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下信息隱私與定位發展的矛盾

2020-10-18 李小老太

下只是我淺顯的看法。                                                  大數據是什麼?它同往日的數據僅僅只差了一個「大」字,但這一個「大」字中卻包含了一個新的世界。大數據不再局限於數字與數據而是擴展到方方面面,例如圖片、音頻等以各種形式存在的媒體技術,包羅萬象。它保留了類似數據分析,對簡單數據的整合計算而得出的一般規律,更挖掘了從複雜數據中難以預見的規律,是以未知與假設去得出一種可能性,掌握社會發展的未來導向。有人說,大數據時代,人們根據自己所希望得到的大數據,然後帶著目的去收集相關數據,並通過分析得到自己需要的結果。它避免了浪費大量的時間精力成本去收集無目的的數據,在無用的數據上浪費資本,或是得到大相逕庭的結果。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幫助解決問題的數據而不是每一條,廣撒網的數據。同時也有人說,大數據時代下每個人都是透明的,你的每一項動作都會有相應的數據記載,包括我們的分享記錄、通話記錄、查找記錄、交易記錄等等,是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如同窺視鏡下,得不到自我隱私的保護。由此,值得人們思考:大數據時代下隱私與定位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權衡;如何發揮法律在其中的效力發揮。

首先,是關於大數據時代所帶來的定位發展。

大數據時代下,個人PC的普及,社交網絡的成型,交易平臺的形成與迅猛發展等,使數據越來越走向細緻化與個人化。每個人都是數據的集合體,並且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爆炸式的增長,如此複雜且巨大的資料庫,且依託於應用環境,加以合理的分析運用,能瞬間實現精準的定位效應。就個人來說,大數據時代是一臺數據掃描儀,對個人進行了解與評估,通過無數次的對比分析、計算,得出個人最有可能的發展方向,實現預測定向。它完美的結合了個人性格、長相、經歷、實踐經驗等,並且依據變化實時跟進,將數據分析與自我思想設計巧妙結合。就企業來說,定位發展的價值幾乎涵蓋了企業發展的所有行為:實現內部管理、作出戰略決策、精準定位客戶、提高服務水平、創新開發新品等等。對比數據時代,企業只能利用已有的銷售數據,簡單預估下一季度的銷售成績;而大數據時代下,不光是銷售成績,更是促進銷售增加客戶,採集精準客戶集體。舉個簡單的例子:大數據精準定位了每個用戶的偏好與行為習慣,了解到基於何種消費手段能達到更好的服務效果與銷售創收。對於已有客戶,計算其被營銷活動覆蓋時選擇實現購買的可能性;對於潛在客戶,以其關鍵詞搜索創新定位其銷售方式。同時它還能實施評估結果,及時進行改進完善。此外,由於大數據的廣泛獲取性與極大的透明度,能有效定位志同道合的夥伴,達成商業協作;其模型分析、可建構性,又能改進企業的發展模式,構建商業模型。利用分析假設實現決策轉變,定位發展為一個高效率、損失低、競爭力強的「高能」企業。

其次,是關於大數據時代所帶來的個人信息隱私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個人隱私的保護。但大數據時代在定位發展帶來價值的同時,隱私問題成了其最大的漏洞。其實個人已然陷入大數據時代下的隱私漩渦,隱私問題層出不窮。例如,瀏覽網頁時發現自己曾與朋友提起過的很喜歡的某樣物品;在淘寶上看過的物品在其他網頁得到了推薦;還有五花八門的推銷電話。通常我們在進行註冊等某項活動時,需要提供個人信息。對方平臺有義務將我們的信息保密,但數據流轉之快,幕後總有或多或少信息的失密。為了精準定位而獲取營銷效益,商家收集個人信息,有甚者出賣個人信息,個人信息隱私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有時只需一個姓名或是一個電話號碼,就能夠找到個人相關的所有信息,這是感嘆大數據威力下的細思極恐。只能說,個人信息數據收集是無可厚非的,但一旦過界,觸及到隱私,便會造成極大的理想偏差,這是給了不法分子盜取、利用、販賣信息的可能。同時,信息的真實性也遭到破壞,對合法利用者和信息權屬者造成損害。企業實際上也逃脫不了信息隱私被揭露的可能。一個企業想要抓住大數據時代帶來的定位利益,卻不得不同時承擔大數據帶來的企業信息被他人所知的風險。若是商業機密和商業成果被他人所獲取,那便是一個企業的沒落。大數據確實有非常大的價值利益,但嚴重的隱私洩露問題不容忽視。

