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評論員 項向榮
1月6日,杭州市通報一例境外輸入復陽無症狀感染者。之前,西湖區某醫院感染科醫生林某將相關流調報告轉發至微信群,致使該感染者的身份信息、聯繫電話在網際網路上大面積擴散。因涉嫌侵犯他人隱私,林某被行政拘留五日。此外,還發現兩則在網上散布涉疫謠言的違法行為,相關人員也受到相應處罰。
疫情防控,保護個人隱私應是底線。
在網絡時代,普通人的個人信息遭洩露,後果都頗為嚴重。更別說新冠的感染者,電話身份等信息曝光,可能會面臨不堪其擾的網絡暴力,生活和家人都會受到幹擾。
有報導說,天津一位無症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在隱私曝光之後「電話被打爆」,他在隔離醫院度日如年,精神幾度崩潰。
在疫情防控中,流行病學調查(簡稱流調)是十分重要的環節,有助於在最短時間內最大程度上控制疫情的二次傳播。我國的《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都規定,醫療機構、衛生行政部門等特定機構可以向傳染病患者收集信息,但同時也規定不得洩露個人隱私,收集個人信息也要堅持最小範圍原則。流調專業人士同時指出,發布新冠確診患者的個人信息,主要包括其年齡、性別、職業、與既往病例關係、患病情況、部分行動軌跡、密接者數量等,目的是及時向公眾披露感染來源,以及提醒相關人員提高警惕、主動檢測。患者真實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碼等一定不能公布,詳細住址一般也不會公開。
不論洩露隱私者出於什麼心理,故意還是無意,其行為以及造成的後果肯定是不好的。一則,侵犯公民個人隱私,已涉嫌違法;二則,這樣的行為不但無助於防疫工作,反而會帶來極大幹撓。試想,一名患者在面臨疾病的恐慌之時,還要配合工作人員將自己的信息甚至是一些隱私和盤託出,不料卻被人統統洩露出去,引來網友質問,甚至唾罵嘲諷。那麼,有這樣的「前車之鑑」,以後再有確診者被官方詢問軌跡行程,還敢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嗎?如果流行病學調查無法清晰掌握確診者的行程軌跡,還有什麼調查的必要?後續密接者又靠什麼來排查?
林某等洩密者的做法,其實是在給抗疫工作製造阻礙。
所以,在防疫過程中,必須加強對內部工作人員保密意識和法律意識的教育,對洩露隱私者及時處理。同時,還要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洩露、傳播患者隱私的行為毫無必要,無論什麼原因,都不是曝光任何人任何個人隱私信息的理由。正如央視新聞主持人在評論時所說:「我們的敵人是病毒,不是感染病毒的人」。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