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智庫發布隱私報告:美國比中國更認同「用隱私換便利」

2021-01-08 觀察者網

3月20日,經濟學人智庫發布的隱私調研報告顯示:一些以前被普遍認可的看法其實是偏見。比如事實上,「用戶願意用數據隱私交換更好的服務」這一觀點得到更多美國公司高管的認同;又如中國公司對隱私重要性的認同其實超過了美國公司。

這份名為《商業透明度晴雨表》的報告由經濟學人智庫出品,報告調研了來自美國、歐洲、中國、東南亞的共250名公司高管,所在領域包括科技、金融服務和零售業,其中超過一半的公司年收入超過5億美元。

在全球範圍內,公眾對隱私的關注都越來越強烈。科技的發展能讓用戶更好的享受各種便利,而如何權衡好這樣的便利與個人信息保護,則是企業界和全社會需要共同探討的話題。

經濟學人智庫報告顯示:

1、中國比歐美更認同「數據隱私對企業治理的重要性」

幾乎所有的中國受訪者(98%)都認為,數據隱私是良好企業治理的最重要組成部分,這與中國企業不重視隱私的普遍觀念截然相反。這一比例遠高於美國、歐洲。

2、美國比中國更認同「用隱私換便利」

75%的美國受訪者認為「在本國,用戶願意用數據隱私交換更好的服務」,這個比例比中國高8%,比歐洲高20%。

3、隱私監管可能扼殺創新,美國人最擔心

2/3的美國受訪者認為目前的數據隱私監管趨勢會扼殺創新。近一半的中國和東南亞受訪者也有這個擔心。

4、隱私保護,大公司比小公司做得更好

62%的大公司(年營業額高於5億美元)在應對隱私監管方面的準備非常充分,而在小公司,僅48%的企業準備充分。專家指出這是因為中小企業資金有限、解決隱私問題的能力有限。

