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出你的隱私

2021-01-21 騰訊網

近年來,新興電商基於便捷、可選項豐富等優勢,深度改造了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然而它的大行其道,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新的隱憂。本文作者分析,電商為了更精準地理解消費者邏輯、瞄準有效消費者,會在購物過程中收集用戶隱私,將其用於營銷與市場開發,進而更有針對性地促成消費。

入侵隱私,是大數據的基因性格。我們在享受大數據服務所帶來的便利性時,必須思考如何應對其幕後的掌控者,以保護人的尊嚴與自由免受剝奪。文章原刊於2016年1月3日《東方早報·上海書評》,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發,供諸君思考。

隱私的退場與新興電商資本的欲望

隱私,現代社會的一項基本價值,正在迅速退出大數據時代人們的生活。

沒了隱私,如何生活?然而,日復一日,我們被告知:放棄一點隱私,完全值得。因為,換來的是領先國際的科學管理和高技術創新,一種市場空前繁榮、辦事越來越方便的新生活!更何況,人不幹壞事心不驚,幹嘛害怕與大數據為伴?

如此看來,倒是那些執著於隱私意識的人心虛,不願做貢獻了。道理竟可以這樣講,人的尊嚴與自由得讓位於所謂科學管理、創新和市場,這裡面,一定有什麼難言的隱情吧。

原來,新興的電商資本有一種貪慾:依靠實時實地收集用戶的隱私信息,由此全面掌握並準確預測消費者的行為,用於營銷、開發各種產品。只不過,未經許可攫取用戶的隱私,至少依照現行的法律是違法的。所以就需要一套冠冕堂皇的說辭,借用一些時髦的話語,然後才能否定,並最終讓人們忘卻隱私信息的初始產權;

才能拿「洗過」的跟沒「洗過」的數據,在交易所公開合法地買賣。今天,手機和電腦用戶,誰沒有被「瞄準式廣告」(targeted advertising)跟蹤追逐過?仿佛廣告熟知了你從小到大的一切,包括早已遺忘的某一次瀏覽、點讚、選購或者退貨記錄。當然,如果你覺得煩人,可以點擊「關閉」,把它當一隻蒼蠅趕開。但是,假若你以為這是電商收集隱私的主要用途,那就大大地小看了資本「創新」的能耐。

聽說過「消費者剩餘價值」(consumer surplus)嗎?就是商品成交時,消費者能夠,或潛意識中願意支付的最高價和實際支付價之間的差額。

差額越小,商家的利潤就越高。例如,客人願意花二十元買一樣商品,定價十五元,便留下了五元消費者剩餘價值。不用說,消費者要的恰好相反,希望物美價廉。淘寶網、雙十一、飯店、超市,一切消費,都可以上演一場買賣之間的剩餘價值拉鋸戰。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信息,就是決定這拉鋸戰(學者稱博弈)勝負的關鍵。消費者的支付意願或價格承受力,依其生活需求、財力、心情、環境等各樣因素,可有很大的差異和波動。弄清楚這些因素同商品定價、市場營銷策略等的複雜關係,就能獲取消費者剩餘價值。基於這一認識形成的理論和實踐,即以價格歧視(price discrimination)為導向的動態定價系統。

其基本策略,便是同一商品以隨時變動的不同價格出售給不同的買家;其著眼點不在商品的質量或成本,而是隨時發現並引導、控制每一個消費者的需求和支付意願。

價格歧視大致有三個類別。大數據之前,因為沒有工具來大規模獲取個人消費行為的真實數據,商家只能通過劃分消費者群體,對特定群體的一般或平均需求和支付意願做一估計,據此實施第二級和第三級價格歧視。

前者即按數量定價,類似於近年流行的團購:購買量越大,單位價越低。後者則是分群體定價,例如,公園門票分外地遊客和本地居民兩個價。這種簡單的價格歧視隨處可見,但「吸金能力」有限,因為定價基於大略估算的某個平均值,而非每個消費者不斷變化著的需求和支付意願所包含的剩餘價值。後者才是商家真正心儀的東西:第一級價格歧視。

