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科學趨勢】人工智慧與腦科學最新交叉研究進展

2020-12-06 和訊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人工智慧學家。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作者:NEUROSCIENCE NEWS翻譯:王益軍審校:心連結:neurosciencenews

  人工智慧系統最近所取得的突破使得人工智慧在多種具有挑戰性的遊戲中戰勝了人類,而這些成就的根源在於受到人類大腦對信息處理的神經網絡的啟發。6月14日,發表於認知科學趨勢的評論表示:來自谷歌深度思維以及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最初的開發理論進行了更新,從而對人類以及其他動物的學習方式進行了解釋,同時也重點強調了其作為框架對指導人工智慧代理開發的潛在重要性。

  該理論最初於1995年發表,該理論表明學習是兩個輔助學習系統的綜合產物。第一套系統通過接受體驗,從而慢慢地對知識與技能進行學習,而第二套系統則對特定的體驗進行儲存,從而讓這些體驗能夠進行重放,從而與第一套系統能夠有效集成。該理論基於著名的

英國

計算神經科學家戴維.瑪爾之前建立的理論以及最近在神經網絡學習方法領域的發現。

  「相關證據似乎讓人嘆服,因為大腦存在兩種學習系統,同時,這兩套學習系統之間相輔助充從而當大腦面對重要的學習問題時能夠提供強大的解決方案,而輔助學習系統理論對兩者之間的輔助關係進行了解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斯.麥克蘭德(1995年相關文件的主要作者兼當前評論的高級作者)如此表示。

  所推薦理論的第一套系統位於大腦的新皮質位置,該系統受當今深度神經網絡啟發。和如今的深度網絡一樣,這些系統在輸入與輸出之間包含有多個神經元層,這些網絡中的知識處於神經連接中。此外,通過體驗,這些連接慢慢地被編程,使其識別目標,感知語音、理解並生成語言的能力不斷得到提升,甚至還能夠在遊戲過程中選擇最佳的行為以及其他設置(當智能行為依賴於所獲得的知識時)。

  當需要學習新的知識時,這樣的系統就會面臨困境:如果相關的連接做出足夠大的變化從而迫使新的知識迅速地進入到這些連接時,就會徹底地使之前儲存在連接中的其他知識發生扭曲。

  「這也正是輔助學習系統發揮作用的領域,」麥克蘭德表示。在人類以及其他哺乳動物中,第二套學習系統位於名為海馬體的結構中。「最初,新體驗的相關信息被儲存在海馬體中,從而使其能夠迅速得到利用,我們也會把這些信息保留在附近從而能夠被回放至皮質,使其與正在進行中的體驗以及其他相關的存儲信息產生交錯。」因此,兩個系統組織能夠實現即時學習,同時逐漸地與皮質中的結構化知識進行集成。

  「受輔助學習系統理論啟發的神經網絡結構的組成部分在多種電腦遊戲(比如太空侵略者以及越獄)成功地達到了人類級別的性能。」深度思維認識神經科學家Dharshan Kumaran(相關評論的首席作者)如此表示:「正如相關理論所述,這些神經網絡利用與海馬體類似的記憶緩衝來對最近遊戲的情節進行儲存,並交叉播放與重放。這樣能夠很大程度上增強對實際遊戲體驗的利用,同時避免相關體驗的本地運行傾向,從而避免控制系統的學習。」

  Kumaran與麥克蘭德以及深度思維的聯合創始人德米斯.哈薩比(也是相關評論的聯合作者)合作,根據1995年版本的輔助學習系統理論預想對海馬體的作用進行拓展。

  「在我看來,」哈薩比說:「輔助學習系統理論的拓展版本在神經科學方面以及開發人工一般智能方面可能會給未來研究提供框架,這也是谷歌深度思維的目標。」

  關於這一篇幹細胞研究文章經費:相關研究人員獲得紐約幹細胞科學以及斯塔爾基金會的支持。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國家癌症研究院對部分工作也提供了進一步的支持。  

來源:Joseph Caputo ——電子期刊

  圖片來源:NeuroscienceNews.com圖片歸功於Kumaran et al./認知科學發展趨勢

  原始研究:Dharshan Kumaran、德米斯.哈薩比以及詹姆斯.麥克蘭德在認知科學發展趨勢中發表的有關「智能代理需要什麼樣的學習系統」的研究。  

摘要:

