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導,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呼籲研究人員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分析約2.9萬篇學術論文,以更好地解讀有關新冠病毒的重要問題。這不是人工智慧技術第一次使用在防疫戰場上,除了學術文獻解讀,人工智慧在人群篩查和監控、電話防疫摸排、遠程宣傳、輔助醫學診斷、精準防疫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疫情初期,在交通樞紐、商業樓等人群密集地區進行實時篩查和監控,對於遏制新冠病毒傳播有重要作用。傳統的體溫測量方式效率低下,且存在交叉感染的風險,而基於AI技術研發而成的紅外體溫檢測系統,可以實現非接觸式快速監測大範圍人群的體溫,實時檢測單人通道中通行200人的體溫僅用1分鐘,大大提高了檢測和通行效率,降低了人群阻滯造成傳染的風險。
隨著防疫戰的不斷深入,各地在開展地毯式調研排摸、醫學跟蹤外呼等工作時,紛紛遭遇人力不足的困難,智能疫情機器人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目前,阿里巴巴達摩院的智能疫情機器人已經落地全國2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用於詢問人們近期的出行軌跡、密切接觸人群和醫療健康情況,該機器人支持每分鐘撥打3500個電話,效率遠超人力,已累計為40座城市撥打1100萬通防控摸排電話。
不僅如此,在各地持續防疫工作中,無人機也有發揮了重要作用。防疫宣傳、噴灑消毒、巡邏疏導、物資投遞是無人機在疫情防控中四大應用場景。一方面,無人機能搭載微型麥克風與噴灑裝置,實現遠程喊話與噴灑消殺。另一方面,無人機用於高風險區域的巡邏疏導與物資運送,能通過自主導航完成7*24小時不間斷式工作,為疫情防治貢獻力量。
另外,更高效化、更具實用性的輔助診療應用也湧現了出來。CT影像是新冠肺炎的重要診療決策依據,通過醫生手工勾畫病變區域的評估方法,耗時長、效率低。據統計,1個病例拍1次CT就會產生300~400張片子,醫生只靠肉眼閱片將耗費5-15分鐘左右,很多一線醫生處於高壓和疲勞狀態。而基於AI技術與CT醫學影像的「胸部CT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智能評價系統」,能夠實現病變區域的自動檢測,在2-3秒之內就能完成定量分析,篩查敏感性為97.3%,特異性為99.0%,通過AI輔助診斷的方式能快速、準確的識別出新冠肺炎患者,有效緩解一線醫護人員壓力。
除了疫情篩查與診斷,人工智慧還能應用於疫情預測方面,能更好地了解與新型冠狀病毒相關的關鍵事件和位置,確定其來源並測算傳播速度。例如百度地圖的遷徙大數據平臺,通過數據定向、分析等途徑確定了500萬武漢人員流出情況,為疫情的防控提供了精準的方向。並且,還對每日全國和各省市人口遷入遷出規模趨勢、城內出行強度等提供及時有效的數據,幫助各地有效進行疫情防控與復產復工的統籌管理。
可以看到,無論是精準實施疫情防控策略,還是緩解一線防疫人員人力壓力,亦或分析研判疫情發展態勢,都能看到人工智慧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正在發揮無可取代的作用。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人工智慧技術在疫情中的應用大多還是淺層的,並且疫情終究會過去,人工智慧的未來的落地場景,仍需要我們去思考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