大數據對隱私的利用及其利弊

大數據讓電商看到了曙光。大數據追蹤、記錄信息,描寫並預測行為模式的能力,正是第一級價格歧視所必需的。大數據來到我們中間收集隱私,無聲無息成就的便是這個。

沒錯,人們照常用電腦、玩手機、交朋友、過日子,隱私卻高速海量地流入了電商的資料庫,無限期地保存起來,不管是收入、職業、行蹤、心理、人際關係,還是消費需求、偏好、支付能力和意願,沒一件落下。接著,商家用算法處理數據,剖析用戶隱私,發現他的行為模式,預測他的購買意向、每一次欲望和感情的波動。

商家變得比消費者自己還要了解消費者。然後,就可以把數據分析的結果付諸使用了,如瞄準式廣告的推送。

而消費者對廣告的每一次反應,都生成對特定商品的行為數據,這些都是大數據的素材,用以激活智能算法自我學習、自我調節的功能。這樣循環往復,不斷完善,大數據做出的預測就越來越精確;第一級價格歧視的條件也就成熟了!研究表明,由瞄準式廣告推出的商品,其平均價格一般比傳統廣告要高(艾斯特夫)。

更讓商家激動的是,用網際網路瀏覽行為數據甄別人群,實施第一級定價歧視,非常有效,被瞄準的消費者(如周二周四白天上網,並瀏覽wiki)可接受高出他人一倍的定價,而商家獲利高達全部消費者剩餘價值的百分之四十二(西勒)。

說到利潤,商家的喜往往是消費者的憂,沒法雙贏。我們來看一個實例。「按使用保險」(UBI)是一款大數據汽車保險,正迅速佔領多國市場。它被保險商吹得神乎其神,既能大大降低險費,又能有的放矢地改善參保人的駕駛習慣,使道路更加安全。

UBI不同於傳統車險的一個特點是,第一次把個人駕駛行為的「真實因果數據」(true causal data)引入了風險評估模型,據此量身定價,設置參保人的險費和保單理賠。它是這樣操作的:在車上安裝實時探測(telematics)裝置,聯網追蹤駕駛行為、車況、路況和周邊環境,上傳至保險商的資料庫。

該裝置的數據採集功能極強,除了時間、地點、公裡數,連急剎車的次數和用力強度,急轉彎的次數和弧度,是否聽收音機、音量強度,是否接打電話、聲調情緒如何,都一一記錄。當然,常規的類聚群體變量,風險評估模型也照舊使用,如年齡、性別、婚姻狀態、居住地、職業、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信用得分等;再加上環境變量,如區域天氣、治安、路段事故發生頻率等。

如此,UBI的風險評估模型所用的變量參數,從傳統的數十個、上百個,一下飆升到一百多萬個!有了這樣精密的大數據分析,保險商就可以識別並預測各種差異細微的風險。

風險評估不再是類型化的平均值估算,而是十分接近參保人的真實風險,使得第一級定價歧視能夠實施了。統計表明,UBI在美國上市不久,個人風險評估預測的準確度,較大數據之前提高了三倍。可以預見,隨著個人駕駛行為數據的迅速積累、智能算法的自學和調節,風險評估型將進一步趨於「真實因果」,從而大大降低保險商的理賠風險,其利潤的增長也可想而知了。

那麼,參保人在失去隱私,被一刻不停地追蹤記錄之後,能得到什麼好處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如果參保人被評估為低風險,他的險費很可能會下降。但只要上路,就會有風險,而UBI保險商掌握了參保人的所有風險信息,包括隱私,很容易在保單上做文章,瞄準風險設定條款,將隨機風險和遺留風險儘可能多地放到參保人身上,壓縮參保人的實際受保護(即理賠)範圍。

