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健康醫療數據隱私安全法律法規研究

2020-11-28 健康界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也逐漸增高,個人健康檔案對個人健康的積極影響也就愈發明顯。那麼,個人健康信息該受到怎樣的保護呢?

通過比較美國和中國在隱私安全方面的法律條款,我們將對國內個人健康隱私安全法律法規的制定提出建議。

OMAHA的第九期《「當歸」個人健康檔案項目白皮書》中對於個人健康檔案有著明確定義,其中個人健康信息分為兩個部分,電子病歷信息(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EMR)和患者產生型健康醫療數據(Patient Generated Health Data, PGHD)。

對患者而言,個人健康信息屬於敏感信息,在儲存、使用和共享等方面有著嚴格的隱私安全要求。通過比較美國和中國在隱私安全方面的法律條款,我們將對國內個人健康隱私安全法律法規的制定提出建議。

HIPAA及其相關法案介紹

美國關於隱私安全的立法較早,1974年即通過《隱私權法》(The Privacy Act),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隱私權。1996年,美國通過《健康保險攜帶與責任法》(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 HIPAA),2003年HIPAA中的隱私規則(Privacy Rule)和安全規則(Sercurity Rule)生效。在隨後幾年,HIPAA相關補充法案進一步發布,美國形成了一整套針對個人健康信息的隱私安全法律保護體系。


一、隱私規則(Privacy Rule

a.  相關概念:

 · 受保護的健康信息(Protected Health Information,PHI)

HIPAA 提出「受保護的健康信息」(ProtectedHealth Information,PHI),其定義為:由適用主體或其商業夥伴持有或傳輸的以口頭、書面和電子等任何形式或媒體存在的可識別的個人健康信息。

 · 可識別的個人健康信息(Individually Identifiable Health Information)

可識別的個人健康信息是健康信息的一個子集,是指個人過去,目前和未來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狀況、醫療護理狀況及與醫療護理相關的支付信息,並且這些信息至少包含法律規定的能夠識別出個人的 18 項身份識別信息中的一項。

 · 適用主體(Covered Entity,CE)

定義中的適用主體是指三種受到 HIPAA 約束的法律實體,分別是醫療健康服務提供方、保險提供方和數據清洗公司。

 · 商業夥伴(Business Associate,BA)

定義中的商業夥伴是指通過CE獲得患者PHI的第三方機構,此概念是2013年HITECH Omnibus rule 生效後加入的,法案中要求BA與CE受相同的法律準則。法律條文中對 BA 提供的服務進行了舉例,其中包括:

·   職能服務:健康數據分析、處理和管理;保險申訴處理和管理;質量管理;醫保報銷等;

·   其他服務:法務;審計;會計;諮詢;數據採集;行政管理;認證和投資等。

b.  個人信息權:

HIPAA定義了患者的個人信息相關的權利,包括限制個人信息使用權、申請獲取個人信息的權利、更正權、個人信息使用情況知情權等。其中申請獲取的權利包括查閱和複製權利。

c.  第一次服務前告知:

此條款規定,在首次使用PHI之前必須告知患者本人,告知內容包括使用和披露PHI的方式,患者的權利以及CE的法律責任等。同時也規定告知用語必須通俗易懂,電子形式告知要符合要求等。

d.  使用前需患者授權同意的情況:

此條款例舉了兩種情況,包括需要患者一般授權同意和特殊授權同意。當CE為了製作內部的索引或者告知患者家人病情時,只需要患者一般授權同意,並且可以口頭告知;而當CE使用心理診斷記錄或者利用患者PHI獲取經濟利益時,則需要患者進行特殊授權,且授權形式必須是書面通俗語言,具體內容如使用機構名稱、使用目的、結束日期、患者有撤回同意權等。

e.  使用前無需患者授權同意的情況:

為患者治療、支付和健康照顧相關的目的使用患者的PHI無需患者授權同意,即無需每次在治療前都經過患者的授權同意,包括患者轉診後,轉診後的醫院可不經患者授權獲得其個人信息。

此條款還例舉了諸多無需患者同意授權的情況,包括法律規定、政府特殊需要、勞工保險、健康監督和公共健康活動等。

同時關於個人健康數據在科研領域的使用也可以在未經患者授權同意的條件下進行,但前提是CE必須得到機構審查委員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等相關隱私委員會的同意(privacy board)。

f.  特殊情況:

 · 最小必要原則:

