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 人工智慧治理,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2021-01-13 科學網
從技術推進到全球合作—— 人工智慧治理,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未來人工智慧在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取決於人類如何去實現和實現什麼樣的通用智能和超級智能。

■本報記者 陳彬

從百年前的《大都會》到已被列為經典的《2001太空漫遊》《黑客帝國》,只要是涉及到科幻電影,人工智慧(AI)幾乎都會成為必不可少的存在。

在大部分電影中,人工智慧被設定為人類的「公敵」,足見人類對於未來人工智慧治理的憂慮。

回到現實,不久前,由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主辦的首屆「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合作與治理國際論壇」在該校落下帷幕。在這場持續兩天的論壇上,對於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以及由此可能帶來的治理問題,與會學者展開了一場熱烈的討論。

這場討論與科幻無關,但卻可能關乎到人類未來。

人工智慧發展的非商業「盲區」

2016年,一項來自BBC的數據分析曾預測,2020年全球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達到18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超千億元。轉眼間,2020年已然過去,近日根據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的一項數據預測,2020年全球人工智慧市場規模達到2萬億美元。

這兩組相隔四年的數據足以折射出近年來人工智慧在全球範圍內的飛速發展。

然而,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背後,還有哪些人們尚未關注到的「盲區」呢?

論壇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英人工智慧倫理與治理中心主任曾毅坦言,雖然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迅速,但目前其主要貢獻於有明顯商業利益的領域,如健康、產業創新等,而對商業利益相對不明顯的議題,其關注度明顯不足。

比如,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正式通過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這些目標旨在從2015年到2030年間。以綜合方式徹底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使世界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雖然這些目標都極其重要,且根據初步統計,目前全球已有800多萬篇科學研究論文與人工智慧相關,其中只有0.1%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曾毅說,「因此,我們應當思考並實踐通過人工智慧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這是科研工作者、產業創新者與政府部門的共同責任。」

對此,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朱旭峰表示,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不能只考慮人工智慧與單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係,而是要從綜合角度看待並使用人工智慧,從而應對整體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挑戰」。

2020年9月,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聯合其他機構在京發布了我國首個針對兒童的人工智慧發展原則——《面向兒童的人工智慧北京共識》。

「此外,我們還成立了人工智慧與生物多樣性工作組,推動人工智慧保護動物。」作為該研究院人工智慧倫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曾毅表示,未來人工智慧在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取決於人類如何去實現和實現什麼樣的通用智能和超級智能。「我希望未來可以建立『可持續的共生社會』,實現人工智慧與人、動物、環境之間的和諧共生。人類與人工智慧深度協作,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

用發展解決數據安全問題

「數字時代,數據正在以指數級的速度激增,但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存在著濫用數據和侵犯個人隱私等風險。」在論壇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表示,「我們必須謹慎,確保人工智慧可以推動人類發展,避免加劇不平等或產生新的挑戰,從而阻礙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在數據的使用問題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名譽院長張鈸表示,人工智慧的發展必須依賴大量數據,但這些數據同時也存在著大量需要解決的問題,如隱私問題、智慧財產權問題、偏見問題、汙染問題、漏洞錯誤等。

「比如,在某個視頻監控的場景中,如果要用計算機監測電網周遭環境的危險情況,我們只需要在某處布置一點很簡單的噪聲幹擾,就可以讓計算機誤認為該地區有火情。反之,一點點小的幹擾也可以讓計算機無視真實發生的火情。」張鈸說,而這點噪聲往往是人類難以察覺的。

數據問題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最關心的問題。正如他在發言中所說,「在AI和大數據的時代,必須有高質量和可信的數據。在這方面,加密技術在數據治理上必須發揮重要的作用」。

姚期智表示,在數據加密技術領域,使用密碼學設計可信的算法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不僅如此,如果將可信算法與相關的機構做系統性結合,也可以形成一個基礎來實現可信的數據治理。」

在這方面,一個典型的實例便是多方安全計算(MPC)。早在1982年,姚期智就曾提出該技術可以使人類在加密數據上進行計算。「也就是說,數據可以做到能用但不能看。」

「通過使用多方安全計算,研究人員可以把許多資料庫匯集在一起,既保護隱私,又可以實現高質量的人工智慧學習。」姚期智說,MPC平臺的發展是當今大數據中的熱門課題,可以進一步支持可信的數據治理。

