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工業革命之前,我們的身體可以看成一臺「機器」。這臺機器需要吃下食物,才有能量進行採集、狩獵等生產活動。
在工業革命之後,燃料是石油、煤炭等化石資源。我們需要這些化石資源驅動火車、蒸汽機,從而讓各種龐然大物開展生產;
再向後發展,由太陽能、風能、核能、化石能源轉化的電能,是我們的燃料。有了電,我們才能照明,才能開展現代社會的大部分工作。
到了現在,這個各大媒體吹噓的」人工智慧時代「,各大app吹噓的「智能」是怎麼來的?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的「人工智慧」需要「燃料」嗎?
人工智慧需要什麼燃料?
大部分人工智慧產品其實都需要「燃料」,除了電能、計算力等資源,人工智慧產品需要的最重要的「燃料」就是數據。
沒有數據,大部分人工智慧產品就是一堆無用的代碼,無法進行工作。也正是現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推動了人工智慧產業快速發展。
人工智慧產品都需要什麼數據呢?粗略地,我們可以將其分成兩類,一類是與個人息息相關的,一類是與個人沒有直接相關性的。
與個人息息相關的:
個人屬性數據: 性別、年齡、學歷、收入、職業、興趣、地域等;
個人行為數據: app或網站中看過什麼,收藏過什麼,評論點讚過什麼,網絡上的社交關係等;
與個人無直接相關性的:
訓練模型的標註數據:例如圖像或語音的標註等;
那麼,什麼算隱私呢?
一般來說,上面的個人屬性信息與個人行為數據都可以認為是隱私數據。
這時候有人說了,這算隱私嗎?很多app沒用你的身份證號,也沒用你的住址,這能叫隱私嗎?讀書人用用你的數據,能叫侵犯隱私嗎?
每個人對隱私的定義不同,張三認為我的住址與身份證號才算隱私,李四認為我的瀏覽記錄一樣屬於隱私。
從體驗上來講,如果你的數據暴露出去讓你感覺到不適感,那麼這些數據應該就是隱私了。
例如,李四在網上買了一些qq內衣,這些記錄如果被暴露出去,會對李四造成心理上的不良影響,那麼這些對李四來說,就是隱私本私了。
隱私重要嗎?我們關注隱私嗎?
有一個大佬說,中國人對隱私沒那麼敏感。「 中國用戶更加開放,對隱私問題沒那麼敏感,在很多情況下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和效率。」
大佬關於隱私的言論
這個大佬的話中有這麼幾個問題:
一、很多中國人是對隱私不敏感,還是對各大app侵犯了他們的隱私不敏感。
舉個例子,在目前的商業環境中,收集用戶數據已經是常態了。但用戶真的知道,你會獲取他們手機中安裝了什麼app嗎?他們知道你會用這些安裝的app來猜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嗎?猜出來之後分門別類打標籤,等待著後續的使用。這還只是數據收集使用的冰山一角。
二、各大app廠商給了我們選擇權嗎?
目前來說,我們基本沒有說不的權利,我們如果不同意他們收集數據的條款,很可能就不能正常使用app。同時,你避免不了各個app用算法分析你,你無法say no,只能默默忍受有「智能」的日子。
關於隱私,我們在想什麼?
一、我想要選擇權,我不想要智能的時候,你不能逼我,也不能先用我的數據再打招呼;我能決定自己使用的app有沒有算法幹預(決定算法是否分析我的數據);
二、我給你數據使用權,但請你不要轉賣我的數據;
三、我給你數據使用權,但請你規範數據使用標準,即使是公司內部,也請不要隨意查看;
四、在你沒有給我更多選擇權的時候,請不要代表我,任何人都不想被代表;
人工智慧時代是一個好的時代,也是一個壞的時代。這個時代,算法只是代碼與數學,它不應是「背鍋俠」。所有值得期待的科技進步,與待完善的規則,都要看向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