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所有個人隱私都洩漏公開將發生什麼?

2021-01-21 TechWeb

當所有的私人數據——每條簡訊、電子郵件、語音備忘錄都洩露出去的時候,我們之中有誰能避免此類麻煩,或許有個別人不受影響,但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因洩露個人隱私而陷入困境。

北京時間9月1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人們的潛意識當中,會期待一些隱私信息完全洩露公開,使人們的交際圈出現崩潰,將人們內心世界的秘密和羞愧之事公布在Facebook、谷歌等平臺,一旦隱私信息曝光,或許會鬧得沸沸揚揚,交際圈不得安寧。當所有的私人數據——每條簡訊、電子郵件、語音備忘錄都洩露出去的時候,我們之中有誰能避免此類麻煩,或許有個別人不受影響,但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因洩露個人隱私而陷入困境。當人們陷入在一個完全透明的世界裡,將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弗雷德·法恩伯格,美國密西根大學統計學教授、營銷學教授兼系主任,他研究調查了人們如何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做出選擇。

「所有那些表面不參與X活動的人群卻暗地於從事該活動的人群將被披露,這可能並不是一件壞事。」

這涉及到兩個完全不同的層面,人際關係(如何影響個人關係)和社會關係(態度和行為如何發生變化),以及短期和長期方面的影響。當個人信息完全洩漏時,短期影響是可以預見的:單位解聘、離婚、顏面無存,因揭露貪汙、濫用職權而被捕,更糟糕的是,會涉及與黑客或者「黑手」的控訴。當然還有大量偽善事件的披露揭發,所有那些表面不參與X活動的人群卻暗地於從事該活動的人群將被披露,這可能並不是一件壞事。

但所謂的隱私悖論——在幾天或者幾周內,人們從恐懼到憤怒,從不安到「什麼都知道」——肯定會起作用,但對幾乎所有人而言,最終生活將回歸至新常態。有些人原本以為洩露某些深度秘密會引起轟動效應,但結果卻讓人哈欠連連,或者讓某人風趣地說:「把我嚇壞了!」,某人隱私洩漏之後,其他人會一直保持懷疑態度,或者僅希望回歸自己的「內心世界」。

個人隱私洩漏產生的長期影響很難校準,當某件事發生在每個人身上時,一種「我們所有人齊心合力」的心態就會出現,當雙重身份驗證失效、火星密碼洩漏、以及其他商業秘密暴露時,社會群體將呼籲更大安全性的共同需求。生物特徵識別技術很可能成為陰謀理論者、當地軍事組織、公民自由聯盟(ACLU)無法破解的難題,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通過此類事件,我們可以發現生活中普遍存在一些需要隱藏、令人羞愧的事情,個人隱私洩漏未必是無惡意、沒有受害者。揭露某人是同性戀或者吸食大麻,將毀了他的生活,甚至使他遭受牢獄之苦。例如:鄰居家的孩子在玩閱兵遊戲時意外地發現一處隱匿的大麻生產基地,這都源自個人勇敢行徑和無意識的信息披露,因此有理由認為一次「毀滅等級」的信息洩漏會造成短期雪崩式恐慌,但也會帶來一些長期性的積極轉變。

  特薩·韋斯特,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從事研究側重於理解社會認知的屬性和動力。

「儘管發現這些個人隱私很難,所需成本較高,但大多數人都不擔心自己的網絡秘密被洩露出來,我們認為,使用出乎意料的密碼系統和安全的監控體系,可確保個人隱私信息安全,不會他人發現。當然,這種觀點是很愚蠢的,網絡數據經常會被黑客侵入並洩露出來。」

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網絡秘密,或許你對前任女友進行一些網絡信息跟蹤,或者養成一種失控的購物習慣,或者你有一種戀物癖,而你的生活伴侶全然不知,而相關證據僅存儲在一個色情文件夾中。如果洩露這些個人隱私將非常尷尬,是否還會延伸出現更嚴重的問題?如果這些隱私信息非常敏感,一旦洩露可能會導致訴訟、離婚,或者被老闆炒魷魚?儘管發現這些個人隱私很難,所需成本較高,但大多數人都不擔心自己的網絡秘密被洩露出來,我們認為,使用出乎意料的密碼系統和安全的監控體系,可確保個人隱私信息安全,不會他人發現。當然,這種觀點是很愚蠢的,網絡數據經常會被黑客侵入並洩露出來。

