擎應該履行這個重大義務。認為個人需要擔負重任的受訪者則為43%。

  

  假新聞的泛濫已經讓歐美各國焦頭爛額。如何在「制網權」和「治網權」之間尋求平衡來杜絕假新聞,似乎已經成為歐美各國政府、傳媒機構、科技企業、廣告公司乃至個人不可逃避的責任。美國皮尤公司(PEW)關於假新聞影響的最新民調顯示,45%的受訪者認為政府和公職人員需要肩負重任,杜絕假新聞。42%的受訪者認為社交網絡平臺和搜尋引擎應該履行這個重大義務。認為個人需要擔負重任的受訪者則為43%。

  美式打假套路深

  去年12月23日,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籤署了《波特曼-墨菲反宣傳法案(Portman-Murphy Counter-Propaganda Bill)》。根據該法,美國國防部將在2017年獲得1.6億美元的額外預算,在聯邦政府內部建立一個協調統一的領導機構,與盟國一起曝光和反制外國政治宣傳和謠言。這個法案將提升「全球接觸中心」(The Global Engagement Center)的權威、資源和權限。這個中心將由美國務院領導,但國防部、國際開發署、廣播理事會、情報機關和相關部門的高級負責人也會參與這個中心的戰略部署。另外,該法案將建立一個基金,幫助培訓各地記者,並向非政府組織、民間社團、智庫、私營部門、媒體組織和政府外的專家提供資助和合同,讓這些機構或個人具備更強的能力來識別和分析外國最新的宣傳與信息造假技術。

  「打假」之下,三大網絡科技公司(臉書、推特和谷歌)謹慎採取措施遏制假新聞。臉書執行長扎克伯格列舉了一系列打擊假新聞的新措施,包括更多地使用自動化技術、改進計算機算法、在用戶標記虛假信息之前進行預測。此外,臉書還將簡化用戶舉報虛假信息的流程,當用戶點擊經過第三方機構核查為假新聞的連結時,新聞不會完全遭到屏蔽,但用戶網頁會出現警告;而如果未能查證報導真偽,臉書則會標記為「第三方查證存疑」。推特將允許用戶主動屏蔽騷擾內容,這些騷擾內容可能涉及種族、民族、國籍、性取向或宗教信仰的侮辱。用戶不僅可以通過客戶端來限制假新聞的傳播,還能限制用戶之間互相攻擊。

  自動化廣告的倫理困境也讓一些數字廣告巨頭加入了打假的陣營。美國在線廣告公司AppNexus表示,將封殺帶有白人優越色彩的極右翼網站Breitbart,讓廣告不流入這個網站。菲亞特克萊斯勒公司(Fiat Chrysler)則自行設法杜絕假新聞網站,它們製作了一份黑名單,逐個收羅,把這些網站列為廣告拒絕往來戶。

  分析人士指出,儘管流入虛假政治新聞的廣告金額極少,但數字廣告巨頭參與打假的象徵意義巨大。沒有廣告收入,製作假新聞的網站也就難以為繼,也就失去了繼續造假的動力。

  防止虛假宣傳,歐盟亮出尚方寶劍

  去年11月23日,歐洲議會以304票贊成、179票反對、208票棄權通過了《歐盟反擊第三方宣傳的戰略通信》決議。所謂第三方包括跨國恐怖主義組織(諸如伊斯蘭國和蓋達組織)、跨國犯罪集團、俄羅斯媒體(特別是今日俄羅斯電視臺和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將俄羅斯與恐怖主義組織和跨國犯罪集團相提並論,難怪普京怒斥歐洲民主的「倒退」。儘管這份決議沒有法律強制力,但已經成為歐盟及其內部成員國打擊第三方虛假宣傳的「尚方寶劍」。

