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的燃料,誰在咀嚼我們的隱私?

2020-07-05 我的頭好禿啊

早在工業革命之前,我們的身體可以看成一臺「機器」。這臺機器需要吃下食物,才有能量進行採集、狩獵等生產活動。

在工業革命之後,燃料是石油、煤炭等化石資源。我們需要這些化石資源驅動火車、蒸汽機,從而讓各種龐然大物開展生產;

再向後發展,由太陽能、風能、核能、化石能源轉化的電能,是我們的燃料。有了電,我們才能照明,才能開展現代社會的大部分工作。

到了現在,這個各大媒體吹噓的」人工智慧時代「,各大app吹噓的「智能」是怎麼來的?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的「人工智慧」需要「燃料」嗎?

人工智慧的燃料,誰在咀嚼我們的隱私?

人工智慧需要什麼燃料?


大部分人工智慧產品其實都需要「燃料」,除了電能、計算力等資源,人工智慧產品需要的最重要的「燃料」就是數據。

沒有數據,大部分人工智慧產品就是一堆無用的代碼,無法進行工作。也正是現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推動了人工智慧產業快速發展。


人工智慧產品都需要什麼數據呢?粗略地,我們可以將其分成兩類,一類是與個人息息相關的,一類是與個人沒有直接相關性的。

與個人息息相關的:

個人屬性數據: 性別、年齡、學歷、收入、職業、興趣、地域等;

個人行為數據: app或網站中看過什麼,收藏過什麼,評論點讚過什麼,網絡上的社交關係等;

與個人無直接相關性的:

訓練模型的標註數據:例如圖像或語音的標註等;


那麼,什麼算隱私呢?

一般來說,上面的個人屬性信息與個人行為數據都可以認為是隱私數據。

這時候有人說了,這算隱私嗎?很多app沒用你的身份證號,也沒用你的住址,這能叫隱私嗎?讀書人用用你的數據,能叫侵犯隱私嗎?

每個人對隱私的定義不同,張三認為我的住址與身份證號才算隱私,李四認為我的瀏覽記錄一樣屬於隱私。

從體驗上來講,如果你的數據暴露出去讓你感覺到不適感,那麼這些數據應該就是隱私了。

例如,李四在網上買了一些qq內衣,這些記錄如果被暴露出去,會對李四造成心理上的不良影響,那麼這些對李四來說,就是隱私本私了。


隱私重要嗎?我們關注隱私嗎?

有一個大佬說,中國人對隱私沒那麼敏感。「 中國用戶更加開放,對隱私問題沒那麼敏感,在很多情況下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和效率。」

人工智慧的燃料,誰在咀嚼我們的隱私?

大佬關於隱私的言論

這個大佬的話中有這麼幾個問題:

一、很多中國人是對隱私不敏感,還是對各大app侵犯了他們的隱私不敏感。

舉個例子,在目前的商業環境中,收集用戶數據已經是常態了。但用戶真的知道,你會獲取他們手機中安裝了什麼app嗎?他們知道你會用這些安裝的app來猜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嗎?猜出來之後分門別類打標籤,等待著後續的使用。這還只是數據收集使用的冰山一角。

二、各大app廠商給了我們選擇權嗎?

目前來說,我們基本沒有說不的權利,我們如果不同意他們收集數據的條款,很可能就不能正常使用app。同時,你避免不了各個app用算法分析你,你無法say no,只能默默忍受有「智能」的日子。


關於隱私,我們在想什麼?

一、我想要選擇權,我不想要智能的時候,你不能逼我,也不能先用我的數據再打招呼;我能決定自己使用的app有沒有算法幹預(決定算法是否分析我的數據);

二、我給你數據使用權,但請你不要轉賣我的數據;

三、我給你數據使用權,但請你規範數據使用標準,即使是公司內部,也請不要隨意查看;

四、在你沒有給我更多選擇權的時候,請不要代表我,任何人都不想被代表;