如果有一天,當我們醒來後發現通過快速搜索可以解鎖任何人的隱私數據,將會發生什麼呢?我們會立即搜索自己生活中最親近者的歷史信息嗎?或許不會這樣做,通常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尋找自己的信息是否被完全洩露,因為人類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命體,該情況下我們會認為周圍的每個人是否在想:「哇,我等不及要搜索特薩·韋斯特,看看她都有什麼秘密!」社會科學家稱此為「聚光燈效應」,這是一種信念,認為別人可能更關注我們,我們都非常擔心自己的秘密洩露後產生的後果,以至於在關注其他人搜索信息之前,我們會完全關注自己,關注自己的搜索歷史記錄。

接下來我們可能要做的事情就是閱讀關於名人及其骯髒秘密的標題黨文章,獲取知名人士的隱私信息將更加有趣,每個人都喜歡「幸災樂禍」,尤其當一個似乎擁有一切的人宣告失敗的時候,你就會有這種奇妙的感覺。關於知名人士的骯髒秘密,將是我們對自己感到羞恥和焦慮的完美解藥。

我們最終會搜索與我們最親近的人群的歷史信息嗎?也許吧,但不是沒有很多的心理準備。當涉及到我們的愛人或者關心的人時,我們將心存感恩,他們曾幫助我們度過困難時期。但如果你的愛人在聚會中表現出粗魯或者冷漠,你通常會向朋友解釋:「她只是累了」,作為藉口。或許你留意愛人的生活軌跡,或許會發現她(他)在工作時與新員工調情。從內心來講,你可能會自我安慰地認為,愛人僅是出於友好,但事實證明,通過「玫瑰色眼鏡」觀察你的愛人實際上是一件好事(在合理範圍內),我們中有多少人願意面對自己的世界觀完全被粉碎?不是很多,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講,通過調查個人隱私問題,需要喝幾杯葡萄酒,並獲得一些強有力的社會支持。

這個思維實驗中最有趣的問題是,社會發生了什麼?社會變得不受道德倫理的束縛,變得更能接受越軌行為嗎?可能不會,有許多行為儘管非常普遍,但仍不被認可(例如說謊,每5次社會交往中就有1次說謊),至少暫時而言,指責和道德批判仍佔據主導地位。也許這將對我們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彼此更加坦誠,告訴我們,我們所做的事情,我們所隱藏的事情,其實並沒有那麼奇怪。事實上,人們只要快速搜索一下就會發現,與你居住鄰近的人群中,至少有一半人的電腦上色情內容設置與你相同。

  喬瓦尼·維格那,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計算機科學專業,主要研究漏洞分析、網絡安全、惡意軟體分析和移動平臺安全等。維格那的合作夥伴是Shellphish group,這是一支黑客小組,他擔任該小組負責人。

「漏洞還會再次出現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將需要全新的協議、機制、技術和策略來保證安全和隱私。」

當個人信息洩露之後,可能會出現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所有人都變得瘋狂!在該階段,一些因素非常重要,例如:洩露的信息是如何分布的?如果這是一個較大的文件,查找其中的關鍵信息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如果洩露的信息是信息索引,可以搜索查詢,相關信息服務可立即執行「拒絕服務」,試著找出信息洩露源頭,找到前任女友(男友)如何描述與你的關係。期間肯定會有很多尷尬的對話,甚至會導致人們自殺。

第二階段:當一切都停止時,由於所有的金融秘密(例如:你的銀行帳戶密碼)都被洩露,人們的金融帳戶將陷入癱瘓,類似地,其他密碼系統也會立即關閉,防止人們惡意濫用(例如:投票網站等)。

