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技術隱私問題難解 23andMe無奈禁止APP調用用戶隱私數據

2021-01-11 前瞻網
基因技術隱私問題難解 23andMe無奈禁止APP調用用戶隱私數據
 黃琨 • 2018-08-24 17:08:22 來源:前瞻網 E2125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

為消費者提供DNA測試套件的著名基因技術公司23andMe宣布,外部應用程式開發人員將不能再訪問該公司的原始基因組數據。

自2012年23andMe宣布開放應用程式編程接口(API)以來,各種健康應用程式、減肥服務和量化自我測試程序的開發人員可以隨意調用其匿名數據集,該公司當時表示,這是為了讓「開發人員為23andMe社區構建廣泛的新應用程式和工具」。

但在本周四,23andMe給開發人員發了一封電子郵件,通知他們,相關API將在兩周內被禁用,未來應用程式只能使用公司生成的報告,而不能使用硬數據。「我們正在更新API程序,未來將引導應用程式使用我們提供的數據,」23andMe在郵件中說。

23andMe是美國最大的DNA測試製造商之一,其基因測序服務僅售199美元。至今為止,已有超過500萬人向其郵寄了唾液樣本,以或許他們的祖先信息和個體健康報告,比如他們是否更容易患乳腺癌。

該公司正致力於利用遺傳信息識別新藥,同時在遺傳學研究方面的學術研究人員合作。

一位知情人士說,有數十款正在開發的APP正調用這個API,而此事早在過去,就曾引起爭議。2015年,《連線》雜誌(Wired)報導了一個應用程式,調用該API,根據人們的個人特徵(如性別和祖先),對網站和應用程式進行針對性地屏蔽。現在,在訪問23andMe的豐富數據,以及為消費者提供服務方面,開發人員將受到更大的限制。

該公司表示:「今後,我們將只與開發人員合作,開發利用基於23andMe報告數據的應用程式,希望能提升客戶的整體體驗。我們正在通知現有的開發人員和所有受影響的客戶,幫他們對程序改變做好準備。」不同於應用開發人員,研究夥伴仍然可以獲得原始數據。

關於此舉是為了保留對其數據的控制權,還是出於對用戶隱私的擔憂的問題,23andMe並沒有解釋。不過,據2位知情人士透露,該公司幾年前曾計劃推出一個應用商店,但由於在審查第三方開發者時遇到了挑戰,項目無疾而終。近幾個月來,這家DNA檢測公司一直處於隱私風暴的中心,因為基因信息既先進又敏感。

今年早些時候,警方基於遺傳信息逮捕了一名數十年參與金州殺人案的嫌疑人。當時,調查人員使用一種名為GEDmatch的開源服務,尋找與犯罪現場DNA樣本相匹配的DNA樣本。該案件涉及到1974年至1986年間,加州12人死亡及至少50人被強姦的事。