但如果參保人被鎖定為高風險,情形就更不妙了。既然有「真實因果數據」的記錄和預測,保險商就有充分理由將他的險費和保單設定在與風險相匹配的水平上。

結果險費上漲,直逼事故發生後損害賠償的實際費用;或者,羅列排除條款,嚴格限制理賠條件和範圍。這樣,車險在事實上失去了風險集體分擔的基本功能,成了損害賠償專項費用的事先存放。可以想像,因為難以承受大幅上漲的險費和苛刻的保單條款,多數高風險駕駛人將不得不離開車險市場。

也許有人會說,即便如此,大數據保險對消費者整體和全社會仍有好處。因為知道了哪些人有高風險及不安全行為的細節,保險商就能有的放矢地提出建議,敦促他們改正。這樣,總體風險就會下降,道路也就更安全了。

這的確是美好的憧憬。不幸的是,保險商恐怕不會對此感興趣。幫助高風險人士改正駕駛習慣,成本太高了,保險商還得披露自己的風險評估模型和操作細節,承擔遭調查和打官司的風險。何況另有一種簡單、誘人的市場策略可供選擇:以第一級價格歧視,用高額險費和排除條款將高風險人士驅逐出本公司的服務範圍。保險商從來就不歡迎高風險人士,總是想方設法甄別他們、剔除他們。

只是過去不容易辦到。現在,有了大數據技術,瞄準了歧視就只是舉手之勞。而高風險人士一旦受市場排斥,無力購買保險,不能合法駕駛,生活、工作都大受影響,反彈是必然的。他們很可能豁出去,非法上路。據統計,2010年美國有百分之十二點六的駕駛人沒有車險,給道路安全和社會秩序帶來極大的隱患。

所以,UBI在實際運作中,並沒有兌現保險商宣傳允諾的眾多好處,無論對參保人,還是對社會大眾。難怪,美國州保險專員聯席會議的2015年UBI研究報告直言不諱:從消費者和公共政策角度看,UBI 走的是一條歧路,是市場的失敗。

隱私被利用的潛在問題

報告提醒我們,大數據是工具,效用取決於掌控者。我們不能只期待大數據的好處,而忘記了掌控它的電商同消費者和公眾的利益有衝突。資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潤,我們的隱私就成了他們榨取利潤的利器,而經常損害我們的利益,綜合表現在以下各個方面。

首先,隨著用戶隱私流入商品交易平臺,大數據急劇擴大了市場信息的不對稱。網絡時代,日常消費不再是簡單的貨幣商品交換;買方不僅要支付貨幣,還得交出隱私,才能成交,無論自願與否。結果,電商可以實時追蹤用戶行為,攫取隱私,對消費者了如指掌。而後者面對鋪天蓋地的瞄準式廣告,接受的只是為他定製的誘惑性信息。

同時,他又被眼花繚亂的「創新」手段挾持,不得不配合商家的追蹤,否則,就會遭到網際網路屏蔽,被市場拋棄,而難以正常生活。更有甚者,用戶還無法得知自己的哪些隱私被交易平臺掌握,被誰利用,會有什麼結果。常有媒體專家提醒消費者:多加小心,謹防網上暴露身份隱私,必要時,可以考慮匿名、用不同的方式上網、做假動作迷惑數據收集者。

但是,大數據的追蹤哪裡是躲避得了的?在這虛擬同真實高度重合的時代,要在網上裝扮一個人,你就得在生活中變成那人,告別自己。或者,你希望讓網絡世界「忘卻」自己,但那是要有足夠的財力和權位才能做到的。「

被忘卻」的權利,現在是奢侈品裡的奢侈品,普通人哪敢奢望。於是,市場對大多數人越來越神秘,第一次,真的變成了一隻「看不見的手」;對少數人,卻是用隱私大數據編織的一張大網,捕捉的不是別的,就是消費者剩餘價值。

其次,大數據的紅利分配是弱肉強食的。照理說,用戶交出了隱私(往往是被迫或不知情),電商才有了大數據的「食糧」和巨大收益。可是用戶得到的是什麼?是無數商業兼公關廣告加上專家學者的鼓吹與不斷重複的一個許諾:隱私數據換來「高大上」的商品和服務,投入市場造福於消費者。

