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的客戶隱私,我們在意的究竟是什麼?

2021-01-21 CTI論壇

  前段時間,蘋果iCloud被黑,眾多好萊塢女星豔照洩漏的消息甚囂塵上。當然,很多人會聯想起當年的香港豔照門事件。前者是被攻擊導致信息洩漏,後者是人為原因無意間洩露。不管過程如何,客戶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問題如鯁在喉,即便再不願意,我們都不得不深思和面對。

  海量數據聚集和挖掘,其商業價值不言而喻,然而商業價值和個人隱私保護之間如何平衡,這是所有人都將面對的問題。隨著大數據相關應用的日益普及和深入,更多的雲,更多的各類應用程式,更多的數據採集硬體,隱私收集,不知不覺已隨時隨地侵入你我的工作和生活,我們實際上已經處於幾近赤裸的狀態。

  不可否認,大數據本身是柄雙刃劍,無論我們如何不願意自己的隱私被感知,被統計,我們還是受不了他所帶來的無論是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等方面的誘惑。信息完全不被採集,這基本無可能,一個人從出生、上幼兒園、上學、買手機、就業、結婚、開公司、體檢、買車、網上購物,在所有的這些過程中,我們的數據在各個環節就已經被收集。以網上購物為例,我們在一家電商購物,從我們帳號登錄開始,到我們瀏覽頁面,到我們購買完成支付,我們的每一個細節都已經被記錄。我們是否很在意這些過程中信息被採集呢?其實大部分人已經習慣。如果說多數人有介意的地方的話,那就是當我們知道對方收集了不該收集的信息的時候。

  同樣的,在信息的使用環節,其實我們在意的不是隱私被使用,而是隱私信息被濫用。比如亞馬遜通過對客戶的相關軌跡數據進行分析挖掘,提供個性化推薦的服務。在看到亞馬遜的推送的時候,第一感覺是這個網站比較貼心,給我的推送比較接近我的需求。我們知道我們的數據被使用了,但樣的使用方式是被認可的,因為他為我提供了更好的服務,而且這種服務是合理且適度的,並沒有把數據洩露或用在其他不該用的地方(至少在我們可得的信息內目前是如此)。其次,我們不太在意這樣的使用是因為被採集或被使用的不是我們一個人的信息,是所有人的信息,他不是針對我的,且個體的關鍵真實信息是被隱藏的。

  但類似於個性化推薦這樣的大數據功能對我們也存在很大的風險,因為如果使用不當對我們的負面影響可能非常大。這主要是因為大數據可對我們的狀態和行為的預測。試想有人能預測我們樸實的普通人未來要幹什麼或者我們做某事的前景是什麼,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舉個大部分人都知道的例子,講的是一家美國零售商根據一個少女的購物單推算出她懷孕而給她派發相關嬰兒用品促銷信件的事情。不管事實的真相如何,對少女的家長而言,這都是一個相當尷尬而令人惱怒的事情。除此之外,如果相關數據被不當使用,或一些挖掘結果被不當使用,很可能產生導致一些不公平的事情發生。比如我們過去的經歷或者其他的數據記錄,如果經由大數據挖掘後,得到結果說我們這樣經歷或這樣數據特徵的人,在特定方面是有某種負面傾向或前景不大,那可能會引發一些學業、就業或其他方面的歧視。同樣,如果奉大數據預測如圭臬,個人的心理因此而受影響的話,可能就會引發一些不必要的煩惱。如若如此,大數據就真成了命運的那隻翻雲覆雨手,社會的價值觀將勢必受到挑戰。

  所以大數據時代客戶隱私保護的關鍵,重點不在於隱私數據的採集,而是在隱私數據的使用等後續環節。

  在個人層面,人群對隱私保護的問題其實也是很多分歧的。有些人覺得無所謂,反正從小到大數據已經被採集了N遍,但是關鍵是你不能把我暴露出來。有些人則認為,這個得看交易的價值,我願意賣,關鍵你給我的回報是什麼。還有人則認為,我承認我雖盡力去保護自己的隱私,但在有些情況下也無可奈何必須提供。但是無論什麼情況,我不希望任何人使用我的數據,如果你要使用,請讓我知曉。

  這樣的分歧其實在商業層面是可以提供一些比較人性和合理的解決方案,就是知情交易。一種是告知客戶數據使用的目的,詢問客戶可否願意授權,客戶同意授權後使用客戶數據。一種是告知客戶數據使用的目的並詢問客戶是否願意交易,以經濟或其他方式給用戶回饋,比如給予一定的折扣。

