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商銀行北京市分行與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籤署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金融保障合作備忘錄,圍繞高質量服務北京自貿區建設。提升多領域金融供給等方面提出「金融科技賦能」等十項具體措施,為探索商業銀行與監管機構建立信息資源互通、金融創新支持、銀政溝通協調等領域的合作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當前,銀行和科技呈現一種密不可分的關係。在過去的幾年裡,銀行業的發展一直伴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更是加快了銀行業數位化轉型發展的腳步。從縮短業務辦理時長到簡化業務流程手續,從為客戶提供量身打造的個性化服務到豐富業務種類、延伸服務觸角,銀行業的每一次變化背後都有金融科技的影子。
銀行業應該如何在數位化發展的浪潮中順勢而為,利用金融科技讓自身的服務「更上一層樓」?
與此同時,隨著金融科技快速且大量地運用到銀行服務中,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在越來越多的業務脫離人工之後,銀行服務要如何保持原有的溫情?要速度更要溫度,才是銀行業在金融科技大背景下實現數位化轉型最需要追尋的方向。
提供更具個性化的金融服務
近年來,私人銀行業務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據《金融時報》記者統計的各家銀行2020年度的中期業績不完全數據來看,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6家商業銀行私人銀行管理客戶總資產規模破萬億元。
隨著私人銀行在數位化產品創新、生態場景融合、線上化客戶體驗提升等方面不斷突破,私人銀行業績增速有目共睹。
快速增長的背後離不開金融科技創新力量的支持。正所謂「智能時代、體驗為王」,各家銀行都在銀行服務上下足了工夫,力求充分運用金融科技手段,不斷提升客戶的服務體驗。
為了進一步提高理財產品銷售能力,優化客戶線上交易體驗,光大銀行私人銀行部創新推出了財富AI+項目,通過人工智慧技術生成產品AI講解視頻,幫助客戶了解產品重點、把握理財風險。
此外,記者從光大銀行獲悉,該行下階段還將陸續推出AI智能視訊和AI資料審核功能,客戶可在線完成生物識別,並同虛擬數字人進行實時視頻交流;同時客戶可自主上傳材料在線完成AI合格投資者認定,秒級獲知審核結果。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在財富管理業務的應用,為客戶打造一站式智能化線上交易體驗,讓理財更簡單,讓服務更溫暖。
延伸服務觸角 釐清服務邊界
如果說私人銀行相關業務是針對少量客戶的定製服務,那麼各家銀行根據廣大客戶需求而開發的特色金融服務就是金融科技惠及全體的最好體現。
針對當前越來越多的客戶對健康養老的關注和需求,建設銀行在「生態場景+金融融合」方面實現新突破,創新推出的安心養老平臺能夠幫助老年人選擇養老機構、查詢周邊養老服務、申領養老補貼等;在城市服務專區,由政府指定的運營商提供家政、配餐、旅遊等服務;此外,作為銀行開發的金融產品,這一平臺還為中老年客戶提供金融理財服務。
據悉,截至今年10月末,建行安心養老平臺已在全國185個地市、523個區縣上線,註冊用戶達392萬,涵蓋全國1887家民政部門、11萬家養老機構及服務商。
2020年5月,光大銀行創新推出「掌薪寶」現金管理工具。該產品針對投資者閒散資金保值增值需求推出,截至今年7月末,該平臺累計實現產品銷量6128.9億元。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銀行在利用金融科技延伸服務觸角的同時,還應注意釐清服務邊界。
今年,《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業務監管辦法》和《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先後出臺,被普遍看作是監管層出手釐清科技公司和傳統金融機構合作邊界的信號。
「這樣可以減少監管套利,同時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防範系統性風險。」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說。
數位化發展需要注重人文關懷
儘管銀行數位化浪潮來勢迅猛,但是記者注意到,仍然有一部分客戶群體並沒有融入其中,這些客戶以中老年為主。
「之前開戶的時候大堂經理幫我下載了手機銀行,回去之後孩子也教過我幾次,但我年紀大了,總是記不住操作步驟,也怕操作出現問題會造成財產損失,所以一直都是來網點辦理業務。」家住河北省的李女士是一位退休的藥劑師,工作時她能記住各種藥品的用法用量、適應症和禁忌,但是現在,她依舊會對快速發展的金融科技感到有些無所適從。
這並不是個例。
在11月26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主任盧向東就指出,當前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日益凸顯。
金融科技的發展不應該只是讓部分人從中獲益,而是應該關注和照顧到各類社會群體的需求,這一點在銀行業同樣適用。正如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所言:「保證在數字普惠金融的道路上『一個都不落下』」。
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快速增長,銀行業開始有針對性地推出「銀髮金融」服務。
「現在有很多銀行會在網點開設專門的窗口為老年人服務,有些銀行網點還會在老年人取養老金比較集中的日子,增加櫃面服務人員。」董希淼介紹說,此外,還有一些銀行運用金融科技幫助中老年客戶開發了專屬理財產品,「都是相對更穩健的,能夠將風險和收益平衡得比較好的。」董希淼說。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也有很多銀行針對老年客戶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對手機銀行進行了一定的改造。例如,工行推出的生活幸福版手機銀行,為老年人提供純語音雙向交互方式,老年人可通過語音搜索對應的功能,在交易關鍵節點為其朗讀業務提醒等;光大銀行上線了「簡愛」版手機銀行,支持智能語音、放大字體、遠程視頻客服等精品服務,讓老年人也能安心享受數位化金融服務。
此外,《金融時報》記者還注意到,針對越來越多的金融詐騙盯上了老年人這一現象,多家金融機構利用自身在宣傳金融反詐方面的優勢,通過公益直播等方式向老年人開展金融知識普及和防範詐騙有效方法的宣傳,更多地開發金融科技的運用方式,使其能夠更好地為老年人服務。
相關閱讀:科技賦能銀行推動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
11月25日,在第十五屆中國中小企業家年會上,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阿里巴巴、華為、京東發布倡議書,推進中小微企業數位化轉型。倡議書認為,數位化升級是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下中小微企業最有效的「突圍之路」。
今年疫情發生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開始意識到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性。商業模式單一、線上經營能力缺失、內部管理和營銷模式落後以及融資渠道受阻——中小企業在疫情中暴露出的短板,也正是數位化升級服務上的發力點。
