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疫情防控,保護個人隱私應是底線

2021-01-21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評論員 項向榮

1月6日,杭州市通報一例境外輸入復陽無症狀感染者。之前,西湖區某醫院感染科醫生林某將相關流調報告轉發至微信群,致使該感染者的身份信息、聯繫電話在網際網路上大面積擴散。因涉嫌侵犯他人隱私,林某被行政拘留五日。此外,還發現兩則在網上散布涉疫謠言的違法行為,相關人員也受到相應處罰。

疫情防控,保護個人隱私應是底線。

在網絡時代,普通人的個人信息遭洩露,後果都頗為嚴重。更別說新冠的感染者,電話身份等信息曝光,可能會面臨不堪其擾的網絡暴力,生活和家人都會受到幹擾。

有報導說,天津一位無症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在隱私曝光之後「電話被打爆」,他在隔離醫院度日如年,精神幾度崩潰。

在疫情防控中,流行病學調查(簡稱流調)是十分重要的環節,有助於在最短時間內最大程度上控制疫情的二次傳播。我國的《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都規定,醫療機構、衛生行政部門等特定機構可以向傳染病患者收集信息,但同時也規定不得洩露個人隱私,收集個人信息也要堅持最小範圍原則。流調專業人士同時指出,發布新冠確診患者的個人信息,主要包括其年齡、性別、職業、與既往病例關係、患病情況、部分行動軌跡、密接者數量等,目的是及時向公眾披露感染來源,以及提醒相關人員提高警惕、主動檢測。患者真實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碼等一定不能公布,詳細住址一般也不會公開。

不論洩露隱私者出於什麼心理,故意還是無意,其行為以及造成的後果肯定是不好的。一則,侵犯公民個人隱私,已涉嫌違法;二則,這樣的行為不但無助於防疫工作,反而會帶來極大幹撓。試想,一名患者在面臨疾病的恐慌之時,還要配合工作人員將自己的信息甚至是一些隱私和盤託出,不料卻被人統統洩露出去,引來網友質問,甚至唾罵嘲諷。那麼,有這樣的「前車之鑑」,以後再有確診者被官方詢問軌跡行程,還敢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嗎?如果流行病學調查無法清晰掌握確診者的行程軌跡,還有什麼調查的必要?後續密接者又靠什麼來排查?

