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侶之間該有隱私嗎?是的,隱私是兩個人關係長久存在的基礎

2020-12-05 海哥說說

有人問伴侶之間應該有隱私嗎?

當然有,當看到這個議題的時候,我又升級了一下,把伴侶之間應該有隱私嗎?升級到了夫妻之間應該有隱私嗎?原因不是我要改變這個話題內容,而是我首先要從一個官方的,正面的方式去回答這個問題,如果說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官方的應該就是法律了,法律很多的規定只能在夫妻之間找得到,而這些規定卻很難在伴侶之間形成一個定義,但是對於這個議題既然夫妻之間適合,伴侶更應該適合,而普通人就更不要說了。

法律上說,夫妻之間應該有隱私權,這是人的最基本的權利。所謂隱私,就是一種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當事人不願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個人信息,(只能公開於有保密義務的人)當事人不願意他人幹涉或他人不便幹涉的個人私事,以及當事人不願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個人領域。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各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你對自己的隱私是否向他人公開隱私以及公開的人群範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隱私權是一種基本人格權利。所以在婚姻關係中,夫妻之間是有隱私權的。

那麼有人說了既然這樣,是不是伴侶之間就沒有誠信可言,大家可以互相隱瞞欺騙,當然不是這樣,所謂的隱私構成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所謂隱私,是一種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當事人不願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個人信息,當事人不願意他人幹涉或他人不便幹涉的個人私事,以及當事人不願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個人領域。

也就是這件事情只和我本人有關係,而且這件事情不但和別人和伴侶沒有任何關係,而且也不會對別人的生活起到任何影響,不具有不道德性。如果說隱瞞伴侶在外面找第三者,或者隱瞞伴侶做一些對於伴侶有損利益的事情,又或者有些人隱瞞自己的身體狀況而去得到伴侶的愛,那麼這樣的行為是不可取的是要受到道德或者法律的懲罰的。

所以說隱私權和欺騙完全是兩個概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隱私權是彼此信任的一個體現,只有彼此信任的人才能夠讓對方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己的隱私,相對的在那些不自信,彼此沒有信任感的關係中,隱私往往是這對關係走到終點的催化劑。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個圓形,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圓,然後彼此因為某些原因而時刻的在改變著這個圓的運動軌跡,在整個滾動的過程中,我們會因為某些原因,比如工作,上學,或者是戀愛等在某一刻或者長久的重合在一起,隨著關係的變化,時刻改變著重合程度的高低,但是即使是夫妻,戀人,或者親人,這兩個圓都不會完全的重合,而重合在一起的部分就是能夠影響彼此生活的部分,而沒有重合的那一小部分就是屬於我們自己的,而且和別人沒有任何的利益關係的部分。

曾經有一個對於完美伴侶關係的比喻我特別喜歡,兩個人就如同兩塊橡皮泥,一塊是藍色,一塊是綠色,當兩塊橡皮泥柔和在一起的時候,遠遠看去他們是一個顏色,但是走近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兩塊橡皮泥雖然一體,但是他們還保有自己的紋路,因此這塊橡皮泥不但具備了以前的特性,但是也具備了更多的其他的可能性。

在婚姻中而那些保有的自己的紋路中的其中一部分就是隱私。

如果你仔細的去看,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的人千千萬萬,但是每個人的經歷卻完全不同,因為家庭環境,因為所處的社會環境,又或者是其他原因,而這些原始的作用必然會給這些人造成一些因素留在自己內心深處,而大部分人選擇的是把這些東西永遠的遺留在心中,很多時候,把這樣的事情見一次陽光意味著當事人要重新回到那個場景遭受一次當時的遭遇,所以很多時候尊重對方的隱私也是一種仁慈。

有人說,告訴我,我們一起承擔,真的是這樣嗎?作為伴侶或者夫妻,我們只能參與對方的現在當下的生活,對於曾經除了好奇我不知道有任何的作用,而真正能夠起到作用的只有當你的伴侶對你說出來的時候,那個時候,說明你的參與能夠讓對方變得更好。

