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讓用戶網上裸奔,基因檢測卻比這可怕萬分

2021-01-19 冰川思想庫

基因檢測能讓個人暴露的信息包括,個人和親屬身份、親緣關係、遺傳信息、生理和疾病信息、個人特徵等。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張田勘

近日,個人隱私的洩露讓地球人都陷入了焦慮,並產生了不同程度的「隱私焦慮」。

國際上的代表性事件是「臉書」(facebook)5000萬用戶個人數據的洩露,其CEO扎克伯格在9家主要英文媒體致歉,但事情至今餘波未盡,facebook市值兩周蒸發950億美元。

在今天的信息社會中,App應用強勢收集用戶個人信息和隱私,實際上造成了人們在線上的裸奔。

▲扎克伯格在6份英國報紙和3份美國報紙上為Facebook用戶信息洩露和利用一事道歉

但是,相比於個人數據洩露,還有一個很大的個人隱私洩露並未讓人覺察,否則可能引發的焦慮更大,這便是個人基因組隱私的曝光。

1

無獨有偶,基因和資訊時代幾乎完全重疊。個人基因組才是每個人最大的隱私,並且也是一種海量的生物信息,更可以通過網絡和IT技術全部曝光。

今年3月,美國基因檢測公司23 and Me獲得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准,可以在沒有醫生處方的情況下,向消費者提供特定的癌症基因檢測產品。

不過,2015年11月FDA曾要求23 and Me停止其基於唾液的個人基因組服務直到得到授權。現在FDA的授權,意味著美國基因檢測行業監管進一步放寬。

基因檢測市場的商機實在是太大,利潤太豐厚,目前國內也有不少基因檢測公司在搶灘佔位,試圖佔領和瓜分基因檢測的商業市場和份額。

▲使用23andMe收集唾液過程

目前市場上的基因檢測產品費用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例如,「酒精代謝能力檢測」標價298元;「全面兒童DNA唾液基因檢測套餐」為69800元。相關預測表明,未來5年中國基因檢測市場在2020年有望突破300億元,更長遠的潛在市場超過千億。

基因檢測市場的繁榮意味著基因檢測不只是治療疾病的手段,而且擴到個人消費領域。然而,這樣的消費也意味著,個人不僅可能會破財,還會拱手奉送自己的隱私,其嚴重性當然不只是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而在於可能讓每個人在現實生活遭遇歧視和各種災難。

如果說個人數據的洩露讓人在網上裸奔,個人基因組的洩露就是讓人在現實中裸行。

2

相對於App搜集和使用個人信息,人們對自己隱私中的隱私——個人基因組的暴露,並因此而在現實中裸奔的危險還很難認知,甚至懵懂無知。

這表現在多個方面。

一是消費性的基因檢測很多是玩時尚玩酷,基本無用,等於是送錢和破財,有時還不及到廟裡燒柱香。

例如,宣稱可以測出繪畫跳舞體育等特長和天賦基因的檢測項目,並沒有充分的科學證據,並且即便某些基因確實與某種天賦有關,但決定一個人未來和成就的其實主要不是基因,而是一個人後天的學習、努力和實踐的程度。

二是個人提供基因樣本供檢測後,剩下的基因樣本如保存和處置,如果沒有相應的法律和規定,個人的基因隱私就有可能洩露,並造成傷害。

正如23 and Me的名稱一樣,每個人的細胞中的23對染色體是個體最全面完整的隱私,如果曝光,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無疑是全方位的裸露。

基因檢測能讓個人暴露的信息包括,個人和親屬身份、親緣關係、遺傳信息、生理和疾病信息、個人特徵等。

例如,個人和親屬信息包括,個人的住址、門牌號、駕照、社保號、配偶和子女、親屬的所有信息,而個人特徵既包括頭髮顏色、眼睛顏色等,也包括身高、體重、相貌、臉型、眼耳鼻嘴的性狀等。

最重要的讓人裸奔的信息是,致病基因的洩露,而且每個人可能都會陷入這樣的裸奔尷尬中。現實中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的基因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缺陷信息一旦暴露就可能在求職、投保、婚戀中受到歧視,甚至一個人有多少私生子也將不是秘密……

發生在廣東佛山的「基因歧視第一案」表明,基因歧視已經成為我國就業歧視中的一種新趨向。

2009年4月,三名考生參加佛山市公務員考試,順利通過筆試、面試,最後進入體檢環節,體檢結果表明三人攜帶有地中海貧血基因,據此被認定為體檢不合格,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

