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頭鯊在南海過去屬於比較普通的魚類,因此許多漁民和商販並沒有完全認識並學習有關法律法規,過去的捕撈慣性還沒有及時『剎住』」, 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章華忠說。
鯊魚去哪了
今天,被漁政部門封存的錘頭鯊肉凍庫被曝光,經過處理後的宰殺錘頭鯊肉觸目驚心。冷庫大門被拉開後,冷氣撲面而來,即使三亞當時的室外溫度近三十攝氏度,也能感覺到那種深入骨髓的寒冷。
600公斤的鯊魚為何會誤捕
據海南日報報導,對於漁民自身來說,現在魚越來越難捕,但油價和員工成本在不斷上漲。比如用流刺網捕魚,六七天一個流次的油錢得1.5萬元,加上10多名船員的工資,如果一個流次捕獲不到足夠的魚獲,漁民便會虧本。
海洋生態研究所博士童玉和介紹,路氏雙髻鯊在南海分布的總量雖然不大,但這種流刺網捕魚的方式就會捕撈起這種鯊魚,除此之外拖網、延繩釣等捕撈方式也都會捕到鯊魚。
我們該怎麼辦?
對於此次水產碼頭低價售賣錘頭鯊一事件,必須啟動嚴肅的調查程序,實行追責制,責任到人,徹查事件。
而在平時,不但要加強面向公眾的公益性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知識教育,更有必要送法下鄉,專門針對漁民這一直接從事捕撈業的特定群體,多開展專項科普活動。明確告知漁民哪些物種不能捕,一旦誤捕,立即放生,絕不允許出售。在充分宣傳教育的前提下,如果漁民再捕撈就施重罰,如此才能切實提高漁民保護海洋環境和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的意識。
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生物及病害研究所所長陳宏表示,藉此事件,有關機構應馬上開展海南島近海鯊魚為中心的魚類及其它物種的生物多樣性調查,搞清鯊魚物種數量、生物量,及其與其它魚類等物種的關係,才是當務之急,憑此才能做出適合可行符合南海生態特點的可持續漁業及生態保護策略。
我們的行動
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段德玉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表態:「今後,我們將加強公益性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知識教育,提高漁民、市民保護海洋環境和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的意識。」藍絲帶協會作為一個海洋保護組織,一直堅持著對漁民和公眾做保護海洋動物的科普教育工作。而針對此次事件,我們也將從明天開始,連續在三亞幾個不同區域做一個為期三天的集中宣傳。明天上午7點半,我們就將在「錘頭鯊事件」的事發地——水產碼頭進行第一場宣傳工作,隨後我們還將邀請專家針對不同人群展開科普講座。為提高漁民、市民保護海洋環境和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的意識而作出我們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