第三階段:在個人信息洩露之後的「黎明時期」,幾乎每個人都在心於重建自己的身份信息、財務信息、帳戶密碼等,在這個階段,他清楚自己有兩種類型的信息:無效信息(例如:一個Gmail信箱密碼,這樣的信息可以修改,而之前的密碼則無效)和有效信息(例如:你發送給情婦的簡訊,而你的妻子正在照顧你的寶寶)。

重置前一類信息的方式取決於信息洩露的性質:漏洞是否會再次出現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將需要全新的協議、機制、技術和策略來保證安全和隱私,只是我們目前並不知道如何做得更好,這需要時間,與此同時,我們所知道的社會規則可能會消失。

如果另一次侵入式信息洩露不太可能發生,那麼系統將緩慢重啟,但隨著關鍵、致命、意外的信息被披露,我們的個人隱私將出現新的破壞方式。

麥可·斯萊皮恩,哥倫比亞商學院副教授,從事領導力和倫理道德研究,他主要從事心理學秘密和保密活動的研究分析。

「當個人隱私洩露時,你可能會安全一段時間,因為你所認識的每個人都忙著篩選自己的隱私數據,然後才考慮看到你的信息。」

我們研究發現,平均而言每人會同時擁有至少13個秘密,這些秘密涉及到我們的人際關係、財務狀況、尷尬事件、欲望和出軌,都是很常見的,每個人在特定的時間點都至少有一個秘密。那麼,如果所有人的隱私數據同時洩露,會發生什麼呢?如果你的每一次網站訪問、每一次網上購物、每一個網絡搜索的醫學隱私問題都突然被公開了呢?

突然之間,我們可能會一致認為13個秘密似乎被嚴重低估了。在我們認為涉及隱私的海量數據中,有許多數據是我們傾向於保密隱藏的,我們的朋友、家人、配偶、同事和老闆會怎麼想呢?洩露隱私的每個人都可能被解僱、離婚、被朋友們拋棄嗎?我並不這樣認為,你可能會安全一段時間,因為你所認識的每個人都忙著篩選自己的隱私數據,然後才考慮看到你的信息。當我們開始關注別人的數據(別人也在關注我們的數據)時,肯定會有很多驚喜,但如果這樣的重大事件發生在每個人身上,將無人能倖免,我認為當個人隱私普遍遭到入侵,會讓人們團結起來,而不是造成人際關係變得更糟糕。

雖然人們保守自己的秘密會感到孤獨,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這是我們保守秘密時未意識到的問題之一。人們保守秘密,就可能關閉潛在的他人幫助、指導和支持的一扇大門,與他人分享秘密是獲得他人信任和幫助的一種方式,大規模的數據洩露將最終揭曉我們已經分享和共有的許多秘密。

 阿爾特·馬克曼,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心理學、組織人性維度學和營銷學教授,《智慧思考》、《讓你的大腦工作》等書的作者。

「在一個所有信息都可以隨時獲取的世界,規模最大、財力最強的組織將有能力以最快速度開發新想法,因此富人會變得更加富有」。

秘密是所謂的一種「信息不對稱」,實指一個人知道另一個人不知道的任何情況,當有人故意通過隱藏信息來製造信息不對稱時,秘密就產生了,保守秘密的能力在人際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不是每個人總是希望知道或者需要知道你對每件事的看法,我可能不喜歡你穿的襯衫,但在特定的社交聚會中,你所穿的襯衫不會影響我們之間的交流,我們對自己向他人透露的信息進行管控,往往有助於社交互動。當然,一個令人驚喜的派對需要一定程度的保密。

此外,一些秘密是友好、善意的,如果我正在嘗試建立一項新業務,我不相透露自己想法的所有細節,直到我有機會能發展創建一個公司,並潛在地從中賺錢的程度。在一個所有信息都可以隨時獲取的世界,規模最大、財力最強的組織將有能力以最快速度開發新想法,因此富人會變得更加富有,只有允許人們保守商業秘密,我們才能允許新玩家進入市場,並對市場做出創新之舉。

當然,任何有積極影響的工具也會有消極的影響,人們確實會利用信息不對稱來傷害他人,我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存在信息不對稱的世界比不存在信息不對稱的世界會更好。(葉傾城)