儘管人工智慧面臨安全性問題,但張鈸表示,不能因此限制其發展。相反,解決安全性問題的最主要方法正是相關技術的不斷進步。「但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下一步該如何發展?」張鈸說。

2020年7月,張鈸在一篇署名文章中,首次闡述了第三代人工智慧的理念。他表示,第三代人工智慧的發展路徑,就是融合第一代的知識驅動和第二代的數據驅動的人工智慧,建立新的可解釋和魯棒的人工智慧理論與方法,發展安全、可信、可靠和可擴展的人工智慧技術。

「我們現在提出第三代人工智慧的設想,就是力圖在理論上解決人工智慧的相關問題。這也是人工智慧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張鈸說。

人工智慧需要國際合作和治理框架

面對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技術創新還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當下如何通過在人工智慧治理領域的全球合作達成國際共識,進而形成一定的規範,成為許多人思考和討論的重點。

在發言中,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名譽院長、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表示,技術革命往往伴隨著不可預知的安全挑戰。在這方面,國際關注的焦點之一是人工智慧武器的道德和技術風險。

此前,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與多家國際機構已經圍繞該問題開展了研討,試圖尋找管控人工智慧武器風險和國際安全治理的路徑。

「無論如何,專家們認為人工智慧的武器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尋找合適的治理路徑。」傅瑩表示,在這方面,人類必須汲取歷史教訓。「例如,我們核武器的治理共識就達成得太晚,這導致了人類曾經面臨巨大威脅。網際網路的治理也沒能在早期實現。希望這次對人工智慧,尤其是人工智慧武器的治理,人類能走在技術變革的前面,早些達成治理共識。」

人工智慧武器只是全球治理共識的一部分。正如在發言中,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秘書長特別顧問法布裡齊奧·霍奇爾德所說,「沒有任何一個單一國家或公司能夠設計出全面、符合所有人預期的指導方針,用以管理人工智慧的發展,以及它在全球引起的連鎖反應。我們必須團結起來,為人工智慧創建一個可行的國際合作和治理框架」。

就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的現狀,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院長薛瀾指出:「當前在人工智慧這類重大問題的全球治理上存在 『機制複合體』的現象,即在治理過程中,有不同的治理機制。這些治理機制之間有重疊,也沒有上下級關係。此時,如何協調不同治理機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他進一步指出,正因為如此,更要加強人工智慧治理上的國際合作:「人工智慧的發展與國際合作密不可分,我們對人工智慧領域中國與美國學者合作的情況進行過分析,中美合作的研究成果佔到比較大的比重。大量的國際合作是人工智慧發展到今天非常重要的支持因素,今後還需要繼續合作。」

對此,新加坡信息通信媒體發展管理局執行長助理楊子健提醒,國際人工智慧治理框架應具有較高的包容性,比如能適用於不同的社會經濟、國際司法體系等。同時,由於人工智慧是一個需要「應用」的技術,人工智慧治理框架也應當是貼合實際的。

「在人工智慧治理層面,良好的『夥伴關係』應符合兩個要點。」楊子健說,首先,要符合現行的政策治理框架;其次,需要了解人工智慧開發者以及產業發展的挑戰是什麼,從而創造一個能為他們賦能的良好環境。

「從目前來看,中美兩國是人工智慧技術研究和應用發展最快的國家,兩國既需要也有條件加強協調與合作。」傅瑩表示,近年來,除中美兩國外,許多其他國家的學者也表現出對人工智慧應用安全的擔憂。這說明該問題是人類共同的難題。「中美開展對話與合作至關重要,將為全球合作貢獻智慧。希望並相信這不是一場『零和遊戲』,人工智慧最終應使得全人類受益。」傅瑩說。

《中國科學報》 (2021-01-07 第3版 信息技術)

