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網盜賣金融信息 銀行帳戶安全面臨新挑戰

2020-11-22 東方財富網

摘要

【暗網盜賣金融信息 銀行帳戶安全面臨新挑戰】近日,涉及國內多家銀行的數百萬條客戶數據資料在暗網被標價兜售的消息廣為流傳。儘管涉事的各家銀行在進行數據比對核查之後,均否認了被兜售數據資料包的真實性,但是牽涉面甚廣的龐大金融數據,尤其是銀行用戶涉敏信息的安全性如何保障,仍持續在行業引發關注、研討。(證券時報)

  近日,涉及國內多家銀行的數百萬條客戶數據資料在暗網被標價兜售的消息廣為流傳。儘管涉事的各家銀行在進行數據比對核查之後,均否認了被兜售數據資料包的真實性,但是牽涉面甚廣的龐大金融數據,尤其是銀行用戶涉敏信息的安全性如何保障,仍持續在行業引發關注、研討。

  截至2019年底,我國開立銀行帳戶113.52億戶,全國人均擁有銀行帳戶數達8.09戶。這些帳戶安全誰來守護?尤其是,伴隨銀行線下業務線上化、與流量方邊界日益拓寬等新變化,也給銀行數據安全管理帶來新挑戰。

  用戶資料遭白菜價甩賣?

  銀行:與真實數據不符

  涉及國內多家銀行的數百萬條客戶數據資料在暗網被標價兜售,連日來引發行業廣泛關注。4月15日,一位金融安全技術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證實在暗網確有看到該條盜賣信息。

  從數據安全人士此前發布的相關截圖來看,被售賣信息裡包含了大規模的金融機構客戶數據,其中涉及上海銀行80.3155萬條、浦發銀行10萬條、招商銀行上海分行6.3萬條、中國農業銀行90萬條、興業銀行46萬條。洩露的資料既有儲蓄帳戶,也有信用卡帳戶及私行理財帳戶,含客戶姓名、客戶類型、性別、年齡、手機號碼、開戶帳號、住址郵編、存款數據等信息。

  「46萬條銀行信用卡客戶數據標價不到100美元,90萬條數據標價只賣3999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8萬元),簡直是『白菜價』。如果是真實數據,這麼龐大的數據量實際售價至少10倍以上。」一位大數據行業風控總監向記者評價,儘管截圖顯示的樣例數據非常詳盡,但這麼大的數據量價格卻低得離譜,盜賣數據是不是真的?可信度或許要打個問號。

  為了核實上述情況,證券時報記者也第一時間聯繫了涉事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態度相對一致:經過核查比對,與真實數據信息不符;不排除不法分子將不明來源數據冠以金融機構名義兜售,以牟取非法利益。

  上海銀行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進行了詳細比對,發現其所謂客戶信息中並無我行銀行帳戶信息,且與我行真實客戶信息的關鍵要素並不匹配。可認定該販賣信息非我行洩露數據,不排除系不法分子為牟取不當利益偽造、拼湊、出售所謂銀行的客戶信息。」

  113.5億銀行帳戶

  誰在守護安全?

  百萬條被兜售的數據資料包儘管真實性被駁,但龐大的金融數據尤其是銀行用戶涉敏信息的安全性如何保障?這已足夠引起行業及監管的重視。

  央行統計顯示,我國銀行帳戶數量穩步增長,截至2019年末,全國共開立銀行帳戶113.52億戶、同比增長12.07%。其中,全國開立單位銀行帳戶6836.87萬戶、同比增長11.73%;個人銀行帳戶112.84億戶、同比增長12.07%;全國人均擁有銀行帳戶數達8.09戶。

  「銀行業信息科技風控要求較高,需要符合國內外風控管理要求,包括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管理指引、巴薩爾協議、塞班斯法案等。」騰訊安全數據安全團隊負責人彭思翔告訴記者。

