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李森科事件"

2020-12-04 騰訊網

  歷經史達林和赫魯雪夫兩個時代的「李森科事件」,將蘇聯的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引向了一個黑暗的深淵。李森科本是一個學識淺薄、無甚建樹的宵小,卻榮居蘇聯科學院、列寧全蘇科學院和烏克蘭科學院的三科院士,他以「紅衣主教」、首席科學家的淫威獨霸蘇聯科學界三四十年。其鑽營投機、獻媚權貴、結黨營私、黨同伐異等卑劣手段和卑微人格暫且不論,解讀這一深重災難的政治、社會、學界的生態原因,於今仍會給人以一定的警策和啟迪。

  非科學的功利性的目標介入,催生了偽科學。眾所周知,科學最高的價值就是求真,所有的科學規律都是為求真服務的,其他一切非科學的功利性的目標介入科學研究,都極有可能使研究成果「失真」,從而動搖整個科學的基礎,使科學喪失其應有的價值,同時也會催生大量偽科學的出現。李森科將自己的「學說」,誇大為一種哲學體系,使之賦有一種社會政治內涵,因此其所有的「科學研究」都不再是出於學術目的而完全是出於純粹的政治功利,即完全服從於他的狹隘的政治需要。為了證明自己的一貫正確,為了給自己增添政治資本,他在「科學研究」方面不擇手段,弄虛作假,經不起任何科學理性的檢驗。例如,他反對施用任何化學氮肥而認為有機無機混合施肥才能取得好收成,但為了提高有機無機混合施肥實驗田的產量,李森科卻暗中施用了大量的化學肥料,因此,李森科實驗田的產量並不能證明有機無機混合施肥法的優越性。諸如此類的偽科學在李森科的「科學研究」生涯中屢見不鮮,它直接導致了蘇聯農業長期落後的局面。

  學術貼上了「階級」的標籤,真正的科學被扼殺,真正的科學家被驅出科學的殿堂。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蘇聯科學界已經受到了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幹擾,一些自然科學的觀點和科學家紛紛被扣上「唯心主義」、「資產階級」、「反馬克思主義」的帽子,並由此引發了清查「資產階級科學理論」的疾風暴雨。李森科靠他靈敏的嗅覺,發現了這一政治動向,於是他處心積慮,把自己打扮成蘇聯著名科學家米丘林的繼承人。他宣稱:只有細胞才是遺傳的單位,堅持生物進化中的獲得性遺傳觀念,否定基因的存在。在李森科看來,由孟德爾和摩爾根等人建立的西方遺傳學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因此應該被禁止。李森科甚至把被譽為「20世紀生物學的路標」的蘇聯科學界泰鬥瓦維洛夫誣為「蘇維埃人民的敵人」。作為典型的學院派學者,瓦維洛夫強調的是嚴謹的思維、嚴格的實驗,絕不容忍科研中的個人隨意性,而米丘林則不然,他從來沒有接受過規範的科學訓練,多依個人的經驗和直感從事科研工作。前者為實驗性的科學家,後者為經驗性的技術專家,所信守的學說不同,本是可有「互補」的優勢,然而,一經貼上「階級」的標籤,使之成了勢同水火的對峙陣營。瓦維洛夫等科學家及其所有的遺傳學研究變成了「戈培爾的宣傳工具」,被扣上「希特勒種族主義」的帽子。李森科甚至殺氣騰騰地下令:「把孟德爾—摩爾根—魏斯曼主義從我們的科學中消滅掉!」1948年的「八月會議」前後,多達3000名遺傳學家、農學家、植物學家被誣指為「科學上的反動派」而遭逮捕、流放,當時西方科學界不約而同地將「八月會議」同宗教裁判所對伽利略的迫害等同起來。在李森科把持下,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蘇聯遺傳學研究一蹶不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當世界遺傳學已發展到了分子生物學的巔峰狀態之時,蘇聯遺傳學還停留於細胞遺傳學時代,整整落後了一個甲子!

