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投顧十大趣談,為什麼說基金從業者該不該恐慌?

2020-11-26 虎嗅APP

 


趣談一:銀行和基金從業人員,最恐慌的是未來飯碗會否不保


波士頓是美國資管行業的重鎮。2016年我在波士頓和做基金管理的校友交流中發現,受到金融科技發展的影響,他們對未來有些悲觀,認為飯碗在未來某一天也許就沒了。很多在銀行工作的朋友同樣焦慮。

 

我的觀點,大量易標準化、重複性、沒技術含量、不具獨創性的工作肯定會被裁掉。從基金行業來說,首先後臺最容易被替代,因為都是成本。清算、交收、估值類工作,以前需要多人忙碌,現在很容易被一套軟體系統就替代了,都用不上人工智慧,而且準確性更高。

 

目前還有公司在開發銀行間的區塊鏈對帳系統,以後也不用每天晚上人工互檢對帳了。因為區塊鏈本身是一個瞬間同步的帳目,每個人的帳本會實時共享,同時又能做到安全透明、不可篡改,所以這些後臺工作會最先被替代。

 

再說前臺,智能投顧的自動化交易未來會讓大多數交易員變得毫無價值。以量化投資來說,未來做多因子模型的投資經理就很容易被幹掉。因為由AI來做優化,絕對比人做優化要強很多。對於前臺的其他工作,現在已經出現了機器人客服,像信息簡報、研究報告類也都可以由人工智慧自動摘取生成。

 

但國內的二級市場與國外有很多不同,很多散戶需要心靈按摩。這些情感交流的工作是否就不會被取代呢?我覺得也不一定。因為現在00後一代,他們在行為習慣上,其實更願意和機器人打交道,而不是和人打交道。這正是2015年BlackRock收購Future Advisor的重要原因,他們發現年輕人更需要便利、低門檻和網際網路化的理財方式。

 

拿保險舉個例子。賣保險顯然要比賣理財更需要情感溝通,但智能保顧也正在興起。所以對於資管而言,我認為情感因素並沒那麼重要,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並習慣面對機器。

 

趣談二:Fintech機會正在向傳統金融背景人士傾斜


我們看過很多Fintech領域的創業項目,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網際網路出身的人和有銀行從業背景的人,往那兒一坐風格會涇渭分明。網際網路人盯的就是KPI和增長,對風控、對法規毫無概念;金融行業出身的人主要談的就是風險控制,要規範企業的發展。

 

從去年開始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風向發生了巨變,以往野蠻生長的環境不復存在。美國貨幣監理署(OCC)正在考慮給Fintech公司發全國性銀行牌照,國內也大幅加強了合規的嚴格管理。這些變化,都促使網際網路金融開始向更注重規範、更注重風控的傳統金融背景人士傾斜。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作為傳統金融行業的人,他們坐擁非常多的資源,當意識到網際網路金融的風向時,轉舵起來還是很容易的。正如一個在銀行的朋友介紹,自銀行推出現金貸業務後,僅用幾個月時間,就快速超過了網際網路人已用兩三年發展起來的規模。

 

在美國也是如此,一旦具備傳統投資優勢的金融機構進入智能投顧領域,同樣會迅速搶佔市場份額。正如Vanguard和Charles Schwab自2015年推出智能投顧產品後,相對應的資產管理規模(AUM)已遙遙超越了Betterment和Wealthfront。



趣談三:中國為什麼比美國更適合發展FinTech?


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在年初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正是得益先進的技術、落後的銀行體系和爆發式的財富增長,讓中國成為了全球金融科技的領導者。去年10月我參加了著名的Money20/20大會,對此感受頗深,現場幾乎2/3的廣告牌都是中國企業。這些國內的Fintech企業,不論在模式創新還是技術創新上,都已遠遠超過了美國。

 

中國為什麼比美國更適合發展Fintech?我的看法是:


  • 國內對金融科技的監管環境還是很寬鬆的,至少前幾年非常寬鬆。在美國的Fintech企業,絕不敢像國內這麼「膽大妄為」;


