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洩露新冠患者隱私被拘留,是否有法律依據?

2021-01-21 界面新聞

文|醫法匯

事件回顧

今年1月6日,杭州市通報一例境外輸入復陽無症狀感染者的同時,發現該無症狀感染者身份信息、聯繫電話等個人信息在網際網路上大面積傳播,並發現兩則在網上散布涉疫謠言的違法行為。

經公安機關查明,位於西湖區的某醫院院感科醫師林某將相關流調報告轉發至微信群,致使在網際網路上大面積擴散,已涉嫌侵犯他人隱私,處以行政拘留五日的處罰。

法律評析

自新冠疫情伊始,洩露患者隱私事件時有發生,患者因個人信息被洩露而遭受「網絡暴力」,譬如2020年12月10日,成都20歲確診女孩多次出入酒吧的活動軌跡被公開後,其真實姓名包括身份證號碼、住址等隱私全都被公布在網上,被網友「群起而攻之」。

12月23日,某航空安保有限公司員工在工作期間將用於篩查密接人員工作的患者初步流調報告私自拍攝並發至微信群內,導致患者及其家屬、同事的姓名、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工作單位、手機號碼等隱私洩露。12月26日,遼寧瀋陽市一例新冠肺炎陽性患者及其家人個人信息在網絡流傳,內容包括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家庭詳細地址等。

即使這樣,但仍有人對此不予重視,甚至類似本次事件中的醫務人員也觸犯法律的紅線。洩露患者隱私最大的問題是隱私權具有不可逆轉性,患者的個人信息等隱私一旦被公開,就無法回到之前的隱秘狀態,對患者的傷害很難通過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方式予以保護。依據我國目前的法律規定,洩露患者隱私不僅要受到相應的行政處罰,情節嚴重的還會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及隱私權受法律保護

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同時適用隱私權保護的有關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隱私則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民法典》明確規定了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及隱私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也不得以電話、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也以刺探、侵擾、洩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網絡安全法》亦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使用網絡應當遵守 憲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利用網絡從事侵害他人名譽、隱私、智慧財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等活動。

中央網信辦《關於做好個人信息保護利用大數據支撐聯防聯控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為疫情防控、疾病防治收集的個人信息,不得用於其他用途。除因聯防聯控工作需要,且經過脫敏處理外,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公開姓名、年齡、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任何組織和個人發現違規違法收集、使用、公開個人信息的行為,可以及時向網信、公安部門舉報。網信部門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和相關規定,及時處置違規違法收集、使用、公開個人信息的行為,以及造成個人信息大量洩露的事件;涉及犯罪的公安機關要依法嚴厲打擊。

醫務人員更應遵守法律法規,不得洩露患者信息

保護患者的隱私是我國衛生法律法規始終堅持的原則,同時也是醫師和護士在執業活動中應當履行的法定義務。《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第33條明確規定,醫療衛生機構、醫療衛生人員在執業活動中應當關心愛護、平等對待患者,尊重患者人格尊嚴,保護患者隱私。我國《執業醫師法》《護士條例》也有同樣的規定。對於疫情期間的個人信息保護,《傳染病防治法》第12條也做了類似規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對收集的信息、資料具有保密義務,不得洩露涉及個人隱私的有關信息、資料。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作為十八項醫療質量安全核心制度之一,更是要求醫療機構應當建立患者診療信息保護制度,使用患者診療信息應當遵循合法、依規、正當、必要的原則,不得出售或擅自向他人或其他機構提供患者診療信息。《民法典》第1226條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的隱私和個人信息保密。洩露患者的隱私和個人信息,或者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此條與原《侵權責任法》第62規定相比,最大的變化在於,醫務人員洩露患者隱私,無論造成損害與否均應承擔侵權責任。

醫務人員洩露患者信息的法律後果

除民事責任外,在行政責任方面,醫療機構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故意洩露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傳染病病人、密切接觸者涉及個人隱私的有關信息、資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給予警告;造成傳染病傳播、流行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處分,並可以依法吊銷有關責任人員的執業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醫師在執業活動中,違反《執業醫師法》的規定,洩露患者隱私,造成嚴重後果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或者責令暫停六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執業活動;情節嚴重的,吊銷其執業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護士在執業活動中違反《護士條例》的規定,洩露患者隱私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依據職責分工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暫停其6個月以上1年以下執業活動,直至由原發證部門吊銷其護士執業證書。另外,對散布他人隱私的行為,公安機關還會根據情節依照《治安處罰法》的規定,分別給予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的治安處罰。

在刑事責任方面,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將「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整合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從重處罰。2017年《刑法修正案(十)》以及即將於今年3月1日實施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均保留了此項規定。

實踐中患者個人信息受到侵犯的情形常常發生於醫務人員對患者就診信息、病歷資料的洩露。該現象一方面與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有關,另一方面與醫療機構對病歷調取主體的審查義務履行不足有關。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對患者隱私權的保護既是執業要求也是其應盡的法律義務,在以人為本的行醫理念中,應當將保密工作貫穿到醫療管理的各個環節中,切實保護好患者的個人信息不受非法侵害。