  杭州某大型技術公司金融事業部總經理曾負責過銀行物聯網解決方案,涉及數據服務採集業務,他向記者舉例,「設備採集的信息一般會保存在當地銀行機構,在信息保存、傳輸安全性方面,一方面銀行本身設有專網,內網、外網隔開,還有硬體設施方面的防火牆設置防護;另一方面,各家銀行內部有各個層級對安全認證的嚴格覆核管理。」

  「銀行的IT系統不具備大規模向外洩露數據的可能性。」某股份行風險管理部門總監向記者分析,「按銀保監會的相關規定,銀行業IT系統基本分為生產域、測試域、網際網路域等,三個域之間的數據傳輸受到嚴格限制。只有在生產域才能看到數據的全貌,測試域只有用於測試的數據,有數據量和脫敏的相關要求,網際網路域基本沒有客戶信息。從技術上、系統上看,大規模數據外洩講不通。」

  流量經濟安全新挑戰:

  洩密在前端

  從近期發布的國有六大行年報來看,其中有4家2019年科技投入總金額突破百億元,最高的建設銀行投入176.33億元。截至2019年末,工商銀行金融科技人員規模多達3.48萬名、全員佔比高達7.82%,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金融科技人員佔比分別為2.75%、4.05%、2.58%、1.58%。

  銀行加大科技投入、科技人員擴容規模空前。然而,銀行數據涉密各個環節,儘管被最高等級的風險防護,仍難有萬全之說。

  首先是不同金融機構之間、金融機構內部之間的安全能力有差異。「大中型的金融機構風險等級高,但是一些分支機構風險能力就較弱,可能帳戶密碼保護不嚴密。一些地下灰黑產業,就會有組織、有目的性地去攻擊,抓住一些系統平臺存在的漏洞。」周君楨介紹。

  「銀行的風控水平並不是一碗水端平,」上述股份行智能風控中心總監直言,「有的銀行風控水平高、有的銀行風控水平低,實力強的銀行所有的模型都是行內專業人員建模;但是部分地方如偏遠地區的銀行等,缺乏高端數據專業人才,只能通過外包方式去建模型。甚至部分不具備技術能力的銀行直接拿過來就用一些第三方公司流量數據,這些數據包括身份認證三要素和部分行為特徵,但是往往這類數據可能在使用前已經可能被洩密了。」

  「洩密環節出在前端」——在數位金融機構風控資深從業人士看來,這是伴隨著近幾年銀行線下業務線上化,在風險防控上更應該引起行業注意的一個新變化。

  在彭思翔看來,銀行數據洩露可能發生的場景,除了信息科技運行領域訪問控制策略不當,開發、測試和維護領域三個環節未分離或分離後數據未脫敏,以及信息安全領域系統漏洞之外,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發生在「外包管理領域」,「特別是對外包研發、測試的管理不當。生產環境暴露、資料庫過度授權,都會引起數據洩露。」

  「因為行業業務屬性不同,銀行的IT系統和網際網路公司之間,往往有代際差異。」前述股份行智能風控中心總監向記者舉例,「比如面對一個網際網路流量平臺採用流量分發模型,100萬客戶分發給數十家不同的銀行,與之相應的,銀行與之對接的是流量準入模型;很天然地,這兩個模型之間是對抗關係,準入模型希望準入更多,而分發模型希望篩掉更多。在現實情況中,相比網際網路公司,銀行IT系統靈活度、可使用工具、覆蓋的行為數據數等,都處於相對劣勢。」

  「今後銀行數據

  風控管理必將趨嚴」

  「為促進金融行業健康發展與風險控制,監管層已經通過發布監管指引並將數據治理與監管評級掛鈎的方式,來提高銀行業對數據治理工作的重視,不管有沒有出現這次事件,銀行今後在數據風控管理上必將是趨嚴的。」數位銀行業內人士均認為,儘管這次盜賣數據真實性存疑,但它後續仍然會對業務層面產生影響。