3

基因檢測分等級,如全基因組測序,可以獲得一個人的所有基因組信息;針對特定的性狀相關位點的基因檢測,如疾病易感基因檢測、個人特質基因檢測(天賦基因、運動、飲食等相關基因),遺傳病相關基因檢測等。

從基因檢測產品的不同來看,表面上是不可能都收集到個人的所有基因組信息,例如像幾十元幾百元的酒精代謝能力和肥胖檢測等只檢測很少的基因位點,收集不到多少基因數據。

然而,做檢測和提取基因樣本是兩回事,可以明確的是,只要做基因檢測都會提取一個人完整的細胞核DNA,即全部的基因組,至於用這些基因組來檢測什麼和怎麼檢測是另一回事。

因此,本質問題是,被提取的包含個人所有的基因組信息的生物樣本該如何處理,以及如何保存和處理基因檢測的結果。

這或許與個人數據的收集、處理相似,但更比個人數據的處理困難。

例如,剩餘DNA樣品是否需要銷毀,檢測公司是否有權使用剩餘的基因樣本,檢測公司是否有權向第三方提供受檢者檢測結果以及基因樣本,檢測公司是否有權將檢測結果應用於科學研究;檢測公司如果保存個人的基因樣本或提供給第三方,是否應匿名,除本人之外,第三者,包括公權力是否有權獲取個人的基因數據及基因檢測結果。

這些問題目前在中國基本上還無法律規定。在美國,這方面是由《2008年禁止基因信息歧視法》(即GINA法案)來保障。

這個法案對個人基因信息的收集、鑑定、保存、傳播、披露、利用等均有明文規定,予以保護和保密。個人有權保留其基因信息,有權要求不向第三者或外界披露。同時,基因信息權利使具有「差異性」的個體能獲得平等保護。

換句話說,個人的基因樣本如果被測序公司和醫療單位用於測序和疾病診治,個人都有權要求銷毀剩餘的基因樣本,並且不得讓第三方知道。

同時,即使測得基因有缺陷,也可以獲得平等保護,例如在美國即便查出某人有地中海貧血基因,也可以在GINA法案的保護下獲得公務員的職位。

4

除了法律的保護外,還有技術上的保護,即通過「基因組隱形」技術來保護個人。

美國史丹福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副教授吉爾貝吉拉諾Gill Bejerano團隊研發了一種新方法,這種新技術只允許研究人員對數據進行匯總分析,並只報告與疾病相關的發現。雖然每個人的基因組中可能有幾十種異常基因,但是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只能知道與研究相關的基因,並不知道其他無關基因。

這項技術可以保證基因提供者的97%或更多的個人基因信息隱私得到保護。

歐盟的基因隱私保護更是與個人數據結合起來。歐盟關於基因隱私保護的立法主要集中在1981年的《個人數據自動處理中的個人保護公約》、1995年的《個人數據處理和自動流動中的個人保護指令》、1997年的《歐洲人權和生物醫學公約》以及2000年的《基本權利憲章》。

歐盟將個人基因信息視為個人信息的一種,在歐盟成員國範圍內,對個人基因隱私的保護同樣可以援引《個人數據自動處理中的個人保護公約》和《個人數據處理和自動流動中的個人保護指令》中有關保護個人數據信息的規定。

基因檢測既需要法律,也需要技術來保護個人隱私。然而,遺憾的是,目前在中國的基因隱私保護根本就不設防,既缺法律,也缺技術,比現在個人下載App所讓渡的個人信息更多,更難以得到安全保障。

可以說,今天在中國,基本上人人都在裸奔,不是在線上,就是在線下!