然而,這諾言在法律看來,並沒有約束力。因此,許諾者不必受任何監督,也不用承擔任何義務。即使利用隱私信息,開發新產品、新服務,贏了紅利,也不會與消費者分享。甚至,可以拿用戶隱私做損害用戶利益的事,也無須承擔法律後果。

例如,商家在大數據交易中買賣隱私數據,掙了大錢,但擁有數據初始產權的消費者卻一無所得。

又如,電商盤剝消費者剩餘價值,消費者在法律上沒有任何救濟手段,大數據的控制者成了紅利的絕對佔有者。而可憐的消費者就必須承受雙重的侵害:交出隱私不算,錢袋還被掏空。

第三,生活必需品因為消費多,特別容易受到大數據市場營銷策略的攻擊,是消費者的軟肋。大數據推動新的市場倫理規範,要求大家接受第一級價格歧視演繹的原則和實踐,視商家利潤最大化為理所當然。生活必需品就難逃厄運了。

消費者個體的生活必需品需求彈性小,支付意願剛性,大數據算法可以便利準確地用隱私數據分析預測出來,恰好是第一級價格歧視的理想靶子。這不是預言,而是現實,如Airbnb租房定價算法。

醫療保險業更是首當其衝,藥品價格亂象叢生。據報導,某抑制癌症嘔吐的藥,在美國,用保險購買三十天劑量是九百美元,而不用保險,僅需四十五美元。能這樣定價,就是大數據的功勞:醫藥資本吃透了醫保系統的「消費」意願和支付能力,是針對新出爐的歐巴馬全民醫保進行利潤最大化的做法。

當醫藥業、保險業同大數據聯手,利用DNA等高度隱私的信息,又能輕而易舉地鎖定有潛在高風險的患者,或以價格歧視等手段將他們逐出市場,或瘋狂提價,榨取患者(消費者)的剩餘價值。

這噩夢般的醫保失控的前景,在引領大數據技術的美國已經浮現;在我國,醫改屢屢屈服於商業邏輯,更有青出於藍之勢。也許,天真的人們還在寄希望於市場競爭與那隻「看不見的手」自動調節。但是,這念想被大數據斬斷了。

這是因為,第四,隱私信息的濫用,提高了市場準入門檻,會促成壟斷。自從有了大數據,囤積消費者隱私和高端算法處理已經成為許多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前提條件。一切產品設計、定價營銷都要依靠「真實因果」或實時追蹤的消費者行為數據的優化。

投資者也期待企業擁有這些條件。而有效的數據和算法,只有通過長時間、大規模的營運才能獲得。後來者很難加入競爭,弱小的競爭者也很容易被擊垮或吞併。例如車險,先行的大保險商已經甄別、留住了低風險、高利潤的客戶;剩下的在市場上尋找車險的,多數是高風險駕駛人,基本上沒有利潤潛力,甚至是賠本的買賣。UBI的迅速發展就是這市場壟斷趨勢的一個註腳。

消費者交出了隱私,得到的卻是永遠瞄準著自己的商品定價。而公眾的消費被大數據定價和營銷手段割裂,碎片化的個體消費者的市場談判力極低。

所以才有這樣惡劣的漲價:今年美國Turing製藥公司給愛滋病非專利藥Daraprim重新定價,猛漲五十五倍,從十三點五美元升至七百五十美元一片。它鑽的是該藥毒性大、處方需嚴格控制的空子,通過大數據限制配藥,使潛在競爭者拿不到該藥來測定成分和藥性。

而新藥研發必須向聯邦藥品管理局(FDA)證明新藥的同等藥性,否則不會獲批。就這樣,消滅了競爭而形成壟斷。對失去了隱私的患者,瘋狂提價就成了宿命。儘管Turing公司後來迫於輿論壓力,答應降低漲幅,但它居然能夠宣布漲價五十五倍,而公眾沒有任何法律手段來抵制,不能不說是社會的悲哀。

