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百萬年薪 167位公募基金經理的「出走」故事

2020-11-26 天天基金網

  「當時裸辭創業的時候,所有人都會覺得你是傻子,連我父母都覺得在基金公司工資那麼高,以後肯定後悔。」鄭志勇回憶起做出離職決定時,周圍人的態度。

  基金經理跳槽不是新鮮事,但今年有點多。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9日,離職基金經理數為167位,而在2017年、2018年同期,這個數據是118位、122位。也就是說,今年以來離職的人數比去年同期多了近4成。

  除了業績不佳被迫「下課」的基金經理,更多的人,是抱著「跳到」大平臺,或者轉道從事私募、做財經博主的初衷離開的。新京報記者採訪到了幾位離開公募行業的基金經理和行業獵頭,講述他們的故事。

  基金經理面臨「驗收期」

  今年離職的多了近四成,廣發基金最多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9日,今年離職基金經理數為167位。而在2018年同期,這個數據是122位。今年離職的人數比去年同期多了近4成。

  截至9月9日,離職基金經理數最多的是廣發基金,有7人離職,匯添富、東方基金分別有6人離職,富國基金、泰達宏利、平安基金有5位基金經理離職,鵬華基金天弘基金、上投摩根、長信基金、浙江浙商證券資管有4人離職。

  從基金經理流動率來看,截至今年9月9日,弘毅遠方和中泰證券資管以300%的變動率並列第一,嘉合基金、國融基金、凱石基金、紅土創新基金的變動率也超過100%。總體而言,管理規模較大的基金公司基金經理變動率相對較小。在138家基金中,按照基金經理變動率排名,易方達、華夏、匯添富、中銀基金博時基金均排在後列,排名分別是69、70、84、91、112名,這五隻基金在今年二季度公募基金公司規模(非貨幣)排名中,位列前五。

  「在過去的幾年裡,股指漲幅有限,資產管理行業的擴張也不是很快,這必然加劇競爭。我關注到,有少數的公司規模是擴張的,但更多的公司規模是穩定甚至是縮小的,這種情況下,人員的流動肯定就會比較大,其中,尤以中小機構為甚」。相聚資本總經理梁輝表示。

  天相投顧投資總監賈志認為,因為上半年市場表現不佳,導致業績不佳而「下課」的基金經理也不在少數。「一般來講,連續兩年內業績都在行業後1/4的基金經理,會面臨轉崗或者是下課的壓力。」

  「業績不好的話,一年你可以有各種理由,兩年就很勉強,三年絕對說不過去了,必然得走人。」鈾鏈投資董事長兼基金經理張翼翔表示,受到2015、2016年股市波動的影響,今年對基金經理是一個「驗收期」,必然有大批業績不佳的基金經理離職,才能跟投資人有交代。

  這點在離職數第一的廣發基金上也有體現。數據顯示,廣發離職的基金經理中,有兩位在管理廣發轉型升級混合基金的一年多時間內,基金淨值跌幅超過33%,在同類基金尤其是在廣發基金內部排名靠後。

  還做公募

  「跳到」募資能力更強的平臺

  對於不想轉行的基金經理,跟其他行業一樣,換工作的目的無非有二:薪資、平臺。而公募行業的特殊之處在於,靠規模吃飯,也就是管的錢越多,掙的錢往往越多。因此,基金經理最理想的選擇就是「跳到」募資能力更強的平臺。

  根據記者不完全統計,這些離職的基金經理中,有4位選擇了方正富邦,浦銀安盛、摩根史坦利華鑫基金也分別招了今年離職的3位基金經理。其他基金經理選擇的,包括民生加銀、嘉實基金招商基金等。

  「背靠銀行、券商等資源背景很強的基金公司,往往有著很強的募資能力,分給渠道上的錢很少,就算規模上沒有排在頭部,也可以活得很滋潤」,張翼翔分析稱。

  「當然,基金管理規模也是評價募資能力的非常直觀的指標,而從這個角度講,一般來說,中小機構能夠提供的薪資福利跟大機構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賈志表示。

  太智聯合統計的數據顯示,2017年,在管理規模前十的基金公司中,基金經理平均收入是192.09萬元,接近200萬元。而在非前十的基金公司中,基金經理平均年薪是145.32萬元,接近150萬元。就基金經理平均年薪方面,規模前十的基金公司高出非前十基金公司約三成。