相關焦點

  • 臉書用戶數據洩露事件的警示
    臉書用戶數據洩露事件的來龍去脈社交平臺臉書大量個人資料被英國資料分析機構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不當利用,藉以影響美國總統選舉,引起社會關注和憤怒。2013年,劍橋分析作為SCL集團的分支成立,主攻利用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的政治諮詢業務,核心是瞄準選舉過程。
  • Instagram模仿臉書推特 用戶不滿社交網站全雷同
    中國網3月18日訊 據英國《衛報》15日報導,著名社交軟體Instagram日前調整了新的個性化算法,內容上將優先引入與用戶興趣相關的照片,如用戶親人或朋友的信息,減少無關陌生人的相關推送,此舉被認為是模仿「臉書」(Facebook)和推特的又一舉措。
  • 外媒:臉書是如何處理共享用戶數據的?
    【手機中國新聞】近日,《紐約時報》曾透露,臉書為手機製造商提供了詳細的用戶數據,因此人們可以在不打開應用程式的情況下使用社交網絡的功能。臉書根據2011年FTC的同意法令與這些公司共享用戶信息,該法令要求社交網絡保護其共享數據的隱私和機密性。
  • 全球用戶今晨一度無法登入臉書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9月4日報導,社交媒體平臺臉書(Facebook)、Instagram及通訊程式WhatsApp,周二(4日)凌晨一度出現故障,用戶無法登入。有追蹤網站指出,全球各地都出現上述情況,當中以北美洲和歐洲用戶的影響最嚴重。故障在45分鐘後恢復正常,事故原因未明。 故障期間,一些用戶到Twitter分享問題。
  • WhatsApp要求用戶同意與臉書分享資料
    WhatsApp最近的服務條款的更改引發了一波隱私危機,這導致用戶成群結隊地湧向Signal和Telegram等競爭對手。據傳,WhatsApp要求用戶在2月8日之前同意它可以與母公司臉書(Facebook )分享用戶數據,否則用戶應自己刪除帳戶,但英國和歐洲境內用戶除外。
  • 臉書再遭控告!在韓擅用用戶信息被罰
    中新經緯客戶端11月25日電 據韓聯社25日消息,臉書因在韓擅自使用用戶信息被控告並罰款。  報導稱,25日,韓國總管個人信息保護政策的中央行政機構「個人信息保護委員會」以臉書擅自使用用戶信息為由對其處以67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978萬元)的罰款,並向偵查機關進行刑事控告。
  • 韓媒:臉書在韓擅自使用用戶信息被控告並被罰款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韓媒:臉書在韓擅自使用用戶信息被控告並被罰款【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韓聯社11月25日報導,韓國總管個人信息保護政策的中央行政機構「個人信息保護委員會」25日以臉書擅自使用用戶信息為由對其處以
  • 臉書黑材料:只要用戶增長,哪怕他是恐怖分子呢
    報導稱,這篇文章在此時被曝光尤其能引發人們共鳴,目前臉書正面臨網站用戶數據大量外洩事件,引發外界強烈關注。事實上,早在去年,臉書就曾了受到平臺濫用的指責,包括傳播假消息選舉幹預和煽動暴力。據悉,博斯沃思說話坦率、直言不諱,在撰寫備忘錄時他負責臉書的廣告策略,去年底接管了臉書的硬體部門,負責Building 8和臉書的虛擬實境基地Oculus 部門。
  • 臉書發生數據外洩後:美國用戶的使用情況是怎樣的?
    路透社和全球領先市場研究公司益普索(Ipsos)的聯合民調結果顯示,25%的臉書美國用戶在與英國劍橋分析公司有關的數據外洩醜聞後減少或者拒絕使用該社交網絡服務網站。據調查顯示,約一半(49%)的臉書美國用戶表示他們像以前一樣繼續使用這一社交網絡服務網站,而2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比以前更加頻繁地使用臉書。
  • 拒絕被審查 數以百萬計用戶不再使用臉書和推特
    ,使得用戶不斷離開其社交網絡平臺。與此同時,其他公司社交網絡的受眾已經有著數百萬用戶增長量。 雖然臉書老總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否認他們存在審查,但是用戶已經注意到臉書經常給川普總統打上政治偏見的標籤。 目前,數以百萬計的用戶轉至到了社交網絡平臺Parler和Rumble。
  • 臉書公司坦白:即使關閉定位服務 仍在追蹤用戶位置
    這封長達8頁的信回應了兩位議員在11月19日對這家科技巨頭提出的質疑,要求這家公司提供「關於位置信息的隱私措施」的相關信息。此前在9月9日,Facebook發布公告,宣布了「對設備的定位設置的更新」。「位置數據是用戶可能與公司分享的最敏感的個人信息之一,」議員們在信中指出。
  • 擅自使用用戶信息 臉書在韓國被罰67億韓元