  這份決議的具體措施並不明確,但勾勒出了反制第三方虛假宣傳的整體框架。決議號召歐盟、歐盟內部成員國和民間社會合作打假;號召歐盟成員國對「宣傳」和「造謠」作出比較一致的界定,為各國開展反宣傳反謠言奠定共同基礎;號召成員國加強立法、限制線上或線下的仇恨輿論,同時推動媒體多元化和客觀中立性,打造有質量有品位的新聞業,控制傳媒行業的壟斷趨勢。決議也號召歐盟公眾對媒體內容進行批判思考,理解網絡工具扮演的重要角色,深刻意識到作為一個信息消費者所應承擔的責任。

  德國捷克亮劍,意在大選

  在德國,默克爾領導的大聯盟政府也準備祭出重罰,利用嚴厲的德式反誹謗法規打擊假新聞。德國司法部長海科·馬斯(Heiko Maas)放出狠話,說製造虛假信息和惡意謠言不屬於保護言論自由的範疇,在社交媒體上傳播仇恨言論和虛假新聞將會被起訴。德國社會民主黨議員代表團團長託馬斯·奧珀曼(Thomas Oppermann)指出,德國聯邦政府將在2017年初制定一項法規,要求主要社交平臺如臉書等在德國境內建立24小時365天無間斷運營的法律保護辦公室,迅速處理針對假新聞和誹謗的投訴。如果在經過檢查後,臉書不能在24小時內刪除惡意信息,德國政府每次最高可處以每條50萬歐元的罰款,而且責令臉書發布具有「同等影響力」的澄清說明,並向受害者提供經濟補償。

  知情人士指出,德國聯邦政府要員之所以高調亮劍,歸根結底是為了防止今年德國大選重蹈上次美國大選的覆轍。默克爾不願意看到這些泛濫的假新聞,幹擾她第四次連任聯邦總理。

  為了預防假新聞幹涉2017年10月的大選,中歐國家捷克也靜悄悄地成立反制假新聞的專門政府機構「反恐怖主義與混合威脅中心」。根據報導,「反恐怖主義與混合威脅中心」歸屬內政部,配備20名全職專員,於2017年元旦開始運作。該中心負責檢查、揭露和反制假新聞,同時通過專門的推特帳號和內政部網站新增欄目,準確傳達捷克政府的信息。中心還將訓練政府官員有效預防政治敲詐和抵制外國遊說。捷克政府一名高級官員稱,捷克政府還將密切關注即將舉行的法國和德國大選,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在後真相時代裡,真假之間的攻防戰也許永無休止。沒有人能夠替你思考、反省和辨別。套用俄羅斯今日電視臺的宣傳口號,「多一些質疑」,是的,應該多一些質疑,多一些核實,少一些分享的衝動,讓自己活在真實中。歸根結底,我們的閱讀方式決定了我們閱讀到了什麼。

