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智能時代 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極...

2020-12-05 快科技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手機是我們個人信息的載體,承載了很多我們比較隱私的數據,一旦這些數據被不法分子盜取,後果將不堪設想,很多小夥伴以為,將手機中存儲的信息,照片等數據刪除之後,手機內的信息就不會被洩露。

但是這樣真的能徹底刪除手機裡的信息內容嗎?我們一起往下看就一目了然了!

手機裡刪除的內容真的可以被恢復嗎?

普通的手動刪除或者恢復出廠設置,其實並不能徹底抹除手機裡的數據內容,我們在操作刪除時,手機系統僅僅是執行了一個「假刪除」的動作,將你操作刪除的這部分數據暫時打上了「已刪除」的標籤,系統就會默認你這部分數據已經被刪除,但其實「緩存區」還未真正將這部分數據徹底刪除,只是將數據移動到了「可覆蓋」區域。

如果數據一直未被覆蓋,通過專業的恢復技術,就可以將這部分輕鬆恢復出來。

那麼有哪些情況是需要給手機內的數據做徹底刪除的呢?以下幾種情景下,一定不能只做普通的刪除或恢復出廠設置,必須確保數據已被覆蓋才行。

情景一:舊手機轉賣:如果不徹底刪除數據,很容易洩露你手機內的個人信息

現在手機更新換代很快,我們購買了新手機後,舊手機可能會轉售或者轉贈他人使用,但是舊手機內有很多我們的個人隱私信息。以下幾種數據必須要徹底刪除:

1.照片視頻:個人的照片或視頻被不法分子恢復後,有可能會被用於詐騙。

2.簡訊、通訊錄信息:我們手機裡面的簡訊和通訊錄聯繫人就是我們的社會關係,如果一旦被人恢復,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3.微信聊天記錄:現在使用最多的通訊軟體就是微信,裡面存儲著我們大量的隱私信息,如果不徹底刪除,我們將再無秘密可言,只能淪為一個「透明人」,從而被不法分子加以利用。

不管是以上哪一種情況,我們必須將手機內的隱私數據都徹底刪除,才能放心出手。

情景二:手機內存不足:緩存區數據越來越多,不徹底刪除,手機只會越來越卡

手機使用時間長了,就會出現越來越卡的情況,不論我們是普通刪除也好,還是恢復出廠設置也好,都無法讓手機運行速度加快,這就有可能是因為,我們緩存區堆積的數據越來越多,但是我們又無法將其準確覆蓋掉,這時候可能就需要清理一下緩存區的數據了。

那麼我們該如何徹底刪除手機上的隱私信息?如何清理緩存區的數據呢?由於手機內的數據類型比較多,小編就不一一說明了,這裡我們以微信聊天記錄為例來給大家說明,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步:打開微信,點擊【我】--點擊【設置】--點擊【通用】--點擊【存儲空間】--先點擊【清理】,清理完成後,再點擊【管理】,勾選所有的聊天對框框,點擊刪除即可。

第二步:打開手機【設置】--點擊【通用】--點擊【iPhone存儲空間】--找到【微信】APP點擊進入。點擊【刪除應用】或者【卸載應用】即可。

第三步:在手機中下載存儲一些無關緊要的大型文件,將手機的存儲空間佔滿,然後再將這些文件刪除掉,這樣做是為了覆蓋之前刪除的那些比較重要的個人隱私數據。

操作完以上三步之後,我們的微信聊天記錄已經可以被刪除很大一部分了,但是有的小夥伴還是不放心,擔心自己的隱私信息會被洩露,從而被不法分子盜取,那我們可以試試專業的刪除軟體來做一個隱私保護。

第一步:蘋果手機打開App Store,安卓手機打開應用寶,在裡面搜索【恢復大師】,下載【恢復大師】APP。

第二步:打開運行APP,進入首頁,可以看到【隱私保護】這個選項下面有很多類別,我們想保護哪部分數據,就選擇哪個類目,如果是想要保護自己的微信聊天記錄不被盜取,我們選擇【聊天記錄】這個選項即可。

第三步:預約成功後,會有專業工程師一對一指導,提供在線技術諮詢。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使用以上幾個方法便可有效的防止自己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恢復,其實隱私保護的本質就是刪除終端設備數據,確保自己的個人信息不會被第三方軟體恢復,不會被不法分子利用,如果自己操作不了的,可以用正規的刪除軟體來給手機做一個全面的隱私保護。

