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有賣家在暗網的一個中文交易論壇打包出售華住旗下酒店的住客信息。
前兩天,有賣家在暗網的一個中文交易論壇發帖稱,打包出售華住旗下酒店的住客信息,包括華住官網註冊資料、酒店入住登記的身份信息及酒店開房記錄,住客姓名、手機號、郵箱、身份證號、登錄帳號密碼等,共約5億條數據。其中有1.3億人的身份證信息和2.4億條開房記錄。
全部信息打包價為8比特幣或520門羅幣,約合37萬元人民幣。交易帖末尾附有1萬條測試數據。
明碼標價,童叟無欺,這暗網賣家也稱得上業界「良心」了。
不過,這個暗網到底是個啥?背後的賣家到底是誰?明目張胆地叫賣違法信息,為何就是無法將之繩之以法?
我們先來看看維基百科上對於暗網的定義,暗網通常只能用特殊軟體、特殊授權、或對電腦做特殊設置才能連上的網絡,使用一般的瀏覽器和搜尋引擎找不到暗網的內容。暗網的伺服器地址和數據傳輸通常是匿名、匿蹤的。與此相對,一般常用的網際網路由於可追蹤其真實地理位置和通信進行人的身份被稱為「明網」或「表網」。
最初,在1995年,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NRL)為了保護船隻之間的通訊網絡安全、避免被敵軍跟蹤信號,啟動了一項旨在通過代理伺服器加密傳輸數據的技術開發,這個產品被命名為「洋蔥路由」(Onion Routing),Tor就是其簡稱。
後來,電子前哨基金會(EFF)接管了Tor的後續研發和支持,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護受到政府權力迫害的美國公民,提供辯護、聲援、監督等多種資助行為,這簡直就是無政府主義和反政府人士的樂園。
可怕的是,這一網絡最強大的之處在於,其通常使用非常規的網絡傳輸協議和埠,有些使用分布式網絡架構或層層轉傳來混淆來源,使得第三人難以知悉有網絡交流正在發生,就算知悉也難以追蹤通信參與者的真實位置和身份;再搭配全程加密傳輸,使得就算第三人攔截了通信也難以解析內容。
▲暗網中殺手的殺人價碼
因此,暗網的出現對三個領域的網絡活動帶來了福音:
第一,出於隱私考慮或者擔心受到迫害,尤其是躲避來自政府的網絡言論審查或者情報機構的窺探;
第二,進行犯罪活動,例如販賣毒品、武器、洗錢、暗殺;
第三,分享敏感(例如:維基解密,揭發政府或大企業內幕)或者盜版的文件。
據稱,阿拉伯之春、恐怖組織ISIS等的信息交流與發布都建立在暗網之上。
另一個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去年的章瑩穎失蹤案,當年4月,克裡斯滕森曾經上過一個名叫「綁架101」的網站,瀏覽了有關計劃綁架和誘拐的內容。因此,有不少聲音認為,章瑩穎的失蹤極有可能與暗網有關。
如果覺得暗網與普通大眾的生活有點遠,自己一輩子可能都不會接觸到,那就大錯特錯了。
在暗網上,有不少電子產品在出售,一部iPhone的價格往往是官方售價的4-6折,比在中國電商上找到的水貨價格更便宜。
正正經經的iPhone為何會出現在暗網上?
答案是這些人會通過非法渠道得到大量信用卡信息,但是這些錢無法取出來,他們的辦法就是用這些卡購物,然後再賣掉這些東西變現,而iPhone是最好的選擇。
而且,賣家還會很貼心地告訴你,iPhone不會直接郵寄到消費者手裡,而是會先郵寄到賣家手裡,再發貨給消費者,可以說非常安全了。
▲兜售假證件的網站
本次華住酒店住客信息的洩露,就很有可能引發這一操作的發生,各位,到時候自己信用卡莫名其妙被刷就不要那麼驚慌失措了……
那暗網上的違法活動如此猖獗,為何就不能徹底取締呢?
這個還真不能。無論是美國政府還是電子前哨基金會,如今都已經無力掌控Tor的發展,分布於全球的中繼節點,使得Tor徹底的去中心化,每年有著近5000萬人次下載Tor,連Tor的發明者都承認,自己「也無力摧毀Tor了」。
還有一點,我們必須知道,暗網技術本身並不違法,就如同比特幣一樣,這種不記名虛擬貨幣出現之後,暗網的交易活動變得更加簡單:一切交易都可以通過虛擬貨幣轉入匿名帳戶,而避免了從銀行系統轉帳後被警方跟蹤的風險。
甚至在暗網網站「絲綢之路」被端掉之後,還導致比特幣的價格在當日暴跌15%。
但比特幣又有什麼錯呢?
在老道看來,暗網就如同人性中的陰暗面,就算能夠徹底摧毀Tor,那其他正在開發的暗網技術我們又將如何面對呢?只要人性陰暗面還存在,暗網就有生存的土壤。
企業增加數據保護力度,或許能夠讓我們的信息更安全,但要完全杜絕還是要靠更多人最大限度的獨善其身和對法律的敬畏,如此,暗網的「暗」才會褪色。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艾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