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我們的隱私是怎麼樣「自我暴露」的?

2020-12-13 環球網

在當下這個大數據時代,你是否經常被一些推銷、詐騙廣告光顧,通過電話、簡訊、郵件,甚至快遞等等方式?你是否會疑惑,他們是如何獲取信息的?當然,你也可能已經習以為常,而不覺得有什麼奇怪或者不妥了,因為我們一直就是這麼赤裸裸地暴露在這個大數據的時代,沒有遮掩,沒有秘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我們的信息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從隱私走向公開化的。

我們為社交網絡打開了一扇門

全球有十幾億人都曾經將自己最私密的點點滴滴放到Facebook上,心甘情願地提供自己和朋友、家人及同事的社交網絡關係,並且告訴全世界「你們各取所需,盡情享用吧」。因為當我們在網絡一次次點下「同意」的時候,就已經將自己的信息出賣,千萬不要天真地以為那些「隱私條款」是來保護我們信息安全的。當然,無論內容如何,很多時候我們是不看的。即便看了,也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就拿Facebook來說,且不談隱私條款長達美國憲法的兩倍之多;他們還賦予了自己隨時修正的權利。總而言之一句話,你的隱私權利就是沒有權利。

當然,別以為自己在中國,上不了Facebook就安全了,先不說「翻牆」已然不是有什麼難度的事,即便你不會,我們的微信也是異曲同工,甚至青出於藍。誕生於2011年的微信,截至3月份註冊用戶量已達9.27億,每月活躍用戶5.49億,使用微信支付的用戶也已經達到了4億左右。

當我們面向世界,盡情地分享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其實我們就在進行著自我信息的最大化暴露。那麼,我們到底又是怎麼「自我暴露」的呢?

老拿Facebook舉例也不好,那我們就來說說谷歌吧。谷歌自1998年創立以來,迅速成為為一個幾近於全球性到主宰。在這些年的發展過程中,他也的確出了不少了不起的產品,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不一樣的變化。尤其是它「免費」了的那一切產品,包括地圖、雲盤、安卓系統等等,在過去可都是要讓我們付上一筆不小費用的服務。

那麼,谷歌為什麼不向我們收錢呢?對於此事,或許我們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完整的理解。一方面是善意的,那就是谷歌一心提供大眾最想要的科技,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科技需求,當然也包括廣告主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一個沒那麼公益的原因,那就是在谷歌所有產品免費的背後隱藏著它深層次的意圖,因為他要靠這些「免費」引導使用者,不斷透露關於自己、關於生活、關於一切的資料信息,以便讓他可以用更高的價格進行販賣。彈衣終將成為炮彈。

從我們第一次用谷歌來搜尋網絡,谷歌的這趟信息搜集之旅就開始啟幕了。搜尋引擎所獲取的信息,讓谷歌有了彈窗等等形式的廣告;慢慢地,谷歌覺得獲取的信息還是不夠多;於是,Gmail出來為你服務了,從而谷歌通過掃描並以電子方式閱讀你的郵件獲得更多的信息;再後來,谷歌讓你能在線上儲存聯絡人信息,以此用來評估你社群網絡的規模和實力;谷歌地圖和GPS導航,能夠追蹤到你去過什麼地方。就像人的欲望總是不斷膨脹的,谷歌也一樣。它開始想知道你打電話給誰了,於是有了Google Voice,不僅僅可以追蹤你的每通電話,還能將語音信息轉成文字。還要再進一步精準,於是谷歌設計了安卓作業系統,因為他相信你會把智慧型手機時時刻刻帶著身邊,而這樣谷歌也就能時刻追蹤到你。

「步步為營」,今天的谷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比你更了解自己。而對你的充分了解和信息掌握,最終都體現在谷歌的市值價碼裡。所以你不再需要向谷歌付任何費用,因為你的信息就是谷歌用來販賣的產品,你已經為他賺得盆滿缽滿。而且在這場幾乎沒有人明確點出的交易裡,不論你是否願意,都已參與其中。

