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電 工信部3日在官網發布《關於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通報(2020年第六批)》。工信部近期組織第三方檢測機構對手機應用軟體進行檢查,督促存在問題的企業進行整改。截至目前,尚有60款APP未完成整改,上述APP應在12月10日前完成整改落實工作。逾期不整改的,工信部將依法依規組織開展相關處置工作。
這樣的新聞我們都聽過無數遍了,近些年315晚會,也會公布一些竊取用戶隱私軟體。其實大家都很好奇,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軟體會去竊取用戶隱私。要知道現在國家對於這方面的管控,也是相當嚴格的。那麼為什麼這麼多軟體,會鋌而走險。其中不乏一些官方和大公司的APP。其實不難理解,有句古話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去」,說白了都是金錢惹的禍。網際網路時代流量為王,有了流量就有了變現的資本。APP收集用戶信息可以獲取更精準的用戶,精準的用戶信息可以大大提高變現的轉化率。所以精準的用戶信息是非常值錢的。有了高額的利潤,就會有人鋌而走險。竊取用戶信息,這背後其實是一個巨大的灰色產業鏈。
其實竊取用戶信息,也是分為幾個級別的。第一就是電商的商品推送。你在電商平臺搜索某一商品申請你在談話間提及到某個商品,很快你打開軟體,就會有同類型的產品推送給你。都說這是大數據,其實更多的是軟體監聽到你的談話或者是搜索記錄。這一類現在在各大應用中,非常普遍有種約定俗成的感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法律所允許的範圍內,但是這其實就是監聽、竊取用戶隱私的行為。
第二就是收集並竊取用戶信息。相信大家也經常遇到過,有各種各樣的推銷電話,打過來。什麼保險、理財、貸款等。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人怎麼會有你的電話?他們為什麼會給你打電話?其實有可能就是某些APP,竊取了你的用戶信息。你的信息被軟體收集,根據收集到信息進行分類,之後打包賣給第三方。之後你就接到各類推銷電話了。
那麼我們要怎麼避免出現這種情況。首先我們要知道軟體要獲取隱私信息,是需要手機系統進行授權的。所以我們不要輕易給軟體進行授權,除了必要的授權外,其他的權限一律不要授權。
相信大家都遇到過這種情況,比如閱讀類軟體。它會讓你授權定位,通訊錄等信息。要知道這類軟體其實根本不會用到定位和通訊錄等信息。但是你一旦授權了,軟體就可以收集你的隱私信息,如通訊錄。甚至有些流氓軟體,你不開通他指定的功能,你連軟體都使用不了。像這類軟體,我們一定不能安裝,寧願不使用也不要安裝。否則隱私安全將無法得到保障。
另外我們可以在手機中主動關閉重要的權限,一般手機的設置路徑都是設置--應用管理--應用權限--應用--關閉權限。像通訊錄、錄音、定位等權限不要輕易授權。
對於網絡這一塊,國家的法律法規,現在在逐步完善。尤其是近些年,對於網絡安全和隱私等方面,加強了管理。但是更多的是我們自己要提高警惕,保護好我們自己。遇到事情,多思考,多方驗證。不要隨便走他人提供的渠道,一定要走官方渠道。這樣就可以有效的避免被騙。在軟體使用中,我們一定要慎重的選擇開啟應用的授權權限。
在這裡講一個我的親身案例,一個手機號碼打了過來,自稱是某大公司的客服。可以準確地說出我的姓名、學歷、學校等,並且說的事,我以前確實有做過。說是公司開闢快速處理渠道,提供了一個QQ號。說是讓我添加就可以處理。我本人是沒有相信的,因為我覺得大公司肯定是有他們自己的處理渠道。於是我撥打了客服電話核實,才沒有上當。但是肯定有不少人還是會上當的,畢竟他們可以準確地說出你身份信息和你做過的事。
大家有沒有類型的經歷或者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覺得有用的可以點讚、關注、分享、收藏,關注我獲取更多的小技巧,你的支持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