最後,是大數據時代下法律的介質作用。

法律是最有效力的強制性手段,大數據迅速發展,由其產生的問題在法律方面卻相對缺失,但法律進軍此空白領域是必然的。大致看來,大數據時代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是定位發展的效益;而為人們帶來更多的是個人信息隱私問題的暴露。法律在這其中起到平衡二者之間的關係,找到調和點的積極作用。第一,企業在定位發展,獲取個人信息的渠道應當是合乎法律的。我國《刑法》已明確規定,向他人提供或者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均屬於犯罪行為。也有其他現有法律對個人信息做出了法律保障,但依舊要注意的是數據流下,個人信息不為人知的偏轉,可能只是一個代碼的變化,信息已被人所盜取,要加強網際網路背後的規範力量,加強在網際網路領域的運作規範,在保障個人信息權利的同時,限制規範網絡背後的人工操作。第二,明確信息與隱私的分界線。隱私屬於信息的一部分,但又不全然屬於。隱私是私人領域,不得公開的部分。個人懂得對自己來說隱私與個人信息的範圍界限,但有時對於數據或是企業的定位來說,它所挖掘的所需要的是深層次的信息而不僅僅是萬人皆知的表向信息,此時就必須要把握兩者之間的度。這個度則必須要法律進行界定,否則各有各的理由,容易造成法律空架的現實。個人信息是個人信息,隱私是隱私,哪怕兩者之間有交集,也一定要清晰界分兩者之間的關係。第三,追本溯源到數據源頭。大數據,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新興領域,迫切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進行規範。這既是對企業定位發展的保護,也是對個人信息隱私的保障,大數據只有在法律約束下才能減少社會問題的引發。因此,法律應明確規定有權使用者和所有權擁有者;明確規定權限與適用範圍;明確規定相應的懲罰,加大力度,最大程度的降低風險等等。同時,大數據也是需要法律的保障,以明確規定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使之朝著創造利益的方向健康發展。

大數據時代下,人依舊是主導。不管是定位發展還是信息隱私問題實際上都離不開人在其中的推動影響作用。在法律的約束下,需要提高公民的守法意識。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哪怕有相關法律規定,也免不了被空置的結局,只有每個人都增強守法意識,整改與大數據發展不符的企業,再以法律來全方位覆蓋,才能實現法與人融合,使法律落到實處,使人的權益得到保障。