  蘇聯一部分知識分子喪失良知,對「李森科事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李森科圍剿遺傳學、鎮壓瓦維洛夫的過程中,蘇聯知識界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瓦維洛夫瘐後十五年,其偵查案卷公開,令人驚詫的是,諸多耳目竟然來自知識界,換言之,瓦維洛夫早就生活在告密織成的羅網之中,諸如亞庫什金、亞歷山大·卡爾洛維奇科爾、格·尼·什雷科夫等,都成了權力機構安裝在瓦維洛夫身邊的「竊聽器」,這些猶大式的教授、博士助桀為虐,使李森科藉助當局的政治迫害如此得心應手,如此肆無忌憚。可以毫不誇飾地說,瓦維洛夫實際上是政治強權和文化敗類合謀的犧牲品,而「李森科事件」也正是這兩者交媾的畸形兒。

  強權左右科學研究,勢必釀成暴力肢解科學的悲劇。李森科明知在學術上戰勝不了自己的對手,就從政治上戰勝他。李的這一戰略得到了從史達林到赫魯雪夫的慫恿和支持。李森科的「看家本領」便是「春化法」。一個偶然的機會,李森科的父親把冬小麥的種子在春天播種,結果,當年的收成出奇的好,這件事情引起了當時還是育種員的李森科的注意,於是,他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春化作用」的概念,這種方法實際上是一種育種方法,即在種植之前令種子溼潤和冷凍,以加速其生長。當時正在為糧食短缺犯愁的史達林對李森科的「偉大」發現大加讚賞,下令:「地無分南北,一律大種春小麥!」還明確表示:「黨需要的不是像瓦維洛夫那樣,而是像李森科那樣工作。」史達林還親自垂詢、校閱李森科在「八月會議」上的主題報告《論生物學現狀》,這一主題報告翌日刊登在蘇聯所有的中央級報紙上,總發行量達七千萬份(平均每兩個蘇聯人可有一份)。而赫魯雪夫不僅全力支持李森科的《農作物遺傳性定向變異的理論基礎》,還指使蘇共中央執行委員會重新設定一個委員會起草法令,規定蘇聯的所有生物學家必須以李森科為榜樣,面向生活,加強生物學同實踐的聯繫,從法制上來強化李森科在蘇聯學術界的掌門人地位。最高領導人的支持,助長了李森科的氣焰,使得他對一班反對者的迫害更加肆無忌憚。他倚仗史達林和赫魯雪夫的「寵幸」,以其「理論」對現代遺傳學進行全面進攻,並逐漸將惡劣影響波及整個蘇聯科學界。

  正如美國科學史家科恩所說:「強權與公理的衝突固然是一波三折,強權固然可以得勢於一時,但強權終究不能折服公理,終究不能毀滅公理。」1965年,李森科的垮臺和在蘇聯生物學界掀起波瀾壯闊的「瓦維洛夫之春」運動,完全印證了這一不刊之論。

(東方網)