  2018年5月,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治理指引》,旨在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數據治理。去年12月,金融業移動金融APP備案首批試點開啟,首批23家試點備案名單中就有16家銀行,含5家國有大行、5家股份行、3家城商行、2家農商行、1家農信聯社,涉及提升安全防護、加強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提高風險監測能力、健全投訴處理機制、強化行業自律等五個方面,並劃定了涉及個人金融信息採集、使用、留存等方面四大紅線。

  事實上,銀行數據管理趨嚴背後,是國家層面對個人信息數據管理工作的系統性出擊。去年下半年,工信部等數次公開點名批評百餘款應用軟體及其運營企業,涉及未經用戶同意超範圍及非必要使用個人信息等違規情形。

  記者注意到,去年5月到8月,監管部門密集出臺了關於數據安全管理辦法、APP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等多項徵求意見稿及草案。這也和上述數位銀行業人士的判斷契合,當前央行對銀行數據治理指引已經非常詳盡,未來的變化更多出現在相關立法層面。

  「在數據確權、數據治理上,中國有著絕對的優勢,將是一個世界性的數據資產大國。」京東數科數位技術中心數據資產部總經理張旭認為,數據資產是銀行的核心資產,是政府安保數據之外最值得信賴的數據,今後數據向前發展必然面臨著確權,以及海量數據在手之後如何通過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做深度挖掘、開發應用的問題。

  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薛洪言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從大環境的導向來看,為業內普遍認同的是,監管層仍然鼓勵在合規前提下推動金融機構數據高質量發展,比如與各類政務數據互聯互通,建立跨區域的數據融合應用等。」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

(責任編輯:DF407)