  • 國內即使有人冒進違規了,處罰起來並不嚴厲,犯錯成本較低;


  • 國內還沒有成熟的隱私保護法,數據的可獲得性很高,各種來源的數據都使用;


  • 中國沒有美國那麼多年的積累,也就沒有牽絆。上來就可以用最好的技術、最簡單的方法直達目的。


趣談四:智能投顧在美國發展遭遇了瓶頸


過去我們學習金融時,知道平均成本法,也就是要養成固定去投資的習慣,投資收益是最高的。這是一個基礎理論,但大家平時生活中很難做到這麼有紀律性,尤其對於剛入職場的小白而言。

 

現在美國銀行和智能投顧公司最讓人羨慕的是完全能做到自動理財。一般美國都是雙周發薪,通過direct deposit功能,工資直接進入銀行帳戶。銀行完成扣款後,會自動劃分到智能投顧公司的帳戶。由投顧公司做一個再平衡,就幫用戶理財投資了。對用戶來言,每月只需留一些錢還信用卡就行了。智能投顧在切實解決用戶體驗問題後,讓用戶量和AUM資產管理規模上來的特別快。

 

不過現下智能投顧在美國的發展仍處於瓶頸之中。主要是行業領頭羊Betterment、Wealthfront處於了一個停滯期。很多潛在投資者對他們的擔心是,Robot-advisors這件事,並未改變背後的商業邏輯,也就是配置資產和金融服務的屬性沒變。但相比於傳統機構,他們投入市場和運營的花費卻很大,這是典型的網際網路人發展模式,先砸錢把用戶量做起來。但這也讓吸收資金的成本變得非常高。那你的競爭優勢到底是什麼?估值還這麼高,是不是市場吹起的泡泡?這遭遇了很多投資者的懷疑。



 趣談五:智能投顧與量化投資的區別是什麼?


相比同樣採用計算機與數學模型做投資決策的量化投資,智能投顧最顯著的區別是什麼?簡單來說一個是自動根據市場變化做決策,一個還得靠人來調策略。後者說的正是量化投資,一般是先找出一個模型策略,這個策略不會自動變化。所以一旦當市場環境變化的時候,這個量化策略就失效了,必須由投資經理根據市場情況來調整策略。

 

對於應用機器學習的智能投顧,則會根據市場的變化不斷的產生新策略,也就是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化,一切都是在後臺自動完成的,並不需要人工幹預。因為機器學習有回饋循環(Feedback Loop),從市場-策略-結果再到市場的不斷反覆循環,會自動根據資產的價格、風險的變動不斷調整。

 

相比量化或人工投資,人工智慧處理信息還有一個最大優勢,那就是可以把自有證券市場以來的全部數據都錄入做分析。特別現在有了GPU、TPU等專門的處理器,依靠強大的運算能力,可以瞬間得到想要的相關性分析,這滿足了金融領域對數據的實時性要求。

 

趣談六.智能投顧是不是在吹牛,投資業績到底如何?


剛才談到利用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的方法,智能投顧可以把價格變動的趨勢和模式找出來,做到快速反應、快速交易。相信很多人一定好奇,智能投顧相對於量化投資的業績到底如何。


我們知道最近幾年,面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大幅波動,量化投資的業績是遠遠好於很多主動型管理基金。在今年3月傳出的BlackRock重組計劃中,就裁掉了很多主動型基金部門的員工,將很大一部分的資產將轉化為量化管理產品。

 

而根據對衝數據服務公司Eurekahedge的AI/機器學習對衝基金指數顯示,自從2010年以後,其中23支應用智能投顧的對衝基金,在業績表現方面是要優於量化對衝基金的(如下圖)。

 


趣談七:人工智慧為什麼直到今天才取得突破?


我經常開玩笑說,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有些復古。因為現在深度學習依託的神經網絡系統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40、50年代,只不過到現在發展為了多層神經網絡技術。從最早的LISP語言、專家系統到神經網絡和機器學習,人工智慧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一直都非常低迷。這讓李開復老師那一代從業者很是受傷,因為把事業放在上面20年沒有進展。那為什麼來到今天就突破了呢?