  智能代理需要什麼樣的學習系統?輔助學習系統理論更新。

  我們對輔助學習系統理論進行更新,該理論認為智能代理必須擁有兩套學習系統,並以哺乳動物皮質以及海馬體為例。第一套學習系統需要結構化知識表現,而第二套學習系統則迅速地對個體體驗的細節進行學習。在該理論中,我們對海馬體記憶重放的作用進行了拓展,指出記憶重放能夠對體驗統計資料進行目標依賴衡量。此外,我們還解決了該理論最近所面臨的挑戰,並通過展示周期性海馬體蹤跡來對該理論進行延伸,從而支持部分廣義化形式,新皮質對於符合已知結構知識的學習速度非常迅速。最後,我們還指出了該理論與人工智慧代理設計之間的相關性,突出了神經科學與機器學習之間的關係。  

發展趨勢:

  發現體驗組合中的結構依賴於新皮質中的生物神經網絡以及當代人工神經網絡的交叉學習過程。

  最近的研究表明一旦結構化知識在這些網絡中被獲取,新的一致性信息就能夠被迅速整合。

  天然學習系統與人工學習系統都得益於將特定的體驗存儲併集中於哺乳類動物海馬體中的第二套系統。

  第二套系統對相關體驗的重放為交叉學習提供支持,並且能夠通過獎勵或新奇的東西進行調節,從而對代理目標的一般環境統計資料進行再平衡。

  對基於實例的系統內的多重記憶進行周期性激活可以用於發現體驗之間的聯繫,從而為廣義化以及基於記憶的推理提供支持。

  「智能代理需要什麼樣的學習系統?輔助學習系統理論更新」:Dharshan Kumaran、德米斯.哈薩比以及詹姆斯.麥克蘭德在認知科學發展趨勢中發表的有關「智能代理需要什麼樣的學習系統」的研究。 發表於2016年6月14日 dio:10.1016/j.tics.2016.05.004歡迎報名6月28日創新項目微信群路演,面對近百位著名投資人展示

  第一期「創新項目與風險投資家見面會」將在6月28日舉行,AIE實驗室歡迎創新科技項目負責人屆時參加風險投資家微信群項目路演,報名請點擊本文左下角」「

  AIE實驗室邀請近100位著名風險投資家和天使投資人加入創新項目展示群,其中包括高榕資本合伙人張震、英諾基金創始合伙人

李竹

、峰瑞資本創始人李豐、真格基金創始人

徐小平

、360公司創始人

周鴻禕

、獵豹移動CEO

傅盛

、軟銀賽富投資基金合伙人

羊東

、老鷹基金創始人劉小鷹、前

北京

聯眾總裁,著名天使投資人

鮑嶽橋

、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

美團網

創始人兼CEO

王興

、諾基亞成長基金董事總經理及合伙人

鄧元鋆

、紫牛基金合伙人

張泉靈

、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合伙人

朱嘯虎

等人。  

創新項目獲得風險投資關注  報名請點擊本文左下角」「  人工智慧學家Aitists

  人工智慧學家是權威的前沿科技媒體和研究機構,2016年2月成立人工智慧與

網際網路

進化實驗室(AIE Lab),重點研究網際網路,人工智慧,腦科學,虛擬實境,機器人,

移動互聯

網等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勢和重大科學問題。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人工智慧學家

(責任編輯:柳蘇源 HN091)