相關焦點

  • 成都確診女孩信息洩露背後:公眾知情權和個人隱私保護如何調和?
    有個別聲音認為,在疫情的形勢下,公眾轉發新冠患者隱私信息是出於安全考慮,也有不少聲音認為轉發信息不應該涉及個人私生活。為何今年以來,個人信息洩露事件時有發生?疫情防控之下,安全和隱私是否無法調和?有無相應的制度設計可以既保護個人隱私信息,防止出現網絡暴力,又可以及時披露疫情情況,滿足公眾知情權?
  • 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我們的瀏覽記錄和網購記錄,都被各網絡系統捕捉、記錄和統計下來,然後藉此向我們推薦各種資訊和廣告。其實,這種行為涉嫌侵犯隱私權。希望法律和相關部門,能管一管。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個人隱私?作者:卡爾赫林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數據如何保護?
  • 為了個人隱私安全,請看管好你的手機
    在現今的大數據時代,電子產品、智能設備無處不在,智慧型手機人手一部,人人都是自媒體都能拍照上傳,個個都有麥克風都能發出自己的聲音,話語權的泛濫,明裡暗裡不知道哪兒就有盯著你的一雙雙眼睛。現在信息傳播速度有多快?舉個簡單的例子:一位同事在上下班路上汽車發生剮蹭,剛給保險公司打完電話。家裡的電話就打過來了,問他:你車跟別人撞了?他說:你咋知道的?
  • 個人信息又遭洩露了?學會保護自己隱私!看看這8條……
    朋友圈「曬」孩子、畢業找工作海投簡歷、考試報名列印資料......師生家長們,你們知道嗎,這些都可能導致個人信息在網絡平臺洩露。近日,由中宣部、中央網信辦、教育部等部門聯合舉辦的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開展,「網絡安全」再次成為大家熱議話題。
  • 防止個人信息洩露收貨地址只寫小區名即可
    原標題:防止個人信息洩露收貨地址只寫小區名即可   「雙十一」下單買的東西才陸續收完,馬上「雙十二」又開始了。
  • 你的個人信息已洩露,學會這幾步保護自己的隱私
    是的,個人隱私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人在意和關注,對隱私也有了保護意識,甚至手機上的app系統顯示要獲取位置都會第一時間選擇拒絕。但如今的網際網路就猶如空氣一樣存在,如何在網際網路上保持絕對的隱秘成為了一個大難題。究竟一名生活在2019年的正常人是否可以消失在網際網路上呢?
  • 又是圓通,40萬個人信息遭洩露!你的姓名和電話能賣多少錢?「信息...
    日前,市民王先生前往一快遞代收點取快遞時被告知,代收點已推出新規:為防止偷竊和誤拿,所有前來取件的人必須拍照存檔,才可取走快遞。回到住處,王先生按照公安部門提醒,撕下寫有自己姓名、地址、電話號碼的運單並撕碎,但他知道這樣也解決不了問題:「就算我做好自我保護,但快遞企業有我的信息,信息洩露環節很多。」
  • 科技大佬們帳戶頻頻被黑,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到底難在哪裡?
    接二連三的黑客事件讓人心慌,引發了全球對信息安全和用戶隱私保護的熱議:一眾科技大佬們尚且頻頻中招,而身為普通用戶的我們又將何去何從?身處網際網路時代,信息和數據共享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一方面,企業和機構通過收集大量用戶的信息和數據,來提高個性化服務的質量和優化用戶體驗。另一方面,企業如何保護和利用海量的用戶數據和信息,也成為了大家必須重視的問題。
  • 智能汽車信息安全上升到國家信息公共安全的提案(並非危言聳聽)
    智能汽車目前在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的技術上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車內車外的攝像頭和探頭的增多,和車主手機的綁定,也讓智能汽車收集數據更加全面。手機上使用的APP也能和智能汽車上的軟體關聯,手機遠程能夠開鎖啟動、開窗、開門、開後備箱、開空調、設置導航、顯示車輛目前電量和胎壓等狀況,並且京東和蔚來汽車的合作讓快遞都能直達車的後備箱了,一旦現在的自動駕駛完全成熟,讓遠程遙控駕駛汽車不再遙遠。
  • 用戶信息安全無小事,EMUI11隱私安全再發力
    隨著我們將越來越多的個人信息放到了手機上,手機信息安全就顯得尤為重要,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會洩露我們的隱私。比如家人好友發來重要信息,卻在公共場合被別人偷窺;經常在社交網站上曬照片,結果自己的日常行動軌跡都被陌生人掌握;隨手搜索商品,就被大數據精準投放廣告纏上等等。
  • 曠視科技協力加強信息隱私保護 助力《個人信息安全規範》推廣
