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尾號無4」象徵了一種非常開放的改革思維,管理者沒有把「連續性的數字習慣」當做固定不變的東西而禁錮自己的思維。既然大家都對這些數字有共同的「迴避」心理,何不痛快地去除之?
反方:我們政府的一個管理部門卻屈服於「4不吉利」這種迷信說法,還用取消尾號4的做法,強化人們心目中「4不吉利」的認定,而這種做法還被冠冕堂皇地冠以「管理人性化」的帽子。
帕累託改進是經濟學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在某種經濟境況下,如果可以通過適當的制度安排或交換,至少能提高一部分人的福利或滿足程度而不會降低所有其他人的福利或滿足程度,即一種制度的改變中沒有輸家而至少能有一部分人贏。帕累託改進是基於人們的既得利益而言,而不是人們正在試圖取得的東西,因為後者是沒有止境的;另外,如果一種改進剝奪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不管是否能帶來更大的整體利益或者是否有助於實現怎樣崇高的目標,都不是帕累託改善。
最近,北京市交管局就醞釀著一項針對車輛管理的具有「帕累託改進」意味的制度,即「尾號無4」,其中的良苦用心眾所周知。不過這種「意向」被媒體公布出來後受到了許多批評家的非議,有人說這一舉措是在迎合社會上不健康的數字迷信心理,有人說這是在搞噱頭,是為了少數人的「個性化」誤了多數人的「大眾化」。這些激烈的批評「嚇」得當事一方趕緊出來「闢謠」:「尾號無4」只是他們在工作中曾經初步議論過的一件事,到目前為止根本沒有施行。
雖然筆者也不贊成說「尾號無4」中有什麼「管理人性化的具體體現」,但是,其中所具有的帕累託改進意義是不能否定的:尾號無4,尊重了民間對於「4」的忌諱,迴避了關於「4」號車牌有可能產生的矛盾,對於管理者來講,不會再為尾號是「4」的車牌頭疼;對於車主來講,不會因為遇到「4」號車牌而心情不佳;對於已經擁有車牌或者將要擁有車牌者的利益也都沒有損害。有百益而無一害,為什麼那些批評家會橫眉冷對嗤之以鼻呢?
而且,「尾號無4」象徵了一種非常開放的改革思維,管理者沒有把「連續性的數字習慣」當做固定不變的東西而禁錮自己的思維。既然大家都對這些數字有共同的「迴避」心理,何不痛快地去除之?與其以道德鴕鳥的姿態對公眾迷信「4」的「愚昧」做無效的譴責,還不如尊重這種「愚昧」,迴避道德上的爭議,採用一種既不損害他人利益又能給「迷信者」帶來「益處」的形式安排?
一個思維陷入混亂和僵化的管理者,就像一個在房間裡想要出去又不知道怎麼辦的人,他試著想從窗子出去,但是窗子太高;他試著從煙囪出去,但是煙囪太窄;其實只要他一轉身,就會看見房門一直開著的。同樣,對於人們關於「4」的迷信,如果你把「4」當做不可改變的客觀存在,把人們思想的「健康」和「進步」當作啟蒙和教化的對象,那是非常愚蠢的。因為廢除數字是比較簡單的事情,而「啟蒙」和「教化」的成本則會很高。老是埋怨公眾「封建迷信」並執著於改變其思想,不正像那個「想著從窗子和煙囪裡鑽出去」而視大門於不顧的人嗎?解放思想,換個角度看啊!
其實,不僅是「尾號無4」的問題,經濟管理中許多問題都面臨著這種僵化思維。許多管理者和改革者的思維非常「硬」,認死理,一根筋,老是盯著一個方向看,預先設定一個不變的「前提」,然後在這個前提上侈談改革和創新,實際上,他們從來沒有對這些「前提」進行過思考和質疑。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正是這些「前提」讓一切陷入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