而這麼做的公司顯然不只谷歌一家,甚至可以說何止成千上萬。國內的,我們就不說了。國外另一典型,可以說非Facebook莫屬,這家全球最大的社群網絡。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基於用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分享」著自己,不管是性取向、關係狀態、工作經歷、宗教信仰、性別取向、政治傾向等等。所以,可以不那麼誇張地說,廣告主幾乎可以清楚地知道他們想知道的Facebook用戶的所有信息,當然前提是他們要出得起錢。

社交網絡為黑客打開了一扇窗

谷歌也好,Facebook也罷,包括我們的百度、騰訊,對於信息的「覬覦」,我們還是願意相信,他們只是為了賺錢,並無實質上的惡意。但是,這並不意味,這們就不會把我們帶入意想不到的危險之中。

因為就在這些巨頭公司不懈努力搜集、儲存我們信息的同時,黑客們可也沒閒著,他們以同樣的努力工作,隨時準備著把所有的資料信息偷走。事實也證明,他們的確可以黑進任何他們想去的地方,不管是政府機關,還是網際網路巨頭企業,甚至連FBI都不在話下,讓人「防不勝防」。

就像我在前一篇文章裡講過的一個案例,即便是致力於保護我們不被黑客攻擊的專業防毒軟體公司、防毒軟體諾頓的製造商——賽門鐵克,也沒能防止自己的原始碼被盜,而被黑客入侵偷走了1.27GB的防毒軟體原始碼。Facebook的安全部門更是坦言:每天有超過60萬帳號遭到入侵,折算一下,基本上就是每140毫秒就有1個帳號遭到入侵,而我們一眨眼還要花300毫秒。

黑客通過這些企業所使用軟體或程序代碼的漏洞,輕易地竊取他們想要的任何資料,自然包括這些機構企業辛辛苦苦儲存的我們的所有信息。而隨後,這些信息會被用來幹些什麼,我們就很難想像,也著實不敢多想了,因為它們可能會被用於盜竊身份、轉移資金、詐騙、甚至假冒他人犯罪等。

科技發展讓犯罪分子學會了大數據分析

我們個人的資料信息與隱私風險,不僅來自黑客的威脅,還來自大數據分析,犯罪分子的大數據分析。因為我們所有在網上四處閒逛留下的信息,除了廣告客戶、身份竊賊有興趣,還有許多其他的犯罪分子也虎視眈眈。

比如說,當你在家裡拍了張炫富的鑽戒照片,然後上傳到自己的Facebook或者朋友圈,那麼事情可能就不會只是你想炫耀一下那麼簡單了。首先,你分享的照片,它不僅僅是一張照片,還隱藏著諸多信息,包括拍照的時間、相機或手機的型號,以及拍照的地點(詳細的經緯度)等。所以,當這張照片被你擺上了網際網路,對於熟悉科技的竊賊來說,這就是一個明確且不需要採點的目標。再則,如果你還發布了一條,「今天去看場電影,或者明天去哪裡旅個遊」之類的分享,那麼就是在進一步指引竊賊,你可以什麼時候來偷了。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案例更不少見。據一項關於英國定罪竊賊的研究報告顯示,78%的竊賊承認自己會在闖入遭竊家庭前,先去查看對方在網絡上發的相關信息資料;當然,它們也坦誠會使用谷歌街景之類的工具,事先勘查目標,計劃逃脫路線。