  儘管如此,我們仍然不能阻擋不當的商業使用或鑽法律的空子進行數據商業交易的行為,比如數據處理時,雖然有時候數據被匿名了,但是當多維度的多個數據進行連接時,我們還是能根據數據的特徵還原到某個人。在這個方面,法律法規對不當使用的控制就很重要。在國內,我們還缺少完善的相關法律法規。這是需要相關部門儘快出臺去規範的。但是在商業價值和個人隱私的平衡上,可能永遠都會有一個互相博弈的狀態,因為事情本身並非都會非黑即白,達摩克裡斯之劍可能永懸。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大數據?大數據正在吃掉你的隱私?
    近幾年來,網際網路行業發展風起雲湧,而移動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物聯網以及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更促使我們快速進入了大數據時代。但你真的了解大數據嗎?什麼是大數據大數據。他是數據的集合,簡單來說就是體量巨大的數據。
  • 大數據時代下信息隱私與定位發展的矛盾
    有人說,大數據時代,人們根據自己所希望得到的大數據,然後帶著目的去收集相關數據,並通過分析得到自己需要的結果。它避免了浪費大量的時間精力成本去收集無目的的數據,在無用的數據上浪費資本,或是得到大相逕庭的結果。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幫助解決問題的數據而不是每一條,廣撒網的數據。
  • 大數據時代,我們的隱私是怎麼樣「自我暴露」的?
    在當下這個大數據時代,你是否經常被一些推銷、詐騙廣告光顧,通過電話、簡訊、郵件,甚至快遞等等方式?你是否會疑惑,他們是如何獲取信息的?當然,你也可能已經習以為常,而不覺得有什麼奇怪或者不妥了,因為我們一直就是這麼赤裸裸地暴露在這個大數據的時代,沒有遮掩,沒有秘密。
  • 《大數據時代》作者:當下數據隱私保護方式是完全錯誤的
    大數據可提供對世界更深入的洞察,對人類社會的促進作用自然巨大,然而,個人隱私如何保護?誰有權收集和處理某些數據?也是產業健康發展不得不解決的問題。「我們當前的方式是詢問每一個客戶、個人是否同意搜集其個人數據,」維克託•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一書作者,在北京出席第八屆中國雲計算大會期間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 數據脫敏:數據大爆炸時代的隱私保護利器
    數據脫敏(Data Masking),又稱數據漂白、數據去隱私化或數據變形。百度百科對數據脫敏的定義為:指對某些敏感信息通過脫敏規則進行數據的變形,實現敏感隱私數據的可靠保護。
  • 隱私計算:拿什麼保護我們的數據安全?
    我們到底把多少隱私信息留在了網上,留給了多少平臺,恐怕多到連自己都記不清了。而我們對於這些數據最終的去向、用途和安全性幾乎一無所知。近年來,我國在公民的個人數據和隱私保護上已經開始了相關立法,比如《網絡安全法》《民法典》,當中都有相關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規定。而《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也處於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的過程中。
  • 隱形之戰:個人隱私在大數據時代的窺視與死亡
    質疑運營機構「為了方便之名」《大數據時代的隱私》,特蕾莎 M·佩頓 西奧多·克萊普爾 著,鄭淑紅 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年1月版。序言作者為霍華德·A·施密特(曾任歐巴馬政府網絡安全特別助理)。
  • 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導語:   大數據時代,各大網站和商業機構,完善了對網絡用戶各種數據和訪問記錄的採集、跟蹤與收集。我們的瀏覽記錄和網購記錄,都被各網絡系統捕捉、記錄和統計下來,然後藉此向我們推薦各種資訊和廣告。其實,這種行為涉嫌侵犯隱私權。希望法律和相關部門,能管一管。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個人隱私?作者:卡爾赫林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數據如何保護?
  • 監控無處不在,我們還有隱私嗎?究竟是好是壞?
    「我們當時就在想我們能用這些拍來圖像做些什麼?」辛德勒說道。「我們如何才能用這些東西造福於人類呢?技術越來越先進,而我們對於隱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這好像是一對矛盾。現實世界中的我們還存在隱私嗎?或許隱私正在變成人類的回憶!圖註:英格蘭東南部大倫敦地區某處高解析度攝像頭捕捉到的畫面,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白色上衣男子的體態相貌和周邊環境的細節。
  • 大數據時代的楚門_楚門的世界刪減內容是什麼 - CSDN
