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永遠都在和「隱私」「用戶數據」糾纏不清的頭條又卷進了一場新的風波。
6月20日上午,用戶劉先生訴今日頭條侵犯其隱私權一案在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審理結束沒多久,頭條方面在庭上的回應便在各路社交平臺炸了鍋:「電話號碼在日常民事交往中,發揮著信息交流的重要作用,不但不應保密,反而是需要向他人告示的,不屬於被自然人隱藏或不予外人知曉的信息。」
單看這一回應或許有斷章取義之嫌,我們也先梳理一下事情的經過。
今年3月,今日頭條用戶劉先生今日頭條運營方字節跳動告上法院,索賠1元被要求為此道歉。
劉先生認為,他在下載註冊使用今日頭條App後閱讀過《用戶協議及隱私條款》,被告知該App會涉及「日誌信息」「設備或應用信息」「位置信息」等用戶個人信息,但並沒有提到會讀取或上傳用戶通訊錄信息。但在劉先生更換手機並再次安裝今日頭條App後卻發現,它卻依然推送原手機通訊錄中的聯繫人帳號。於是,劉先生判定今日頭條未經他同意上傳並保存了他的通訊錄。
今日頭條並沒有重點說明自己是否有上傳保存用戶通訊錄的行為,卻圍繞通訊錄是否屬於隱私進行了解釋,這才有了昨天今日頭條那段令網友感到憤怒的回應。
其實,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即使我們國家的執法部門,在要求運營商配合工作提供用戶信息時,也需要出示相關法律文件。
而即便退一萬步說,聯繫方式被定義為「個人信息」而不是「隱私」,但實際上如果將用戶通訊錄中眾多的聯繫方式聯繫起來,無疑能組成一張用戶的社交網絡,這便符合隱私權所定義的:「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
科技唆麻認為,這一場對壘的意義就在於,「通訊錄是否屬於用戶隱私」這一問題在行業中存在普適性,這一次的案件的最終走向很大程度上會成為此類案件的參考標準。
在經過昨天的輿論風波後,今日頭條於昨晚23:22在微頭條中回應稱「絕對不認可『通訊錄不屬於用戶隱私』的說法」,並認為公眾的「誤解」源於「簡單截取律師發言片段」。
案件還在進一步審理中,我們借著這一機會展開聊聊事件背後的一些細節。
戒不掉的社交關係
長期關注網際網路的朋友,對於頭條捲入隱私爭議並不算陌生,至少進入2019以來就有兩次代表性事件在社會輿論層面引起了廣泛關注。
一次是今年3月,我們稱之為「最快出結果的網際網路口水仗」。事件的導火索出現在19日晚間,多閃突然向用戶推送了這麼一條「特別提示」:
然而事實在騰訊公關總監張軍的一條微博中有了另一個樣子:「微信/QQ從未授權多閃使用登錄服務」,多閃的用戶微信/QQ頭像和暱稱是非法獲取。
3月20日,天津濱海新區人民法院公布「抖音、多閃涉嫌違規使用用戶數據」的裁定結果,騰訊勝訴。頭條立刻停止將授權登錄服務提供給多閃,不得以類似方式將其提供給抖音以外的應用,並立刻停止在多閃中使用來源於微信/QQ開放平臺的微信用戶頭像、暱稱。
還有一件事情發生在1月15日那場「社交三英戰呂布」後。從當月16日開始,陸續有用戶在社交平臺中抱怨,自己總會被推薦微信/QQ好友,違背了自己玩抖音「放飛自我」的初衷:
更有用戶表示,懷疑微信關係鏈已經被上傳到伺服器:
抖音很快聲明,表示不會抓取用戶的信息,如果用戶不想被推薦可以在設置裡關掉這個選項。
僅僅以今年兩起引起大規模輿論紛爭的事件來看,我們不敢輕易下定結論頭條存在蓄意獲取用戶關係鏈的行為,但還是隱約看到了它對用戶關係鏈的渴望。
陷入隱私爭議
張一鳴很早就開始強調社交關係有著不亞於算法對於內容分發的重要性。
在2016年初的頭條媒體未來峰會上,他曾明確表示:「信息過濾的權力一是會讓渡給社交關係,讓每個人推薦自己喜歡的內容給朋友,大家一起來幹編輯的工作,同時也消費朋友推薦的內容;二是讓渡給人工智慧推薦,讓機器來識別你的喜好,推薦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同年,頭條成立UGC事業線,其中微頭條與悟空問答兩塊業務顯然是張一鳴眼中「社交+內容」的產品落地,並且從形態上亦能看出兩款產品「猛攻社交」的端倪。