相關焦點

  • 蘇聯科技史上的「李森科事件」
    1930—60年代,在蘇聯科技史上發生的「李森科事件」就是科學與政治鬥爭、政治權威取代科學權威裁決科學論爭的可悲事件。  李森科(T.D.Lysenko,1898—1976)出生於烏克蘭一個農民家庭,1925年畢業於基輔農學院後,在一個育種站工作。烏克蘭和亞塞拜然雖然地處較偏南方,但是冬季農作物也偶爾會受到霜凍天氣的威脅。
  • 張院士,您往科學裡「摻沙子」讓人想起了當年的李森科!
    來源:微博哈勃觀察員05-20 23:51人們不該忘記當年的「李森科事件」,那是一段蘇聯的「紅頂科學家」把科學帶入歧途的歷史!本來,張院士作為一名很有分量的學者,向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解讀抗疫新藥,是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之舉,遺憾的是,他不是用科學求真的語言在談論,而是東拉西扯把文化、國家、民族等科學以外的因素硬往科學範疇裡面攪和。
  • 史達林時代的偽科學家李森科是如何崛起的
    正當李森科心灰意冷的時候,他父親的偶然發現,卻給他帶來了希望。老李森科把在雪裡過了冬的烏克蘭冬小麥種子,在春天播種,獲得了好收成。李森科得知後,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春化作用」的概念。在烏克蘭,此前曾因霜凍而造成過冬作物大幅度減產。正當黨和政府為此感到憂慮時,李森科提出的「春化作用」似乎給戰勝天災開了良方。
  • 李森科案,「很黃很暴力」的科學故事
    就其意義而論,李森科案其實比蘇聯換個「領導核心」要深遠得多——它標誌著在整個史達林時代和赫魯雪夫時代禍害蘇聯科學界的「李森科案」總算結束了。  說起李森科案,不得不先扯一點科學史,我們今天一說起進化論就會想起達爾文,實際上在達爾文之前早有人提出過進化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拉馬克。拉馬克與達爾文都認為生物是進化來的,但這個進化具體是如何發生的?兩派就爭開了。
  • 不容詆毀的李森科和不怕詆毀的孟德爾
    不幸的是,蘇聯出了個李森科。稱李森科為科學家完全就是侮辱了科學,他充其量算個育種師,而且是三流的那種。但他有幾個科學家所不具備的特質:無恥、惡毒,而且善於吹噓。李森科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孩子。1925年,27歲的李森科基輔農學院畢業,被分配到亞塞拜然一個偏僻的育種機構工作。
  • 科學網—為何米丘林受人尊敬而李森科備受爭議
    1976年李森科去世後,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C.D.Darlington 在《自然》上發了一篇訃告。他在訃告中提出了一個問題:「李森科是騙子嗎?」 而李森科把孟德爾遺傳學看做是偽科學,對它進行全面否定。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李繼侗先生十分尊敬米丘林,但對李森科很反感,他說:「在李森科眼裡,簡直是蔑視前人,目空一切,他否定這個,否定那個,最後必然否定自己。」
  • 恐怖片《十二傳說》,科學解讀靈異事件
    你身邊發生過多少靈異事件?面對和三個問題,每一個人心中難免有點發怵,每個人或多或少經歷過一些無法用科學解釋的事情,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在中元節往往會被無限的放大。TVB在2019中元節前後播出的《十二傳說》,十分應景地向我們展示發生在香港比較有名的靈異事件,這十二傳說事件分別為:新娘潭靈異事件、大學校園靈異事件、榕樹精殺人事件、石獅成精殺人事件、華富邨UFO綁架事件、盧亭人魚殺人事件、電視臺殺人事件、七姐妹金蘭殺人事件、達德學校靈異事件、海盜寶藏殺人事件、狐仙吸嬰、西貢結界。每一個傳說都帶有封建迷信之說,導演在這基礎上通過民俗學的角度去探討傳說的真實性。
  • 2020年10月與再生塑料行業相關的事件解讀
    2020年10月與再生塑料行業相關的事件主要集中在停工令、塑料汙染治理等方面,以下將對其進行簡要解讀。  國內方面:  1、最嚴「停工令」發布,涉及7省39城  事件描述:9月28日,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於徵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徵求意見稿)》。
  • 從肖戰227事件,解讀《烏合之眾》:群體的情感與道德
    在上一篇中,我們解讀了《烏合之眾》第一卷第一章:群體的一般特徵——群體精神統一的心理定律,大體介紹了群體的主要特徵,並得到了這樣的結論:當一個個體處於群體中,這樣的個體已經不再是他本人,而是變成了一個不再受其意願引導的機器人。
  •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相關政策解讀
    今天閃電新聞記者從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微信公眾號了解到,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相關政策進行了解讀。內容如下: 一、什麼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是指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事件發生地政府根據防控形勢需要決策部署和統一指揮,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內應急處置工作。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性質、危害程度、涉及範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劃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和一般(Ⅳ級)四級。
  • 人造肉益生菌 專家解讀2019食品安全熱點事件
    在日前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專家對過去一年公眾關注的食品安全熱點事件作了梳理和解讀,通過事例科普食品安全知識,為食品安全監管建言獻策。本版摘取部分熱點解讀內容。
  • 四川新聞網:評論「冥王星事件」
    按照評選年度新聞的慣例,我以為,2006年度的科技新聞,「冥王星事件」,當為首選。打開google中文搜尋引擎,關於冥王星的信息可謂鋪天蓋地。對冥王星的遭遇,各種傳媒使用的詞彙也極具中國特色,「降級」、「下崗」、「裁員」、「開除」、「除名」、「逐出」、「出局」、「改制」,不一而足。
  • 專題:艾瑞諮詢:微軟洽購雅虎事件對中國網絡經濟影響解讀·艾瑞網...
    市場對兩家洽購的反應不盡相同,作為中國專注於網際網路領域研究的領先研究服務商艾瑞諮詢,將在對中國網絡經濟長期研究成果和網民連續用戶行為研究系統iUserTracker監測數據的基礎上,對微軟一旦成功洽購雅虎後,此事件對中國網際網路影響進行深入分析,並詳細解讀一旦洽購成功微軟中國、中國雅虎包括阿里集團之間的關係,結合電子商務、搜索、門戶網站、網絡廣告、即時通訊以及電子郵箱六大業務進行全方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