    本文轉自【央視財經】;據韓聯社報導,韓國負責個人信息保護政策的中央行政機構「個人信息保護委員會」25日以臉書擅自使用用戶信息為由,對其處以67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978萬元)的罰款,並進行刑事控告。這是韓國個人信息保護委員會今年8月成立以來開出的首張罰單,也是第一次指控海外公司的違規行為。委員會表示,經調查確認臉書從2012年5月至2018年6月,未經用戶同意向其他單位提供個人信息,包括學歷和經歷、出生地、親屬、結婚信息及個人愛好等,韓國國內1800萬臉書用戶中至少有330萬人的信息被擅自使用。臉書方面就上述處罰表示遺憾,稱公司積極配合所有調查,將對委員會處罰決定進行研討。
  • 網友氣憤:為什麼「屠殺直播」可以上臉書推特!?
    疑似槍手(直播視頻截圖)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5日報導說,有臉書用戶今天在該平臺發起視頻直播,內容疑似為紐西蘭克萊斯特徹奇市槍擊事件。事件發生後,臉書(Facebook)紐西蘭發言人米婭·加利克稱,該網站已刪除相關視頻。CNN援引加利克的話說,「直播開始後不久,紐西蘭警方向我們通報了臉書上的這一視頻。我們立即刪除了槍手的臉書和Instagram帳號,以及相關視頻」。CNN稱,這段視頻的真實性並未得到證實,但視頻中似乎顯示一名持槍歹徒走進清真寺並開火。
  • 臉書COO桑德伯格:臉書讓許多人重新認識了世界丨 大佬說
    8月9日,臉書營運長桑德伯格接受彭博社的採訪。在採訪中,她談到了臉書群組功能的作用、臉書公司員工的責任感以及女性在企業中的地位等等。桑德伯格說,臉書在連接世界上肩負著巨大的責任。而扎克伯格擁有的經驗能幫助他們創造產品、建立社區。桑德伯格還強調了臉書群組功能的重要性。她認為群組對人們在網上交流很有幫助。
  • 兩男子當街裸奔引路人尖叫被拘留:男人瘋起來,真的沒別人什麼事
    都說耍酒瘋的人很可怕,真的什麼事情都能做得出來。所謂「酒品即人品」,一個人喝酒後的表現怎麼樣,他其實內心暗藏的不為人知的一面就會一覽無餘。如果自己有耍酒瘋的危險,那麼可能喝酒就需要節制。有些人喝酒後,耍起酒瘋簡直非常可怕。有一直大喊大叫,有不停訴苦大哭的,還有砸東西的,還有不停飆髒話罵人,這些都是非常不好的現象,而其中,有一種情況,是非常影響市容的,就是「脫光」「裸奔」。如果情況嚴重甚至是違法會被抓。近日,在江蘇,就有兩名男子,在非常寒冷的天氣,居然還在大街上「一絲不掛地裸奔」,引來了很多路人圍觀和尖叫,兩人「裸奔」場面一度失控。
  • 基因檢測亂象叢生隱私「裸奔」 行業混沌誰來監管
    子孫後代信息都可能被公開,基因隱私告急!  基因檢測正逐漸廣為人知,一些嗅覺靈敏的公司也不失時機地推出利用基因檢測預測疾病的商業化服務。在我們面前,一邊是精準醫學打開的未來醫療世界大門,一邊是海量數據帶來的隱私安全「黑洞」。關注基因信息安全,正是為了基因檢測和精準醫學更好地發展。
  • 臉書子公司隱私條款惹爭議,2500萬用戶連夜刪APP,跳槽其軟體
    其中包括了:WhatsApp的使用條款以及WhatsApp如何處理用戶數據企業如何使用臉書服務儲存、管理WhatsApp數據與臉書其他產品的合作。新條款的主要內容在於,用戶必須在2月8日前允許,WhatsApp的母公司臉書訪問大部分的用戶數據。否則將不能再登陸該軟體。新條款引發了很大的爭議!2014年,臉書收購了WhatsApp,並承諾不會共享任何數據。
  • 臉書、IG、WhatsApp登錄中斷,臉書稱非網絡攻擊?
    分布在全球的臉書(Facebook)用戶都有報告在臉書上登錄和發布都遇到問題,IG(Instagram)和WhatsApp也未能倖免, 臉書沒有給出中斷的理由,並提供了極少的信息,僅承認臉書意識到某些領域的服務有所下降。
  • 36氪首發| WeGene獲B輪融資,消費級基因檢測用戶超十萬
    1月29日,個人基因組公司WeGene宣布完成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貝殼天使基金,成濰新生命基金,華大基因集團及其旗下的創投基金奇蹟之光,卓佳成長創投基金等共同參投。WeGene是一家主要面向消費者個人提供基因檢測的公司,進而根據基因數據完成祖源分析、健康管理、精準營養和運動等數據分析與解讀服務。對此,36氪已有多次報導。
  • 做完23andMe的基因檢測再來一場「尋根之旅」
    不妨讓你的基因來做決定。這是Airbnb和美國知名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推出的新玩法,讓用戶可以根據基因檢測結果來一場尋根之旅。基因檢測是這幾年相當流行的事物。消費者只需花幾百元,並通過一個基因試劑盒採集唾液或血液並寄回基因檢測公司,即可獲得一份包含患病風險、祖源分析等信息的檢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