2017年4月上線了微頭條,對標微博。產品本身,用戶通過發布短內容與人互動,更加強調關注、推送關係。但沒過多久,卻鬧出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主動抓取用戶微博同步到微頭條的新聞,微博宣布暫停第三方接口。
而另一邊,頭條為了快速實現對標知乎,更是在上線兩個月後開啟了「搶人大戰」。2017年8月底,@老雅痞發布的知乎大V「惡魔奶爸」的一張朋友圈截圖顯示:「今日頭條今年一口氣籤約300多個知乎大V,提供比普通白領更高的年收入,但籤完後所有內容不可以再發知乎」。
2017年底,張一鳴還曾公布過一個「千人百萬粉計劃」,即未來1年內,在平臺上扶持1000個擁有100萬粉絲的帳號,並喊出「我們將從智能分發時代走向智能分發和粉絲分發相結合的『智能社交』時代」的口號。
以目前悟空問答被邊緣化,微頭條沒有爆發過,「千人百萬粉計劃」失敗的現狀而言,頭條通過「自建社交關係」的「社交1.0計劃」並沒有成功。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進入 2019 年後頭條不僅接連發布多閃、飛聊等社交產品,更多次捲入用戶隱私風波。其背後頂著的,其實是巨大增長與營收 KPI 下,前期社交嘗試失敗的壓力。
正在變化的行業認知
儘管案件尚未塵埃落定,類似的事件卻早已不止一次上演。
比如讓Facebook股價坐上過山車的「劍橋分析事件」。科技唆麻認為,其一切故事的起源,不過是一款名為「this is your digital life」的社交小遊戲。
遊戲以五型人格測量工具為理論基礎,以及Facebook的社交關係鏈,很快拿到了5000萬人的數據,建立起了精準的算法模型,並為他們推送定製化的政治訊息。而發現跡象的Facebook沒有第一時間向公眾公開,而不過僅僅是屏蔽了遊戲,再發律師函要求劍橋分析銷戶數據。
實際上,整個行業都已經開始在反思用戶隱私與商業變現的平衡問題。打著「提高用戶效率」旗號收集用戶信息進行商業變現的路,到底還能走多遠?
在經歷了劍橋分析的醜聞之後,扎克伯格受到了來自民眾、政府、古董等在內的多重壓力。在「巡迴道歉」的過程中,扎克伯格在今年3月發布的《一個注重隱私的社交網絡願景》中提到了一個「五項原則」或許能為社交產品保護隱私提供一個方向:
第一,私密,用戶可以控制誰可以和他交流,並且相信沒人可以接觸到他們分享的內容;
第二,加密和安全,確保通信只能被接收方看到,比如通過端對端加密保證隱私不被洩露;
第三,減少永久性,不把所有數據和信息永久存儲,比如設定一個新的標準,如果用戶不選擇存檔內容會自動過期。
第四,互操作,不管用戶在哪個平臺使用哪個通信工具,彼此之間可以互發信息,用戶便不需要向更多平臺提供個人信息。
第五,數據安全存儲,平臺要把數據存儲在那些安全的國家和地區。
不僅扎克伯格也明確表示,Facebook會在這個基礎上,重新思考包括支付、廣告等在內的所有服務。另一家手握海量用戶數據的科技巨頭Google也在上個月提出「隱私不該成為一種奢侈品」,並開放給用戶更多管理個人隱私信息的設置。
另外一件事情是,為何頭條頻頻撩撥社交這塊蛋糕,從多閃到飛聊再到未來的xxx?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微信的生態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固化,一個明顯的信號是,微信加緊了對私域流量工具和模式的封堵,我判斷微信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下一步進化應該是向底層作業系統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