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評論員 張京徽
上個月,一名男子「戴著頭盔看房」的短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字幕顯示,為保護個人信息,只能戴著頭盔去看房。短短幾天時間多地出手了:天津、南京、杭州紛紛出臺政策,禁止非法採集人臉信息、禁止強制進行人臉識別。(12月3日紅星新聞)
個人信息洩露防不勝防,早已成為社會痼疾,「戴頭盔看房」的視頻觸到了購房者和廣大網友的痛點。在此必須要為天津、南京和杭州這三個城市點讚,他們的迅速反應,有力地保護了當地消費者的權益,尤其是天津。12月1日,《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表決通過,並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採集自然人信息的,應當經本人同意並約定用途,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值得注意的是,10月被提請審議的《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規定:物業服務人不得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設施設備。資料顯示,除杭州市修訂草案外,安徽省、蘭州市、北京市等地的《物業管理條例》,也就業主個人信息保護進行了明文規定。但這些條例中沒有明確提到指紋、人臉數據等生物信息,也沒有涉及強制收集問題。如果修訂草案通過,《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將成為國內首部對小區人臉識別作出規範的正式立法。
也就是說,很多地方其實已經有了相關的條例,但並未涉及指紋和人臉識別等領域。其中原因很好理解:手機上的指紋解鎖就是這幾年的事情,人臉識別大範圍應用的時間更短,這項技術是在這兩年才成熟起來。很顯然,在一日千裡的科技進步面前,相關法規有些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
站在科技的層面,呼籲加快相關法規的制定和修訂,已成為有關部門必須要去重視的聲音。
而站在保護隱私的層面,天津出臺的這個社會信用條例,其意義就更重大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收到各種五花八門的推銷簡訊和電話,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為網絡詐騙提供了土壤,且越來越精準。而導致這種信息「共享」情況發生的原因,往往只是因為我們某天在某個公司的調查表上留下了個人資料。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在銀行存的定期到期的前一天,精準地收到了各種理財產品的推銷電話,讓他頗有種個人資產在大庭廣眾之下「裸奔」的感覺。
這是個共享經濟盛行的時代,充電寶可以共享、自行車可以共享……但個人信息除非自願,絕對不能共享。戴著頭盔去看房,或許能保護我們的臉,但更多的個人信息和隱私,卻沒法戴上現實的頭盔,正在網絡上處於「裸奔」的狀態。希望天津出臺的這個條例,能夠讓天津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力度領跑全國,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地方,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出臺專門的法規和條例,這樣才會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來源:春城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