相關焦點

  • 大數據時代下信息隱私與定位發展的矛盾
    有人說,大數據時代,人們根據自己所希望得到的大數據,然後帶著目的去收集相關數據,並通過分析得到自己需要的結果。它避免了浪費大量的時間精力成本去收集無目的的數據,在無用的數據上浪費資本,或是得到大相逕庭的結果。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幫助解決問題的數據而不是每一條,廣撒網的數據。
  • 大數據時代的客戶隱私,我們在意的究竟是什麼?
    隨著大數據相關應用的日益普及和深入,更多的雲,更多的各類應用程式,更多的數據採集硬體,隱私收集,不知不覺已隨時隨地侵入你我的工作和生活,我們實際上已經處於幾近赤裸的狀態。  不可否認,大數據本身是柄雙刃劍,無論我們如何不願意自己的隱私被感知,被統計,我們還是受不了他所帶來的無論是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等方面的誘惑。
  • 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導語:   大數據時代,各大網站和商業機構,完善了對網絡用戶各種數據和訪問記錄的採集、跟蹤與收集。我們的瀏覽記錄和網購記錄,都被各網絡系統捕捉、記錄和統計下來,然後藉此向我們推薦各種資訊和廣告。其實,這種行為涉嫌侵犯隱私權。希望法律和相關部門,能管一管。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個人隱私?作者:卡爾赫林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數據如何保護?
  • 隱形之戰:個人隱私在大數據時代的窺視與死亡
    質疑運營機構「為了方便之名」《大數據時代的隱私》,特蕾莎 M·佩頓 西奧多·克萊普爾 著,鄭淑紅 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年1月版。序言作者為霍華德·A·施密特(曾任歐巴馬政府網絡安全特別助理)。
  • 《大數據時代》作者:當下數據隱私保護方式是完全錯誤的
    大數據可提供對世界更深入的洞察,對人類社會的促進作用自然巨大,然而,個人隱私如何保護?誰有權收集和處理某些數據?也是產業健康發展不得不解決的問題。「我們當前的方式是詢問每一個客戶、個人是否同意搜集其個人數據,」維克託•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一書作者,在北京出席第八屆中國雲計算大會期間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 大數據時代,數據與信息安全主要分為幾類?
    在我們談信息安全的時候,筆者想先澄清一個概念,什麼叫做信息安全,簡單來說,主要有三個大類:信息層面的信息安全,可以對應學校中的信息安全專業,主要致力於通信加密,密碼加固等傳統的安全領域。用戶層面的信息安全,也就是說用戶把信息存儲到了你的伺服器上,你要怎麼樣保證用戶的隱私不受侵犯。
  • 什麼是大數據?大數據正在吃掉你的隱私?
    近幾年來,網際網路行業發展風起雲湧,而移動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物聯網以及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更促使我們快速進入了大數據時代。但你真的了解大數據嗎?什麼是大數據大數據。他是數據的集合,簡單來說就是體量巨大的數據。
  • 人工智慧的燃料,誰在咀嚼我們的隱私?
    到了現在,這個各大媒體吹噓的」人工智慧時代「,各大app吹噓的「智能」是怎麼來的?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的「人工智慧」需要「燃料」嗎?大部分人工智慧產品其實都需要「燃料」,除了電能、計算力等資源,人工智慧產品需要的最重要的「燃料」就是數據。沒有數據,大部分人工智慧產品就是一堆無用的代碼,無法進行工作。也正是現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推動了人工智慧產業快速發展。人工智慧產品都需要什麼數據呢?
  • 梁文道:我們興高採烈地暴露自己的隱私
    正因為這本書的受歡迎,很多西方讀者深受警惕,覺得不能夠被這麼一個老大哥監控我們的隱私,歸管我們的思想,到今天,人們還常常引述這本書來防止政府作惡,去壓制他們。但是另一方面我卻要說,從某個角度來講,《一九八四》的預言,已經成功了。只不過那個老大哥,並不是一個極權的政府或政黨,而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各位,你想想看,我們今天的生活,每個人手上都有手機。
  • 數據脫敏:數據大爆炸時代的隱私保護利器
    數據脫敏(Data Masking),又稱數據漂白、數據去隱私化或數據變形。百度百科對數據脫敏的定義為:指對某些敏感信息通過脫敏規則進行數據的變形,實現敏感隱私數據的可靠保護。
  • 隱私計算:拿什麼保護我們的數據安全?
    我們到底把多少隱私信息留在了網上,留給了多少平臺,恐怕多到連自己都記不清了。而我們對於這些數據最終的去向、用途和安全性幾乎一無所知。近年來,我國在公民的個人數據和隱私保護上已經開始了相關立法,比如《網絡安全法》《民法典》,當中都有相關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規定。而《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也處於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的過程中。