人工智慧時代是一個好的時代,也是一個壞的時代。這個時代,算法只是代碼與數學,它不應是「背鍋俠」。所有值得期待的科技進步,與待完善的規則,都要看向人類。

相關焦點

  • 科大訊飛劉慶峰:隱私保護對人工智慧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隱私保護對人工智慧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在談到未來人工智慧發展的機遇時,劉慶峰表示,一是場景驅動,政府在人工智慧場景應用上面的獨特優勢,以及教育、醫療這些需要補短板的民生領域的迫切需求,帶動新基建的發展,為人工智慧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 隱私計算:拿什麼保護我們的數據安全?
    01 「百萬富翁」難題:隱私計算的緣起「假設有兩個百萬富翁相遇,他們都想知道誰更富有,但又不願意讓對方知道自己真正擁有多少財富。那麼如何在沒有第三方參與的情況下,讓對方知道誰更有錢?」這是2000年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在1982年提出的「百萬富翁」假設。
  • AI是否會濫用我們的隱私和個人數據?我們該如何防止這些濫用
    人工智慧已經能寫出類似巴赫和蕭邦的作品,而且作曲的速度比人類作曲家要快得多。以現有的趨勢來類推,也許未來有一天,內容創作領域將會被AI佔據。少數幾個IT企業,會以人類遠不能及的速度生產出大量內容,佔滿我們的注意力和時間。 當小說、音樂之類的內容可以用AI大量生產的時候,顯然會導致這些產品的價格大幅度降低。這會讓這些領域的創作者們難以維持生計,不得不離開這個行業。
  • 人工智慧憑藉一張照片判斷性取向,人類隱私該如何維護?
    雖然我還不知道人工智慧有這能力,不過是完全有可能的,對於人類隱私,在人工智慧時代我是這麼看待的。職場問題原創內容源自我的公眾號:網際網路吧  (ID:hulianwanba)不要說未來,就是過去人類隱私也在不斷喪失
  • 《面向兒童的人工智慧北京共識》在京發布,關注兒童及家庭隱私等
    新京報訊(記者 蘇季)9月14日,一款針對兒童的人工智慧發展原則《面向兒童的人工智慧北京共識》在京發布,宣稱將用於降低人工智慧技術與產品對兒童產生的不利影響。「人工智慧應用在教育場景中會不會有風險?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研究員、智源研究院人工智慧倫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曾毅指出,如果只是用人工智慧做個性化教育,提升教育有效性,是不夠的。他進一步解釋到,近年來兒童能夠接觸並使用的人工智慧的場景越來越多,他們在接受使用AI產品時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與被動性,對風險和隱患識別能力嚴重不足。
  • 人工智慧這算侵犯個人隱私嗎?
    人工智慧,簡稱AI,可以通過已有數據總結經驗,從而對未知事情做出把握判斷。現在的人工智慧,真的是越來越全能,別說什麼寫詩、畫畫、確診疾病了,據悉,通過一張照片,就能判斷出此人的性取向。究竟,人工智慧是怎麼做的呢?史丹福大學研究團隊,先是從美國約會網站當中,提取了3萬多的面部樣本,將這些圖片放在一個軟體當中,軟體會為人臉圖編號,研究人員再用每個人1-5照片,而用戶自己會報告性傾向和性行為。研究人員通過圖片提取特徵,來估計某種事的可能。
  • 機器人犯錯,誰負法律責任?人工智慧可以替代法官判案嗎?
    法律界人士認為,從法律視角考察人工智慧發展和應用,關鍵是主體性與歸責方式。主體性,即是否有必要在法律上承認人工智慧應用主體(通俗意義的機器人)的法律主體地位;歸責方式,即到底誰該為智慧機器人的非人為預期的行為負責。
  • 扎克伯格稱修復 Facebook 要花三年;如何對待隱私悖論;人工智慧能...
    我們將以摘要的形式引入值得閱讀的科技評論文章,並鼓勵讀者去閱讀原文。這是 TechBoard 的第七期,我們推薦了著名科技記者 Steven Levy 在 F8 大會前對扎克伯格的激烈採訪;經濟學家和科技觀察者 Frederic Filloux 對隱私悖論的理解;多功能團隊協作溝通應用 Slack 如何走在矽谷多元化的前列;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如何進入電影產業;《紐約客》對羅賓漢式的黑客們的報導以及 Textio 對十大知名科技公司招聘信息中提煉出的三個「關鍵詞」。
  • 到底是什麼在電腦、手機屏幕後窺探著我們的隱私喜好?
    究竟是什麼在電腦、手機的背後窺探者我們的隱私喜好呢?答案是人工智慧。淘寶之所以能這麼神奇精準的找到你的喜好,主要是淘寶應用了人工智慧技術,採用搜索結果排名方式,默認排序是一個個性化搜索結果。系統會根據每個人的年齡、性別、地區、消費層級、歷史購物信息、近期瀏覽、收藏、購物車信息綜合分析,然後從商品庫中,找到對應符合買家需求的寶貝,將這些寶貝優先展現在前面。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發展將有三個新方向