 

一方面是已提到的多層神經網絡(MLP)取得了小突破,特別其中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出現,應用更多層網路,能學習更抽象理念,並融入自我學習中,加速收斂。以前努力了半天,識別能力只能提升百分之幾,現在一下提升了百分之二十幾,這讓AI取得了突破式發展。從智能投顧角度,深度學習既然極大提高了圖像識別精度,同理也可以提高識別股票價格變化的模式,雖然這並不意味可以準確預測股價。

 

另外更關鍵的,我認為是數據量的豐富。2010年我回矽谷時,第一次聽谷歌的朋友說他們的AI取得突破,能在YouTube上把貓給認出來了。很重要的原因是在YouTube上有了大量的視頻和圖片數據之後。對此我認為,人工智慧發展起來的關鍵是有了大量的數據,算法提升其實是很有限的。甚至可以說人工智慧發展80%歸於數據的豐富,可能只有20%歸於算法的提升。特別在金融行業,數據都是非常容易標籤化的,完美性這麼好,所以人工智慧最先顛覆的就是金融領域。


趣談八:深度學習最大的問題是黑箱


對於深度學習而言,人才分幾個檔次。第一級是開宗立派的人物,也就是發明CNN(卷積神經網絡)、DNN、RNN這些流派的宗師級人物。還有一類人才,是真正能夠把參數調好的人,也非常稀缺。比如對於多層神經網絡,是設置10層、5層還是7層效果最好?每層都有很多參數。還有給入多大的數據量才會產生理想結果?因為到一定程度,你會發現輸入越多數量,結果反而可能會變壞。

 

這是一個經驗值,甚至沒有規律,所以業內開玩笑叫做鍊金術。把一堆東西放一起,不知好壞,天天試,跟做化學實驗室一樣,還沒有固定的化學方程式。大部分在美國讀PhD的中國留學生是負責調參數的。但調參數能調好的人,在AI界也算是鳳毛麟角,一年的package下來也有100~200萬美金。要知道不僅在中國,在全球,人工智慧創業公司最大的挑戰都不是錢,而是僱不到人。

 

但這裡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比如輸入大量數據後,經過10層神經網絡篩選得出一個結論,可你是沒法回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所以深度學習最大的問題是黑箱。如果想避免一個錯誤,要修改參數,那所有訓練又得重新來一遍。正因為這個問題,自動駕駛一旦出現車禍,很難向美國交通局去解釋。在美國發信用卡的領域也存在一樣的問題。拒絕給一個客戶發信用卡,你得告知是基於什麼規則,不然人家可能會告你,但深度學習沒辦法解釋這件事。所以最近的一些算法已經做出了一些優化。

 

趣談九:國內智能投顧發展境況如何?


很多人說中國資產類型太單一,ETF數量不夠,很難滿足智能投顧的資產配置需求。我們之前看了有20多家智能投顧公司,實際發現他們的配置還是很豐富的。簡直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有的配P2P資產、有的配小貸,還有人拆信託、拆私募,做MOM、FOF模式的也有。大家都打著智能投顧的旗號,但剝開皮看都不一樣,很多時候不知後面賣的什麼東西。這也正是國家在加強機器人投顧管理的原因。

 

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中國基本沒有買方投顧,大家都在掙後端銷售佣金,更像賣方僱傭的銷售。所以對國內的智能投顧而言,本來是個投資顧問的事兒,卻在做銷售的活兒。這混淆了投資諮詢與產品銷售之間的界限。那麼用戶如何來評判你投資建議的公立性?這讓消費者很難信智能投顧這件事。這正是國家正加緊合規的理論依據。

 

另外國內智能投顧最大的問題還在於金融產品代銷資質。所以在中國做智能投顧,真正合規的只能是由大的金控公司來做,他們擁有所有的銷售牌照和資格,才能給用戶去做豐富的資產配置。不然你都沒有太多可配置的資產,跟真正意義上的智能投顧有很大差距。而對創業公司來言,每個牌照的價格都非常貴,還要搞定各種通道、支付,真的玩不起。