相關焦點

  • 中國首起暗網涉黃案告破!揭露:70%金融信息被售,誰在買誰在賣
    無錫警方介紹,涉暗網平臺犯罪目前仍然是全球各國警方面臨的難題,此前僅有美國破獲的 " 絲綢之路 "、德國破獲的 " 華爾街市場 " 等少數直接打擊暗網平臺的成功案例。該案不僅有效打擊了利用暗網實施違法活動的囂張氣焰,同時也為全國公安機關在偵辦打擊暗網案件中提供新的思路。什麼是暗網?
  • 百萬條國內金融客戶信息在「暗網」叫賣?涉事機構回應:數據系不法...
    上海銀行回復界面新聞稱,經該行對所謂「上海銀行客戶信息」進行了詳細比對,發現其所謂客戶信息中並無該行銀行帳戶信息,且與該行真實客戶信息關鍵要素並不匹配。可認定該販賣信息非該行洩露數據,不排除系不法分子為牟取不當利益偽造、拼湊、出售所謂銀行的客戶信息。
  • 瑞士銀行不再為客戶保密 帳戶信息不向公眾開放
    根據這一宣言,全球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瑞士或將定期每年自動向40多個籤約國政府傳遞瑞士銀行客戶的金融信息,這些信息包括銀行帳戶餘額、利息、股息和其他金融收入等。  但同時經合組織和相關專家都向南都強調,這一宣言並不具有法律強制力,因此目前瑞士銀行並不需要立即開始傳遞客戶信息。宣言最終能夠正式實施還需要籤署國對國內相關法律進行修改,因此最早也要到2017年才生效。
  • 神秘交易浮出水面:龐大金融信息誰賣出、誰買入
    在國內,2018年初有國內某連鎖酒店傳出涉及5億條顧客隱私數據在暗網販賣;今年3月,國內某APP發生信息洩露,在暗網上被以「5.38億用戶綁定手機號數據,其中1.72億有帳號基本信息」的名義進行售賣。「暗網可以簡單理解為網際網路的一個地址,有一定技術手段都可以訪問。最大特性是匿名平臺,很難追溯,匿名傳輸,匿名貨幣交易。」
  • 未來中國金融監管面臨挑戰
    央行提出了針對性的金融貨幣政策的三個方向: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據此可以認為,未來金融系統將面臨全面的系統性監管的加強,整體的金融監管邊界和內容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明確。安邦諮詢(ANBOUND)的研究人員同時注意到,未來金融政策和貨幣政策還將面臨幾個方面的挑戰,這些問題和困難將在未來一段時間變得更加嚴峻。
  • 中資銀行遇境外強監管挑戰,工行以開放銀行標準應對歐盟PSD2
    Open banking 圖片來源:中國電子銀行網近年來,國際監管形勢趨嚴,中資銀行成為被海外機構監管關注的重點,滿境外屬地監管的高要求給中資銀行境外分支機構帶來巨大的挑戰。歐盟地區監管機構發布的PSD2監管法令要求轄區內所有提供網上支付服務的銀行必須於2019年9月向第三方免費開放帳戶、交易和支付服務。在強監管的國際形勢下,境外信息系統建設如果不能滿足PSD2監管要求,歐盟地區的中資銀行將面臨合規風險。中國工商銀行業務研發中心結合自身優勢,快速響應PSD2監管要求,開展了業務研發一體化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央行數字人民幣的商業啟示: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或將重塑
    當然,數字人民幣的推出既蘊含諸多商業機遇,也將讓部分行業領域面臨挑戰。  給消費者帶來的變化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數字人民幣可能將在支付(交易及流通媒介)以及未來可能在投資(存儲購買力和財富)兩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以新核心系統驅動,構建數字金融「生態市場」
    11月24日,中信銀行信用卡StarCard新核心系統一周年沙龍在深圳舉行,11家機構在會上聯合啟動「生態市場」,宣布正式開啟無界開放的數字金融新業態。穆銀芳介紹, 2019年10月26日,中信銀行信用卡StarCard新核心系統正式實現成功投產上線。StarCard新核心系統在智能風控層面也展現出不俗的表現。新系統通過構建「一站式」需求分析服務,強化集中管理,整合後端獨立認證模塊,實現統一用戶登錄、優化用戶權限管理、批量管理功能、日誌留痕管理及個人信息管理,形成了用戶深度管理機制,保障持卡人信息安全。
  • 頂象:《網上銀行系統信息安全通用規範》中驗證碼的重要性
    >2020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布JR/T 0068-2020《網上銀行系統信息安全通用規範》。《規範》涉及網上銀行系統的技術、管理和業務運作三個方面,將作為網上銀行系統安全建設、內部信息安全檢查和合規性審計的依據。
  • 盤點2020: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銀行這樣挺進金融科技