  薪酬水平也決定了機構能否留得住業績突出的基金經理。

  「公募機構的特點就是行業內交流非常頻繁,薪資整體上還是比較透明。同樣是管100億,基金經理在不同的品牌獲得的收入差別很大,一些做得好的基金經理,如果拿不到理想的年終獎,自然會考慮離職。」賈志表示。

  「這一年我在這個團隊的貢獻是另一個人的兩倍,但是不可能給我兩倍年終獎,給他一倍,這樣破壞大環境,打消大部分人的積極性。所以最後只給我多加了10%-20%。」一位離職的基金經理也對此表示了不滿。

  一位獵頭對記者表示,一些業績不錯的基金經理在年後也主動聯繫她,表示出換工作的意向。

  在薪資方面,賈志認為進行了事業部改革的機構更具備優勢。雖然每家的激勵手段有不同。總體來說就是將基金經理的收入和基金管理規模相關聯,提供的獎勵空間足夠大,藉此鼓勵大家多勞多得。張翼翔形容事業部是「公募和私募的中間地帶」,參與的基金經理與公募機構的合作方式類似於私募合伙人,盈虧同步。

  目前,市場上包括中歐基金、前海開源、國泰基金等十多家公司都進行了事業部改革,還有不少基金公司內部已開始試行,但未對外公布。「當然,同樣實行了事業部改革的機構,願意放給人才的利益多少也有所不同。」賈志表示。

  除了薪資,募資能力強的平臺能夠為基金經理配備更好的資源,尤其是影響投資業績的投研團隊。梁輝表示,資源雄厚的公司往往能得到很多券商賣方的支持,也會自己聘用一定數量的研究員,這些優勢都是背景一般的中小基金公司所不具備的。

  張翼翔補充,也有少數基金經理是被「挖走」的。每個基金經理在投資中都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比如有些基金經理非常擅長在藍籌板塊掙錢,就可能被投資風格類似的機構「挑中」。

  誰在拋出橄欖枝?

  「只要你有知名度,收入就不是問題」

  一個業績不錯的基金經理,即使自己沒有顯露出離職的意向,券商資管、保險以及近期成立的銀行理財子公司等機構也會頻頻對其拋出「橄欖枝」。

  「合格的基金經理是稀缺資源,他們不是學校裡可以教得出來的,需要經驗的積累,也要經過市場對他業績的檢驗。」賈志表示。

  一位獵頭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除了公募機構、私募機構、券商資管、保險業,這半年成立的銀行理財子公司也非常希望能夠「挖到」有能力的基金經理。「已有一些銀行理財子公司跟我提出想要接觸一些業績不錯的基金經理。」她表示。

  而在今年6月先後開業的建信理財、工銀理財、交銀理財的社會招聘信息也透露出對具備公募從業經歷的人才的偏愛。

  以建信理財為例,其發布的2019年社會招聘信息顯示,招聘職位共有七大類,包含產品類、研究類、投資類、交易類、風控類、科技類和綜合類。研究類包括宏觀策略研究崗、債券研究崗、行業研究崗等。投資類提供的崗位分別為大類資產配置、FOF投資、固收投資、權益投資、股權資產投資、專戶投資、全球資產配置等職位;風控方面,招收崗位包括合規管理崗、綜合分析崗、審計崗、項目評審崗、法律事務崗、風險管理崗等。

  其中,研究類、投資類、風控類崗位與公募基金多有重合。而FOF投資崗、固收投資崗等多個崗位的職能與公募基金中的崗位職能基本一致。「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優勢在於固收類產品,但在財富管理端和資產管理端兩個方面還需要優秀的資管人才。」賈志分析道。

  「在這個行業,只要你有一定的知名度,大家知道你的業績足夠好,收入、工作等就都不是問題」,財經大V、知名博主望京博格鄭志勇說。

  換一條賽道

  「手裡有聚寶盆,怎麼願意拿工資吃飯?」

  在那之前,鄭志勇在公募基金領域已經是「老人」,先後在銀華基金方正富邦基金等機構待了十年,從事金融產品研究與設計工作。拿著高於行業內平均薪資的薪水,每天的工作也是駕輕就熟,在外人看來,他沒有離職的理由。