CE在向外提供PHI時,必須遵循最小必要原則(MinimumNecessary),即能不披露儘量不披露,以治療為目的的披露、向患者本人的披露和依據患者意願的披露例外。

 · 脫敏數據:

CE可以將脫敏後的數據(De-Identified Information)提供給第三方,脫敏必須符合專家決定原則或者避風港原則。專家決定原則是指由行業內的相關專家決定哪些信息必須去除並且提供書面分析結果;避風港原則是指18項能夠識別出個人的關鍵信息必須要去除。

18項身份識別信息如下:

·   姓名;

·   小於省級的地址,包括街道,城市,地區和三位以後的郵編;

·   除年份以外與個人相關的日期,包括(生日、進院日、出院日、死亡日期、超過 89 歲的年齡);

·   電話號碼;

·   車輛登記號碼、車牌號碼;

·   醫療器械標識號和序列號;

·   傳真號碼;

·   電子郵件;

·   URL;

·   社保號碼;

·   IP 地址;

·   病歷編號;

·   指紋等生物標記信息;

·   醫療保險號碼;

·   正面全臉照片;

·   銀行帳戶號碼;

·   證件號碼(身份證、駕照等);

·   任何其他可用於識別的編碼或特徵

 · 有限數據集(limited data sets):

有限數據集和避風港原則類似,是指刪除特定信息後的PHI,相較於避風港原則,其要求更加寬鬆,允許保留生日,地址中的市、州和郵政編碼和其他相關的識別特徵。

二、安全規則(Security Rule

安全規則是針對隱私規則中以電子形式存儲和傳輸的PHI,HIPAA將其定義為「受保護的電子健康信息」(Electronic Protected Health Information, ePHI),安全規則分為必選規則和推薦規則,其中必選規則是CE和BA必須遵循的安全規則,共13條;推薦規則則是CE和BA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決定是否採納,其中不採納的規則需要說明理由並且採取其他的保障措施。安全保護措施具體可分為管理保護、物理保護、技術保護三個方面。

a.   管理保護(Administrative Safeguards)

管理保護中要求CE必須遵循信息安全管理程序,具體可以分為風險分析、風險管理、懲罰政策和信息系統日誌審查四個必選項。同時還包括CE需在員工中指定一人擔任信息安全官,建立獨立的健康照顧統計清算中心以防部門內部的信息洩漏、信息安全事件管理程序,突發事件應變計劃和商業夥伴協議管理等。

b.  物理保護(Physical Safeguards)

物理保護則是對電子系統、設備和資料,設置保護機制,使其不受環境風險和未授權人的訪問和攻擊。主要包括設施的接觸管制,工作站的使用和信息安全規則,設備和媒體的管控等。

c.   技術保護(Technical Safeguards)

技術保護是指通過軟體等技術手段來保護ePHI,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 接觸管制

根據信息接觸管理相關政策決定不同對象的權限後,以軟體程序的方式執行每個對象的權限,具體包括四個方面:

·   個人帳號(必要性):應要求每人登入其姓名和編號,以確認並追蹤其使用。

·   緊急接觸程序(必要性):在緊急情況下,建立相關程序,開放可接觸必要的受保護信息。

·   自動註銷(建議性):超過預計的時間或一段時期沒有動作後,建議其自動註銷。

·   加密和解密(建議性):對受保護信息執行加密和解密。

 · 監視控制

CE應設計硬體、軟體或程序機制,記錄信息系統中使用受保護信息的活動。

 · 完整性

建議以電子機制來確認受保護信息是否被以未授權的方法修改或銷毀。

 · 個人和機構認證

應有相關程序,以確認接觸的個人和機構確實為本人。

 · 傳輸安全

CE應採取相關安全措施,避免未經授權的者透過電子傳輸網絡接觸電子受保護健康信息。具體提出二項建議。

·   完整性:採取安全措施,確保電子傳輸的受保護信息無法在未經察覺下被不當修正。

·   加密:必要時,採取機制對所傳輸的受保護信息進行加密。

 中國相關規範介紹

不論在個人信息安全還是個人健康信息安全領域,我國都沒有一部相關的法律,與信息安全的法律規定主要分散在《網絡安全法》等法規中,條款的規定相較於國外法律條款略顯粗獷,缺乏系統性。2017年12月29日正式發布,2018年5月1日實施的GB/T 35273-2017《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是一部相對較完善的個人信息安全規範,從個人信息的收集、保存、使用、共享、轉讓、公開披露等環節出發,提出了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應遵循的原則和安全要求。


