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在網絡看到有網友調侃道「我等下順著這條網線去找你」,這個猶如吹牛般的玩笑話,卻被一次次實現,而且就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在各種社交平臺軟體上,有一部分的人不管是分享豪車別墅還是旅遊照片,都會把定位給帶上,仿佛只有帶上定位才會顯示自己發的內容的真實性。而又一部分人卻每天想方設法想在網際網路上隱藏起來。
是的,個人隱私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人在意和關注,對隱私也有了保護意識,甚至手機上的app系統顯示要獲取位置都會第一時間選擇拒絕。但如今的網際網路就猶如空氣一樣存在,如何在網際網路上保持絕對的隱秘成為了一個大難題。究竟一名生活在2019年的正常人是否可以消失在網際網路上呢?
相信很多朋友已經對「人肉搜索」非常熟悉了,這個詞的具體解析就是指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調查出人的真實身份。這個人肉搜索的力量有多可怕?還記得前不久廣州發生的女司機連環撞飛13個路人的車禍嗎?車禍發生不到半個小時,肇事女司機的所有信息都被人肉了出來,就連受傷的其中一個路人因為涉嫌碰瓷,個人信息也被爆了出來。
我們圍觀了這麼多的人肉案例,有沒有想過自己是否也有被人肉的一天呢?究竟在網上我們能搜索到多少自己的信息呢?有一個網友做了這樣的實驗,看看是否可以在網上找到自己。
說到搜索我們首先能想到的就是百度,這個網友在百度上輸入了自己的名字,出現了很多信息,在第一頁上出現了很多同名人的信息,包括房地產大亨、某市某單位的員工、大學教授等等,但翻到第二頁的時候,這位網友在第一條信息上看到了自己的ifanr主頁。沒想到洩露自己個人信息的竟然是ifanr,這讓該名網友表示很驚訝。
隨後這名網友還分別用了搜狗、谷歌、360等搜尋引擎進行搜索,結果顯示雖然有大量同名的人,但在這一堆信息中總會出現一條自己的真實信息。那麼面對自己被洩露的個人信息,應該如何補救才能保護自己呢?
如果你不想自己的信息出現在搜索結果上,可以將你的意見反饋給搜尋引擎,要求他們刪除這類搜索結果條目,比如說百度可以通過頁面底部的「給百度提建議」進行反饋。而預防社交帳號洩露的方法就是不同的帳號取不一樣的網名,設置不一樣的密碼,選擇不一樣的頭像,降低信息的統一性,畢竟如今圖片識別的技術也越來越先進了。
其實要讓自己的信息在網絡上完全隱藏起來,要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可以說網際網路上將我們的衣食住行已經安排得明明白白了,點外賣要註冊帳號,寄快遞要註冊帳號,就連買菜也要綁定自己的銀行卡,這些操作無時無刻在暴露著我們的個人信息,如果說真正要從網際網路上消失,那最終可能會和整個時代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