  選擇離開,鄭志勇稱是因為他不認同公募基金的經營模式。「比如在(滬指)6000點的時候客戶來買基金,你雖然知道不應該賣,很有可能會賠,但最後你肯定會賣給他,因為你當時想的是你不賣,別人也會賣給他。」他認為,「只關心客戶買不買,而不關心虧不虧,這種模式對於投資者的客戶體驗會很差。」因此他最後決定,自主創業當博主,做基金投資組合的付費諮詢。

  相聚資本總經理、原泰達宏利基金經理梁輝則表示,公募基金有它的優勢,運作正規、外界認可、平臺也夠大,2014年第一批私募牌照下放,「當時大家看到了資產管理業務的新的可能,自然也就支持我換一條賽道」。

  談及基金經理的自立門戶,從事宏觀對衝的張翼翔強調基金經理擁有投資「模型」的意義。「每個基金經理幾乎有一個恆定的,幾乎是唯一的追求目標,就是準確、高效的投資模型。無論是巴菲特還是索羅斯,他們的模型幾乎幾十年沒有改過,持續幫他們掙錢。如果模型成熟了,你手裡有聚寶盆,怎麼會願意拿工資吃飯呢?」

  張翼翔先後在中信證券國信證券任首席投資顧問、基金經理後,2013年創辦了鈾鏈投資。

  「如果基金經理還沒有成熟的投資模型,那麼離職只是想去不同的機構鍛鍊自己的模式使之更精確。如果自認為模型成熟了,大概率就是做私募合伙人了。」張翼翔說。

  張翼翔透露,身邊還有一些基金經理最終的職業是管理自有基金。「我認識的一位操盤手,量化模型的規模就是1000萬,他就每年用自有資金從1000萬開始投資,多賺的錢一年後拿出去,把帳戶歸到1000萬再來一輪。」

  對「奔私」更慎重

  有人成為私募大佬,也有人黯然離場

  如果選擇離開公募,「奔私」成為一部分基金經理的選擇。有一小部分人選擇創業,通常是成立私募機構,而多年的公募經驗以及行業人脈的積累,則是他們創業的資本。

  從2007年起,基金經理「公轉私」的腳步就從沒有停下,到了2014年,第一批私募牌照發放後,原本還持觀望態度的一些基金經理更是下定決心,「公轉私」也達到高潮。發展至今,已有人成為了私募業的中流砥柱。

  被稱為「公募一哥」的王亞偉從華夏基金離職後,成立了千合資本,目前已是百億級私募。淡水泉的趙軍、星石投資的江暉、朱雀投資的李華輪、景泰利豐的張英飈、世誠投資的陳家琳等人都有公募基金經理的職業背景。最近,原方正富邦基金總經理鄒牧離職後,備案了私募寧波惠恆拓股權投資基金。

  梁輝談及「公轉私」的初衷,稱一方面是當時受到同行、同事紛紛創業成立私募的鼓舞,另一方面跟大環境的轉變也相關。「我觀察到當時的資產管理行業正處在一個快速發展和專業化的進程中,也就有很多的機會。」相聚資本成立於2015年,梁輝擔任總經理。

  當然,在「公轉私」這條道路上走起來並不容易,有人成功,也有人淡出了舞臺。

  時任嘉實基金經理的王貴文,憑藉一年淨值增長175.9%的戰績,成為明星經理,並在2007年成立了隆聖投資,4隻產品遭遇熊市重挫,2011年,隆聖主動提出清盤要求。

  鄭志勇回憶,與他同階段創業的同行們,已經有人創業失敗,黯然回到了公募機構。「我身邊有一個公募基金經理出來做私募,私募黃了,又回到基金公司,一晚上頭髮都白了。」

  「私募的成功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如果按照市場規模超百億來定義成功,那麼成功概率可能不到千分之一。投資能力、出來創業的時間點缺一不可。」一位私募基金合伙人李強(化名)表示。

  李強在某頭部基金當了6年基金經理後,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了一家中等規模的私募。他表示,在投資理念上,公募與私募還是有差距。公募沒有清盤限制,做相對收益,只要不過分激進,產品風險較小,差距只在收益。而私募產品有清盤限制,管理者要更謹慎,部分基金經理可能會「水土不服」。

  張翼翔總結,就他觀察「公轉私」失敗的基金經理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一般基金經理的投資模型是市場化的,一旦模型跟國家較強力的宏觀調控政策相衝突後,就會失靈。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實力,「有不少人在公募機構是因為恰好處於股市上升期,或者賭對了板塊,但其實投資模型根本沒有成熟,也就是經過一個牛熊周期的業績檢驗。」