目前,23andMe的客戶仍然可以選擇將自己的基因信息上傳到GEDmatch,並在網上或與某個特定的開發人員共享。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給數據加「噪音」,差分隱私如何保護用戶數據安全和隱私
    舉個簡單的例子,Netflix曾舉辦了一場根據公開數據推測用戶電影評分的比賽(Netflix Prize),公開數據中抹去了可識別用戶的信息,但一年後,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兩名研究員將公開數據與IMDb(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網站公開紀錄進行關聯,通過差分攻擊等手段識別出了匿名用戶的身份。三年後,Netflix最終因隱私原因宣布停止該比賽,並付出了九百萬美元的高額賠償金。
  • WiFi探針查個人隱私?第三方app才是元兇
    在上周五播出的3.15晚會上,央視報導了使用WiFi探針功能可以竊取用戶隱私的事件,引發了不少人的恐慌。其實,WiFi探針技術本無偷竊個人隱私的功能,手機裡亂裝的第三方app才是出賣用戶數據的元兇。第三方app洩露你的隱私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WiFi探針只能夠獲取用戶連接WiFi設備的MAC地址,並不能直接收集用戶的隱私數據,那麼我們的隱私是怎麼洩露的?答案是第三方app。尤其是安卓手機在安裝app時,會顯示獲取用戶手機的各種權限和各種數據。比如,獲取用戶的實時位置、電話權限、通信錄權限等。
  • 你的手機正在出賣你的隱私!QQ瀏覽器調用攝像頭
    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便利但同時也在嚴重洩漏隱私。信息安全如今已成為人們日益關心的話題,也是人們切身利益的所在。日前,有剛拿到vivo NEX的手機用戶通過微博發布視頻反映,在使用手機打開QQ瀏覽器的過程中,vivo NEX的前置攝像頭出現「自動升降」的動作,並擔心自己的隱私會被洩露。
  • 隱私計算:拿什麼保護我們的數據安全?
    編輯導讀:在網際網路數據泛濫的大背景下,如何網絡信息的安全性和保證用戶隱私數據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作者從數據隱私的重要性出發,介紹了一種保護數據不外洩,能實現數據分析和計算的隱私計算(Privacy Computing)技術,並對其展開了詳細說明,一起來看看~
  • 京東金融APP被曝侵犯隱私
    我認為有一種情況是首先 APP監聽截圖事件,當用戶在截圖時APP『智能』地認為用戶是有問題需要反饋的,所以它提前地做『準備』,然後發起請求了。」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得知,在眾多試圖復現這一問題的網友中,也並非全部都操作成功,也有一部分稱並沒有在視頻中說的文件目錄中找到提前保存的圖片。
  • 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要製藥了
    英國公共關係部長Catherine Afarian不願對23andMe的藥物拓展業務作出回應。她表示:「只有英國居民才有權利享受23andMe的健康分析服務,美國方面可能可以作出讓步,顧客只允許購買未經分析的原始基因數據。」美國:sorry, but...23andMe在美國可吃了閉門羹。
  • iPhone6/SE怎麼設置系統保護隱私 iPhone6/SE安全設置教程【詳解】
    所以有不少用戶選擇購買iPhoneSE作為自己的第一款蘋果手機。那麼第一次使用iPhoneSE的用戶該怎麼設置系統保護自己的隱私呢?Safari 自動填充、開啟『私人瀏覽』、定時銷毀信息、隱藏照片;  給你的 Apple ID 更多保護:開啟兩步驗證/雙重認證、使用 app 專用密碼;  結語:自己的隱私,需要自己的重視和保護。
  • 蘋果升級隱私保護:嚴防隔屏有耳 阻止廣告商跨站追蹤
    針對有些App不當收集用戶數據,侵犯用戶權益的做法,蘋果給出了自己進一步升級的解決方案,對App獲取用戶信息的權限控制進一步進行了加強,如對位置信息的獲取,對麥克風的調用等。同時,蘋果自己的軟體、應用,如Safari瀏覽器,語音助手Siri,信息、照片、地圖、錢包、Apple Pay、健康等應用也在隱私保護上更新了產品設計,強化隱私保護。
  • 什麼是大數據?大數據正在吃掉你的隱私?
    近幾年來,網際網路行業發展風起雲湧,而移動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物聯網以及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更促使我們快速進入了大數據時代。但你真的了解大數據嗎?什麼是大數據大數據。他是數據的集合,簡單來說就是體量巨大的數據。
  • 正保遠程教育:全力保護用戶隱私,打造安全的教育App