第五,大數據之下,個人隱私及信用評估被少數公司壟斷,公眾所能選擇、獲得的服務就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

《金融時報》稱,今年初,央行已授權八家機構試行信用評估系統,目標是到2020年建成覆蓋全國的評估系統。問題是,這些巨無霸信用系統,拿什麼做標準,用哪些數據,如何評分、使用,誰來評分、使用,公眾即隱私交出方是完全蒙在鼓裡的。

一切由掌控隱私、生產大數據的電商說了算,毫無透明度。例如據報導,某智慧型手機廠商旗下的金融服務機構正在試驗一個信用評估系統,其評估數據包括用戶的財務記錄、網購產品和使用該廠品牌手機的頻率等。這樣的信用評估,不是在鼓勵或變相強迫消費者使用特定產品,是在幹什麼?還一舉兩得,排斥了競爭。

入侵隱私,是大數據的「基因」性格。我們需要大數據,但只要使用它,這性格就會發作。如果不加以節制,受侵害的就是廣大消費者,遭破壞的則是平等、公正、互相關愛的社會基本準則。怎麼辦?對這類攪局型新技術,我們的唯一對策,大約就是嚴格的、民主的監督了,就像對核能和一些化工產品的安全監督。大數據不應例外。

但大數據很特殊,看似無邪無害,不僅有用,還很神奇。它入侵隱私是無聲息的、非暴力的;它還用海量的數據為自己營造了貌似客觀、科學、公平的形象。

它目標性強,在損害他人利益的同時,為掌控者謀取暴利,因而受到強勢資本集團的推崇和保護。因此,我們真正要應對的不是大數據技術,而是躲在幕後的掌控者。

這就需要公開辯論,加強民主監督,並立法規定數據的財產性質,即確認用戶享有隱私數據的初始財產權。

這應該是必須跨出的第一步。因為進入大數據時代,民主參與和知情權、財產權一樣,不應是少數人的奢侈品或可有可無的消費選擇,而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我們保護隱私、不讓錢袋子被人掏空的唯一可行的一條新路。這條路能不能走通,則要看民眾的覺醒、民眾的發聲了。