針對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面臨的痛點,銀行業金融機構依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支持企業降低數位化轉型成本、縮短轉型周期,賦予了眾多中小企業重塑管理、生產、經營模式的巨大動能。
「若是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能夠有所突破,中國產業數位化勢必會迎來質的飛躍,而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乃至國民經濟的更高質量發展,都將因此而提速。」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在接受採訪中表示。
幫扶企業克服「不敢轉、不會轉、不能轉」
「今年1月至8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5.8%,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近1/4;網際網路平臺企業上半年業務收入達到1700多億元,同比增長13.6%;企業『上雲』『用數』需求增加,網際網路數據服務收入同比增長了14.3%。」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有關負責人沈竹林在10月份舉辦的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些數據「印證了數字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
沈竹林介紹,過去,中小企業對於數位化轉型的積極性不高,但疫情讓企業看到了轉型的必要性。針對一些企業「不敢轉、不會轉、不能轉」的問題,相關部門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出臺500多項幫扶舉措,為中小企業提供300多項減免費服務。「行動啟動4個月以來,約300萬家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得到了有效幫扶,對於中小企業的轉型紓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同樣針對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不敢轉、不會轉、不能轉」的問題,華夏銀行結合本行信息科技工作的實踐和探索,通過視頻會議方式向全國104家以IT、金融類為主的中小企業開展了雲原生應用開發平臺、大數據技術及應用、雲計算及應用等12個主題的技術分享活動,總分行及中小企業共計約300人參加了活動。參加企業普遍反映分享內容涵蓋面廣,技術實用,同時兼具一定的理論前瞻性,特別是金融科技發展思路及趨勢的分享,對企業發展和數位化轉型具有較強的助力。
據悉,基於自身金融科技建設經驗及金融、科技等行業資源,華夏銀行每年免費向不多於50家IT或金融類中小企業提供整體規劃、架構設計、產品選型、系統建設和後續運營等諮詢服務。同時,基於金融科技建設成果、相關解決方案及技術、人才等優勢,華夏銀行免費向IT或金融類中小企業提供軟體開發、系統運維、資料庫、中間件管理等人才培訓,每年總計提供不多於200人次。
運用金融科技破解融資難題
以往,由於信息獲取成本高等原因,商業銀行在開展小微信貸時普遍過度依賴抵押物,而小微企業的抵押物往往又存在不足,這便造成了小微企業融資困難的窘境。
上海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遇到了這一問題。在今年一季度時,該企業面臨產能擴充與升級,但卻因為缺乏合適的抵押物而難以籌措資金。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該公司嘗試了一款名叫「滬信優貸」的新產品,並授權允許銀行通過上海市大數據普惠金融應用查閱企業相關的政府公共數據,沒想到才短短幾天,就獲批了400萬元無抵押貸款。
這款產品是上海銀行與上海市大數據中心聯合推出的。依託大數據中心所授權企業的公共數據,上海銀行通過整合、提煉和內外部數據交叉印證,還原了企業最真實的經營狀況。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迎刃而解,商業銀行對於抵押物的依賴也大大降低,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自然得以下降。
近年來,在數位化轉型的賦能下,一批批企業因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優質產品與服務實現了自身的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工行搭建「工銀聚」綜合服務平臺,圍繞企業交易行為,為核心企業及其上下遊中小微企業量身定製集採購、銷售、庫存管理,及資金結算、供應鏈融資、信息服務為一體的綜合化、交互式、可定製的金融服務。截至今年10月,「工銀聚」平臺今年新上線102家集團客戶,累計上線403家,累計服務上下遊客戶20餘萬戶;實現結算金額21214億元,同比增長142%;平臺新增用戶19萬戶。
期待更加完善的政策環境
事實上,以數位化賦能中小企業,正在形成系統性的政策指引。工信部3月印發的《中小企業數位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提出,集聚一批面向中小企業的數位化服務商,培育推廣一批符合中小企業需求的數位化平臺、系統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助推中小企業通過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賦能實現復工復產,增添發展後勁,提高發展質量。
「已通過各地、行業協會及企業自薦徵集了超過700家服務商的1700多項服務產品及活動,從中篩選出電商平臺、數位化運營、供應鏈對接等八大類、118家服務商的137項服務產品及活動,並形成相關推薦目錄。」工信部中小企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正鼓勵各地相關部門,結合實際推動中小企業自主選擇對接使用,引導兩萬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率先通過數位化賦能成為標杆,帶動更多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加快轉型。
不過,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面臨資金、技術和人才等難點。為此,需要營造適合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的政策環境,緊扣企業訴求,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與其他正向激勵。在此基礎上,推動產融結合,切實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並匯集多方資源,將人才、資金與技術引入中小企業以補足其短板。付一夫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本報記者 孟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