相關焦點

  • 個人隱私被反覆「兜售」黑產膨脹下平臺該做點什麼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報 記者 馮慶豔 趙喆 國外超過440萬iPhone用戶近日聯名起訴美國谷歌公司,要求賠償最高至32億英鎊,訴訟原因劍指谷歌涉嫌非法採集用戶的個人隱私,這是繼Facebook數據洩漏事件之後,又一個關於個人隱私與網絡安全的重大事件。
  • 學生的成績排名是否屬於個人隱私?應該公開嗎?
    近日,關於學生的成績排名是否應該公開,引發了廣大網友的熱議。有些網友提出了成績排名真的是屬於個人隱私嗎?杭州濱江區試行班級微信群公約:教師要保護學生隱私,不得公布成績排名、優劣對比。「成績排名」是否屬於個人隱私?專家表示,如果以教育部的規定而言,可以將「成績排名」視為個人隱私,但該規定也存在一定爭議。小學階段由於很多地方中學不是考試入學,學校基本可以做到不公開這類情況,但中學階段如果學校不公布成績和排名,學生家長可能會害怕不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從而影響對中考、高考的規劃。
  • 今年315隱私成為關注重點?手機這幾個設置保護個人隱私
    開啟以下幾個設置,讓你的手機為你的隱私升起一道「防護牆」。01 手機APP權限——做好權限管理    要避免手機隱私洩漏的第一步就是不要給App全部權限,如讀取聯繫人、讀取位置信息等,很多朋友都懶得看,直接一路點擊同意。
  • 【時政評論】走好醫務公開與保護患者隱私的平衡木
    所有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都應該及時補上患者隱私權益保障這一課,從貫徹落實相關隱私保護法律法規的角度,對醫療服務進行全面自查審視和整改
  • 學生成績排名應該公開嗎?是否屬於個人隱私?
    看到一個新聞,比較有爭議:杭州濱江區試行班級微信群公約:教師要保護學生隱私,不得公布成績排名、優劣對比。「成績排名」是否屬於個人隱私?這個爭議有點大,不少網友反應:那要考試幹什麼?考試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 隱形之戰:個人隱私在大數據時代的窺視與死亡
    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數據來滿足無止境的欲望,然而我們還從未公開探討哪些個人信息可以被收集以及如何被利用。幾乎所有的工業化國家都通過法律解決私人數據的使用問題。美國有一些這樣的法律,但是即使早在網際網路走進公眾生活之前,美國國會也沒有通過一項更加廣泛的法律來限制各類私人數據的收集或者使用。
  • 子孫後代信息都可能被公開,基因隱私告急!
    專家介紹,基因檢測主要針對健康和個人成長與發展方面進行,通過基因檢測,可以預知高發疾病患病風險,檢測是否攜帶先天性遺傳疾病基因,幫助腫瘤患者進行個性個體化醫療。毫無疑問,基因檢測所推動的精準醫療,將給人類帶來巨大福音。但亂象也由此滋生。
  • 成都確診女孩信息洩露背後:公眾知情權和個人隱私保護如何調和?
    12月9日,隨著成都20歲新冠確診女孩趙某在社交平臺公開發聲,以及轉發女孩隱私信息者遭到行政處罰,事件似乎塵埃落定。根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自今年年初至今,僅引發社會輿論、在網上廣泛傳播的新冠確診患者個人信息洩露事件就有12起。
  • 到處都是人臉識別,我們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自此,大興機場背後的人工智慧技術也一一真相,刷臉登機、行李監控、刷臉問路、AR眼鏡旅客識別等應用紛紛落地,「一張臉走遍機場」將成為現實。大興國際機場的機務人員佩戴著AR眼鏡,用以識別旅客如今,大家對人臉識別都不再陌生,其功能已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 手把手教你掌握 DeFi 隱私保護實用技巧
    撰文:Leo Young 區塊鏈、加密資產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並不是天然地就保護用戶的隱私。恰恰相反,所有的交易信息都在鏈上,讓 DeFi 用戶的使用習慣甚至個人身份完全暴露在全世界的面前。