5、中國人的隱私保護意識增長比歐美還快

83%的受訪者(美國、歐洲、東南亞)認為他們對隱私保護法律的認識在過去三年有所提高;而對中國受訪者而言,這個數字是92%。

6、隱私保護的大頭在網絡安全

在統計受訪者加強隱私保護的主要原因是,排名第一的是解決網絡安全方面的擔憂。比滿足消費者需求和滿足監管要求還要高。

7、中國人比歐美人更信任信息放在政府和企業

在中國,企業及政府和用戶之間的互信程度可能比其他地區更高。上海艾衛迪文化傳播的AndrewBallen表示:中國能夠理解,在線上基本的信任在共享經濟中有多重要。

8、歐洲隱私保護最嚴厲,但企業態度消極

在應對監管的態度上,準備最充分的是美國,其次是中國和東南亞,歐洲準備最不充分,也最不願意嘗試新方法。

9、隱私和商業利益可以實現雙贏

加拿大瑞爾森大學隱私保護設計卓越中心Ann Cavoukian表示,如果從設計上就考慮隱私,你就能獲得互信關係。隱私和商業利益可以實現雙贏。

10、大家都覺得自己國家的隱私監管是最嚴格的

近六成(59%)的受訪者認為,其所在國家的數據隱私監管比其他國家更嚴格。

相關焦點

  • 經濟學人智庫:2019全球生活成本調查報告(附下載)
    報告下載:添加199IT官方微信【i199it】,回復關鍵詞【2019全球生活成本調查報告】即可!
  • 經濟學人智庫:中國將在2030年走進「中等收入」 | 旁觀日記11.3
    財新網/旁觀中國 實習記者 王自勵  今天的兩則日記都和一個東西有關:中國人的錢。經濟學人智庫最近發布的報告對中國人的收入增長做出了頗為樂觀的預測,認為中國有望在2030年進入中等收入行列,財經媒體CNBC詳細介紹了這份報告。
  • 交出你的隱私
    本文作者分析,電商為了更精準地理解消費者邏輯、瞄準有效消費者,會在購物過程中收集用戶隱私,將其用於營銷與市場開發,進而更有針對性地促成消費。 入侵隱私,是大數據的基因性格。我們在享受大數據服務所帶來的便利性時,必須思考如何應對其幕後的掌控者,以保護人的尊嚴與自由免受剝奪。文章原刊於2016年1月3日《東方早報·上海書評》,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發,供諸君思考。
  • 經濟學人智庫發布2017年全球最宜居城市報告
    編者按:2017年全球最宜居城市報告新鮮出爐,旨在評選出最適合居住的城市,天災人禍恐襲戰亂,有移民和留學想法的小夥伴可以參考。今天,研究和諮詢公司經濟學人智庫(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發布2017年全球最宜居城市報告(The Global Liveability Report 2017),澳大利亞墨爾本連續第七年成為最適合居住的城市。
  • 經濟學人智庫:2018年全球生活成本報告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發布了《2018年全球生活成本報告》,對比衣、食、行開支等三方面,新加坡連續第五年被評為全球物價最高的城市,香港則降至第四。
  • 李彥宏稱中國消費者願以隱私換便捷服務;iOS 11 二維碼掃描存漏洞...
    李彥宏稱中國消費者願以隱私換便捷服務雷鋒網報導,3月26日,在於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百度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演講結束後回答關於「隱私」與「數據投入」的問題時表示,「中國的消費者在隱私保護的前提下,很多時候是願意以一定的個人數據授權使用,去換取更加便捷的服務。」
  • 經濟學人智庫:購買力日益增強的亞洲女性消費者推動電子商務發展
    調查結果通過以下報告發布:《崛起中的亞洲女性網購力量》(On the rise and online: Female consumers in Asia)。該報告由唯品會委託調研。  在被調查的八個市場中,41%的受訪女性稱她們與配偶共同掙錢養家,另有8%的女性稱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
  • 該關注隱私和技術風險了
    這些年的新聞中,有不法分子用3D列印製作的蠟像人頭騙過了支付平臺人臉識別系統,成功買到火車票;有搶劫者用被害人身份證和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支付App強行修改支付密碼,取走大筆錢財。近日,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牽頭成立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查報告2020》,其中提到,9成受訪者稱「使用過人臉識別技術」;6成受訪者認為該技術「有濫用趨勢」;3成表示個人隱私或財產安全已因此遭受損失。
  • 陳根:隱私保護之痛下,隱私計算將成數據價值釋放突破口
    各種基於位置跟蹤、行為偏好記錄所產生的定向服務,為人們日常生活提供諸多便利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得引發了隱私關注。信息混淆技術是基於特定策略修改真實的原始數據,使攻擊者無法通過發布後的數據來獲取真實數據信息,進而實現隱私保護。