 

趣談十:智能投顧悖論


我們知道股票交易有賠有賺,如果大家都買了同一套軟體,可以預測該買哪支股票,那麼市場上誰賣呢?在一個下跌市場當中,一旦像Vanguard、BlackRock這樣的行業巨頭,用機器人投顧做出拋售指令,大家都在拋盤,而沒人買盤,單邊行情會不會導致市場崩潰?其實我認為這樣的問題可以避免。因為真正的智能投顧是能根據每個人的風險偏好不同,做出不同的投資組合和交易選擇,這樣才能讓市場有賠有賺的運行起來。


最後說一個有趣的話題,那就是人對機器的容忍度,要遠遠小於人對自己的容忍度。最簡單的無人車犯錯,大家都覺得不可容忍。但人天天都在犯錯,卻很容易獲得諒解。這是一個客觀問題。回到智能投顧這個話題,面對中國股市普遍難以盈利的行情,你說智能投顧在一個下跌市場當中,如何安撫用戶虧損的情緒呢?其實很簡單。周圍10個人如果你是虧的最多的,人家都賺,你肯定不開心。但如果機器用數據告訴你,相比量化投資和你周圍的人,你的回撤是最少的,那你肯定就不會太苛責機器了。

相關焦點

  • 智能投顧十大趣談,基金從業者該不該恐慌?
    ,作者是松禾遠望基金合伙人田鴻飛。趣談一、銀行和基金從業人員最恐慌的是未來飯碗會否不保波士頓是美國資管行業的重鎮。2016年我在波士頓和做基金管理的校友交流中發現,受到金融科技發展的影響,他們對未來有些悲觀,認為飯碗在未來某一天也許就沒了。很多在銀行工作的朋友同樣焦慮。我的觀點,大量易標準化、重複性、沒技術含量、不具獨創性的工作肯定會被裁掉。
  • 中國智能投顧市場:價值6600億美元
    此階段的特點主要是機器智能應用比較有限,主要應用領域是投資組合分析。機器人投顧階段:2008年~2015年期間,大量新興科技企業開始為客戶直接提供各類基於機器學習的 「數位化投顧工具」,機器人投顧商業模式開始發展。這些公司開發的面向客戶的投顧工具提供的功能之前只被金融從業者應用,目前已經廣泛被客戶所直接應用。
  • 優品財富高衛東:智能投顧必將引領全球投資市場
    智能投顧不能完全消除風險,只能將風險在已知範圍內降到最低。而國內投資人在風險發生時的普遍反應仍體現出不理性。國內股民開戶已經過億,其中確有不少股民連基本概念都不懂,更不用說風控常識了,大量新股民的湧現,中國股民的投資者教育已經迫在眉睫,而機構忙著追求商業利潤,無利不為;行政部門又沒有精力,有利難為。那麼,誰來做公益投教?這個問題真的很緊迫。不掃除知識盲點,何談智能呢?
  • 中國智能投顧行業2017年5月發展報告
    當智能投顧成為金融行業的又一個風口,傳統金融機構也紛紛涉足其中。繼招商銀行推出摩羯智投後,五月興業銀行也隨之推出了智投服務。其實,智能投顧並非新生事物,業內早已對此有過多次探討。客觀地說,在智能投顧領域邁出第一步的其實是一些第三方機構,如雪球網推出的蛋卷基金、金融界推出的智能投顧以及理財魔方等。
  • 璇璣:智能投顧的非典型演化
    而資產配置,正是智能投顧的核心理念。於是,智能投顧服務在中國快速興起了。智能投顧,Robo-Advisor,也被稱為「智能理財」、「機器人理財」、「數位化資產配置」等。這些名字的背後說的都是一件事:基於大數據來搭建金融模型,並且不斷優化,從而根據每個用戶的收益和風險偏好提供個性化資產配置方案。
  • Ellevest:面向女性的數位化智能投顧平臺
    導讀創立於2014年的Ellevest是一家來自美國紐約的智能投顧公司,該公司主要面對女性客戶群體,提供一系列更貼近女性需求的投資組合方案。與其他智能投顧公司相比,Ellevest關注更多類別的投資標的,投資組合具有較強的多樣性以更好地分散組合風險。Ellevest關注21個類別的標的資產,包括美國大中小盤成長股、價值股及各類型債券。與部分投顧公司有所不同,Ellevest沒有避開全球房地產信託基金,公司認為這些房地產信託基金及美國通貨膨脹保值債券可以為投資組合提供通脹保護。