相關焦點

  • 科學大咖講述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李釗攝 6月10日下午,科學院南路6號的中科院計算所一層會議室裡人潮湧動,幾百名年輕學子云集一堂,只為聆聽「理解未來」系列講座第28期:耶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認知神經科學專家尼古拉斯·圖克·布朗和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博士張益肇分享他們關於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最新成果和思想。
  • 探索前沿腦科學 盛趣遊戲布局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前沿領域
    四大研究方向引領科技「智」高點   斯坦福《2030年的人工智慧與生活》報告認為,人機智能協同是未來主要趨勢之一,同時,面向解析腦認知功能神經原理的腦科學受到各國政府高度重視,中國腦科學研究也進入能夠搶佔國際領先地位的時機,對人的意識、人腦工作模式的解析,將促進人工智慧質的飛躍。
  • 腦認知功能圖譜與類腦智能交叉研究平臺結構封頂暨中科懷柔腦智...
    自動化所所長徐波表示,腦認知功能圖譜與類腦智能交叉研究平臺的順利封頂標誌著項目建設工程取得了重要階段性勝利,為工程順利竣工並按期投入使用奠定了堅實基礎。在腦智交叉平臺建設基礎上,為進一步打造腦智研究創新與產業鏈條、構建科技生態體系,自動化所將依託北京懷柔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成立「中科懷柔腦智創新產業研究院」,實現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前沿技術的「創新型」研發和科技成果的「導向型」轉化,為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提供保障,助力懷柔科學城發展。
  • 數學科學學院舉辦「數學及其交叉科學研討會」,探討數學與人工智慧...
    數學科學學院舉辦「數學及其交叉科學研討會」,探討數學與人工智慧及其他應用學科的交叉融合 來源:數學科學學院   時間:2020-11-19
  • 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融合的途徑
    特別是21世紀人工智慧的突破性進展大大增加了研究意識問題的緊迫感。因為人們需要預測究竟哪些生物或人工智慧體有可能像人那樣具有主觀的意識經驗。  (四)人工智慧研究的落地瓶頸與機器意識屏障  認知科學中最引人矚目的進展當屬模擬人類心智的人工智慧領域的突破。
  • 計算神經科學: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必要橋梁
    人們對視覺注意力、抉擇、學習等認知功能的大腦神經網絡機制的研究方興未艾。發展腦科學基礎研究,將促進「深度學習」 等類腦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計算神經科學是腦科學中新興的、跨領域的交叉學科。它把實驗神經科學和理論研究聯繫在一起,運用物理、數學以及工程學的概念和分析工具來研究大腦的功能。 各種新實驗技術的快速發展,給我們帶來了海量數據。但指數增長的實驗數據,並不保證帶來指數增長的知識。
  • 2019國際腦科學學術峰會在西安舉行
    本次會議的主題以教育腦科學為本,腦神經科學、計算機信息技術和人工智慧、認知科學、臨床醫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相結合,形成平臺效應、融合效應、創新效應、聚焦效應。會議的宗旨在於瞄準國家腦科學發展戰略和兒童青少年腦智開發、腦保護、腦健康市場需求,形成多學科融合、特色鮮明的高水平腦智開發的科技產業創新和交流平臺。
  • 腦科學如何支持人工智慧的發展?院士和大牛們這麼說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消息,「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於5月8日在北京中國科學院學術會堂召開本次論壇由中國科學院學部主辦,旨在進一步加強腦科學和人工智慧兩個學科的交叉力度和思想碰撞,更好推動這兩個領域的相互融合與共同發展。論壇以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為主題,從腦科學如何支持人工智慧的發展和類腦智能的態勢與發展研討兩個議題入手,邀請到多位相關領域的院士、專家做了主題報告和深度討論。雷鋒網編輯也在現場聽講,並將論壇概況和看點做了整理。
  • 腦認知功能圖譜與類腦智能交叉研究平臺結構封頂中科懷柔腦智創新...
    圖為結構封頂現場12月2日上午,腦認知功能圖譜與類腦智能交叉研究平臺結構封頂,中科懷柔腦智創新產業研究院同步揭牌成立。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所長徐波,懷柔區委書記、懷柔科學城黨工委書記 戴彬彬出席揭牌儀式並致辭。
  • 神經、認知、計算三學科深度交叉 建開源開放平臺探索人工智慧...
    8月24日,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和腦與智能實驗室教授劉嘉在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舉行的「人工智慧的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發布會上指出,而在人的大腦裡有專門的認知結構來進行推理以尋找因果關係。事實上,人類隨時隨地都在尋找事件的因果解釋,甚至會把一些完全無關的東西關聯在一起。可以說,因果推理是人的一種本能行為。
  • 剛剛,浙大發布「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十大科學問題!
    2018年9月,浙江大學發布「雙腦計劃」,布局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會聚研究,聚集全校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物質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眾多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啟探索腦認知、意識及智能的本質和規律。在此基礎上,浙江大學「雙腦計劃」相關團隊組織哲學、計算機科學、神經與腦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專家,聚焦意識與腦、意識與人工智慧方面的重大問題,經過反覆討論、不斷碰撞、深入凝練,最終提出了十大具有前沿性、挑戰性的科學問題,旨在引領國內外學術界的思考,推動意識、腦與人工智慧交叉領域的研究。
