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條國內金融客戶信息在「暗網」叫賣?涉事機構回應:數據系不法...

2020-12-06 界面新聞

記者|張曉雲

近日,一則百萬條客戶數據在暗網被販賣出售的消息引起市場高度關注,其中包含多家國內金融機構,由於涉及個人信息洩露,因此在社交圈引發熱議。

界面新聞記者查詢發現,消息的來源是一家境外公開黑客論壇Raidforums,有用戶暱稱為s868858和togoodforthisshit出售疑似來自國內數家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的公民數據。其中,用戶名為s868858的用戶發帖稱出售農業銀行數據,信息量超90萬行。用戶名為togoodforthisshit的用戶稱出售多家國內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的一百多萬條客戶信息數據,包括約80萬條上海銀行客戶信息、46萬條興業銀行信用卡客戶信息、10萬條平安保險客戶信息、10萬條浦發銀行客戶信息、6.3萬條招商銀行客戶信息。

對此,多家金融機構稱數據系不法分子偽造,販賣的數據關鍵要素與真實客戶信息不匹配。

上海銀行回復界面新聞稱,經該行對所謂「上海銀行客戶信息」進行了詳細比對,發現其所謂客戶信息中並無該行銀行帳戶信息,且與該行真實客戶信息關鍵要素並不匹配。可認定該販賣信息非該行洩露數據,不排除系不法分子為牟取不當利益偽造、拼湊、出售所謂銀行的客戶信息。

上海銀行表示,該行高度重視客戶數據安全,部署多層次網絡安全縱深防禦措施,能夠及時發現、遏制網絡攻擊行為;制定了包括網絡、數據、終端、網際網路出口層面嚴格的管控措施。對於涉及客戶信息的生產網絡,實施封閉式管理;對開發、測試環境數據實施脫敏處理;對涉及敏感信息的業務系統,實施下載自動加密的技術;禁止USB口等外設的數據輸出;通過技防和人防手段加強員工行為監測、管理。

興業銀行回應稱,對於不法分子在「暗網」上發帖聲稱可出售所謂的多家銀行客戶信息數據,興業銀行經過深入核查比對,確認其中所謂的「興業銀行信用卡客戶信息」與該行真實的客戶信息要素並不吻合,不排除系不法分子偽造、售賣所謂銀行客戶信息牟取不當利益。 該行將保留追究偽冒客戶信息、損害商譽的法律責任的權利。

招商銀行向界面新聞回應稱,經比對相關數據,與我行真實客戶信息並不吻合,網絡上的信息不屬實。我行譴責任何偽造並販賣公民信息的犯罪行為,並保留追究我行聲譽法律責任的權利。

中國平安表示,經排查,相關客戶信息並非公司客戶,系不法分子偽造。中國平安對偽造並販賣公民信息的犯罪行為表示嚴厲譴責,呼籲有關執法司法部門嚴厲打擊這一違法犯罪行為。

其中一家銀行內部人士表示,這種數據的洩露販賣信息幾乎一年一次,都是假的,之所以寫是銀行的信息,一是容易引發關注度,而是因為銀行用戶數據價格較貴。

而在網傳的「百萬銀行客戶數據被售賣」事件中所涉及的浦發銀行則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不回應。據21世紀經濟報導,農業銀行表示正在排查中。

界面新聞記者發現,用戶名為togoodforthisshit的用戶在販賣信息中舉例浦發銀行的信息要素為含姓名、性別、手機號碼、ID號碼和地址。如周X男136XXXX3442 413026XXXXXXXX5179新動感地帶20元簡訊套餐。單從表面看起來,並非銀行用戶信息完整要素,更像運營商數據。而涉及其他金融機構的信息要素舉例主要包括電話、姓名、身份證號以及家庭地址,與有關浦發銀行舉例信息有很大差異。

近年來,個人信息洩露的案例屢有發生,針對金融機構的黑客產業鏈已經十分龐大,而暗網是買賣個人信息的一個牟利的渠道。

監管部門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也出臺了一系列規範銀行保險機構銷售行為、服務標準、信息披露、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以強化銀行業和保險業的信息風險管理,加大對客戶信息洩露監管的處置力度。

2018年5月21日,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治理指引》,提出銀行業金融機構採集、應用數據涉及到個人信息的,應遵循國家個人信息保護法律法規要求,符合與個人信息安全相關的國家標準;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建立數據安全策略與標準,依法合規採集、應用數據,依法保護客戶隱私,劃分數據安全等級,明確訪問和拷貝等權限,監控訪問和拷貝等行為,完善數據安全技術,定期審計數據安全。

