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媒報導,Twitter CEO的個人帳戶被黑,始作俑者正是此前攻陷了Facebook CEO和Google CEO的Twitter 帳號的黑客組織OurMine,該黑客組織還高調地發推宣稱「我們在測試你的帳戶安全」。巧合的是,7月13日,恰好是中國首例電腦黑客發生的日子。接二連三的黑客事件讓人心慌,引發了全球對信息安全和用戶隱私保護的熱議:一眾科技大佬們尚且頻頻中招,而身為普通用戶的我們又將何去何從?
身處網際網路時代,信息和數據共享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一方面,企業和機構通過收集大量用戶的信息和數據,來提高個性化服務的質量和優化用戶體驗。另一方面,企業如何保護和利用海量的用戶數據和信息,也成為了大家必須重視的問題。
數據隱私:所有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早在2007年,小布希領導下的美國政府就開始實施一項代號為「稜鏡」的電子監聽計劃。打著國家安全的名義將竊取網絡信息數據這一行為合理化,其程度之深、範圍之廣都可謂空前。自此,數據與信息安全成為眾多國家和跨國企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蘋果、谷歌、三星等都曾為了保護用戶隱私而與政府分庭抗禮。
從用戶個人角度而言,無論是當我們掏出手機連接免費Wi-Fi;或是打開各個客戶端進行行動支付,這些已然成為習慣的行為都前所未有地讓我們的個人信息面臨洩露的風險。層出不窮的電話和網絡詐騙案件就可以印證,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已經十分緊迫。
數據的意義:比你更了解你
馬雲曾經說過:「今天阿里巴巴公司本質上是一家數據公司,我們做淘寶的目的不是為了賣貨,而是獲得所有零售的數據和製造業的數據;我們做阿里小微金服的目的,是建立信用體系;我們做物流不是為了送包裹,而是這些數據合在一起,我們對一個人的了解遠遠超過你,你是不了解你的。電腦會比你更了解你,這些東西是大家需要記住的。」
目前在網際網路的使用中,不管是每一個網絡用戶終端還是各個媒體網站,大量的數據都會產生並保存在位於雲端的資料庫內。而當數據越來越多地累積時,它就變成了一種新的資產,一種可以不斷循環再生的海量的資產。尤其對於網際網路企業,數據則更成為其最大的價值。利用大數據這一資源,再藉由雲計算這一手段,無論是精準定位潛在客戶,投放廣告,直接提高營收能力;抑或是智能分析用戶偏好,「猜其所想」,提升用戶體驗,間接促進企業發展,大數據與其智能化都成為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
可以說,網際網路+更是大數據+。未來將構築於雲端,而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未來。大數據和智能化,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如何把「劍」化成「繞指柔」
1. 企業堅守自身責任,結合技術保護用戶數據安全
國際上來看,幾大業內巨頭正不斷加大在網絡安全領域的投入。如Microsoft收購以色列網絡安全公司Secure Islands;Facebook開源旗下Capture the Flag平臺,向程式設計師推廣網絡安全知識等等。
技術方面,第三方服務機構如英國網絡安全公司Darktrace將人工智慧運用在信息安全保護系統的構建上。它就像一套「免疫系統」,可以部署在公司網絡中,監聽網絡異常。一旦網絡內部出現異常,Darktrace就會發出提醒,引起IT人員阻截攻擊;而且如果有必要,Darktrace還會自動觸發保護行為,減緩攻擊行為。此外,利用自身學習技術,Darktrace還會對應不同攻擊行為產生「抗體」,不斷增強自身防禦能力。
而在國內,自2005年成立安全部的阿里巴巴集團,則利用大數據不斷構建起一套強大的風險防禦體系,其打造應用層安全交易生態的成果如阿里錢盾、阿里雲盾、YunOS智能系統體現了其全面的防護能力。阿里巴巴集團直接投資的在線教育平臺vipabc則通過其矽谷研發的專利技術,將用戶的所有信息數據加密,從技術源頭上保證了用戶帳戶安全。
2.政府宏觀調節,把控數據流向及其應用途徑
對外來看,早在去年於烏鎮舉行的網際網路大會上,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就通過提出「網際網路主權」這一概念,推動網際網路向國家區域網方向發展,試圖以此抗擊美國在網際網路事務上的越權行為;今年6月25日,中俄聯合聲明的發表則再一次地將信息網絡空間發展問題提上日程。
對內,十三五規劃中將大數據戰略納入其中,強調企業應把握雲計算、大數據、網絡安全三大方向龍頭。而通過統一立法來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則指日可待。
此外,用戶自身也要提高自我防範意識,通過對個人信息有效地加密,從源頭上主動出擊,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科技大佬們的帳戶被黑,或許對於普通群眾來說是一件好事。伴隨著每次黑客們發起的「帳戶安全測試」,都是對於數據和隱私保護的一次技術和意識上的大升級。既然,數據資訊時代的大勢不可逆,那就更加理性和科學地對待它吧。
來源:網際網路學習觀察家elearninggcj
網際網路學習觀察家
ID:elearningg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