  • 浙大開設國內首個「腦科學」學院 未來還要助力人工智慧
    他曾公開表示,下一次產業革命的突破在於認知科學的突破,而認知科學突破的目的則在於「揭開大腦這個黑盒子,理解人類感知、決策的過程,從根本上了解欲望的本質,讓科技真正從討好大腦,欺騙大腦到破解大腦」。 「目前國內腦科學研究的研究生的考生來源主要是生物學和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的本科生,他們在本科生階段幾乎沒有受到神經科學相關的知識教育,很不利於科研工作的開展。」段樹民說,在這些學生的入學面試時,大多數學生都顯示了從小對腦科學的興趣,但在本科生階段沒有他們能選擇的專業。 段樹民還指出,近年來腦科學發展的重大突破往往都來源於交叉學科發展的關鍵技術突破。
  • 「學科交叉的魅力」名師系列講座第三講:饒毅演繹腦的學科交叉研究
    講座主題為「腦:物理、化學、生物、心理認知的交叉研究」,由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大麥戈文研究所創始所長、北京腦科學中心創始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主講,北京大學博雅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副院長陳鵬主持。講座在學習強國、北京大學央視頻、抖音、快手、微視、B站、百度平臺以及知識分子平臺播出,在線收看人數超過150萬。
  • 北京大學「腦科學與認知科學中心」成立
    新華社北京10月18日電今天上午,北京大學「腦科學與認知科學中心」成立,國家教育部副部長韋鈺、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北京大學等單位有關領導,以及眾多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了中心的成立儀式和學術報告活動。韋鈺副部長在成立儀式上講話,希望北京大學的腦科學與認知科學中心能在國家基礎科學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取得世界一流的成就。
  • ​浙江大學發布「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十大科學問題
    2018年9月,浙江大學發布「雙腦計劃」,布局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會聚研究,聚集全校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物質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眾多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啟探索腦認知、意識及智能的本質和規律。2019年4月,浙江大學召開「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圓桌論壇,吳朝暉院士、段樹民院士與倪梁康教授(文科資深教授)分別圍繞「意識」問題,從計算機科學、腦科學、哲學角度作主旨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跨學科問題。
  • 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機構概覽
    2015年,中國科學家就對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在中國「一體兩翼」的部署達成了初步的共識。「一體」,指的是闡釋人類認知的神經基礎為主體和核心;「兩翼」是指腦重大疾病的研究以及通過計算和系統模擬推進人工智慧的研究。
  • 關於「意識、腦與人工智慧」浙大專家提出十大前沿科學問題
    浙江大學日前發布了「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十大科學問題。據了解,浙大今年4月召開「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圓桌論壇,吳朝暉院士、段樹民院士與倪梁康教授(文科資深教授)分別圍繞「意識」問題,從計算機科學、腦科學、哲學角度作主旨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跨學科問題。
  • 院士說丨戴瓊海院士:搭建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橋梁
    而更重要的是,腦科學的發展將推動人工智慧科學從感知人工智慧到認知人工智慧的跨越。4月28日晚,戴瓊海院士做客第一期「探臻論壇」,以線上方式為大家帶來了一場題為「搭建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橋梁」的精彩講座。嘉賓介紹
  • 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開幕—新聞—科學網
    會議以「人工智慧與腦科學」為主題,邀請到了來自世界各地該領域的卓越科學家,就人工智慧和神經科學兩個領域的全球最新科研進展,及其交叉演變出的新形勢進行了深入探討。   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劉印春、北京市懷柔區區委書記戴彬彬出席會議並致開幕詞。出席會議的領導還有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鄭煥敏,北京市懷柔區委常委、副區長李志遂等。
  • 六名諾獎得主成都聚焦腦科學與人工智慧
    六位諾貝爾獎得主、十餘位國內外知名院士及專家、眾多生物醫藥產業領軍人物等,圍繞「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從實驗臺到產業發展和人類應用」這一主題,帶來了一場智慧盛宴。本屆大會著眼於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研究前沿及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的現狀與未來、智慧醫療、智能養老等多個主題,致力於助推醫藥健康產業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域的全球化合作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