目前該規範只是一個國家推薦標準,暫未上升到法律法規層面,考慮到其專業性以及未來可能對個人信息安全領域專業法規產生的影響,我們對該標準進行了以下研究。

關於個人信息的定義

國標中將「個人信息」定義為「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各種信息。」「個人敏感信息」定義為「一旦洩露、非法提供或濫用可能危害人身和財產安全,極易導致個人名譽、身心健康受到損害或歧視性待遇等的個人信息。」同時,對這兩種信息舉例說明,對判定某項未舉例的信息是否屬於個人信息或個人敏感信息有了明確的定義。

個人信息安全基本原則

a.權責一致原則:對其個人信息處理活動對個人信息主體合法權益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

b.目的明確原則:具有合法、正當、必要、明確的個人信息處理目的。

c.選擇同意原則:向個人信息主體明示個人信息處理目的、方式、範圍、規則等,徵求其授權同意。

d.最少夠用原則:除與個人信息主體另有約定外,只處理滿足個人信息主體授權同意的目的所需的最少個人信息類型和數量。目的達成後,應及時根據約定刪除個人信息。

e.公開透明原則:以明確、易懂和合理的方式公開處理個人信息的範圍、目的、規則等,並接受外部監督。

f.確保安全原則:具備與所面臨的安全風險相匹配的安全能力,並採取足夠的管理措施和技術手段,保護個人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g.  主體參與原則:向個人信息主體提供能夠訪問、更正、刪除其個人信息,以及撤回同意、註銷帳戶等方法。

HIPAA和國標的相似點

a.基本原則相似:中美在針對信息安全相關的基本原則上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比如選擇同意原則、最少夠用(最小必要)原則。

b.明確個人有權獲得自己的個人信息:HIPAA及其相關法案中明確規定患者有獲得 PHR 的權利;國標指出數據主體可以訪問個人信息。

c.明確個人有權修改或刪除個人信息:HIPAA及其相關法案中明確規定患者有權修改 PHR 中個人輸入的信息;國標指出個人信息主體擁有更正、刪除、撤回同意和註銷帳戶的權利。

d.個人有權清晰知曉個人健康醫療信息被披露和使用的內容、目的及主體:HIPPA 隱私規則中明確授權書中必須包括以上內容並清晰告知患者;國標文件在隱私政策中與HIPAA有著相似的規定,並且在資料性附錄中給出了隱私政策的模版供參考。

e.個人有權不受阻礙的向另一個醫療機構傳輸個人健康醫療信息:HIPAA及其相關法案中明確規定個人有權下載和傳輸個人 PHR;國標則規定根據個人信息主體的請求下,信息控制者應提供含有個人基本資料、個人身份信息、個人健康生理信息、個人教育工作信息等信息副本給個人信息主體或者直接傳給第三方。

國標相較於HIPAA的差別

a. 國標是針對個人信息安全的規範標準,並未上升到法律層面,且僅適用於個人信息範圍,而HIPAA則是針對於醫療環境下的一項法規,國標專業性和細緻性都與HIPAA存在較大差距。

b.關於數據脫敏在HIPAA中明確寫出,包括專家決定原則和避風港原則等,但是在國標規範中僅對「匿名化 anonymization」給出了定義:「通過對個人信息的技術處理,使得個人信息主體無法被識別,且處理後的信息不能被復原的過程」,並未對如何具體進行匿名化作出要求。

c.在安全規則上,HIPAA相較於國標規範規定更加細緻,國標僅從安全事件處置和組織管理角度來初步明確相關要求,而HIPAA則從管理、物理和技術三個角度,更加專業的從醫療健康數據的方向明確了安全規則的要求。

相關建議

通過對比HIPAA和我國國標文件,我們從個人健康信息的隱私安全角度,對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加快制定《個人信息安全法》,明確個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進一步確定個人健康信息的定義,並且在保證個人信息安全的基礎上就個人健康信息制定出更加專業和細緻的法律法規。