    封面新聞記者 雷強7月9日,在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發表主題演講。他認為人工智慧理論將有三個新的方向:神經拓撲結構、隱私保護學習、可控的SuperAl (超級人工智慧) 。
  • 科學網— 人工智慧治理,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以綜合方式徹底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使世界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雖然這些目標都極其重要,且根據初步統計,目前全球已有800多萬篇科學研究論文與人工智慧相關,其中只有0.1%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曾毅說,「因此,我們應當思考並實踐通過人工智慧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這是科研工作者、產業創新者與政府部門的共同責任。」
  • 面部識別、深度偽造、隱私和自動化定義的AI 2019
    回顧剛剛過去的2019年,基於機器學習系統訓練算法的人工智慧,已然開始滲透至各行各業。AI周刊在對2019年的人工智慧行業進行總結是歸納了以下四個關鍵詞:面部識別、深度偽裝、隱私和自動化。與此同時,AI周刊也對2020年的人工智慧行業大發展進行了展望。
  • 人工智慧的崛起:劉強東要發大招了
    李開復在MIT Technology Review撰文:人工智慧10-15年內就有能力取代我們一半工作的任務,這將是人類經歷的最快的科技革命,我們還沒準備好。中國發展的AI技術的「數據燃料」更為豐富,中國的工程師人口龐大,在AI領域,中國和美國並駕齊驅,可以攜手走很長的路。AI不僅可以複製一些人的表面信息,超級AI甚至能夠複製人大腦的信息,可以複製人情緒化的酸甜苦辣,這項AI變革將對世界也會產生20萬億美元的利潤,對中國則可能產生7萬億美元的利潤。
  • 偏側咀嚼的危害有哪些?
    大部分人咀嚼食物基本上是左右兩側交換咀嚼,不僅能發揮牙齒的咀嚼功能,還可以通過咀嚼食物,產生摩擦,從而做到自潔,從另一方面來說,也預防了齲齒,也可以幫助頜骨發育。 但是有的小夥伴習慣只用一邊牙齒咀嚼,造成了一些危害。
  • 人工智慧驅動的人道主義工程如何解決我們星球面臨的最大威脅?
    我們仍然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數百萬人處於極端貧困之中,無法獲得清潔水、基本衛生設施、電力、網際網路、高質量教育和醫療保健。顯然,我們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來應對我們星球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人工智慧如何幫助應對關鍵的人道主義和可持續發展挑戰?
  • 保和咀嚼片功效與作用?
    當我們在胃部不舒服的時候,去醫院醫生一般會給我們使用保和咀嚼片,很多人不知道它可以用來做什麼,那麼保和咀嚼片功效與作用是什麼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一、保和咀嚼片功效與作用保和咀嚼片是一種治療積食的常用中成藥,來源於中藥方劑保和丸。保和咀嚼片具有消食,導滯以及和胃的作用,對於成人以及小兒的實際都有很好的療效。主要應用於有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噯腐吞酸,不欲飲食症狀的人群。
  • AI立法如何解決技術與隱私間的矛盾?
    這種情況說明我們法律制度還不完備,是誰按照什麼程序、根據什麼標準來設定和運行這個系統,是不明確的,所以大家感覺到不安。 第二,這樣一種能夠進行認證、具有多功能而且數位化的身份證系統確實很方便、很有效率。公民要開證明、查詢服務,基本通過一個隨申碼在手機上都能落實。
  • 人工智慧助手日益聰明,但我們能相信它們嗎?
    它讓我們離隨時隨地的與我們的人工智慧交談更近了一步。這是一項我們期待了幾十年的技術。幾年內,這些模型將使人工智慧助手更健談、更有能力。這意味著是時候問問我們是否真的想讓人工智慧助手整天在我們耳邊叨叨了,如果真的實現,我們希望在什麼條件下使用並如何控制它們。
  • 圖靈獎唯一華人得主PPT:人工智慧四大挑戰,影響自動駕駛
    全球人工智慧頂級大咖,也是圖靈獎唯一華人獲得者姚期智,在2020浦江創新論壇上,從前瞻和頂層的角度,發表了「人工智慧面對的挑戰」,個人覺得很有啟發,這裡與讀者進行分享。 機器學習算法缺乏可解釋性,是人工智慧的「黑盒子」挑戰。
  • 利用Project PAI區塊鏈解決人工智慧的數據與算力問題
    但人工智慧普遍存在數據獲取困難、成本高的問題,特別是應用於醫療、金融、安防等注重隱私的領域時。而在上個月正式上線的Project PAI則希望幫助解決這一問題。 Project PAI是一個基於比特幣分叉的公有區塊鏈,它是一個存儲不可更改的信息塊的點對點的網絡,可以為人工智慧進行認證、管理、應用,並提供安全的去中心化數據存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