(本文系醫法匯原創,根據真實案例改編,為保護當事人隱私均採用化名)

相關焦點

  • 感染者隱私被洩露 流調不是八卦
    【網言】1月6日,杭州市通報一例境外輸入復陽無症狀感染者的同時,發現該無症狀感染者身份信息、聯繫電話等個人信息在網際網路上大面積傳播,經公安機關查明,位於西湖區的某醫院院感科醫師林某將相關流調報告轉發至微信群,致使在網際網路上大面積擴散,已涉嫌侵犯他人隱私,處以行政拘留五日的處罰。
  • 成都確診女孩信息洩露背後:公眾知情權和個人隱私保護如何調和?
    根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自今年年初至今,僅引發社會輿論、在網上廣泛傳播的新冠確診患者個人信息洩露事件就有12起。從2020年1月28日湖南益陽衛生健康局副局長舒某轉發調查報告截圖洩露11人隱私信息被立案調查,到12月8日成都女孩趙某個人信息洩露轉發者遭行政處罰,個人信息被曝光的事件時有發生。
  • 時評|疫情防控,保護個人隱私應是底線
    之前,西湖區某醫院感染科醫生林某將相關流調報告轉發至微信群,致使該感染者的身份信息、聯繫電話在網際網路上大面積擴散。因涉嫌侵犯他人隱私,林某被行政拘留五日。此外,還發現兩則在網上散布涉疫謠言的違法行為,相關人員也受到相應處罰。疫情防控,保護個人隱私應是底線。在網絡時代,普通人的個人信息遭洩露,後果都頗為嚴重。
  • 感染者信息也是不可隨意洩露的隱私
    有新聞報導,1月6日,杭州市通報一例境外輸入復陽無症狀感染者後,該無症狀感染者身份信息、聯繫電話等個人信息在網際網路上大面積傳播,還有兩則在網上散布涉疫謠言的違法行為。經公安機關查明,位於西湖區的某醫院醫師林某將相關流調報告轉發至微信群,致使在網際網路上大面積擴散,已涉嫌侵犯他人隱私,處以行政拘留五日的處罰。
  • 故意洩露流調報告?「八卦」要有界限
    經公安機關查明,位於西湖區的某醫院院感科醫師林某將相關流調報告轉發至微信群,致使其在網際網路上大面積擴散,已涉嫌侵犯他人隱私,處以行政拘留五日的處罰。另查明,張某、胡某藉機散布涉疫謠言,分別處以行政拘留七日的處罰。來源:杭州發布成都、北京、杭州,洩露確診患者個人隱私的事件接二連三地出現,致使患者在承受病痛的同時,還要承受巨大的社會壓力和很多莫須有的指責。
  • 【時政評論】走好醫務公開與保護患者隱私的平衡木
    身體不適到醫院就醫,檢查項目做完後,在醫院大屏幕上就能看到自己的檢查結果是否已出來,這本是一件便民好事,但卻在無形中洩露了患者的隱私。近日,四川省成都市民張女士在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南區就醫時發現,她的檢查項目被醫院直接「公示」在了電子屏幕上,同時屏幕上還顯示了其他患者的檢查項目,甚至包括HIV抗原抗體複合檢測等較為隱私的檢查內容。張女士因此質疑,醫院的做法不妥。
  • 故意洩露流調報告內容 侵犯他人隱私者被行政拘留
    故意洩露流調報告內容 侵犯他人隱私者被行政拘留 2021-01-07 15: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花總告酒店洩露個人隱私有多難?律師稱或啟動跨國訴訟,可行嗎?
    花總表示,參與傳播他身份信息的只是「冰山一角」,12日早上,他再次點名上海新虹橋希爾頓花園、無錫太湖新澤假日、深圳君悅等三家酒店。為了尋找個人身份信息洩露源頭,11日,花總發布微博稱懸賞十萬元人民幣徵集有效線索和證據。 「請不要低估我們維權到底的決心。」花總個人信息洩露案件代理律師周兆成向隱私護衛隊表示。
  • 對洩露個人隱私零容忍
    對洩露個人隱私零容忍 2021年01月16日 07:11:13來源:浙江在線見習記者 李嬌儼   浙江在線杭州1月15日訊 (見習記者 李嬌儼)記者從我省第六十一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
  • 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關於快遞信息需要填寫的個人信息和地址等,一旦被洩露,後果則不堪設想。近日《新京報貝殼財經》報導了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被洩露,引發了全民的熱切關注。有多名圓通公司內鬼利用員工系統盜取個人信息,然後販賣給不法分子!今年8月。
  • 個人健康醫療數據隱私安全法律法規研究
    通過比較美國和中國在隱私安全方面的法律條款,我們將對國內個人健康隱私安全法律法規的制定提出建議。對患者而言,個人健康信息屬於敏感信息,在儲存、使用和共享等方面有著嚴格的隱私安全要求。通過比較美國和中國在隱私安全方面的法律條款,我們將對國內個人健康隱私安全法律法規的制定提出建議。
  • 徵信知識:我國有哪些保護個人隱私的法律法規?