  「檢驗模型也很簡單,就是能不能拿出一個跨越牛熊周期,又做了N個波段,大概率是掙錢的,這就說明你的模型是有效的。」張翼翔說。

  多位從業者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相比於2014年的熱潮,目前基金經理對「公轉私」會更加慎重。

  賈志分析這跟市場環境有關。「當市場環境轉暖,形成比較持續性的牛市的時候,會出現比較集中的大面積的公募轉私募,在比較低迷的時候,這種現象就會比較少。」鑫聖金融研究院院長曾表示,從目前的市場來看,一方面,市場行情不景氣,流動性減少,缺少能讓客戶短期獲利的機會;另一方面,行業整頓、合約合規方面有難度。

  創業背後

  每天生活在「懸崖邊」VS享受攀登的感受

  和大多數創業者一樣,基金經理創業的每一步都充滿著不確定性。

  自從創業做私募,張翼翔每天就像生活在「懸崖邊」,行業無時無刻不在洗牌。在他看來,基金業既會隨時有像「尖刀」般具備成熟投資模型的對手異軍突起,也有公司因為偶發事件隨時倒下。

  「私募管理規模越大,犯了錯誤之後虧得越多,倒下得越快。即使可以用多隻基金對衝風險,但是在股市向上或者平穩的情況下,9成的基金經理都頭腦發熱忘記了對衝,最後崩掉,這是人性的貪婪帶來的風險。」他說。

  李強也對記者表示波動的外部環境讓他「壓力很大」。「2015年成立私募後,原本想著可以和以前的客戶資源做一個銜接,但是計劃沒有變化快,近幾年外部環境波動太大,有些客戶都自顧不暇,說沒有募資壓力都是騙人的。」

  「投資人跟基金經理之間的關係其實極其單純,業績好我就跟著你,業績不好私人關係一點用都沒有。」李強說。

  身份上的轉換也是新的挑戰。「我原來做公募基金,雖然也管投研團隊,但總體業務上還是做投資。但做私募我既是公司的所有者,也是管理者,要考慮到營銷、團隊等方方面面的問題。」梁輝表示。

  作為財經大V,鄭志勇認為「口紅一哥」李佳琪的一句話很能形容他的心情,「就算李佳琪火成這樣,他也在採訪中說害怕他的直播沒人看了。我也一樣,我會擔心我發的文章沒有閱讀量,因為流量也是我自身價值的一部分,每天晚上我都會看下文章的點擊量。」

  但他們認為,在一邊咬緊牙關「扛過」一個個困難的同時,也在享受著做公募基金經理時享受不到的自由度和自我實現。

  梁輝表示,私募行業的發展雖然是起伏的,但長期是向上的,在這個過程中培養自己的投資能力,這才最重要。

  李強則表示,從事私募也讓他有了更大的自由度。相較於公募基金的股東與基金管理團隊間互相制衡的關係,私募基金的LP、GP制度更加有利於資管團隊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決策。

  鄭志勇笑稱創業後的生活變化是「身體累,思想不累。那些才華沒有被認可,想法沒有被採納的苦惱都沒有了」。他說,「你活一輩子,總要留下點什麼,起碼我寫了十幾本書。」

  張翼翔則在享受這種做「個人英雄」的成就感。在他看來,全世界的很多行業,都需要依託團隊的力量和公司的資源,但是只有對衝基金這個行業只需要自己的頭腦。「在基金行業,能練出成熟模型的經理都是少數站在珠穆朗瑪峰上的人,我享受這種一邊攀登一邊賺錢的感受。」

(文章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DF398)