(記者張曉琪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焦點

  • 中國首起暗網涉黃案告破!揭露:70%金融信息被售,誰在買誰在賣
    黑市金融"暗網"曝光2020年4月15日,一位金融安全技術人士向記者證實了在暗網看到該條盜賣信息。其中涉及國內多家銀行數百萬條客戶數據資料,在暗網被標價兜售,連日來引發行業廣泛關注。從數據安全人士此前發布的相關截圖來看:被售賣信息裡包含了大規模的金融機構客戶數據洩露,其中涉及上海銀行80.3155萬條、浦發銀行10萬條、招商銀行上海分行6.3萬條、中國農業銀行90萬條、興業銀行46萬條客戶資料,其中既有儲蓄帳戶、也有信用卡帳戶及私行理財帳戶,含客戶姓名、客戶類型、性別年齡、手機號碼、開戶帳號、住址郵編、存款數據等信息
  • 暗網盜賣金融信息 銀行帳戶安全面臨新挑戰
    摘要 【暗網盜賣金融信息 銀行帳戶安全面臨新挑戰】近日,涉及國內多家銀行的數百萬條客戶數據資料在暗網被標價兜售的消息廣為流傳。
  • 叫賣華住開房信息,暗網為何如此囂張?
    前兩天,有賣家在暗網的一個中文交易論壇發帖稱,打包出售華住旗下酒店的住客信息,包括華住官網註冊資料、酒店入住登記的身份信息及酒店開房記錄,住客姓名、手機號、郵箱、身份證號、登錄帳號密碼等,共約5億條數據。其中有1.3億人的身份證信息和2.4億條開房記錄。
  • 神秘交易浮出水面:龐大金融信息誰賣出、誰買入
    當年3月,Facebook被曝8700多萬用戶數據洩露、遭遇其有史以來最大型數據洩露危機。在國內,2018年初有國內某連鎖酒店傳出涉及5億條顧客隱私數據在暗網販賣;今年3月,國內某APP發生信息洩露,在暗網上被以「5.38億用戶綁定手機號數據,其中1.72億有帳號基本信息」的名義進行售賣。「暗網可以簡單理解為網際網路的一個地址,有一定技術手段都可以訪問。
  • 消息稱國內多家銀行上百萬客戶數據正在暗網被出售
    消息稱國內多家銀行上百萬客戶數據正在暗網被出售,涉上海銀行、農業銀行、興業銀行等4月14日,碳鏈發布消息,據推特帳號@Bank Security披露信息顯示,大量國內銀行的數據正在暗網被出售。本次出售數據分為兩部分:1、90萬條中國農業銀行帳號信息,售價3999美元,被洩露的數據包括姓名、地址、電話號碼、身份證號、存款金額、所辦業務等金融數據;2、上海銀行80萬條客戶數據、46萬條中國興業銀行信用卡資料、20萬條上海理財VIP客戶數據和10萬條上海浦發銀行客戶資料,1200百萬個中國創業公司名錄、 20 萬個中國CEO個人信息和120萬中國VPN資料庫等,其中1200百萬個創業公司名錄包括公司名稱
  • 近百條瀕危錘頭鯊在三亞碼頭當眾叫賣,官方:系漁民一網誤捕
    近百條瀕危錘頭鯊在三亞碼頭當眾叫賣,官方:系漁民一網誤捕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2016-04-11 08:41 來源
  • 邢會強:大數據時代個人金融信息的保護與利用
    金融機構客戶適當性義務的履行也要靠信息。金融機構對其客戶,則既要「了解你的產品」,也要「了解你的客戶」,並進行適當性匹配。為了「了解你的產品」,金融機構必須收集發行人及其產品的相關信息以便對產品進行風險評級。為了「了解你的客戶」,金融機構必須收集投資人的相關信息以便進行風險承受能力測評。
  • 新氧APP回應「售違禁藥」:第一時間對涉事機構進行下架
    站長之家(ChinaZ.com) 7月15日 消息:今日,針對「售違禁藥、黑產公司提供虛假日記代寫服務」一事,新氧發布聲明回應稱,已組建內部調查小組第一時間對相關帳戶和日記進行了封禁。
  • 國內首起暗網涉黃案告破,暗網可能被一網打盡嗎?
    亞洲首例暗網開辦平臺破獲案例說到底,還是欲望和好奇心在作祟。2017 年,計算機專業出身的犯罪嫌疑人王某開始在暗網上架設淫穢網站的論壇,論壇上提供淫穢視頻、色情圖片,甚至換妻交友等信息......因暗網的隱蔽性特徵,王某在暗網搭建的這一平臺直到 2019 才被無錫警方發現。
  • 疑似順豐3億條信息洩露 牽出令人恐怖的暗網黑色交易鏈
    繼8月28日華住5億用戶隱私信息洩露事件引發熱議後,今天一則【#疑似順豐用戶3億條數據被洩露#,售價兩個比特幣!順豐公司已報警】刷屏微博頭條。事件發生後,順豐方面回應稱公司已第一時間報警,經技術手段交叉驗證,暗網所售數據非順豐數據。其次暗網所售數據均不涉及快件單號、託寄物、收發件時間等物流特徵信息,其來源不明,冠以順豐名義目的可疑。
  • 數谷巡禮|高登世德:用大數據為國內金融機構提供優質資產證券化服務
