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張照片就能判斷性取向!人工智慧這算侵犯個人隱私嗎?
人工智慧,簡稱AI,可以通過已有數據總結經驗,從而對未知事情做出把握判斷。現在的人工智慧,真的是越來越全能,別說什麼寫詩、畫畫、確診疾病了,據悉,通過一張照片,就能判斷出此人的性取向。這就意味著,不管是你是男性還是女性,只要一張照片,這個AI系統就能得出,你是否有同性傾向,據悉,準確率還挺高。究竟,人工智慧是怎麼做的呢?
-
長相決定性取向?通過一張照片,這套AI系統就能判斷你是不是同性戀
這一發現引起了性取向的生物學起源問題,面部識別技術的道德問題,以及這種軟體侵犯人們隱私或被濫用於反對LGBT目的的可能性。這一研究發表於《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並首次由《經濟學人》報導,該研究中測試的機器智能,則是基於男性和女性公開發布在美國某一約會網站的面部照片,樣本數量超過3.5萬張。
-
人臉識別都能判斷性取向了!
簡單而言,就是給AI看一張照片,AI就能判斷,照片上的人是不是同性戀。 這是從美國交友網絡上,選擇的35000照片驗證後得出的結論。 當隨機挑選1名男子的1張照片時,AI對其性取向判斷的準確率為81%;提供5張照片時,準確率達91%。對於女性照片而言,兩項測試準確率分別為71%、83%。 這貨是要逆天嗎?
-
人工智慧Gaydar(同志雷達)是偽科學還是災難?【壁虎科學 Ch.5】
我們甚至看到國內媒體也開始瘋轉「新人工智慧可以憑照片判斷性取向」加上「準確率超過」多少多少等驚人標題。或者會有投機倒把的APP和小程序出現,宣稱可以通過你的照片判斷你是直是彎。認真閱讀原研究就知道結論很明顯:僅基於這項研究,AI無法直接從照片判斷某人是不是同性戀者。讓我們先回顧一下去年的這一份語驚四座的研究吧。這份研究由Michal Kosinski和王一倫(音譯,Yilun Wang)撰寫。該論文指出:「鑑於單一的面部圖像,該軟體能夠在81%的案例中區分男性同性戀和異性戀,在71%的案例中可以正確地區分女性同性戀和異性戀。」
-
「照片脫敏」:新照片隱私技術能擊敗人臉識別AI算法
因此,當今對個人數字隱私威脅最大的不是不懷好意的人,而是機器的大規模人臉識別和採集。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NUS)計算機學院院長Mohan Kankanhalli教授領導的,該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技術,可以通過對照片進行人類肉眼幾乎難以察覺的細微變化來保護照片中的敏感信息,使選定的特徵無法被已知人工智慧人臉識別算法檢測到。
-
人工智慧同性戀雷達通過照片判斷你的性取向,靠譜嗎?
史丹福大學商學院教授米哈爾科新斯基 (Michal Kosinski) 2018年在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上發表一篇文章:如何用人工智慧人臉識別技術通過圖片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同性戀。
-
改變性取向技術 該不該用於人類(組圖)
這個動物實驗給我們一個提示:改變人類尤其是同性戀者性取向是否也能成為現實。實際上,在過去的100多年中,很多科學家曾試圖通過實驗改變同性戀動物和同性戀者的性取向。那麼改變公羊性取向的實驗究竟是如何進行的?同樣的方法能否應用於人身上,並且能夠成功改變同性戀人群的性取向呢?
-
人工智慧的燃料,誰在咀嚼我們的隱私?
到了現在,這個各大媒體吹噓的」人工智慧時代「,各大app吹噓的「智能」是怎麼來的?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的「人工智慧」需要「燃料」嗎?人工智慧需要什麼燃料?大部分人工智慧產品其實都需要「燃料」,除了電能、計算力等資源,人工智慧產品需要的最重要的「燃料」就是數據。沒有數據,大部分人工智慧產品就是一堆無用的代碼,無法進行工作。
-
為數據披上隱形「鬥篷」,如何收回部分數據隱私?