    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期,在線教育行業憑藉技術優勢,使受眾迅速擴大,實現了飛速發展。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前沿技術在給教育行業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用戶帶來了困擾。怎樣合理使用信息與維護個人隱私安全成為大眾關注的話題。近日,正保遠程教育信息安全負責人李晨在2020中國教育科技大會圓桌論壇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 隱形之戰:個人隱私在大數據時代的窺視與死亡
    目前「原諒寶」在一些app商店悄然上線,「一鍵脫衣」雖被迫下線,網上卻流傳著開源版本。這到底是兩款什麼樣的app?信息收集和挖掘技術已經遠遠超出政府的能力範圍,以致難以深思熟慮地通過一項兼顧商業和隱私保護的法律。正因為如此,商業公司不知道它不可以做什麼,而民眾也沒有得到保護。放眼全球,太多的民眾暴露個人身份信息於盜賊面前。如果我們不處理安全和隱私問題,這些難以置信的好處看起來就沒那麼顯著。實現這一點的最佳途徑是更好地了解並且取得適當的平衡。
  • Google再曝偷偷收集用戶隱私,安卓蘋果用戶全都中招
    剛剛,美聯社發布調查報導稱,Google旗下安卓會自動存儲用戶的位置數據。這家搜索巨頭、AI大廠,仍在偷偷記錄你的位置信息。即便你已經在隱私設置中,關閉了位置記錄。iPhone用戶別笑。不止安卓,只要你在iPhone中安裝使用了Google系應用或服務,結果也如出一轍。
  • 人工智慧的燃料,誰在咀嚼我們的隱私?
    與個人息息相關的: 個人屬性數據: 性別、年齡、學歷、收入、職業、興趣、地域等; 個人行為數據: app或網站中看過什麼,收藏過什麼,評論點讚過什麼,網絡上的社交關係等;與個人無直接相關性的: 訓練模型的標註數據:例如圖像或語音的標註等;那麼,什麼算隱私呢?
  • 嚴守用戶隱私!華為EMUI10通過歐洲隱私保護認證ePrivacySeal
    隨著全球範圍內對隱私保護的關注度日漸提升,GDPR發布前後,隱私保護認證已經成為數據處理過程中相關角色自查及提升隱私保護的重要手段之一。與美國的網絡隱私認證計劃不同,歐洲廣泛採用的第三方機構隱私保護認證,市場高度認可。ePrivacy公司就是被德國ULD(獨立數據保護中心)認可的個人數據保護法律和技術專家檢測機構。
  • AI時代,如何平衡的用戶體驗和隱私矛盾
    但是,這又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如何在定製個性化和隱私之間找到那個重要的平衡點。現在出現了一個論調,擁有太多客戶信息被認為是有問題的,尤其是在數據隱私受到爭議的時代,這尤為突出。比如在2018年Facebook爆發了隱私醜聞,當時該公司在英國的8700萬個用戶資料信息被洩露。
  • 逾三成移動應用抓取用戶隱私 智慧型手機安全堪憂
    3.15前夕,一則關乎手機用戶隱私權益的敏感數據引起各方高度關注,DCCI網際網路數據中心在今天舉行的一場小範圍研討中透露:66.9%的智慧型手機移動應用在抓取用戶隱私數據,而其中高達34.5%的移動應用有「隱私越軌」行為——性質過分的越界抓取,在與本身功能毫不相干的情況下,獲取智慧型手機用戶的簡訊記錄、通話記錄、通訊錄等敏感個人信息;這些抓取行為並非相關移動Apps為用戶提供的應用服務功能所必需
  • 陳根:隱私保護之痛下,隱私計算將成數據價值釋放突破口
    在參與這些在線服務的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數據讓人們不可避免地面臨隱私洩漏問題。密碼學技術是利用加密技術和陷門函數,使攻擊者在無法獲得密鑰情況下不能得到用戶隱私信息。為了保護雲計算中用戶的隱私信息,研究人員出了同態加密的概念,基於同態加密而構造了隱私保護的空間多邊形查詢方案。
  • 23andMe的悶聲發財記:原本愛理不理的研究團隊也開始跪求數據了
    只要花 199 美元,每個人都能進行基因分析,並收到一份屬於自己的基因報告。經過用戶同意後,用戶的基因將會被存儲到基因資料庫裡,供研究人員使用。23andMe 宣稱,大約有 80% 的用戶同意了上述行為。
  • 不僅讓mac「變磚」,還存在隱私安全問題?蘋果的回應來了
    近日,一位安全研究員傑弗裡·保羅(Jeffrey Paul)寫了一篇有關該問題的博客文章,他表示:macOS Big Sur存在一個潛在的大隱私問題,此問題正是導致Mac速度下降的原因。 保羅認為,macOS Big Sur會將用戶運行的每個程序的唯一標識符發送給蘋果公司,蘋果公司的伺服器不斷接收數據導致Mac的速度下降,但是,正如Paul解釋的那樣,該公司發送此數據的方式存在問題,因為這可能意味著Apple會收集(並可能與執法機構等第三方共享此信息)有關用戶在計算機上執行操作的大量信息。
  • 臉書讓用戶網上裸奔,基因檢測卻比這可怕萬分
    國際上的代表性事件是「臉書」(facebook)5000萬用戶個人數據的洩露,其CEO扎克伯格在9家主要英文媒體致歉,但事情至今餘波未盡,facebook市值兩周蒸發950億美元。在今天的信息社會中,App應用強勢收集用戶個人信息和隱私,實際上造成了人們在線上的裸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