所以我經常和身邊的那些想要追尋自己伴侶隱私的人,尤其是對於從前的生活經歷刨根問底的人說,你們其實長了一顆殘忍的心。

我記得以前聽過這麼一個故事<田螺姑娘>。

以前有個孤兒,在田裡撿到一隻特別大的田螺,認為是個奇異的東西,就把它帶回家,放在水缸裡,養了幾十天。他每天早上去地裡勞動,回家卻看見屋子裡有飯食、飲料和熱水,好像是有什麼人做的似的。幾天都這樣,他向鄰居們詢問。鄰居們都說不是自己做的。在這之後,謝端在雞鳴時就出去,太陽剛出來時又悄悄回來,在籬笆外偷看,看到一個少女從水缸裡出來,到灶下生火。最終田螺姑娘說道:「天帝派我下凡,專門為你燒火煮飯,料理家務,想讓你在十年內富裕起來,成家立業,娶個好妻子,那時我再回到天上去復命。可是我的使命還沒完成,卻被你知道了天機,我的身份已經暴露,就算你保證不講出去,也難免會被別人知道,我不能再呆在這裡了,我必須回到天庭去。」講完最後一句話飄然離去。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田螺姑娘,而她不想讓任何人知道,也不會去阻礙別人做任何事情,也不去做損害別人的事情,可是一旦被別人撞見或者看到,最後很有可能就會選擇離開,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隱私是每個人最後的底線,是唯一的一塊屬於自己的天地,人生在世,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完全地為自己而活,為親人,父母,妻女,朋友……當把最後一點屬於自己的天地都要被剝奪的時候那麼自己就會覺得在對方面前失去了生活的動力。

最近我一直在追一部電視劇叫做<隱秘而偉大>,其中當沈青禾因為任務而住到顧耀東家裡的時候,她的身份就是隱私,當兩個人關係達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沈青禾如果知道了顧耀東知道她的身份的時候,那麼沈青禾肯定選擇的是離開,這個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別人的安全,因為即使顧耀東不去告發,那麼當她出事的時候,顧耀東就會被當作窩藏共黨,所以有的時候隱瞞隱私也是一種為對方著想。

總之我想說的是人與人之間,不管是何種關係,當然要有自己的隱私,就像你們即使在親密,即使在家裡也不可能時刻不穿衣服彼此相對一個道理,每一個人身後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山洞,當受傷的時候,哪裡就是他們的療傷之地,隱私就是這個山洞。