相關焦點

  • 首隻公募MOM即將面世 基金經理詳解投資攻略
    來源:上海證券報 首隻公募MOM即將面世,基金經理詳解投資攻略距離首批5隻公募MOM獲批不到半個月時間,首隻公募MOM已經呼之欲出。根據公開信息,招商基金、鵬華基金、建信基金、華夏基金、創金合信基金成為首批發行MOM產品的5家公司。相比傳統基金,MOM產品可通過精選不同領域投資顧問,降低單一資產和單一風格方面的風險集中度,一定程度上起到平滑波動、降低風險的效果。公募MOM到底是一款怎樣的產品?有什麼優勢?上證報記者獨家採訪了建信智匯優選MOM基金經理梁珉和姜華。
  • 央企高管曬年薪 稅前薪酬80萬元以上超40位 百萬年薪15位
    百萬年薪高管共15位  中國吉林網、吉刻APP記者在國資委考核分配局公布的薪酬數據顯示,2015年,111家央企高管的年薪最高達到上百萬,最低四五萬。不過從公布的數據來看,也與該高管到任的時間有關。
  • A股公募基金行為分析:公募基金的風格偏好可以持續嗎?
    顯著超配消費科技,後續可能向製造業擴散基金持股再趨集中,板塊上超配中小創。主板公募基金重倉股持股集中度在 2015 年、 2016 年較低,近年來伴隨市場主流風格切換向績優龍頭,基金持股集中度逐步上升, 2020Q3 基金重倉股市值 CR5 為 16.96%,CR20 位 37.00%,CR50 位 56.64%。板塊 配置上,公募基金超配中小創愈發明顯。
  • 公募基金大放異彩 長盛基金旗下新生代基金經理「活力四射」
    2020年公募基金高歌猛進,規模突破18萬億元大關
  • 曹泉偉、陳卓:中國公募基金市場權威解讀 道口研究
    截至2019年12月底,任職時間在3年以上的股票型基金經理共有1235位,其中在職的基金經理數為715位,已經離職的基金經理數為520位。  在職基金經理選股能力:根據715位在職的股票型基金經理選股能力α的顯著性估計結果分析,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有237位(佔比33%)基金經理的α呈正顯著性,其t值高於1.64,說明他們具有正確的選股能力;有473位(佔比66%)基金經理所對應的α的t值是不顯著的,說明他們不具有選股能力;此外,還有5位(佔比1%)基金經理的α呈負顯著性,其t值低於-1.64,說明他們具有錯誤的選股能力
  • 曹泉偉、陳卓:中國公募基金市場權威解讀|道口研究
    由於評估選股和擇時能力需要較長的時間序列數據,本文要求基金經理具有3年以上的任職時間,對其合併月度收益數據進行研究。截至2019年12月底,任職時間在3年以上的股票型基金經理共有1235位,其中在職的基金經理數為715位,已經離職的基金經理數為520位。
  • 基金經理擔憂追高風險
    老產品配置的品種,點位已經偏高,不太適合再加倉,需要尋找新的品種。」前述私募坦言。  基金經理層面對市場高度的憂慮有所上升。根據融資評級機構調查顯示,4月中國對衝基金經理A股信心指數為98.91,較上月大幅下滑13.54個百分點,這也是中國對衝基金經理A股信心指數成立以來,首次跌破臨界點。
  • 首批公募MOM來了!選最牛基金經理操盤,從業超十年、管過大錢是關鍵...
    MOM基金被行業人士稱之為「FOF基金的變種」,不同於FOF基金的組合注重選擇一系列基金產品,MOM基金的核心在於選擇一系列最好的基金經理,也因此解決了基金和基金經理之間的關係,即解決了FOF基金在甄選基金時經常遇到的問題——基金業績由若干個基金經理接替完成,從而無法對標的的基金產品進行評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基金經理離職、「奔私」帶來的投資問題,投資管理效率更突出
  • 基金業人均年入過百萬 薪酬居金融業金字塔頂
    近日,某人力資源公司公布的一份《基金業薪酬調研報告》揭開了基金業薪酬的神秘面紗。根據該份報告,基金業的人均年收入超過百萬元,這一數字大幅超越了此前國家統計局統計的各行業人均年收入中排名首位的證券業17萬餘元的水平,基金業也由此穩居金融業薪酬金字塔頂。
  • 來看看中國最牛的基金經理有哪些人?
    18歲,他在得到家人同意後,放棄高考,專心投資。 徐翔對把握股市熱點非常敏感,通過幾年的學習和操作,迅速成為營業部高手。徐翔和幾個以短線擅長的朋友被市場冠名「寧波漲停板敢死隊」,投資風格彪悍,被「敢死隊」選中的股票,大進大出,高起高落。這批人以銀河證券寧波解放南路營業部為核心,成員20人左右,核心是徐翔、徐曉、張建斌等。