林某等洩密者的做法,其實是在給抗疫工作製造阻礙。

所以,在防疫過程中,必須加強對內部工作人員保密意識和法律意識的教育,對洩露隱私者及時處理。同時,還要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洩露、傳播患者隱私的行為毫無必要,無論什麼原因,都不是曝光任何人任何個人隱私信息的理由。正如央視新聞主持人在評論時所說:「我們的敵人是病毒,不是感染病毒的人」。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對洩露個人隱私零容忍
    ,在疫情防控期間收集和使用的個人隱私信息,我省落實主體責任到位,明確「誰主管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對個人隱私洩露的情況零容忍。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省積極運用「大數據+網格化」等技術手段,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精密智控機制,在實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由於精密智控以數位化為重要支撐,必然涉及到個人數據能否依法合規地應用的問題。省委、省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始終要求妥善處理疫情防控和個人隱私保護的關係。
  • 石家莊:流調中保護個人隱私 請安心配合
    長城網1月16日訊(記者 馬靜)今天,石家莊市舉行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2場新聞發布會,介紹疫情防控工作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石家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周吉坤介紹,新冠肺炎是一種新發傳染病,控制該病流行的重要手段是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流行病學調查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現感染或潛在感染風險的。隨著病例的增加及其活動接觸人員的增加,許多市民可能被疾控中心工作人員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或詢問,請市民不要恐慌,積極配合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向流調人員提供真實詳細的信息。
  • 對於加強個人隱私保護 浙江規定不得公布確診病例姓名等
    1月15日下午3時,浙江省舉行第六十一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
  • 疫情期間採集的個人信息應加強「善後」處理
    5月20日他接受長江日報記者專訪時,重點介紹了《關於加強重大傳染病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個人信息權保護的提案》。他說,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全球性防控,要求各國必須加強數據公開和信息共享,但信息越公開透明,越要強化個人信息權保護。    連玉明委員說,疫情期間為防控需要,出入商超、寫字樓、車站等公共場所,掃碼、填寫個人信息成為常態。
  • 成都確診女孩信息洩露背後:公眾知情權和個人隱私保護如何調和?
    疫情防控之下,安全和隱私是否無法調和?有無相應的制度設計可以既保護個人隱私信息,防止出現網絡暴力,又可以及時披露疫情情況,滿足公眾知情權?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近日採訪了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中國人民大學未來法治研究院副院長丁曉東、北京師範大學網絡法治國際中心執行主任吳沈括、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熊丙萬,從制度、法律、道德、文化等多個層面探討成都女孩事件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啟示。
  • 臺疫情指揮中心用「天網」監控民眾,蔡當局:不是要侵犯個人隱私
    據臺媒報導 面對臺灣疫情指揮中心日前使用"天網",逮到不少自主健康管理者違規跑去參加五月天演唱會,對此,引發侵害隱私的疑慮,對此,臺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今(4)日辯解表示,當局並沒有要了解民眾的私訊,只是為了掌握民眾健康,防疫需求所做的SOP,過去一年多來因為這樣非常有效果,沒有要侵犯個人隱私
  • 從日本個人信息保護法修訂大綱談疫情下對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
    1月30日,世衛組織(WHO)宣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防控疫情,全國上下群策群力,眾志成城。在此期間,諸多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到疫情防控的工作中,綜合應用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更加實時、準確、全面地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強有力的決策支撐,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 感染者信息也是不可隨意洩露的隱私
    有新聞報導,1月6日,杭州市通報一例境外輸入復陽無症狀感染者後,該無症狀感染者身份信息、聯繫電話等個人信息在網際網路上大面積傳播,還有兩則在網上散布涉疫謠言的違法行為。經公安機關查明,位於西湖區的某醫院醫師林某將相關流調報告轉發至微信群,致使在網際網路上大面積擴散,已涉嫌侵犯他人隱私,處以行政拘留五日的處罰。
  • 從疫情防控的「中國經驗」看關基保護
    隨著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外媒不斷聚焦中國防控疫情的成功經驗,認為中國政府採取「最勇敢、最靈活和最積極的」嚴格防控措施,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為世界公共衛生事業作出重要貢獻。世衛組織特別讚揚中國戰「疫」的速度、決心和力度,呼籲各國以中國為榜樣,學習「中國經驗」。 疫情期間的你我,都能切身感受到「中國經驗」帶來的快速、高效。
  • 到處都是人臉識別,我們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個人隱私信息的擔憂關於機場的人臉識別,有網友提出疑問:如果是公安部門,我們沒有異議,但是,機場本質上是服務者,它有什麼權力採集和使用公民的生物信息?這種信息和採集有沒有經過授權?是否合法?其實,關於人臉識別等數據信息和個人隱私矛盾並不鮮見。
  • 保定市疫情防控視頻調度會:採取戰時方法,嚴守生命底線!
    疫情防控視頻調度會 1月7日晚,保定市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視頻調度會,聽取各地疫情防控工作情況匯報,並就做好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進行細化部署。
  • 疫情防控丨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這些知識必須了解!
    依法依規、科學劃定防控區域範圍至樓棟、病區、居民小區、自然村組等最小單元,果斷採取措施切斷傳播途徑,盡最大可能降低感染風險。(3)要突出重點環節:在落實防控措施前提下,分類有序開放公共場所,加強社區防控,繼續做好醫療機構、學校、養老機構、福利院等重點機構的疫情防控工作,指導兒童、老年人等重點人群做好個人防護。
  • 如何打好個人信息保護的「中國牌」
    你以為網際網路磨平了世間的信息差,實際上它築起另一道信息差的大牆,各大企業借其將用戶的信息、隱私關在大牆之內,佔為己有,各自「欣賞」。這種「萬物皆可爬(網絡爬蟲)」的現象在引發社會各界廣泛探討的是同時,也激起重塑網際網路信息管理、用戶個人隱私保護的需求。
  • 絕佳作文素材|人民日報12月微時評彙編及點評
    今天於老師為大家推送絕佳作文素材| 人民日報12月微時評彙編及點評 文末附電子版領取方式,如需電子版,請拉至文末,按要求操作即可 」 12月1日
  • 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個人隱私?作者:卡爾赫林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數據如何保護? 因為知道的不多,只能寫幾點個人建議:1、不要隨便透露個人真實信息,在使用各類網絡帳號之時,除了不可避免的「實名認證」之外,就不要在個人資料中隨便填寫自己的真實姓名和真實信息——儘量不要在個人空間博客和社交網站上曬照片和暴露個人真實信息和私密信息。(除了真實姓名、年齡、出生日期、身份證號碼屬於私密信息之外,就連個人愛好也屬於私密信息。)
  • 疫情期間填寫的個人信息怎麼處理?律師這樣說
    疫情防控期間,市民出入小區、購物、乘車,許多生活場景下都被要求登記個人信息,不少人因此擔心有交叉感染、信息洩露的風險。現今西安市個人電子識別碼(簡稱「一碼通」)上線啟用,這些風險被規避,但又有人好奇,市民此前手寫登記的個人信息咋處理?會不會被洩露從而被不法分子利用,埋下安全隱患?
  • 侵犯個人隱私嗎?
    如何發揮大數據和通信網絡技術優勢應對疫情防控?是否可以利用大數據查找病患和密切接觸者?大數據分析結果能否面向個人用戶開放?工信部在14日召開的媒體通氣會上針對上述問題作出了清晰闡釋。2月1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在京舉行媒體通氣會。
  • 今年315隱私成為關注重點?手機這幾個設置保護個人隱私
    當然,被電話騷擾影響生活還算小事,嚴重的甚至會威脅到人身、財產安全,所以保護個人隱私變得尤為必要。    在手機上要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呢?    除了平時使用時可能洩漏個人隱私以外,洩漏你隱私的還可能是你賣出的舊手機。    賣二手手機的時候,在出掉之前有的人可能會選擇「恢復出廠設置」,自覺隱私已經隨著出廠設置的恢復刪掉,放心的將手機賣出。其實不然——恢復出廠設置之後原機主的手機數據還可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