來源:青銅時代speak freely

相關焦點

  • 陳根:後疫情時代的隱私三問,我們交出的「信息」去了哪裡?
     雖然目前疫情已經在中國得到控制,而在疫情期間各種App和超市、藥店、小區物業、公交地鐵等主體收集的大量個人信息卻不知流向何處,很多人在「交出大數據在便捷我們生活的同時所帶來的隱憂亟待解決,而隱私問題頻現所帶來的啟示,卻未被業界深思。一、公民對個人數據是否具有「知情權」?
  • App對你的隱私都做了什麼
    App究竟對你的隱私做了什麼?現在我們註冊任何一個手機端的聊天軟體,App往往都會有一份隱私協議,只有勾選了「我已閱讀並同意以上條款」App才能正常的使用,但是其實大家並沒有閱讀,也不知道你都同意了些什麼。理論上只要你同意了App的隱私條款那麼App就可以採集你的照片,通話記錄,信息等。
  • Vivo手機小技巧_隱私訪客模式的設置管理,幫你開通你的隱私空間
    你是不是也面臨過一個這樣的問題別人亂翻你手機而著急,但是卻又不能拒絕?怎麼才能保護自己的手機隱私的,vivo手機怎能開通隱私空間呢,怎麼開通訪客模式呢?就是vivo手機的訪客模式這個訪客模式也可以看作是你的一個私人空間訪客模式的功能,主要是你可以設置手機兩個不同的密碼,而這兩個不同的密碼輸入進手機之後,都可以打開手機,不過打開手機可以查看到的內容應用是不同的訪客模式下的密碼,打開的內容較少,部分應用無法打開。從這個角度而言的話,很大程度上保護了一部分人的隱私。
  • 尊重你的隱私,不能容忍你還隱身
    曾經我們的手機可以光明正大的相互看,後來你的手機成了秘密武器,不讓我接近,你說,每個人都有隱私。因為愛你,我願意尊重你的隱私,可是你能否告知你的去向,別像人間蒸發似的消失不見,我可以尊重你的隱私,但我不能夠容忍你還會隱身。因為愛你,我不想因為一點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與你斤斤計較,因此我一再的忍讓,可是你不能像糊弄鬼一樣的欺騙我,你以為我真的相信你的鬼話嗎?
  • 該關注隱私和技術風險了
    不少業主、上班者表示,社區或寫字樓在採用這些系統時往往並未提前徵求意見,帶來隱私信息被洩露的隱憂。被識別的人臉(圖源:網絡)一這並非杞人憂天。近日,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牽頭成立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查報告2020》,其中提到,9成受訪者稱「使用過人臉識別技術」;6成受訪者認為該技術「有濫用趨勢」;3成表示個人隱私或財產安全已因此遭受損失。
  • 支付寶綠色能量正在洩露你的隱私,你造嗎?
    不過,小編的同事今天對小編說:我剛收了你的綠色能量,你是不是昨天去看電影了。我嚇了一跳,問她:你怎麼知道的?她表示:我的支付寶綠色能量有兩個200g,這就意味著我通過支付寶買了2張電影票。被她這麼一說,我開始研究了一些支付寶綠色能量,才發現:從支付寶綠色能量可以了解到許多的信息,不過,支付寶綠色能量正在洩露你的隱私,你造嗎?
  • 扎克伯格稱修復 Facebook 要花三年;如何對待隱私悖論;人工智慧能...
    Levy 問小扎,「如何評價你在國會上的表演?」小扎表明立場「我不覺得這是一場表演」後,再以表示感受到了民主的振奮作為結束。儘管 Levy 決定放過這個問題,但沒多久小扎又主動把話題拉回到了 Dating 服務上,他對 Levy 說「顯然,你提出了這個問題,但你不覺得這不是個聊這事兒的好時機嗎?」對此,Levy 指出了這次 F8 大會和 Facebook 表裡矛盾之處:Facebook 稱要修覆信任,卻不想通過發布各種新產品來給用戶「我們要向前看」的印象。
  • 教你3個「拒絕不了」的理由,讓他主動「交出...
    教你3個「拒絕不了」的理由,讓他主動「交出密碼」 現在大部分的年輕人與朋友聊天基本上都會用QQ,而網戀情侶也越來越多教你3個「拒絕不了」的理由,讓他主動「交出密碼」! 1、不想當備胎。
  • 手把手教你掌握 DeFi 隱私保護實用技巧
    隱私也將是 DeFi 規模應用的基礎。使用 DeFi 應用,隱私問題必須引起關注。 事實上,對於普通用戶,完全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使用技巧來提高隱私保護水平。本文便為大家推薦一些基本的保護隱私的方法。
  • 人人都有好奇心,那麼你眼中:女性的三大隱私是什麼?
    (這是蘇東坡的名句,傳神地描繪了那年那月宮女的隱私部位——三寸金蓮腳)古代女人的腳都是隱私的。而人類自從男女有別,就自然而然的對女性充滿了好奇。男性對女性、女性對女性都會充滿好奇。最好奇的就是女性的隱私,隱私何止三大呢?既然讀者朋友這樣問,葉楠就從三個方面總結下吧。
  • 蘋果手機怎麼保護隱私?這些隱私設置你可一定要知道!