相關焦點

  • 陳根:隱私保護之痛下,隱私計算將成數據價值釋放突破口
    而隱私計算的誕生則突破了現有隱私保護的局限,成了數字時代下隱私保護的風口。聯邦學習則是近些年新崛起的新興人工智慧技術,在2016年由谷歌最先提出,其設計目標是在保障大數據交換時的信息安全、保護終端數據和個人數據隱私、保證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在多個參與方或多個計算節點之間開展高效率的機器學習。
  • 數據脫敏:數據大爆炸時代的隱私保護利器
    數據脫敏(Data Masking),又稱數據漂白、數據去隱私化或數據變形。百度百科對數據脫敏的定義為:指對某些敏感信息通過脫敏規則進行數據的變形,實現敏感隱私數據的可靠保護。
  • 如何看代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在物聯網發展下的移動定位隱私
    打開APP 如何看代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在物聯網發展下的移動定位隱私 工程師5 發表於 2018-04-26 05:06:00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 隱形之戰:個人隱私在大數據時代的窺視與死亡
    質疑運營機構「為了方便之名」《大數據時代的隱私》,特蕾莎 M·佩頓 西奧多·克萊普爾 著,鄭淑紅 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年1月版。序言作者為霍華德·A·施密特(曾任歐巴馬政府網絡安全特別助理)。
  • 什麼是大數據?大數據正在吃掉你的隱私?
    近幾年來,網際網路行業發展風起雲湧,而移動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物聯網以及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更促使我們快速進入了大數據時代。但你真的了解大數據嗎?什麼是大數據大數據。他是數據的集合,簡單來說就是體量巨大的數據。
  • 《大數據時代》作者:當下數據隱私保護方式是完全錯誤的
    大數據可提供對世界更深入的洞察,對人類社會的促進作用自然巨大,然而,個人隱私如何保護?誰有權收集和處理某些數據?也是產業健康發展不得不解決的問題。「我們當前的方式是詢問每一個客戶、個人是否同意搜集其個人數據,」維克託•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一書作者,在北京出席第八屆中國雲計算大會期間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 大數據時代,我們的隱私是怎麼樣「自我暴露」的?
    在當下這個大數據時代,你是否經常被一些推銷、詐騙廣告光顧,通過電話、簡訊、郵件,甚至快遞等等方式?你是否會疑惑,他們是如何獲取信息的?當然,你也可能已經習以為常,而不覺得有什麼奇怪或者不妥了,因為我們一直就是這麼赤裸裸地暴露在這個大數據的時代,沒有遮掩,沒有秘密。
  • 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導語:   大數據時代,各大網站和商業機構,完善了對網絡用戶各種數據和訪問記錄的採集、跟蹤與收集。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個人隱私?作者:卡爾赫林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數據如何保護?  2、不要把重要信息保存到電腦和手機上,也儘量不要使用網盤和雲存儲,以免信息被竊取。可以把數據資料保存到移動硬碟上,存儲重要數據的移動硬碟不外借不隨便插接公用電腦。及時更新電腦和手機上的殺毒和安全軟體,並不定期殺毒,使用電腦和手機後及時清理垃圾和痕跡。(網盤和雲存儲雖然便捷,但有洩密風險,重要文件、隱私信息和商業秘密、公司內部文件切不可保存到網盤和雲存儲上。)
  • 中外專家學者齊聚桂林探討大數據時代測繪地理信息科學發展
    圖為大數據時代測繪地理信息科學進展暨「數字廣西」國際研討會開幕式。 趙琳露 攝中新網桂林11月15日電(趙琳露)11月15日,大數據時代測繪地理信息科學進展暨「數字廣西」國際研討會在廣西桂林市召開。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瑞士、英國等國家科學院的數十位院士、數百名專家學者與會,圍繞「地理信息科學走向大數據時代的可持續發展」主題開展研討交流。此次會議由桂林理工大學和武漢大學共同主辦,以新時代大數據為背景,深入研討遙感測繪地理信息科學的理論和實踐應用以及校企創新合作。
  • 大數據時代的客戶隱私,我們在意的究竟是什麼?