相關焦點

  • 《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年度觀察2019》英文版發布—新聞—科學網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所長石謙介紹說,該報告是全球首份由全球業內頂級專家共同參與撰寫的人工智慧治理報告,也是首份由我國智庫發起、全球參與的人工智慧治理報告。   人工智慧治理作為一個新的全球性治理議題,已成為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於專家對2019年全球人工智慧治理總體形勢的判斷,報告認為,當前全球人工智慧治理體系正處於成型的關鍵時期,表現出全球化、安全化、市場化、建制化、操作化五大顯著特徵。
  • 科技部將推動人工智慧五大方向研發—新聞—科學網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在大會致辭中指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慧創新發展,提出了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發展思路。圍繞人工智慧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產業化應用、政策試點示範等,科技部加快新一代人工智慧規劃有關任務的落實,實施重大項目,深入推進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智能、群體智能、增強混合智能、自主智能系統等五大方向的研發。
  • 解讀人工智慧的分類 它們到底能做些什麼?
    網易科技訊11月15日消息,據美國生命科學網報導,在人工智慧 (AI)研究領域,業內人士對最新突破產生的共識就是,有情感意識的智能機器距離成為現實還很遙遠。
  • 集思丨美好健康社區升級,深圳還能做些什麼?
    集思丨美好健康社區升級,深圳還能做些什麼?關於建設健康社區,國外許多城市的一些經驗和方法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如針對社區環境管理的問題,日本實施較為細緻的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在日本的小區裡,可燃垃圾、資源垃圾等通常分類放置,硬紙殼、報紙也會被拆解開整齊碼放,垃圾房內還有專門收集舊電池的盒子,飲料瓶的瓶體、瓶蓋要分開放置。
  • 人工智慧還能為人類做些什麼(一) ——AI助力抗「疫」
    這不是人工智慧技術第一次使用在防疫戰場上,除了學術文獻解讀,人工智慧在人群篩查和監控、電話防疫摸排、遠程宣傳、輔助醫學診斷、精準防疫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除了疫情篩查與診斷,人工智慧還能應用於疫情預測方面,能更好地了解與新型冠狀病毒相關的關鍵事件和位置,確定其來源並測算傳播速度。
  • 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能為抗擊新冠肺炎做些什麼?
    就在這場雲端峰會召開之前,Swami Sivasubramanian發表了題為《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能為抗擊新冠肺炎做些什麼?》的署名文章,其中詳細闡述了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技術如何在攻克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又是如何助力人類應對共同的挑戰,全文如下: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能為抗擊新冠肺炎做些什麼?
  • 在地球毀滅之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如果我們真的登上火星生活,我們能夠做些什麼?10月11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CNN網站發布文章稱:「為了翻開美國太空探索的新篇章,我們已經設立了一個清晰的目標:在本世紀30年代之前,把人類送上火星。」移民火星,這件在十點君小時候聽起來還是匪夷所思的事,即將成為我們這代人需要面對的現實。十點君今天要為大家推薦的這本書,就是我們了解未來火星移民和自己人性的最好的著作。是一本真正的火星移民生存必備指南。
  • 人工智慧還能為人類做些什麼(一)|AI助力抗「疫」
    這不是人工智慧技術第一次使用在防疫戰場上,除了學術文獻解讀,人工智慧在人群篩查和監控、電話防疫摸排、遠程宣傳、輔助醫學診斷、精準防疫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除了疫情篩查與診斷,人工智慧還能應用於疫情預測方面,能更好地了解與新型冠狀病毒相關的關鍵事件和位置,確定其來源並測算傳播速度。
  • 地球日,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絕望於對動物那時那刻的感同身受,氣憤於我們人類怎能對地球傷害到這種程度。今天,我不想講人類如何的傷害了地球,那些需要銘記,但更要引以為戒,當下我們急需要做的就是,我們如何去愛我們這個星球,使她免受在未來的日子裡免受更大的傷害。