相關焦點

  • 我和女朋友之間沒有隱私,慢慢丟失了熱情,生活也不再有驚喜
    隱私,我把它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人或事,另一部分是空間。每個人的心裡都一定有一個人活著是一個事是不願意拿出來分享的,而這就是一個人的隱私。還有一部分人是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而這個空間也隱私。我曾經就試圖和她之間不存在隱私,但是結果告訴我:沒有隱私的生活,會慢慢的失去熱情,也不再充滿驚喜。事情發生在我們確認關係的一個月後,有一天她突然跟我說:我們不許對對方有任何欺騙、隱瞞,不管有什麼事情都要和對方說。我當時因為新鮮,也是很快的答應了她的建議。可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我慢慢的發現自己當初做了一個最錯的決定。
  • 兩個人能不能長久,取決於「刺蝟效應」
    01在生活中,不論是夫妻還是情侶之間的相處,都需要有一定的「門道」,彼此之間的關係不能走得太近,同時也不能太遠。心理學上有一個很相似的效應,叫做「刺蝟效應」它所強調的是心理距離效應,是指在和他人的相處中要保持合適的距離,這樣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對於戀人來說,兩個人之間能不能長久,刺蝟效應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 風暴眼中的Telegram:社交軟體該為打擊犯罪犧牲隱私嗎?
    社交平臺保護用戶隱私和打擊犯罪存在天然矛盾嗎? 或許,答案不一定是非此即彼的。 ...1... 為隱私而生 可以說,Telegram本就是為保護用戶隱私而生。
  • 科研與隱私之間如何取捨
    有,但可能沒有面面俱到。質疑可以?但對科學研究應該寬容。特別純粹學術交流應該給予支持。否則一切都寸步難行。什麼都涉及隱私,婦科檢查在幾世紀前也是不能做的。新技術在發展,法律跟著慢慢會規範。現在那個都搞不懂應該怎麼規定是合理的,目前只能讓技術飛一會兒,看淸楚後,才能趨利避害。我認為對這個案子,記者、包括新聞從業人員不要一上來給科研工作者扣帽子,壓得抬不起頭。應該說記者自己本身也不了解其中的問題。
  • 海靈格:不平衡的伴侶關係無法長久,這是一個鐵律
    當雙方伴侶都承認這一點,他們的愛才有更大的機會。 在伴侶的互動中,如果有一方有如同父母一樣的行為,或是如同孩子一樣屈服、依賴,都會導致在伴侶關係中產生危機。 如果伴侶中的一方,為了滿足自己對歸屬感的需求,尋找一種像孩子對待父母的相處方式,那麼伴侶關係的序位就會被幹擾。
  • 一旦所有個人隱私都洩漏公開將發生什麼?
    「所有那些表面不參與X活動的人群卻暗地於從事該活動的人群將被披露,這可能並不是一件壞事。」這涉及到兩個完全不同的層面,人際關係(如何影響個人關係)和社會關係(態度和行為如何發生變化),以及短期和長期方面的影響。當個人信息完全洩漏時,短期影響是可以預見的:單位解聘、離婚、顏面無存,因揭露貪汙、濫用職權而被捕,更糟糕的是,會涉及與黑客或者「黑手」的控訴。
  • 當女生主動說這些隱私時,說明你對她很重要,不然根本不會講!
    當女生主動說這些隱私時,說明你對她很重要,不然根本不會講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內心的小秘密,沒有一個人是完全透明的存在。哪怕你對那個人再熟悉,你也沒有辦法完全了解她身上經歷的所有事情。隱私應該是每個人都不願意向旁人所揭露的,他們在守護這個秘密的時候也是在保護自己。
  • 中國公眾隱私關注及影響因素研究
    本研究使用SPSS20.0統計工具,採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分別研究模型假設中各個影響因素與隱私關注、行為意願、行為策略以及信任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相關關係,從而對相關假設是否成立進行初步驗證。  (1)隱私關注與假設影響因素的相關性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除感知收益外,隱私洩露經歷、社群影響、隱私傾向、感知風險與隱私關注之間存在顯著相關,其中隱私洩露經歷、數據素養、隱私傾向、信任與隱私關注相關程度較弱,感知風險與隱私關注之間中等程度相關。
  • 出軌的「隱私」也要被尊重嗎?專家解讀來了!
    「離婚冷靜期」設置背後,又有怎樣的考量? 出軌的「隱私」也要被尊重嗎? 2020年12月14日,經陝西省西安市蓮湖區人民法院調解,王女士與丈夫達成協議離婚。此前,王女士曾向法院起訴離婚,並提交了丈夫的手機截屏、手機中的錄像,以及丈夫在成都、內蒙古等地旅遊的朋友圈截屏和錄音音頻作為證據。
  • 人臉識別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