  • 作為業內首家,招商銀行如何玩轉智能投顧服務?
    Fintech子領域智能投顧(robo-advisors)也因此吸引了行業和用戶越來越多的關注。而作為傳統金融機構,招商銀行也瞄準線上財富管理的風口,成為第一家推出智能投顧服務——「摩羯智投」的商業銀行。國內外智能投顧服務因為市場體制不一,而相差甚遠,那在國內,招商銀行如何做智能投顧?有何經驗可以作為業內借鑑?
  • 基金投顧會迎來爆發式發展嗎? - 專注金融科技與創新 未央網
    基金投顧則不一樣,作為一種新的資管類牌照,基金投顧的業務模式由「產品銷售導向」轉為了「財富管理增值導向」。傳統的基金銷售是賣方投顧,基金公司只要將基金賣出即可,賺取的是基金的申購費、贖回費、管理費等費用,基金公司的利益是將基金規模擴大,賺取的是「費用」。與投資者想要收益的利益目標,並不完全一致。
  • 雲南信託「伽利略」AI智能投顧上線 強化科技場域服務動能
    來源:金融界信託7月1日,雲南信託 「伽利略」智能投顧成功上線,為投資者提供自動化、數位化、實時化的高效低成本智慧金融體驗,這意味著國內繼銀行、券商、基金、第三方的智能投顧探索之後,再添信託新軍,五類先行者齊頭並進。
  • 基金投顧試點一周年:近半數對提升投資盈利「非常肯定」
    經過一年發展,投顧試點機構從首批的5家增至18家,機構的範圍也由最初的基金公司、子公司,拓展至獨立基金銷售機構、銀行、券商等。投顧業務也被認為是大資管時代資產配置優化的新動能之一。千萬別把基金投顧混淆成以產品代銷收入作為收入來源的賣方投顧,不不不,基金投顧是典型的買方投顧,投顧費直接來自投資者,所以他們必須為投資者的錢袋子和體驗度負責,更多地站在投資者角度,以滿足客戶的理財需求為核心。誰更願意為這樣的服務買單呢?
  • 易方達投顧潘琨:2021把握結構性機會 專業投顧匹配優選策略
    2020年,資本市場跌宕起伏,從特殊時期衝擊下的重挫與恐慌,到止跌回升後的恢復與上揚。A股市場的整體改革與個股分化間,公募基金行業以專業投資優勢為投資者賺取了豐厚的利潤回報。展望2021,易方達投顧基金研究員潘琨做客「易方達投顧大講堂」直播活動並表示,2021年,經濟產出、通脹和政策三大宏觀因素將成為影響資產價格的重要維度;股市存在結構性機會,而債市需要警惕風險因素。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尤其需要依託公募基金等專業機構的投顧優勢,尋找適合自身的投資策略。
  • 「數字幣交易所」獲3000萬元天使輪融資,將推出DigiFinex智能投顧...
    36氪獲悉,新加坡數字資產智能投顧和交易平臺「數字幣交易所」(shuzibi.com)於近日完成3000萬元天使輪融資。資方包括千方基金ChainFunder、松禾遠望、LINKVC、韓建基金等。「數字幣交易所」還將推出智能投顧業務和暗池交易服務。 Coinmarketcap顯示,全球數字貨幣市場規模已達3513億美元,交易所超過9500家。根據非小號22日數據,「數字幣交易所」24小時交易額約1.2億元,在交易平臺中排名第52位。 近期,交易所被攻擊、監守自盜、甚至跑路等問題頻出。針對交易所的監管尚不健全,從業人員多靠自律。
  • 「蘑菇智能」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提供全流程的智能投顧服務
    其清晰的說明了投資收益中資產配置的重要性,而資產配置又是投資顧問的重要職能,但中國理財市場缺少優質投資顧問,且人工進行資產配置也有諸多局限性和不科學性。近期創業邦接觸到了一家專注於智能投顧的企業「蘑菇智能」,其面向C端投資者提供專業智能資產配置方案。
