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新聞,比較有爭議:杭州濱江區試行班級微信群公約:教師要保護學生隱私,不得公布成績排名、優劣對比。「成績排名」是否屬於個人隱私?這個爭議有點大,不少網友反應:那要考試幹什麼?考試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有網友也表示:不能進行橫向成績比較,怎麼進行學習目標調整?學生成績排名出來了,看看不同家長,不同學生的反應,再看是好是壞。成績好的家長,經常前一名的家長,那是臉上有光,巴不得全世界公布,豈止只想全班公布?在家長群最常見的現象就是某個學生第一名,絕大多數家長不說話,少數幾個,還是排名靠前的,會在群裡@並且恭賀第一名的家長。而這名家長也會表現得很謙虛,平時在群裡也會很活躍。有事沒事都會群裡發言。還有那些進步幾十名的家長,那個興奮度,可以亢奮很久,逢人就說。而且也很難按捺住自己的情緒,在群裡謙虛的說:孩子成績這次進步很大,是老師教得好,還需繼續努力。這類家長,是希望知道的人越多越好,自然熱衷於成績公布。中等成績的,家長一般睜一隻眼眯一隻眼。心情激動不來,但也不很糟糕。想發脾氣發不出,不發卻也感覺不是很舒暢。成績差的,發生家庭矛盾,糾紛,甚至暴力事件的可能性很大。特別是畢業班,壓力很大的,初三,高三年級,這些成績就有可能是導火索。在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期中考,周五成績家長群公布,到了周一,這孩子就不來上學了。原來,周末孩子回家,被其父親好好教訓了一頓,導致孩子很叛逆,乾脆離家出走了。在挫折面前,鞭打面前,有的家長和孩子會被徹底打敗,而有的卻也會歷練出抗挫折力。這樣的例子也不少,有的家長內心強大,鼓勵孩子繼續努力。暫時失利,不代表長期成績不好,也並不能代表最後一次大考,也不代表人生全部。成績公布 ,排名公布,一向是有人歡喜有人憂,有人慶賀,有人愁。從教育層面來說,現在的教育是以人為本,尊重個體。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就是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相對的差生可能並不代表最終差,激勵,鼓勵教育可能成就一個所謂差生。而某些孩子是獨特的個體,不適應學校教育,卻是人間天才。最明顯的例子是居裡,他是自學成才的科學家,小學初中沒有上學,所幸有一個很好的父母,開明,而且進行了家庭教育。居裡夫人對於大女兒也沒有施行學校教育,她後來也成為科學家。居裡夫人家族,丈夫,女兒,女婿,孫子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成績是否公開公布,應該不是根本。人可以創造一個相對小環境,不接受社會的捶打,佛性,可以成就,也可以終生無名。絕大多數人,可能根本就沒有那個能力,擺脫大環境裡的競爭,優勝劣汰。排名公開本身問題不大,問題在於背後的親子關係,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