相關焦點

  • 如何在「後真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
    「後真相」一詞是在英國脫歐和美國總統大選這兩次極具爭議性的事件下產生的,之後迅速躍入人們視線。「後真相」時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資訊時代對媒體和公眾發起了挑戰。媒體和媒體人如何在這個紛繁複雜的「後爭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值得深思。
  • 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如何重塑話語權?
    作者:許詩琦來源:南方傳媒書院導讀「後真相」時代是個什麼時代?「後真相」時代的網民是怎麼想的?「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當如何?後真相時代,主觀臆斷的權重,高於對客觀事實的認知。對受眾注意力的爭奪,網絡輿論場中的吃瓜群眾,在媒體和相關機構未查明事實全貌的情況下,斷章取義,造成網絡謠言和輿論走偏、失焦。後真相在當今中國社交媒體傳播的實踐場域下,具有了非理性和情緒化色彩,網民顯露出情感認同宣洩,忽視和缺乏對事實真假的考證,不以事實為依據,主觀化自我表達,形成認知偏執,形成了新的輿情生態景觀。
  • 後真相時代:被操縱的真相
    「後真相就是真相和邏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被忽視,而情感煽動主導輿論的情形。」2.安第斯困境:在這個缺少合適背景的故事中,一組片面事實和受到誤解的數字被編織在一起,改變了人們對某種事物的喜好和食用它的道德意義。各行各業有經驗的溝通者會通過片面的事實、數字、故事、背景、吸引力和道德呈現某種世界觀,從而影響現實。3.
  • 「後真相」衝擊西方新聞輿論生態
    2016年,「後真相」一詞入選英國《牛津詞典》年度詞彙,引起廣泛關注。根據西方國家的相關統計,該詞在英國脫歐與美國大選這兩起新聞事件後使用量激增,並在西方國家流行開來。具體而言,「後真相」是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
  •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摘要:2016 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定為年度關鍵詞,這個詞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後真相"的定義為"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而在如今的"後真相"時代,我們正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待新聞:表達情緒,忽略事實。
  • 《後真相時代》討論的是「後真相」還是「真相」?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本人被《後真相時代》吸引實在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謠言、誤傳、10萬+、陰謀論、帶節奏、病毒營銷……劇情總反轉,頻繁被打臉,真相何在?」看到出現在封面的上述介紹,我當然很有興趣從這本書中探尋這一問題的答案。但不幸的事實是,《後真相時代》和「後真相時代」相差了十萬八千裡。說得再明白點,本書根本無意於討論什麼「後真相時代」。
  • 人民日報思潮之思:「後真相」衝擊西方新聞輿論生態
    2016年,「後真相」一詞入選英國《牛津詞典》年度詞彙,引起廣泛關注。根據西方國家的相關統計,該詞在英國脫歐與美國大選這兩起新聞事件後使用量激增,並在西方國家流行開來。
  • 後真相時代的真相構建與公眾參與
    摘要:自2016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時代」選為其年度熱詞,「後真相」一詞被廣泛地用以表述當前網絡環境下撲朔迷離的新聞真實呈現。本文認為,「後真相時代」並非網絡時代的產物,而是由來已久。「後真相時代」實際反映了傳統新聞客觀原則在網絡媒體時代的衰減以及公眾信息需求與傳統新聞客觀原則的矛盾。
  • 《後真相時代》:在謠言滿天飛的網絡時代,要如何辨別真相?
    不管是出於關心,還是出於好奇,或是出於八卦,我們都希望得知事件的真相,可是今天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也許根本沒有真相,或者說,你看到的真相都是可以被操縱的。來自英國的全球知名商業諮詢專家赫克託•麥克唐納(Hector MacDonald),寫了一本書《後真相時代》。
  • 新媒體時代應警惕「後真相」現象