    徵信知識:我國有哪些保護個人隱私的法律法規?我國有許多法律法規對保護個人隱私作了間接的、原則性的規定,具體內容如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八條、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明確了對公民的人格尊嚴、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保護,這是我國法律對隱私權進行保護的最根本的依據。
  • 新冠密切接觸者口述:個人信息曝光,精神一度崩潰
    健康時報記者 王振雅11月中下旬以來,上海、天津相繼出現新冠疫情。上海浦東機場的搬運工、天津第144例新冠確診患者的個人信息、家人信息、行動軌跡,在1天內均被曝光在了社交網絡上。在隔離醫院,韓元幾度精神崩潰,最後醫生不得不摘掉口罩安慰她,「你沒被傳染,沒事不要擔心,你看沒事的。」11月19日晚,天津瞰海軒小區19號樓居民楊某確診為新冠肺炎新增病例,他是天津第144例新冠確診病例。僅僅一晚上的時間,楊某和其家人的詳細信息,以及楊某近14天全部行程,包括他在不同場合接觸過的人的姓名和手機號碼等,在社交媒體上流傳開來。
  • 百度文庫涉嫌洩露個人隱私
    她很好奇,為什麼這些陌生人有自己的電話和郵箱,後來從推銷產品的人打聽到原來是自己的電話、Email和公司信息都在百度文庫上洩露了!  記者順著李小姐提供的線索在百度文庫上搜索HR通訊錄,結果搜索到大量的隱私信息,如上海HR通訊錄795條(電話、傳真),這裡面詳細記錄了這些HR所在公司、部門、姓名、職位、電話、傳真。
  • 新冠患者「復發」有三種情況?武漢醫生建議分類施策
    導讀專家呼籲,針對復陽現象,要結合患者的年齡、基礎疾病、病情程度等因素進行分層管理,細化出院策略武漢一線醫生發文稱,大量病癒患者出院,部分患者出院後出現再次發熱、核酸檢測陽性的現象,原因多種,既與患者基礎帶病相關,也有臨床治療、核酸採樣等原因。多名臨床醫生提醒,新冠病毒狡猾,目前對其認識尚不夠全面。
  • 第十一屆中國信息安全法律大會——數據隱私即服務
    大會在延續歷屆大會主旨的基礎上開拓創新,繼續秉承「開放包容、 合作共贏」的基本理念,打造更好的產學研通道,主要關注後疫情時代網絡安全法律體系在保障安全與創新發展之間的衝突與平衡,重視法律規範落地中的現實困境與解決路徑,探索我國網絡空間安全治理的未來方向。鍩崴科技創始人王爽教授應邀出席了此次活動,並在數據安全治理分論壇中發表題為「隱私計算賦能數據價值可信流動」的主旨演講。
  • 洩露62名隔離人員隱私信息!通報來了
    大連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失信行為信息(第 23 期)根據《大連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依法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決定》《大連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令》《大連市公檢法司疫情防控聯合通報》《關於在全市建立疫情防控失信黑名單的通知》(大疫指辦發〔2020〕56 號)及相關法律法規之規定
  • 「刷臉」帶來隱私保護新挑戰,專家:行業自律法律監管缺一不可
    生物認證技術有哪些弱點?包括刷臉在內的生物認證應用場景和技術是否有相關的規範和監管?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2020年10月,一項涉及2萬多人的調查研究——《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使用過人臉識別,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稱,已經因為人臉信息被洩露和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相較於身份證號、手機號之類的個人信息洩露,目前曝光於大眾視野的人臉數據洩露事件還不算多。
  • 家庭活動變現場直播 攝像頭成洩露隱私「黑洞」
    但一些攝像頭在傳輸數據時可能被不法分子侵入,導致隱私被洩露,甚至因此危及用戶人身財產安全。  「攝像頭的主要功能是攝製影像資料,若在公共場合併不會造成很大影響;但攝像頭應用在家裡或者其他私密空間,攝像頭被非法控制,就可能非法拍攝圖像和影像資料,不法分子可能利用這些資料進行勒索敲詐,獲取錢財;也可能把視頻資料上傳到網絡上,對個人隱私造成侵害,對個人的精神也會造成消極影響。」
  • 醫生盜摘逝者眼角膜 檢察院批捕遇法律空白(圖)
    二七區檢察院遇到一起棘手的案件,市內某家醫院的主治醫師王林(化名),在死者家屬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把剛剛去世的患者眼球摘取,給自己的新病人進行移植,案件偵破後,公安機關提請二七區檢察院以侮辱屍體罪批准逮捕王林,檢察院複查後卻發現批捕遭遇法律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