現在,人工智慧研究人員開始考慮技術如何解決這一現象帶來的問題。現在,諸如「 PrivacyNet」,「 AnonymousNet」和「Fawkes」之類的算法為逃避公共網絡的面部識別提供了一絲庇護。這些算法並不是保護網絡隱私的解決方案。
-
科大訊飛劉慶峰:隱私保護對人工智慧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AI應用正滲透到各行各業及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但人工智慧賦能人類,而不是替代人類。未來不是屬於AI,而是屬於掌握AI的人類。同時,他介紹了未來人工智慧發展的四大機遇以及科大訊飛下一步的發展重點,強調情感計算與隱私保護對人工智慧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
AI立法如何解決技術與隱私間的矛盾?
以各地健康碼收集不同數據為例,如何評判有無過度收集?怎樣面對「貼標籤」後造成的數據歧視問題?7月8日,在由季衛東教授主講,金耀輝教授對話的第148期文匯講堂《AI的權利和義務,人類說了算?》上,線上線下聽友踴躍提問,角度各異,量質齊具。本場講座由上海市法學會東方法學講堂和文匯講堂共同舉辦,以在線和在場同步的方式進行。此篇分享現場與線上的互動問答。
-
iPhone動態照片被指洩露隱私:微博保存可讀取拍攝地址
photo」 說到新iPhone,就要說到它的一個新特性「live photo」——一張活的照片,確切地說,這是一張長度為3秒、還包括聲音的「照片」。使用該功能後,你所拍攝的照片仿佛活了起來,因此受到不少年輕人的喜愛。 不過,近日一則有關iPhone「live photo」會洩露隱私的報導在網上被頻頻轉發。不少市民擔心,自己的個人信息可能會被洩露,也有人認為,這個功能對個人沒有什麼影響。 那麼,這個功能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如果擔心洩露隱私,又該怎麼處理?昨天,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
扎克伯格稱修復 Facebook 要花三年;如何對待隱私悖論;人工智慧能...
這是 TechBoard 的第七期,我們推薦了著名科技記者 Steven Levy 在 F8 大會前對扎克伯格的激烈採訪;經濟學家和科技觀察者 Frederic Filloux 對隱私悖論的理解;多功能團隊協作溝通應用 Slack 如何走在矽谷多元化的前列;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如何進入電影產業;《紐約客》對羅賓漢式的黑客們的報導以及 Textio 對十大知名科技公司招聘信息中提煉出的三個「關鍵詞」。
-
人臉識別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
那麼,人臉識別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在新京報記者的採訪中,多位專家告訴我們,有幾個問題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要了解某些機構濫用人臉識別有何法律風險,同時明確人臉信息採集的法律邊界究竟在哪,這樣就能在必要的時候採取法律的手段保護自己。怎麼辨別人臉識別技術有害?
-
iOS 14 多項隱私新功能:如何保護我們手機上的隱私?
蘋果公司近年來面對競爭,試圖將隱私作為區別於其他公司的一個關鍵因素。蘋果CEO蒂姆·庫克在去年也宣稱隱私是一項「基本人權」。智慧型手機在人們生活中越來越不可替代,手機裡幾乎涵蓋了所有關於個人的信息。
-
旅行者號宇宙航行中,傳回的最後一張照片,引發人類深思!
旅行者號宇宙航行中,傳回的最後一張照片,引發人類深思!《暗淡藍點》是卡爾薩根博士因為一張地球照片,而觸發的靈感所寫成的一本書,這張照片是航海者1號所拍攝的,整個照片的內容主要顯示了地球孤單的背景,它獨自懸浮在太陽系漆黑的夜幕當中,卡爾薩根更是憑藉著這本書聲名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