    前者是被攻擊導致信息洩漏,後者是人為原因無意間洩露。不管過程如何,客戶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問題如鯁在喉,即便再不願意,我們都不得不深思和面對。隨著大數據相關應用的日益普及和深入,更多的雲,更多的各類應用程式,更多的數據採集硬體,隱私收集,不知不覺已隨時隨地侵入你我的工作和生活,我們實際上已經處於幾近赤裸的狀態。  不可否認,大數據本身是柄雙刃劍,無論我們如何不願意自己的隱私被感知,被統計,我們還是受不了他所帶來的無論是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等方面的誘惑。
  • 隱私計算:拿什麼保護我們的數據安全?
    編輯導讀:在網際網路數據泛濫的大背景下,如何網絡信息的安全性和保證用戶隱私數據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作者從數據隱私的重要性出發,介紹了一種保護數據不外洩,能實現數據分析和計算的隱私計算(Privacy Computing)技術,並對其展開了詳細說明,一起來看看~
  • 大數據時代,數據與信息安全主要分為幾類?
    在我們談信息安全的時候,筆者想先澄清一個概念,什麼叫做信息安全,簡單來說,主要有三個大類:信息層面的信息安全,可以對應學校中的信息安全專業,主要致力於通信加密,密碼加固等傳統的安全領域。用戶層面的信息安全,也就是說用戶把信息存儲到了你的伺服器上,你要怎麼樣保證用戶的隱私不受侵犯。
  • AI時代,如何平衡的用戶體驗和隱私矛盾
    但是,這又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如何在定製個性化和隱私之間找到那個重要的平衡點。現在出現了一個論調,擁有太多客戶信息被認為是有問題的,尤其是在數據隱私受到爭議的時代,這尤為突出。比如在2018年Facebook爆發了隱私醜聞,當時該公司在英國的8700萬個用戶資料信息被洩露。
  • 邢會強:大數據時代個人金融信息的保護與利用
    內容摘要個人金融信息具有多樣性、敏感性、精準性、高價值等特徵。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金融信息保護需求對現行法律理論、相關制度與機制以及金融機構的個人信息保護管理能力都帶來了挑戰。在大數據時代,金融法需要被重新定義,即金融法實際上是包括企業信息和個人信息在內的數據管理、共享與利用之法。在大數據時代,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法需要轉型升級。
  • 你所不知道的網際網路大數據,真的在窺探你的隱私?它到底是什麼?
    「大數據」一詞算是一個新型詞彙,在網際網路發展之始出現後便一直在高速的發展當中。現如今,更是登堂入室,幾乎成了每個人都可以撿起來說幾句的事務。當然,在這些談論過程中,普通人最常聊到的內容就是網際網路信息發展至今,大數據採集方法多樣,在這樣的背景下,個人的隱私是否洩露?美國「斯諾登」事件之後,這樣的討論達到了高峰,人們有點談「數據」色變。
  • 第十一屆中國信息安全法律大會——數據隱私即服務
    11月5日,第十一屆中國信息安全法律大會在北京順利舉行。此次中國信息安全法律大會以「主權 治權 權利」為主題,設主論壇和「個人信息保護」、「數據安全治理」、「密碼法治」、「網絡犯罪生態治理」、「優秀論文線上交流」五個分論壇。
  • 數據「去識別」指南:如何在報導中保護隱私信息?
    原創 Vojtech Sedlak 全球深度報導網對於數據記者來說,在報導中公開重要信息和保護信息背後的個人隱私之間需要取得平衡。當今這個無處不在收集數據的時代,這種挑戰尤其突出。記者如何在不影響報導的前提下保護隱私數據?
  • AI立法如何解決技術與隱私間的矛盾?
    中國因這次疫情防控正好產生了這麼一個數位化身份認證系統,可以考慮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一個覆蓋全國的數位化身份證系統。但這樣做的前提條件是要嚴格依法辦事,加強數據安全保障,防止對隱私和自由的侵害。例如其中包括什麼個人信息,數據主體自己應該很清楚,這就是所謂知情同意。另外,通過加密技術防止別人隨便查閱個人信息,有關職能部門的查閱也要全程留痕。
  • 大數據時代:技術異化與有效治理
    大數據給社會生活帶來的積極改變是有目共睹的,但從已知的情況來看,大數據在隱私保護、數據共享、虛擬犯罪、信息亂象等方面,確實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擾,而在未知領域,大數據同樣存在著阻礙人類發展的隱患。「到底是大數據技術控制和規定我們,還是我們控制和規定大數據技術」?應當成為人們關注大數據技術異化問題的實質。儘管上述情況還沒有充分表現,但人們對大數據技術異化的擔憂卻是真實的。
  • 大數據時代下的生物信息學研討會舉行
    12月2日,由我校醫學生物信息學研究所主辦的「河南大學博士後學術論壇—表觀遺傳與癌症論壇暨大數據時代下的生物信息學研討會」在基礎醫學院舉行。大會邀請了表觀遺傳和生物信息學領域的多名專家學者。會議由黃河學者郭向前教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