    人們刷臉支付、刷臉安檢、刷臉入住酒店……幾乎時時處處都要把臉推到前臺,但是頻繁刷臉背後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我們的「臉」有沒有被盜用或濫用,到底應該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保護自己的「臉」。凡此種種,都成為生活在人臉識別時代的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新技術總會有安全問題,人臉識別本身為生活提供了便利,而它最大的風險在於信息洩露。」
  • 你會尊重自己的隱私嗎?
    宋太太:我有幽閉症,再說了,自家人,又沒外人。 宋思明看了太太一眼,沒說話,默默地走開了。 其實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尤其中年夫婦之間不少見。 因為熟悉,因為是自家人,所以就不在意隱私空間。
  • 女性的隱私有哪些
    女性心思細膩,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和不想告知於人的隱私,一般不會輕易對外人披露,除非你能走進她的內心,才有可能窺知一二。總體來說女性的隱私分為兩種,心理隱私和生理隱私。生理隱私:1.身材的缺陷部位,大部分的女性對於自己的身材都不會滿意,都會想辦法去彌補身材上的缺陷。仔細觀察身邊的女性你就會發現,大部分女性的穿著打扮都是固定幾種,有些人一年四季都穿著高跟鞋,有些人只會穿寬鬆的上衣,有些人從來不穿褲子只穿裙子。這並不是她們不懂時尚不懂打扮,而是要隱藏自己的身材上的缺陷。
  • 交出你的隱私
    道理竟可以這樣講,人的尊嚴與自由得讓位於所謂科學管理、創新和市場,這裡面,一定有什麼難言的隱情吧。 原來,新興的電商資本有一種貪慾:依靠實時實地收集用戶的隱私信息,由此全面掌握並準確預測消費者的行為,用於營銷、開發各種產品。只不過,未經許可攫取用戶的隱私,至少依照現行的法律是違法的。
  • 對不起,你的隱私可能是一隻薛丁格的貓-虎嗅網
    今日頭條並沒有重點說明自己是否有上傳保存用戶通訊錄的行為,卻圍繞通訊錄是否屬於隱私進行了解釋,這才有了昨天今日頭條那段令網友感到憤怒的回應。其實,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即使我們國家的執法部門,在要求運營商配合工作提供用戶信息時,也需要出示相關法律文件。
  • 該關注隱私和技術風險了
    來源:俠客島最近,圍繞「人臉識別」技術是否濫用的新聞很多——在浙江某地,有售樓部安裝了無感人臉採集系統,用來區分購房者究竟是「渠道客戶」還是「自然到訪客戶」,以判定佣金該發給誰。當時便有島友留言:「早上出小區門刷臉,送娃到幼兒園刷臉,到處都需要刷臉,大數據時代,還能有隱私嗎?」毫無疑問,人臉識別技術可以帶來便利性。抓捕逃犯、海關通關、信息錄入、身份識別……當年張學友演唱會抓逃犯,這項技術也扮演了關鍵角色。但技術帶來的風險也顯而易見。
  • 保護隱私快速訓練,Facebook開源Opacus,用差分隱私訓練PyTorch
    Opacus 庫開源地址:https://github.com/pytorch/opacusOpacus 庫的目標受眾主要為以下兩類人群:機器學習從業者:可以使用該庫輕鬆了解如何利用差分隱私訓練模型,該庫支持以最少代碼更改來訓練模型;差分隱私科學家:Opacus 庫易於實驗和修復,這允許他們專注於更重要的事。
  • 如果隱私部位得病,護士面對病人的「隱私部位」,是怎樣避免的?
    如果隱私部位得病,護士面對病人的「隱私部位」,是怎樣避免的?我們每個人都是會生病的,可以說生病是我們生命之中最正常的事情。比如說感冒發燒這種小傷小病我們每個人都有過。但是當我們不得不需要去醫院看病的時候,我們就會想到這麼一個問題。
  • 經濟學人智庫發布隱私報告:美國比中國更認同「用隱私換便利」
    經濟學人智庫報告顯示:1、中國比歐美更認同「數據隱私對企業治理的重要性」幾乎所有的中國受訪者(98%)都認為,數據隱私是良好企業治理的最重要組成部分,這與中國企業不重視隱私的普遍觀念截然相反。這一比例遠高於美國、歐洲。
  • 陳根:隱私保護之痛下,隱私計算將成數據價值釋放突破口
    該框架利用確定攻擊模型以及敵手的背景知識,通過信息熵等方法來描述攻擊過程的精確性、確定性、正確性,從而實現隱私保護效果的度量。在雲計算領域,為了保護雲端的數據隱私,有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基於單個關鍵字的可搜索加密方案,適用於多個數據所有者上傳數據、多個用戶訪問數據的應用。
  • 物聯網安全:位置隱私保護概述
    定位服務定位服務即用戶獲取自己位置的服務,定位服務是基於位置的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發展的基礎,客戶端只有獲取到當前的位置後,才能進行LBS的查詢。現在使用最廣泛的定位方式主要有全球定位系統定位和基於第三方定位服務商(Location Provider,LP)所提供的Wi-Fi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