  • 人臉識別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
    人們刷臉支付、刷臉安檢、刷臉入住酒店……幾乎時時處處都要把臉推到前臺,但是頻繁刷臉背後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我們的「臉」有沒有被盜用或濫用,到底應該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保護自己的「臉」。凡此種種,都成為生活在人臉識別時代的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新技術總會有安全問題,人臉識別本身為生活提供了便利,而它最大的風險在於信息洩露。」
  • 陳根:隱私保護之痛下,隱私計算將成數據價值釋放突破口
    而隱私計算的誕生則突破了現有隱私保護的局限,成了數字時代下隱私保護的風口。隱私計算離我們並不遙遠隱私作為一種敏感信息,是大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隱私計算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2019年9月,工信部發布《工業大數據發展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出在工業領域積極推廣隱私計算技術以促進工業數據安全流通。這也足以見得隱私計算的潛力之大。
  • 是暴露隱私還是救人於「無形」 環境智能發展遭遇數據困境
    、為心理疾病提供連續且經濟的症狀篩查方法……人工智慧正在以另一種全新的方式深入我們的生活,不是人們熟悉的機器人,而是與我們身邊的整體空間、設備融合建立的環境智能。復旦大學大數據學院副院長、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薛向陽教授指出,目前,在環境智能中廣泛使用的非接觸式傳感器有深度相機、紅外相機(測量物體表面溫度)、雷射雷達(距離測量)、微波雷達、麥克風等。涉及的人工智慧技術包括各類傳感器信號的智能檢測、處理、識別和融合等,機器學習特別是深度學習等人工智慧技術,將在環境智能中發揮巨大作用。
  • 陳根:大數據時代,你的臉,不要錢
    文/陳根網際網路時代疊加了疫情之後,人權與隱私似乎變得越來越脆弱。Instagram、YouTube、LinkedIn 等社交媒體平臺一些未經授權的數據私保護法律,ACLU 已將未經授權收集人像數據
  • 《別餵猴子》:用遊戲模擬大數據時代,你我如同猴子一樣被圍觀
    在經典電影《楚門的世界》裡,主角楚門是一個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一場騙局裡的人,楚門周遭的環境其實都是攝影棚的布景,身邊的親人朋友都是演員,他的世界也不過是一個攝影棚那麼點大。楚們所有的生活都被曝光在攝影機之下,製作成節目播放給全國的觀眾們看,人們從這種窺探他人的隱私中獲得快感,用一種類上帝視覺的感覺提升自己的優越感。窺探他人的私生活,從中獲取到一種隱秘的滿足感,這種畸形的快樂是不正確的,但也充滿了吸引力,所以楚門節目才會那樣火爆。在遊戲《別餵猴子》裡面,玩家將扮演一個監視者,利用窺探隱私來獲取利益維持生活。
  • 到處都是人臉識別,我們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個人隱私信息的擔憂關於機場的人臉識別,有網友提出疑問:如果是公安部門,我們沒有異議,但是,機場本質上是服務者,它有什麼權力採集和使用公民的生物信息?這種信息和採集有沒有經過授權?是否合法?其實,關於人臉識別等數據信息和個人隱私矛盾並不鮮見。
  • 交出你的隱私
    接著,商家用算法處理數據,剖析用戶隱私,發現他的行為模式,預測他的購買意向、每一次欲望和感情的波動。 商家變得比消費者自己還要了解消費者。然後,就可以把數據分析的結果付諸使用了,如瞄準式廣告的推送。 而消費者對廣告的每一次反應,都生成對特定商品的行為數據,這些都是大數據的素材,用以激活智能算法自我學習、自我調節的功能。
  • 你所不知道的網際網路大數據,真的在窺探你的隱私?它到底是什麼?
    可是,大數據到底是什麼呢?它真的是在窺探你的隱私嗎?一、大數據是什麼?對於很多人來說,大數據就是大量的數據,大數據技術就是大量數據的存儲技術。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大數據不只是一項數據存儲技術,還是一系列和海量數據相關的抽取、集成、管理、分析、解釋技術,是一個龐大的框架系統。
  • 你的隱私信息可能已經暴露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造就(ID:xingshu100),演講者:方興,全知科技CEO現在大家的數據隱私,很多都在被竊取、被洩露,這些竊取數據的手段遠遠超出我們的認知,它們是如何獲得這些數據的?有一個區域,無論是監管層面,還是網絡安全公司,都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