    【天極網IT新聞頻道】日前,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在北京召開了國家標準GB T 35273-2020《信息安全技術 個人信息安全規範》(以下簡稱「《個人信息安全規範》」)試點工作啟動會,將選擇音視頻處理、廣告分發、生物識別、金融、健康醫療、房屋租售、天氣服務等多種領域內的App、SDK、雲計算、小程序、可穿戴設備等多種形態作為試點對象
  • 生物特徵信息採集愈發普遍,該如何保護你的隱私
    生物特徵信息關乎身體、生理和行為特徵,隱私性更強。生物特徵信息與個人行為強相關,容易洩露個人行為、位置行蹤等信息。如人臉信息被採集後,一旦被不當使用,行走在有攝像頭的區域,攝像頭可以隨時捕捉和識別到你,你根本就無所遁形,個人隱私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生物特徵信息的識別體系還不完善,被冒用的風險依然存在。
  • 如何打好個人信息保護的「中國牌」
    大牆之下,牆內的用戶與牆外的企業產生了認知差、信息差,也產生了利益鏈,企業肆意爬取、分析用戶信息、數據,鍛造更智能、更高效的算法、模型,看似反哺了用戶服務,卻也造就了「萬物皆可爬,萬物皆可利」行業氣象。眼下,廣大用戶已不再安於據守牆內,他們對於重塑網際網路信息管理、用戶個人隱私保護的需求愈發強烈,形勢也日益緊迫。
  • 如何保護自己手機的隱私需要關閉什麼功能
    信息共享時代,大家都手機不離手,我們的信息開始以信息化的樣式儲存。個人隱私洩露,成了很多人擔心的問題,那麼怎樣保證我們的個人隱私不被洩露呢?下面就來簡單的教大家3個方法,設置一下自己的手機,更好地保護你的隱私。
  • 到處都是人臉識別,我們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在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時,是不是我們在潛意識裡已經默認選擇用個人隱私作為交換。而隨著現代社會對網絡依賴程度的逐漸加深,我們的個人信息是不是還會遭到更嚴重的威脅?大數據時代下,我們又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不受侵犯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 逾三成移動應用抓取用戶隱私 智慧型手機安全堪憂
    3.15前夕,一則關乎手機用戶隱私權益的敏感數據引起各方高度關注,DCCI網際網路數據中心在今天舉行的一場小範圍研討中透露:66.9%的智慧型手機移動應用在抓取用戶隱私數據,而其中高達34.5%的移動應用有「隱私越軌」行為——性質過分的越界抓取,在與本身功能毫不相干的情況下,獲取智慧型手機用戶的簡訊記錄、通話記錄、通訊錄等敏感個人信息;這些抓取行為並非相關移動Apps為用戶提供的應用服務功能所必需
  • EMUI11升級開啟中,創新科技保護隱私安全
    升級EMUI 11後的老機型用戶除了可以享受到隱私空間、AI信息保護、應用鎖、密碼保險箱、文件保密櫃等多重安全功能外,還可以對備忘錄進行隱私加密保護。隱私數據可「隱藏」,分享隱私保護幫你大忙拍照,已然是手機用戶非常看重和使用頻次極高的功能,可能是捕捉與家人的歡聚時光,也可能是記錄寶寶成長的每一個關鍵時刻,很多生活中的快樂都通過照片被用戶記錄和分享出去。但要知道的是每一張照片都與大家的個人隱私息息相關,極容易被不法分子通過大數據比對而利用。
  • 保護隱私小技巧:學會這4個方法,儘量防止隱私洩露!
    進入21世紀,手機成了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們的隱私,好像變得不如以前那麼神秘了,到底是什麼讓我們的隱私變得不再像隱私了呢?面對公開化的問題,使用手機時,我們應該注意這幾點,才能在最大的程度上防止隱私洩露。
  • 蘋果維修服務站iPhoneX手機上的6個功能防止隱私洩露
    我們不能沒有手機溝通,工作,娛樂,旅行,吃飯等,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必需品。然而,隨著手機功能的不斷增加,手機的隱私和安全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如何防止隱瞞?私人信息如何被竊取?及時關閉Wi-Fi功能。不要連接到未知網絡:許多人已經養成了在Wi-Fi網絡環境下使用手機的習慣。
  • 民法典規定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
    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第六章名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本章總結我國既有立法經驗(如《網絡安全法》)和學界通說確立了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規則。我國立法機關也正在起草個人信息保護法,未來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將與民法典之中的規則配合起來,全面保護個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