    文 / 金澤香學者藍江在《後真相時代意味著客觀性的終結嗎》一文中不無擔憂地表示:在今天,更容易影響人的行為決策的不再是客觀事實,而是內心的信仰和情感依靠,人們不是在理性分析和判斷數據基礎上做出決定,而是轉向內心中的立場和情感。這是一個立場先於真相的時代,也就是被媒體高呼的「後真相」時代。何謂後真相?
  • 後真相時代,媒體仍在探尋真相
    2016年,「後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詞典選為「2016年度英文詞彙」,它意指「相對於情感及個人信念,客觀事實對形成民意只會產生相對小的影響。」其中的「後」字,表明了人們對信息真實性的渴求已經降到了次要位置,更傾向於關注和選擇他們偏好的信息。
  • 讀書固然重要,你還要懂得什麼是「後真相」
    筆者自然可以推一些書給他,不過,在這個信息爆炸、真假資訊魚龍混雜的時代,提高分辨能力也很重要。這篇推送不是想介紹一些讀書方法或書籍,只是想介紹一個詞:後真相。什麼是「後真相」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
  • 後真相時代:如何欺騙消費者?
    英國《衛報》早兩年曾用一句話,稍極端的、苦諷的描述這個時代:在這個後真相時代,只要謊話說得毫不猶豫,就能稱王稱霸。不誠實地越明目張胆,越不在乎被抓包,就越能壯大成功。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教授,對後真相有一個更直白的解釋:「後真相」是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看了這個解釋,一下就清晰了。一、消費者很容易被牽引或許你已經感受到,我們這個時代的確已經步入了後真相時代。
  • 後真相時代:真相如何被操控?我們如何去思考?
    午休的時間讀到一則令人痛心的新聞:在湖南郴州,多名家長投訴自己家的孩子因為喝了假奶粉,孩子發育不良變成了「大頭娃娃」。仔細看新聞,原來那些假奶粉是一種蛋白固體飲料,它的成分與奶粉有些天壤之別。但是為什麼眾多家長願意為它買單呢?原因就在於母嬰店裡的店員故意混淆奶粉和蛋白粉的概念。把這款沒有什麼營養價值的產品說成是最好的奶粉,而且聲稱奶粉過敏寶寶也能喝。
  • 走向傳播深處:「後真相時代」思潮的哲學檢討
    推動「後真相時代」思潮中「政治」不斷偏離本性而淪落為「私域」和「私利」的權力工具的,是政治上的種種類型的民粹主義力量。新聞傳播領域對「後真相時代」思潮的推波助瀾,其思想深處是相對主義、唯心主義和實用主義作祟。我們需要把「後真相時代」思潮區分為「經驗呈現」和「價值觀作祟」兩個層面。「經驗呈現」的思想傾向和行為表現可以理解,但「價值觀作祟」層面的思想傾向和行為表現則不可放縱。
  •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該如何獲取真相
    全球知名商業諮詢專家赫克託麥克唐納(Hector MacDonald)在《後真相時代》這本書中,向我們闡述了「競爭性真相」這個概念,任何事件都可以從多個角度闡述,每個角度都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虛假的,比如任何人都可以從多個角度描述一個人,他們所描繪出的人在讀者或者觀眾眼裡可能完全不同,赫克託麥克唐納將這些描述稱之為「競爭性真相」。
  • 《後真相時代》:別急著「站隊」,有些真相會「說謊」
    隨著事件的發掘,不少新聞開始變得像是作家筆下的懸疑小說,接連不斷的反轉撩撥著大眾輿論的風向。這其實是一種被稱為「後真相(Post-truth)」的傳播現象,指的是人們的注意力不再集中於真相本身,而被情緒和個人信仰所牽引形成輿論。也就是說,當我們每天忙著「吃瓜」、「站隊」的時候,其實有可能就是被有心人帶了節奏還不自知。
  • 謊言與狂言,陷入後真相時代的西方社會
    而維根斯坦或許無法想像到在後現代主義大行其道的今天,人們已經無法輕易地去分別信息的真偽。François-André Vincent繪於1776年的《雅典政治家亞西比德接受蘇格拉底的教導》(現藏法國蒙彼利埃法柏美術館)探尋真相?
  • 後真相時代的科學哲學
    兩個標準模型形成後,隨著希格斯粒子和引力波的發現,實驗進一步證實了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但與此同時,仍然存在諸如暗物質、暗能量等現有的兩個標準模型不能解釋的問題。此時的情形非常類似20世紀初,一方面,傳統科學範式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我們似乎抓住了部分真理;另一方面,同時存在很多傳統範式無法解釋的現象,更深層的真理初露端倪。因此,我們引入後真相科學時代①來指稱這一時代。
  • 「後真相時代」的美國大選
    陳 冰 當2016年美國大選的首場辯論結束後,要問美國選民及所有關注大選的人,美國將向何處去,如何成就美國的繁榮,怎樣保障美國的安全,恐怕沒有人得到答案。在長達90分鐘的辯論中,雙方要麼揭短抹黑,要麼打壓對方,要麼搶機會發布雷人雷語,對民眾關切的國家前途問題,「機智地」一滑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