    本文轉載自科多大數據作為一個熱愛大數據的從業人員,我很不願意去討論這個話題(數據竊取、信息洩密),並且也不感興趣。但現實生活中,很多公司就打著「大數據」的口號,做一些毫無技術含量的事,也就是隨意竊取用戶的隱私數據,再整合數據去暴力營銷,或者對外提供數據服務(收費)。
  • 大數據是什麼?大數據時代四個特點
    大數據是什麼?其實很簡單,大數據其實就是海量資料巨量資料,這些巨量資料來源於世界各地隨時產生的數據,在大數據時代,任何微小的數據都可能產生不可思議的價值。大數據有4個特點,為別為:Volume(大量)、Variety(多樣)、Velocity(高速)、Value(價值),一般我們稱之為4V。
  • AI是否會濫用我們的隱私和個人數據?我們該如何防止這些濫用
    這些隱私和個人數據本來只屬於你自己,但是在AI面前,你的一切都將無所遁形。 在上世紀末就有研究者提出,應該將隱私保護放在系統設計的各個環節,最大程度地尊重使用者的隱私。2016年,歐盟確立了一般數據保護規則,要求信息系統在設計階段和初始設定中加入數據保護,讓個人隱私僅可以被使用者個人查詢。
  • 你所不知道的網際網路大數據,真的在窺探你的隱私?它到底是什麼?
    可是,大數據到底是什麼呢?它真的是在窺探你的隱私嗎?一、大數據是什麼?對於很多人來說,大數據就是大量的數據,大數據技術就是大量數據的存儲技術。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大數據不只是一項數據存儲技術,還是一系列和海量數據相關的抽取、集成、管理、分析、解釋技術,是一個龐大的框架系統。
  • 人工智慧的燃料,誰在咀嚼我們的隱私?
    到了現在,這個各大媒體吹噓的」人工智慧時代「,各大app吹噓的「智能」是怎麼來的?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的「人工智慧」需要「燃料」嗎?也正是現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推動了人工智慧產業快速發展。人工智慧產品都需要什麼數據呢?粗略地,我們可以將其分成兩類,一類是與個人息息相關的,一類是與個人沒有直接相關性的。
  • App對你的隱私都做了什麼
    App究竟對你的隱私做了什麼?現在我們註冊任何一個手機端的聊天軟體,App往往都會有一份隱私協議,只有勾選了「我已閱讀並同意以上條款」App才能正常的使用,但是其實大家並沒有閱讀,也不知道你都同意了些什麼。理論上只要你同意了App的隱私條款那麼App就可以採集你的照片,通話記錄,信息等。
  • 邢會強:大數據時代個人金融信息的保護與利用
    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金融信息保護需求對現行法律理論、相關制度與機制以及金融機構的個人信息保護管理能力都帶來了挑戰。在大數據時代,金融法需要被重新定義,即金融法實際上是包括企業信息和個人信息在內的數據管理、共享與利用之法。在大數據時代,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法需要轉型升級。法律需要明確信息和數據的權屬,對個人金融信息實行特別保護,完善事中和事後保護機制,完善保密規則的例外情況。
  • 大數據時代,數據與信息安全主要分為幾類?
    在我們談信息安全的時候,筆者想先澄清一個概念,什麼叫做信息安全,簡單來說,主要有三個大類:信息層面的信息安全,可以對應學校中的信息安全專業,主要致力於通信加密,密碼加固等傳統的安全領域。用戶層面的信息安全,也就是說用戶把信息存儲到了你的伺服器上,你要怎麼樣保證用戶的隱私不受侵犯。
  • CRM軟體如何保護客戶數據安全
    在這個隱私大如天的年代,作為企業的您是否受到過來自客戶的詰難和質疑...... 最近總有莫名其妙的人給我打電話,我的信息是不是你洩露的? 為什麼讓我填這麼多表,拿走我的個人信息幹什麼用?
  • 人臉識別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
    人們刷臉支付、刷臉安檢、刷臉入住酒店……幾乎時時處處都要把臉推到前臺,但是頻繁刷臉背後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我們的「臉」有沒有被盜用或濫用,到底應該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保護自己的「臉」。凡此種種,都成為生活在人臉識別時代的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新技術總會有安全問題,人臉識別本身為生活提供了便利,而它最大的風險在於信息洩露。」
  • 致力於金融大數據隱私保護,Privitar獲1600萬美元A輪融資
    成立於2015年的Privitar是一家大數據初創公司,幫助銀行等金融企業、機構在確保其客戶隱私信息得到嚴格保密的前提下,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客戶行為,將手中的數據增值變現。這既捍衛了用戶的隱私,又能幫助企業提升優化體驗並提高營收。目前,Privitar在隱私數據保護方面握有多項專利,還開發了能夠幫助金融服務公司增加匿名性和私密性的軟體,並於2016年加入英國央行的金融科技加速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