2、規範數據脫敏的使用方法和要求,切實保障個人健康大數據的形成以及更有意義和規範化地利用。

3、制定明確的獎懲機制,推進信息控制者、數據擁有者以及第三方機構在個人健康數據儲存和共享上隱私安全的規範化。

4、結合區塊鏈等新技術在個人健康信息安全上的應用,提高相關法律法規的系統性和前瞻性。

文 | 胡冉

相關焦點

  • 徵信知識:我國有哪些保護個人隱私的法律法規?
    徵信知識:我國有哪些保護個人隱私的法律法規?我國有許多法律法規對保護個人隱私作了間接的、原則性的規定,具體內容如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八條、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明確了對公民的人格尊嚴、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保護,這是我國法律對隱私權進行保護的最根本的依據。
  • 隱私計算:拿什麼保護我們的數據安全?
    我們到底把多少隱私信息留在了網上,留給了多少平臺,恐怕多到連自己都記不清了。而我們對於這些數據最終的去向、用途和安全性幾乎一無所知。近年來,我國在公民的個人數據和隱私保護上已經開始了相關立法,比如《網絡安全法》《民法典》,當中都有相關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規定。而《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也處於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的過程中。
  • 醫生洩露新冠患者隱私被拘留,是否有法律依據?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及隱私權受法律保護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同時適用隱私權保護的有關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 第十一屆中國信息安全法律大會——數據隱私即服務
    11月5日,第十一屆中國信息安全法律大會在北京順利舉行。此次中國信息安全法律大會以「主權 治權 權利」為主題,設主論壇和「個人信息保護」、「數據安全治理」、「密碼法治」、「網絡犯罪生態治理」、「優秀論文線上交流」五個分論壇。
  • 對洩露個人隱私零容忍
    ,在疫情防控期間收集和使用的個人隱私信息,我省落實主體責任到位,明確「誰主管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對個人隱私洩露的情況零容忍。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省積極運用「大數據+網格化」等技術手段,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精密智控機制,在實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由於精密智控以數位化為重要支撐,必然涉及到個人數據能否依法合規地應用的問題。省委、省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始終要求妥善處理疫情防控和個人隱私保護的關係。
  • EXIN PDPF 谷安隱私與數據保護認證正式上線!
    大數據時代,在充分挖掘和發揮大數據價值的同時,解決好數據安全與個人信息保護等問題刻不容緩。 另外在全球一體化、數位化飛速發展的當下,中國、歐盟、以及其他相關國家和區域,幾乎不約而同出臺數據安全及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法律保護規定,如中國《網絡安全法》《數據出境辦法》、歐盟《一般數據保護條例》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簡稱GDPR)等。
  • 隱私計算2020盤點: 數據安全流動新藍海業已形成
    數字經濟時代大數據賦能各行各業,數據只有在流通共享中才能發揮更大價值,卻日益受到隱私安全問題掣肘。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發布的《隱私保護計算技術行業研究報告》,制約數據流通與協作的三大因素包括「數據孤島」、嚴格的數據合規監管、隱私洩露導致的信任鴻溝。上述信通院報告指出,隱私保護計算為實現數據價值挖掘和隱私保護的正和博弈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決之道。
  • 給數據加「噪音」,差分隱私如何保護用戶數據安全和隱私
    對於那些手握大量人口數據的部門,這種攻擊可能就是致命的。因為傳統的做法是對數據的敏感列作匿名化,但這些做法並不能完全保證數據安全,攻擊者還可以對分析結果的差分攻擊以及查表撞庫等方法反推原數據。為了應對攻擊,有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數據加密技術,稱為差分隱私。《MIT科技評論》評選的2020年十大突破技術中,就有差分隱私。
  • ...英特爾們的「醫療數據隱私保衛戰」:三種AI技術你最傾向哪一個?
    此前,英國的NHS基金會被曝出,在沒有經過160萬名患者的同意下公布了DeepMind的數據。但是,從全世界範圍來看,數據隱私尤其是醫療數據的隱私保護問題,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去年11月,Google與Ascension的健康數據共享合作夥伴關係成為了審查的對象,該公司放棄了公布胸部X光掃描圖的計劃,原因是擔心這些掃描圖中含有個人身份信息。去年夏天,微軟悄悄地刪除了一個擁有超過1000萬張用戶圖片的數據集(MS Celeb),此前有消息稱,這些人並不知道他們被包括在內。
  • 隱形之戰:個人隱私在大數據時代的窺視與死亡