    我們都知道,現在有很多小夥伴都在使用iPhone手機,而在我們使用手機的時候,都很是注重自己的手機隱私,畢竟手機中有非常多我們重要的信息,要是不小心將這些重要的隱私信息洩露的話,後果是非常嚴重的。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蘋果手機怎麼保護隱私吧,讓我們在使用手機的時候能更加安心。
  • 對不起,你的隱私可能是一隻薛丁格的貓-虎嗅網
    科技唆麻認為,這一場對壘的意義就在於,「通訊錄是否屬於用戶隱私」這一問題在行業中存在普適性,這一次的案件的最終走向很大程度上會成為此類案件的參考標準。在經過昨天的輿論風波後,今日頭條於昨晚23:22在微頭條中回應稱「絕對不認可『通訊錄不屬於用戶隱私』的說法」,並認為公眾的「誤解」源於「簡單截取律師發言片段」。
  • 大數據正在吃掉你的隱私?
    但你真的了解大數據嗎?什麼是大數據大數據。他是數據的集合,簡單來說就是體量巨大的數據。但這個說法顯然不夠酷,於是在學術界的包裝下大數據一詞應運而生。IBM公司最早給大數據定義了4個特徵,也叫大數據時代的4v特徵。
  • 女性的隱私有哪些
    女性心思細膩,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和不想告知於人的隱私,一般不會輕易對外人披露,除非你能走進她的內心,才有可能窺知一二。總體來說女性的隱私分為兩種,心理隱私和生理隱私。生理隱私:1.身材的缺陷部位,大部分的女性對於自己的身材都不會滿意,都會想辦法去彌補身材上的缺陷。仔細觀察身邊的女性你就會發現,大部分女性的穿著打扮都是固定幾種,有些人一年四季都穿著高跟鞋,有些人只會穿寬鬆的上衣,有些人從來不穿褲子只穿裙子。這並不是她們不懂時尚不懂打扮,而是要隱藏自己的身材上的缺陷。
  • 伴侶之間該有隱私嗎?是的,隱私是兩個人關係長久存在的基礎
    有人問伴侶之間應該有隱私嗎?當然有,當看到這個議題的時候,我又升級了一下,把伴侶之間應該有隱私嗎?升級到了夫妻之間應該有隱私嗎?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各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你對自己的隱私是否向他人公開隱私以及公開的人群範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隱私權是一種基本人格權利。所以在婚姻關係中,夫妻之間是有隱私權的。
  • 關於iPhone手機隱私保護,我們給你準備了這四招
    手機隱私這個東西,太重要了。一旦暴露,輕則是「猜你喜歡」,「個性定製」,「騷擾電話」,重則慘如羅志祥。羅志祥和周揚青會不會「意難忘」我們不知道,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意識的想要保護自己的隱私了。
  • 手機應用竊取用戶隱私為何屢禁不止,你知道嗎?
    這樣的新聞我們都聽過無數遍了,近些年315晚會,也會公布一些竊取用戶隱私軟體。其實大家都很好奇,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軟體會去竊取用戶隱私。要知道現在國家對於這方面的管控,也是相當嚴格的。那麼為什麼這麼多軟體,會鋌而走險。其中不乏一些官方和大公司的APP。其實不難理解,有句古話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去」,說白了都是金錢惹的禍。網際網路時代流量為王,有了流量就有了變現的資本。
  • 心靈深處的隱私空間
    隱私,是公民個人隱藏的私事和心中蘊含的秘密。坦露與否,這是公民的自由和權利。然而,在追求君子之風的中國,人們總是不太習慣去承認個體獨自存在的合理性,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力圖使私生活公共化。更不去尊重和保護別人的隱私。
  • 今年315隱私成為關注重點?手機這幾個設置保護個人隱私
    開啟以下幾個設置,讓你的手機為你的隱私升起一道「防護牆」。01 手機APP權限——做好權限管理    要避免手機隱私洩漏的第一步就是不要給App全部權限,如讀取聯繫人、讀取位置信息等,很多朋友都懶得看,直接一路點擊同意。
  • 為了個人隱私安全,請看管好你的手機
    在現今的大數據時代,電子產品、智能設備無處不在,智慧型手機人手一部,人人都是自媒體都能拍照上傳,個個都有麥克風都能發出自己的聲音,話語權的泛濫,明裡暗裡不知道哪兒就有盯著你的一雙雙眼睛。現在信息傳播速度有多快?舉個簡單的例子:一位同事在上下班路上汽車發生剮蹭,剛給保險公司打完電話。家裡的電話就打過來了,問他:你車跟別人撞了?他說:你咋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