  • 公募基金調倉是什麼信號?既然是投資股票,就別總盯著公募基金
    近日所謂的「基金抱團股」高位調整,但部分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淨值卻不跌反漲。業內人士分析,不少基金經理近期可能完成了調倉,減倉了部分前期漲幅較大的熱門股票,並增配了一些估值相對合理的周期股和科技股。不少投資者習慣於揣測基金調倉,是否具有什麼前瞻性信號。
  • 一年89名總經理變更,「公奔私」頻現,公募基金如何才能留住人?
    近日,國開泰富基金髮布高管變動公告稱,鄭文杰因工作調動離任董事長,新任孟天山為董事長。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剛過去的「基金大年」,公募高管變動人數達到了343位,創下了自1998年以來的「歷史之最」。一個蓬勃發展的行業,都伴隨著人才「新陳代謝」,這一現象在公募基金當中,顯得更為突出。
  • 基金三季報密集披露 白酒、生物醫藥、晶片股是公募基金重點關注的...
    進入10月底,公募基金三季報進入密集披露期。截至發稿時,納入Choice權益類基金數據的570隻股票型開放式基金以及4329隻混合型開放式基金過半數產品已完成披露。資產配置數據顯示,公募基金整體股票投資佔比連續兩個季度上升,債券配置比例下降。
  • 公募基金衝刺年度排名 已有4隻大賺100%
    摘要 【公募基金衝刺年度排名 已有4隻大賺100%】2019年剩下最後兩個多星期,基金業績排名競爭進入白熱化狀態。
  • 首隻公募MOM呼之欲出 基金公司競帆萬億藍海
    業內人士表示,我國公募基金規模已超18萬億元,按照美國市場MOM佔公募基金規模超6%的比例計算,未來我國MOM規模有望超過萬億元。首隻公募MOM呼之欲出即將發行的建信智匯優選一年持有期混合型MOM首次募集規模上限為50億元,設置了最短1年的持有期限制。
  • 一度是華為核心人物,卻毅然放棄百萬年薪待遇,如今成首位女艦長
    近日,據媒體報導,中國有這樣一位女性,這位名牌高校畢業的高材女子一度是華為的核心人物,但為了報效國家她毅然放棄百萬年薪還有優厚待遇,離開華為核心崗位參軍入伍,如今成為了中國首位女艦長,她就是韋慧曉,面對記者的提問,她說出10個字讓全中國為之感動,這十個字是「我生來就是報效祖國的」,
  • 買基金就是選基金經理!最牛基金經理在此:第七屆中國基金業...
    業英華獎  2014年,中國基金報創刊伊始,即開資管行業先河、獨家推出了針對基金經理個人的評選活動——中國基金業英華獎最佳基金經理評選,到今年已成功舉辦七屆  中國基金業英華獎面向公募基金、投資主辦和投資經理。
  • 2021年第一批爆款基金來襲:吸金逾500億 公募看好後市結構性行情
    在此背景下,公募基金等理性成熟的中長期投資力量崛起,「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成為中國基金業的最強音。 在行業基礎制度層面,2020年基金公司管理辦法修訂,基金銷售管理辦法出臺,公募REITs開閘,側袋機制和指數基金指引落地,公募基金產品註冊大幅提速,公募、專戶經理兼職「破冰」,基金長期評價制度、基金投顧試點機構趨於完善,基金行業建章立制進程加快。
  • 公募密集布局 580億ETF及戰略配售基金躍躍欲試
    針對創業板市場的新環境,多家公募已經完成系統、淨值估算等方面調整,並與交易所開展了測試演練,公募基金已經準備就緒。 基金公司完成 系統調整和測試演練 按照創業板註冊制改革後的交易規則,股票、相關基金漲跌幅限制比例由10%增至20%。針對新的交易制度,基金公司已經完成了相關系統調整,淨值估算閾值設置,並與交易所進行了測試演練。
  • 基金經理"製造"?鍾睒睒身價暴增 關鍵是這個原因
    A股的明星基金經理、管理資金超過500億的景順長城基金研究總監劉彥春如此強調。這意味著鍾睒睒個人財富的增長,實際上也是基金經理順應政策變化,以核心股票定價權,加大對實體經濟龍頭的投資,從而令此類實體類公司的財富增長超越了資本市場的虛擬經濟龍頭。基金經理定價權刺激龍頭股財富崛起「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如今看來,農夫山泉不只是「搬運工」,更像是「印鈔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