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2016-04-11 08:41 來源:澎湃新聞
日前,海南省三亞市水產碼頭低價售賣錘頭鯊一事引發網友熱議。經專家鑑定,它們是已被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的保護物種,學名路氏雙髻鯊。
4月10日傍晚,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這次事件確定是誤捕,「一網的事兒,卻成了『千古罪人』。」 「對漁民來說,他們關注的只是吃飯問題,並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路氏雙髻鯊屬於雙髻鯊科,頭呈丁字形,頭的前端向兩側突出,形成雙髻狀而得名。
據海南當地媒體報導,4月9日,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接到舉報後,已派工作人員到現場調查,並將查獲的雙髻鯊封存,對相關涉事人員做了筆錄。
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段德玉說,現場共查獲雙髻鯊約600公斤,「目前只找到了購買雙髻鯊的相關人員,具體的捕撈和交易過程還在進一步調查中。」下一步將根據調查、筆錄、鑑定結果,依《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對當事人依法進行處罰。
據段德玉介紹,雙髻鯊在南海較為常見,海南本地漁民對這種魚近年被列入保護動物的情況了解不多。
早在2013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第16屆締約國大會上,各締約國通過投票,採納了將路氏雙髻鯊提升入附錄II的提案。該提案已於2014年生效。中國是CITES的籤署國。
4月10日,山東大學(威海)海洋學院副教授、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分會科學委員會委員、理事,世界自然保護同盟IUCN鯊魚專家組成員王亞民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說,「路氏雙髻鯊被列入CITES附錄II,國際貿易是嚴格管制的,國內參照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管理,地方漁業部門理應引起重視。」
他表示,路氏雙髻鯊是洄遊魚類,南海海域較為常見,此時正是他們的集群季節,而集群多半是為了繁殖。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尚也向澎湃新聞表示,「因錘頭鯊在我國南海海域比較常見,漁民在不知其為保護生物的情況下誤捕是有可能。海洋漁業管理部門應該加強宣傳,教育漁民在誤捕時立即放生,絕對不允許運到陸地上出售。」
陳尚認為,作為管理部門應該「送法下鄉」,明確告知漁民什麼不能捕,「在充分的宣傳教育前提下,漁民再去捕捉就要重罰。」
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段德玉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表態:「今後,我們將加強公益性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知識教育,提高漁民、市民保護海洋環境和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的意識。」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錘頭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