    近日,貴州銀行新一代信息系統日前成功投產,實現全量業務上雲,自主可控,鍛造出數位化轉型的新引擎。 D、大數據:數據治理正當時,銀行大數據應用或迎春天 2020年前後的這些年裡,大數據在銀行業,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典型應用了。
  • 新加坡打造全球數字金融中心,中資數字銀行跨國戰略布局的關鍵機遇
    新加坡是世界上預期壽命最高、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忽視老年群體將成為未來該國數字銀行發展的重大問題。2. 服務進一步普及面臨諸多障礙一是轉換傾向。根據普華永道的調查,在開設數字銀行帳戶後,有99%的新加坡銀行客戶仍將保留其現有銀行帳戶,其中67%將把現有帳戶作為主要帳戶。二是信任問題。
  • 數位化觀察之三十四:把握數字奇點 賦能銀行轉型——訪神州信息...
    在這樣一個數字奇點上,企業在數位化轉型的過程中,將面臨著面向XaaS的企業IT基礎設施重構、基於數據和知識圖譜的企業核心競爭力重塑,以及面向場景的業務和技術深度融合與創新三個重大的機遇和挑戰。」郭為道出其對技術創新驅動數字經濟的理解。神州信息的戰略布局亦與之緊密相隨。
  • 叫賣華住開房信息,暗網為何如此囂張?
    導語:有賣家在暗網的一個中文交易論壇打包出售華住旗下酒店的住客信息。 前兩天,有賣家在暗網的一個中文交易論壇發帖稱,打包出售華住旗下酒店的住客信息,包括華住官網註冊資料、酒店入住登記的身份信息及酒店開房記錄,住客姓名、手機號、郵箱、身份證號、登錄帳號密碼等,共約5億條數據。其中有1.3億人的身份證信息和2.4億條開房記錄。
  • N26:最具價值的手機移動銀行 - 專注金融科技與創新 未央網
    通過利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力量,N26正在創建數字智能化的移動銀行新體驗,通過現代透明的銀行方式更好地順應了客戶的金融需求,創新的技術設計顛覆了傳統零售銀行,改變了銀行業的未來。N26是21世紀新型數字銀行的代表,擁有完整的歐洲銀行執照,並於去年登陸美國市場,目前已累計獲得超過7億美元融資,估值高達35億美元,是目前歐洲最具價值的挑戰者銀行。
  • 多家銀行出手清理「睡眠帳戶」
    本文轉自【北京日報】;本報訊(記者 潘福達)近期,包括建設銀行、郵儲銀行、中信銀行等多家銀行紛紛發布公告,將對異常帳戶進行清理,一些長期沒有交易且沒有資金的「睡眠帳戶」以及同一客戶名下的超量帳戶,都將被銀行註銷。
  • 多家銀行出手清理「睡眠帳戶」 快看看你的錢包
    建設銀行稱,將在2021年1月21日至2021年2月28日,對長期不使用的個人銀行帳戶進行銷戶清理,範圍包括:截至2020年10月31日,連續三年以上(含三年)未發生存現、取現、轉帳等主動交易,帳戶餘額為0,且無信用卡約定還款、個人貸款還款等籤約關係的借記卡、準貸記卡、活期存摺帳戶。金融社保卡、公積金卡、軍人保障卡等個人銀行帳戶不納入本次銷戶清理範圍。
  • 從格萊珉銀行到金融消費者保護,亞洲國家普惠金融五個典型案例
    印度政府於2014年8月推出了「國家普惠金融計劃」,旨在印度全國範圍內實現每戶至少一個基本銀行帳戶、金融知識普及、信貸可獲取、加入保險和年金便利等目標。同時確保每一位有意願且符合條件的成年人能夠獲得所需的基本金融服務,包括基本的儲蓄銀行存款帳戶、信貸、微型人壽和非人壽保險產品、養老產品和合適的投資產品。
  • 邢會強:大數據時代個人金融信息的保護與利用
    美國在1961年的Peterson案中確認了銀行對金融隱私權的保護是基於銀行與客戶之間契約的默示條款。而英美法中銀行對於金融隱私權的保護範圍也一向較為寬泛。在1924年的Tournier案中,法官指出銀行對客戶隱私權的保護範圍不限於客戶的帳戶本身,還包括銀行因其與客戶關係的存在而獲得的任何信息。
  • 強化新常態下的網絡安全與欺詐檢測——訪SWIFT中國區總裁黃美倫
    因此,有一些經驗老道的不法分子可能會重新投資犯罪活動,比如在暗網進行毒品、槍枝等交易。近年來,加密貨幣頗受不法分子青睞。他們最後會將加密貨幣轉換為有形資產。SWIFT與BAE Systems之所以發布該報告,是因為我們發現儘管當前網絡攻擊日益猖獗,但對攻擊後兌現階段的研究仍然缺乏,我們希望通過該報告幫助金融農業更好地完善信息共享和合規流程以實現更好的防禦。
  • 《中國金融》|數據基礎設施支撐金融科技創新
    金融科技生態百花齊放 我國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先後經歷了金融業務電子化、金融渠道網絡化階段,目前已進入金融科技階段,信息技術逐步由支撐業務發展轉變為引領業務創新,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已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