    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數據來滿足無止境的欲望,然而我們還從未公開探討哪些個人信息可以被收集以及如何被利用。幾乎所有的工業化國家都通過法律解決私人數據的使用問題。美國有一些這樣的法律,但是即使早在網際網路走進公眾生活之前,美國國會也沒有通過一項更加廣泛的法律來限制各類私人數據的收集或者使用。
  • 【法律法規】安全生產法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加強安全生產工作,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制定本法。國務院有關部門依照本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對有關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照本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對有關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 到處都是人臉識別,我們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個人隱私信息的擔憂關於機場的人臉識別,有網友提出疑問:如果是公安部門,我們沒有異議,但是,機場本質上是服務者,它有什麼權力採集和使用公民的生物信息?這種信息和採集有沒有經過授權?是否合法?其實,關於人臉識別等數據信息和個人隱私矛盾並不鮮見。
  • 「有害」App迎強監管 多方合力築牢個人隱私「防火牆」
    法律法規護航防堵信息洩露 近年來,為了更加「懂」用戶,不少App悄悄打開麥克風錄音,悄悄訪問用戶通信錄,悄悄獲取用戶地理位置,而這每一個舉動都是在侵犯用戶的隱私權。在這個背景下,無論是對管理者的要求還是民意的訴求,數據安全管理規章化不可避免。為切實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和不受侵擾,監管部門頻頻出手,除此之外,在保護用戶在網絡空間的隱私權上,相關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近日,備受關注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
  • 這些個人隱私不得採集!
    這些個人隱私不得採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信息屬於個人隱私範疇,即便是持牌的徵信機構,也不可以隨意獲取、調用相關信息。記者了解到,部分信息屬於限制採集信息,在充分告知信息主體採集使用可能產生的不利後果並取得充分授權情況下,才可以採集,如財產信息;而包括宗教信仰、基因、指紋、血型、疾病等個人隱私信息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禁止採集的信息,屬於嚴格禁止採集範疇,徵信機構不得採集。
  • 美國開放政府數據範圍研究
    開放政府數據範圍是開放政府數據的核心內容,直接關係到行政機關對哪些數據負有開放義務,公眾對哪些數據擁有知情權和利用權,開放的數據有無風險,是否會對個人隱私或者國家安全等構成威脅。鑑於美國是全球開放政府數據運動的領跑者,本文將深入考察美國開放政府數據政策文本,重點研究其開放數據範圍,分析其所表達的意義,以期為中國應對開放政府數據範圍問題提供借鑑。
  • 大數據協同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授牌儀式在京舉行
    這標誌著,由360公司領頭承建的大數據協同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各項工作全面啟動。  據悉,大數據協同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於2017年2月21日獲批建設,旨在針對我國大數據環境下數據安全和系統安全監測、預警和控制處置能力不足等問題,圍繞提升大數據安全分析能力和保障大數據系統自身安全的需求,建設大數據協同安全技術應用研究平臺。
  • 這些個人隱私不得採集
    《辦法》共七章46條,對信用信息範圍、採集、整理、保存、加工、提供、使用、安全、跨境流動和業務監督管理進行了規定,清晰界定了信用信息,並強調要加強個人和企業信息主體權益保護,保障信息安全。「《辦法》可謂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市場對此高度關注。」
  • 華為隱私安全的「道」與「術」
    人們在享受這些便利的同時,支付密碼、身份證信息、照片等個人信息,甚至使用習慣、輸入詞組、搜索記錄等數據,也成為被網際網路應用覬覦的「金礦」。作為無數用戶的消費終端提供者,怎樣保護好用戶的隱私安全,成為華為最關注的事情。
  • 《大數據時代》作者:當下數據隱私保護方式是完全錯誤的
    大數據可提供對世界更深入的洞察,對人類社會的促進作用自然巨大,然而,個人隱私如何保護?誰有權收集和處理某些數據?也是產業健康發展不得不解決的問題。「我們當前的方式是詢問每一個客戶、個人是否同意搜集其個人數據,」維克託•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一書作者,在北京出席第八屆中國雲計算大會期間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 醫療健康大數據:應用實例與系統分析
    教育功能:提供可信的醫療文章、研究報告、健康食譜等內容,並為用戶提供知識搜尋引擎。4.3 個人體徵數據收集與處理系統參考文獻[34]為用戶提供了一個便於開發個人體徵分析應用的基於Hadoop的框架。下面總結了前文提到的醫療健康大數據平臺設計思路,提出了定義數據源、確定數據處理方式、分析數據流向、設計系統的一般步驟。(1)定義數據源醫療健康大數據的數據來源包括結構化、半結構化、無結構化的醫療單位數據、個人健康數據和公共健康數據。例如醫療單位的電子病例數據、放射信息管理系統數據,傳感器收集的體溫、脈搏等個人數據,公共健康數據(包括政府發布的流感信息、社交媒體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