    ,為國內多家金融機構提供了優質的資產證券化全鏈條工作服務。上午十點,走進貴陽高登世德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對合作金融機構的收益分配核算及報告生成等工作,提供資產證券化管理自動化系統服務和數據服務。這些服務可以解決目前國內證券化信息技術無法滿足的海量資產、複雜結構證券化產品的管理、設計、定價、收益分配計算等需求,這也是目前國內一流的金融IT技術解決方案。
  • 融晶名單管理系統強化客戶身份識別,助力金融機構監管合規!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加速了金融機構從面對面接觸到技術解決方案的轉變。同時,在全球及國內反洗錢、反恐融資相關法規與監管,金融機構及企業被要求在KYC(了解你的客戶)過程中盡義務了解交易對象的客戶身份識別和受益所有人,但在實際執行中,卻會遇到不少難以處理的問題,給金融機構合規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這意味著,金融機構在客戶身份識別過程中需採用更加有效的數位化、自動化的解決方案。
  • 在智能投顧領域,國內傳統金融機構是怎樣開疆拓土的?
    相比之下,國內開發智能投顧公司有三類:傳統金融機構、網際網路公司、fintech創業公司。傳統金融機構推出數位化財富管理業務。國內傳統金融機構的智能投顧版圖鑑於智能投顧可大幅提高服務效率以及降低成本的特性,券商、基金公司等機構才是對智能投顧有最大需求的一方。但據雷鋒網統計,在這波智能投顧大潮中,Fintch創業企業與網際網路金融公司的反應速度更快,率先入局,而傳統的持牌機構入局相對緩慢。
  • 美國第一金融集團事故:數百萬份房產抵押數據被洩露
    房產抵押數據的洩露一定讓人非常不情願接受。房產作為財富與地位的象徵,也是個人隱私,其中包含了大量個人財務信息。《今日美國》(USA TODAY)報導,第一金融集團(First American Financial Corp .)估計洩露了8.85億份抵押貸款交易的數位化文件,這些文件可以追溯到2003年。
  • 近期國內外重大數據洩露事件
    銀行客戶信息疑遭售賣近日,有疑似國內多家銀行、保險等金融行業的客戶數據在境外黑客論壇上售賣,包括姓名、手機號、身份證號、住址、郵箱等個人信息。對此,有銀行負責人回應南都記者稱,已經關注到該事件並向主管部門匯報。經調查,樣本數據部分屬實,但絕大多數都有誤,而且數據中不含任何銀行帳戶信息,無法證明為銀行數據或為銀行洩露。
  • 巨豐投顧打假聲明:警惕不法團夥以虛假合同詐騙
    竊取客戶信息假冒合法經營機構行騙 陝西巨豐投資資訊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巨豐投顧)頻頻收到客戶與員工舉報:有不法團夥非法竊取巨豐客戶信息,冒充巨豐投顧工作人員通過電話、微信、QQ、簡訊等等多種渠道密集開展非法證券投資諮詢活動,給客戶和投資者帶來極大困擾。
  • 網際網路+金融:金融機構的變革及機遇(上)
    網絡借貸信息中介公司俗稱「P2P」,國內始於2007年的拍拍貸,在監管層注意到嚴重性之前已野蠻生長多年。網貸之家按照股東或控制人的不同,將當前的P2P平臺分為銀行系、風投系、國資系、民營系和上市公司系五類。
  • 2020年全球數據洩露大事件盤點:數據「裸奔」 代價沉重
    3月19日丨微博5.38億用戶數據在暗網出售有用戶近日發現5.38億條微博用戶信息在暗網出售,其中1.72億條有帳戶基本信息,售價0.177比特幣。涉及到的帳號信息包括用戶ID、帳號發布的微博數、粉絲數、關注數、性別、地理位置等。對此,微博安全總監羅詩堯回應表示:「洩漏的手機號是19年通過通訊錄上傳接口被暴力匹配的,其餘公開信息都是網上抓來的。」
  • 《中國金融》|數據基礎設施支撐金融科技創新
    金融科技生態百花齊放 我國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先後經歷了金融業務電子化、金融渠道網絡化階段,目前已進入金融科技階段,信息技術逐步由支撐業務發展轉變為引領業務創新,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已是大勢所趨。
  • 金融機構的「花樣」老鼠倉
    與此同時,近半年內,中國裁判文書網接連公布3份人保資產「老鼠倉」的判決書,3人涉案資金超5億元,獲利775萬元,這也是國內首家保險系資管公司「老鼠倉」案。此外,廣發基金公司基金經理李險峰「老鼠倉」案件也有了最新進展,起訴書顯示,相關股票帳戶在李險峰明示或暗示下,與廣發基金趨同交易金額累計1122.3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