  • 我們可以為地球做些什麼?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如何珍愛我們的藍色家園?我們能為地球做些什麼?其實,生活中的一些舉手之勞也許能讓我們為地球添抹綠。1.執行生活垃圾分類,開啟零浪費生活我們每天都會生產很多生活垃圾,無序的混堆不僅導致臭氣蔓延,填埋還會汙染土壤和地下水體。
  • 「地球一小時」我們能做些什麼
    戶外竟然悄悄發生改變有的小動物也按捺不住跑出來「遛彎」在人類活動減少的時間裡地球不斷通過自身調節能力讓環境變得越來越好天氣也逐漸轉好美國NASA公布的衛星圖顯示比如中國二氧化氮排放整體水平明顯下降剛好是地球一小時的日子我們除了
  • 北鬥衛星系統除了導航,還能做什麼?
    如今北鬥系統在許多領域大展身手,除了廣為人知的線路導航能力,我們一起看看北鬥還能做些什麼。如今北鬥系統在許多領域大展身手,除了廣為人知的線路導航能力,我們一起看看北鬥還能做些什麼。交通+北鬥 助推智能交通  在手機上打開「嵌入」北鬥的地圖、用車軟體、位置APP等,可實現對共享單車的亂停亂放、長途客運車輛疲勞駕駛、道路作業車輛超速越線的實時定位、預警警報、行為監管等違規違章危險行為的實時監測,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 地球一小時,除了關燈我們還能做什麼?
    地球一小時,除了關燈我們還能做什麼?,我們還能做些什麼?河北省朗誦協會石家莊市詩詞學會石家莊市網絡文化協會網絡文化研究分會聯合推出3月28日20時30分燕趙都市報快手號燕趙都市報官方微博同步直播同時,我們還可以隨手做公益
  • 探索人工智慧社會治理的中國方案
    但也應該看到,人工智慧在創造經濟發展新引擎、推動人類文明邁上新臺階的同時,模糊了虛擬與現實、數字和實體的界限,給人類社會的法律規範、道德倫理、公共治理等方面帶來了挑戰。人工智慧時代呼喚全新的治理理念和治理形式。當前人工智慧技術正深入發展,人工智慧應用場景不斷豐富,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正如火如荼推進。
  • 除了熄燈一小時 我們還能做什麼?
    在生活中我們還能為環保做些什麼?歡迎各位環保達人登錄海角社區(http://mnbbs.nhaidu.com/),把您生活中的環保小妙招告訴大家,讓更多的人加入到環保行動中來。
  • 易烊千璽:在死亡面前,除了恐懼還能做些什麼
    珍惜每一種異想天開珍惜每一次荒誕不經珍惜每一個現在珍惜每一種痛珍惜身邊每一份陪伴在死亡面前,作為一個普通人,除了恐懼還能做些什麼?易烊千璽主演的《送你一朵小紅花》,是《滾蛋吧,腫瘤君》《動物世界》的導演韓延拍的生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 假如時光倒流我還能做些什麼?
    孩童時分早已褪去,從我們呱呱落地成長到為人處世,真是轉眼間匆匆略過。回想起陳年舊事,總是讓人回味無窮。讓我想起了一首歌:如果時光倒流,我還能做什麼?姚若龍的假如。每每一聽到這我兩眼總會泛著淚花。再也回不去了。
  • 在與新型冠狀病毒的這場戰役中,人工智慧可以做些什麼呢?
    據中國國際電視臺報導,2月4日,工業與信息化部發布了一項倡議,呼籲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爆發的鬥爭中,充分發揮人工智慧的作用。而此時此刻,人工智慧及其相關產品和技術正在實驗室、醫院、交通樞紐和社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智能溫度測量隨著返城復工的開始,機場和火車站等交通樞紐已經成為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的關鍵。
  • 保護地球環境,我們能做些什麼?注意這些細節就能拯救地球環境
    就在這短短幾十年裡,我們的地球看起來也蒼老了許多,我們是時候反思自己都做了些什麼? 東非的蝗災 疫情全球的蔓延我們能做些什麼面對這些災難,我們似乎什麼也做不了,但是改變地球環境又是我們應該做的,而低碳生活又是我們每一個人力所能及的,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踐行低碳生活就是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1、如果方便,我們儘量騎單車或者擠公交出行,還能每天增加身體活動的時間,低碳出行,綠色環保。
  • 如果企業都用機器人工作,我們能做什麼?你最擔心什麼?
    越來越近了,伴隨著「機器換人」的消息被熱議,許多人工智慧的技術即將取代我們的手工。所以,你擔心嗎?是不是我們要集體失業了?我們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貌似一大堆的問題就要出現,當然,我們的飯碗真的會被機器搶嗎?我覺得即便如此,也不會有沒有那麼快吧。儘管許多高科技公司都研發智慧機器人,可是目前的情勢還是有待商榷。比如,許多朋友都遇到過機器人客服,基本都是重複那些設定的回覆,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