  • 基金投顧試點滿周歲 公募主打投研 第三方機構發力流量
    目前,嘉實基金、華夏基金、易方達和南方基金,雖然在投顧業務開展的時間上有所不同,但對該項業務所取得成績和深刻認識保持較高熱情,嘉實基金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說,「嘉實投顧區別於主要以『投』為主的管理型投顧,採用會員制投顧服務,提供以『顧』為主的非管理型投顧服務」。
  • 在智能投顧領域,國內傳統金融機構是怎樣開疆拓土的?
    平安證券的智能財富顧問屬於混合推薦型,智能投顧覆蓋的產品達到4000種以上,覆蓋股票基金、貨幣基金、債券基金、混合基金、票據理財、P2P網貸產品、固定收益、黃金等各大類資產。據雷鋒網了解,平安證券經紀業務事業部產品與投資研創團隊執行總經理陳禕彬稱,該系統使用大數據精準定位客戶需求,不依賴調查問卷完成存量客戶洞察,並依據馬柯維茨組合理論優化模型智能計算風險與收益的平衡點。
  • 都說「牛市買指數基金」 到底該怎麼買?
    對於基金投資者來說,牛市裡也有一些買基金的規律。例如「牛市買老不買新」,因為新基金還沒建倉,或者倉位不高;老基金因為倉位較高,所以反彈起來更猛。還有「牛市買指數基金」,因為牛市裡主動型基金跑不贏指數,不信的話你可以看看自己持有的基金,基本跑不贏滬深300、上證50或者創業板指數。那麼指數基金該怎麼選,是all in還是選擇定投?
  • 理財魔方:房產大勢已去,普通投資者該如何賺取收益?
    10月20日,國內領先的智能投顧平臺理財魔方做客喜馬拉雅,聯合創始人馬永諳與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圍繞股市和房產的未來比較等方面給普通投資者提出了建議。  理財魔方成立於2014年,專為用戶定製可長期持有的公募基金組合。自建立之初,就將投顧服務當做底層能力和核心優勢,通過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準確了解用戶的背景、習慣、心理等信息,為用戶個性化定製其風險承受能力範圍的資產配置,把控風險的同時讓用戶獲取穩定收益,專屬投資顧問全程引導並積極幹預用戶的投資行為,將少數富人享受的高品質理財服務普惠到廣大中產。
  • 「東北茅臺」果然被基金大減倉,增持最猛竟是這...
    隨著全部基金三季報披露完畢,公募基金三季末核心重倉股變動浮出水面也塵埃落定。天相投顧數據顯示,公募基金前十大重倉股中,白酒股佔據三席、信息技術類股佔據兩席,貴州茅臺繼續穩居第一大重倉股,快遞行業龍頭股——順豐控股也受到多隻基金青睞,新進公募基金前十大重倉股名單。
  • 基金投研平臺智能化探索 ——金融科技賦能財富管理
    摘要隨著《資管新規》及基金投顧試點業務逐步實施,專業和普通投資者財富管理中基金產品配置需求日益旺盛,然而投資者識基難、選基難和配置難的問題普遍存在。商業銀行發展智能投顧,網際網路公司與國內外專業投資機構合作布局相關財富管理數位化解決方案。
  • 「東北茅臺」果然被基金大減倉,增持最猛竟是這隻!
    中國基金報消息,隨著全部基金三季報披露完畢,公募基金三季末核心重倉股變動浮出水面也塵埃落定。 天相投顧數據顯示,公募基金前十大重倉股中,白酒股佔據三席、信息技術類股佔據兩席,貴州茅臺繼續穩居第一大重倉股,快遞行業龍頭股——順豐控股也受到多隻基金青睞,新進公募基金前十大重倉股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