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水產碼頭成堆的錘頭鯊屍體讓人痛心疾首!潛水員的朋友圈再次炸開了鍋,有正義的聲討也有對立的辯護,面對這樣的事情,難道我們能做的就只有每次在事發之後指責和謾罵嗎?!我們一起來做一些了解和反思:
錘頭鯊(Hammerhead Shark)
錘頭鯊又名雙髻鯊,拉丁學名Sphyrnidae。以其頭部的形狀而得名,錘頭鯊的頭部左右兩個突起上各有一隻眼睛和一個鼻孔,兩隻眼睛相距1米,研究表明這樣的結構讓它擁有更寬闊的視野、更有助於尋找食物和幫助近距離捕食的機動性。最早的錘頭鯊可能起源於大約20萬年前的中新世,目前演化出10個種類,主要分布在熱溫帶海洋,夏天它們遊到溫帶海域避暑,冬天它們遊到熱帶海域越冬。因此我們才有機會看到成群結隊錘頭鯊遷徙的壯觀場面,最著名的如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 科科斯群島(Cocos Island ),以及存在爭議的領土彈丸礁(馬來西亞稱拉秧拉秧)。錘頭鯊的生殖方式是卵胎生,且一年只有一次,一般是雄性猛烈撕咬雌性直到其同意交配,多數的錘頭鯊一次產卵12-15枚,較大型的Great Hammerhead可以產20-40枚,當卵在雌性體內孵化出幼鯊之後才開始分娩,然後幼鯊就結隊遊向溫暖的海域並從此自生自滅。
瀕危的鯊魚
在夏威夷土著文化,鯊魚被認為是海的神、人類的守護者和過度海洋生物的清道夫。而在東南亞很多國家的餐桌上,魚翅是一盤美食!魚翅的採集過程極其殘忍,捕獲了鯊魚之後鋸掉它的背鰭、胸鰭、尾鰭,然後將身體丟回海中,無法遊動的鯊魚血流不止直到死去。然而魚翅並沒有特別的營養價值,反而因為現代重工業的快速發展,大量的重金屬汙染物排入海洋,在海洋生物的食物鏈中不斷富集,處於食物鏈頂端的鯊魚體內的水銀和其他重金屬含量最高,因此食用魚翅會對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和腎臟造成極大的傷害!
然而一個可怕的事實就是:海洋的汙染、拖網的誤捕、魚翅的消費等人類不負責任的活動,讓鯊魚數量50年來下降了80%,目前每年全球約有1百萬條鯊魚被捕殺,魚翅的年產值達到12億美金,鯊魚瀕臨滅絕!2013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已經將絕大多數鯊魚列為瀕危物種,中國作為CITES籤署國,政府有責任為鯊魚保育做正確的宣傳和對違法捕撈鯊魚的行為採取必要的法律措施。
海洋食物鏈
也許,依然有人不以為然,鯊魚似乎和自己的生活毫無關係,既沒吃過也沒見過,即使鯊魚全部滅絕了對自己又有什麼影響呢?五十年代,我國曾發起把麻雀作為"四害"來消滅的運動,可是在大量捕殺了麻雀之後的幾年裡,害蟲沒有了天敵大肆繁殖,導致了嚴重的蟲災,使農業生產受到巨大的損失。
海洋生態平衡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不是顯而易見但是卻十分重要。地表超過71%的面積是海洋,海洋的水循環調節著全球的氣候,我們呼吸的氧氣98%來自光合作用,其中三分之一是來自海洋浮遊植物和藍綠藻。然後,海洋生物鏈的健康循環,給人類有史以來提供的最豐富的食物和蛋白質,並且在近代一直默默的承受人類文明帶來汙染,許多的汙染物都由海洋生物消耗。鯊魚處於海洋食物鏈金字塔的頂端,大量捕撈鯊魚會導致中小型魚類因失去天敵而數量暴增,從而嚴重打亂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最終的結果會是怎樣,我們不得而知,也許我們要承受無法生存的氣候,也許是不再有美味的海鮮。
人類與海洋
無知也好,愚昧也罷,一切都是為了生存。但是生存不代表著只有「破壞性的索取」這一種方式。拖網捕魚,已經證明是破壞性極強的方式,不但會誤捕很多不需要的魚類,而且捕撈大量未成年的幼魚會極大影響一個物種的延續,導致海洋生態的失衡。那麼對於靠海吃海的人們,出路在哪裡?東南亞越來越多的國家建立海洋保護區,限定捕魚的時間和方式,同時發展潛水旅遊業或其他相關產業。斐濟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從傳統的拖網捕魚改變成發展鯊魚觀光,將近海大片海域保護起來,創造最有利於鯊魚生活的環境,不但海裡的珊瑚魚群比以前更加繁茂,而且島民的收入也比過去單純的捕魚更高。
並非漁民或島民的我們,也可以從自己做起,支持永續性漁業、選擇性的食用海鮮。生存並不意味著一味的索取,當我們懂得善待海洋,它將回饋你更多。
我們作為潛水員是幸運的,不但有幸領略了海底的美景,也懂得了海洋保育的重要性,那就請把這些海洋生物知識和對海洋的熱愛分享給身邊的每一個人,共同呼籲政府出臺有效的海洋保護政策,讓錘頭鯊之死不再上演。
了解更多潛水資訊,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或登錄龍潛四海官網:
www.7scu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