  • 大數據時代的客戶隱私,我們在意的究竟是什麼?
    前段時間,蘋果iCloud被黑,眾多好萊塢女星豔照洩漏的消息甚囂塵上。當然,很多人會聯想起當年的香港豔照門事件。前者是被攻擊導致信息洩漏,後者是人為原因無意間洩露。不管過程如何,客戶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問題如鯁在喉,即便再不願意,我們都不得不深思和面對。
  • 個人健康醫療數據隱私安全法律法規研究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也逐漸增高,個人健康檔案對個人健康的積極影響也就愈發明顯。那麼,個人健康信息該受到怎樣的保護呢?通過比較美國和中國在隱私安全方面的法律條款,我們將對國內個人健康隱私安全法律法規的制定提出建議。
  • 對洩露個人隱私零容忍
    對洩露個人隱私零容忍 2021年01月16日 07:11:13來源:浙江在線見習記者 李嬌儼   浙江在線杭州1月15日訊 (見習記者 李嬌儼)記者從我省第六十一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
  • 時評|疫情防控,保護個人隱私應是底線
    因涉嫌侵犯他人隱私,林某被行政拘留五日。此外,還發現兩則在網上散布涉疫謠言的違法行為,相關人員也受到相應處罰。疫情防控,保護個人隱私應是底線。在網絡時代,普通人的個人信息遭洩露,後果都頗為嚴重。更別說新冠的感染者,電話身份等信息曝光,可能會面臨不堪其擾的網絡暴力,生活和家人都會受到幹擾。
  • 教育部規定:學生成績排名屬於個人隱私,對此,你怎麼看?
    其中,對於教師合理髮布信息的約定中,提出教師要有強烈保護學生個人隱私的意識,不得在群裡公布學生成績排名(分數)、優劣對比、表揚少數等信息。圖片來源於網絡截圖這個消息一出,#學生成績排名應該公開嗎#的話題迅速衝上了熱搜,引發網友激烈的討論。圖片來源於網絡截圖「成績排名」是否屬於個人隱私?
  • 當「數據」成為生產要素,個人隱私與市場交易間如何平衡?
    所以把「數據」比作「石油」我覺得不恰當,未來從智能馬桶到智能門鎖,萬物互聯,所有電子產品都可能收集數據。最後,數據的價值會很快衰減,最新的數據價值很大,兩年後這些數據就沒有大的價值了。正是因為具備這些與傳統要素完全不同的特性,所以必須讓數據流動起來,你把一批數據存個十年,期間花費儲存成本不說,等拿出來後,一點價值都沒有了。
  • 學習《民法典》26:民法典中的隱私是指哪些內容?怎樣保護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洩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什麼是隱私?《民法典》第1032條第二款:「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係並非法公諸於眾。
  • 對隱私條款的再思考及國家標準《個人信息安全規範》的破局之路
    二、隱私條款肩負的雙重使命   隱私條款是數據控制者履行「告知」義務的一種常用手段,也是一種公開承諾,是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的重要依據。數據控制者未履行或違反公開承諾被視為一種欺騙行為,是政府部門實施監管執法的重要考量因素。
  • 北青快評|個人信息公示應切實加固管理「安全鎖」
    醫院公示患者較為隱私檢查項目的這種行為,無疑已涉嫌洩漏患者的個人隱私。 其實,不只是醫院,包括一些商業機構和政府部門,在信息公示中,都存在有意無意洩漏當事人隱私的現象。從以往的案例來看,隱私信息的洩露大多與技術漏洞有關,解決問題時公眾更多關注技防手段的完善,而對管理漏洞的堵塞往往關注較少。
  • 網絡讓個人隱私無所遁形。「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
    而今,「在網上,人人都知道你是一條狗」,人們的行跡、習慣和選擇,在電腦和手機上的每一次點擊,所有的網絡對話、電子郵件、照片、位置信息都可能被記錄在案,一切的一切都被拿到了網際網路的檯面上來。  網絡正在讓個人隱私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