  • AI時代,如何平衡的用戶體驗和隱私矛盾
    但再換一個問題,詢問100個人是否會為了免費的巨無霸漢堡考慮提供DNA樣本,同樣也有可能有85個人給出肯定的回答」。隱私悖論是一個經常被討論的話題,但人們關於個性化和隱私的優先級之間有不一樣的關係。雖然大多數人總是表明自己十分重視自己的隱私,但他們卻很少採用保護措施避免自己的個人信息被洩露。
  • 經濟學人智庫:2016美國大選-無奈之選 (附下載)
    關閉 經濟學人智庫:2016美國大選-無奈之選 (附下載)   「兩名候選人都民望低迷,無論誰勝誰負,下一任美國總統上任後都會處於弱勢。面對一個充滿分歧的國會,要通過法案定會困難重重。」
  • 個人隱私被反覆「兜售」黑產膨脹下平臺該做點什麼
    尤其在京東618,也稱「網絡黑產狂歡節」來臨之際,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不給黑產留縫隙。後網際網路時代 隱私危機比金融危機更可怕智能改變生活,這句曾經的廣告語眼下已成現實。然而,萬事萬物皆有其兩面性。在科技的巨大便利面前,個人隱私正在加速貶值。
  • APP自動打開攝像頭麥克風問題頻發 網際網路時代如何保護隱私?
    來源:中國經營報APP不請自「開」,網際網路時代如何保護我們的隱私?戎麗娟近日,網際網路大佬周鴻禕的一席話引發網民的深深不安。周鴻禕的「吐槽」指向APP過度索權和用戶個人隱私洩露這個老話題。在網際網路剛剛興起之時,人們說:在網絡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個流傳廣泛的說法顯示出大眾對網際網路的新奇感和無限期盼。但是今天,更寫實的說法可能是:網際網路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 隱形之戰:個人隱私在大數據時代的窺視與死亡
    你可能會詫異,如此侵犯隱私權的app為什麼會堂而皇之出現,而同時,有的侵犯更普遍、更悄無聲息。它們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日常的網絡購物、搜索和定位裡。英國Channel 4與美國NetFlix公司出品的《黑鏡·第三季》(2016)構想了一個計算、排位個人評分的世界。分數決定了他們能夠過上怎樣的生活。
  • 美智庫發布:美歐跨大西洋合作路線圖
    近日,新美國國家安全中心(CNAS)發布了《應對中國崛起的跨大西洋路線圖》,提出對華政策不僅應遵循六項原則,而且要在技術、投資、貿易和國家治理等多個領域聯合跨大西洋夥伴展開與中國的競爭。 CNAS是美國國家安全政策核心智庫,是美國政府對外政策的主要參考來源之一。新美國安全中心在入選「美國頂級智庫」的97家美國智庫中排名第12。其創辦人之一的Kurt M.
  • 華為隱私安全的「道」與「術」
    人們在享受這些便利的同時,支付密碼、身份證信息、照片等個人信息,甚至使用習慣、輸入詞組、搜索記錄等數據,也成為被網際網路應用覬覦的「金礦」。作為無數用戶的消費終端提供者,怎樣保護好用戶的隱私安全,成為華為最關注的事情。
  • 除了便利還暴露隱私,你使用過嗎?
    在蘋果今年新發布的三款手機上受到了非常多人的歡迎,不僅功能非常的強大,它的價格也是貴出了新高,6.5英寸的iPhone XS max賣到了12499元。大家只是覺得蘋果的手機用起來非常的流暢,並且蘋果的功能是非常強大的,像今天小編給大家說的,這兩個功能可能會暴露你的隱私,你知道這兩個功能嗎?
  • 到處都是人臉識別,我們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後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社會認同度的提高,其廣泛應用於金融、司法、軍隊、公安、邊檢、政府、航天、電力、工廠、醫療及眾多企事業單位等領域。當警方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在張學友演唱會上逮捕嫌犯時,人人拍手稱快;當人臉識別可應用到進站檢票、app登陸、辦理各種業務等生活化的場景時,人們不由得感嘆其帶來的便利;此時,人臉識別這個大時代的又一產物顯然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 網絡隱私保護神器——代理IP
    網際網路的出現讓人們在工作、生活、學習各方面都獲取了諸多便利,人們利用網際網路高效整理信息,使用社交軟體線下交友,在網絡上學習新技能。網際網路作為新興技術,在提供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不少風險,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信息洩露。
  • 暴露隱私還是救人於「無形」?環境智能發展遇困境
    從論文中給出的數據可以看到,2018年約有7.4%的美國人需要醫護人員過夜陪護。同年,英國國家衛生服務局報告了1700萬入院病例,報告顯示醫護人員超負荷工作,人手不足,資源有限的問題已經相當嚴峻。據美國醫學會的統計,醫生職業生涯中大約35%—40%的時間用在病曆書寫及相關文案工作上。  「應對這一問題,環境麥克風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