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屢次被外國質疑,為中國多次贏得世界級數學成就,自認為是笨人

2020-08-11 正史也瘋狂

37歲,毫不知名的他與錢學森、華羅庚一起,獲得中國首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83歲,低調行事的他與袁隆平一起,獲得中國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他的名氣不大,貢獻卻很大,是世界拓撲學研究的領軍人物,早年創立了「吳公式」,引發了「拓撲學地震」。


吳文俊(1919-2017)

在晚年,他放棄碩果纍纍的拓撲學研究,以中國古代數學為基礎,創立了中國原創的數學機械研究領域,提出被國際數學界推崇的中國方法——「吳方法」。


他就是享譽世界的數學家,人民科學家——吳文俊。


從「吳公式」到「吳方法」,取得如此多的成就,吳文俊卻自稱「笨人」,他在很多地方不求甚解,一輩子只研究數學一件事。


今天,我和你聊聊「笨人」數學家吳文俊的人生傳奇。


01


吳文俊,1919年5月出生於上海。父親畢業於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很重視對吳文俊的教育。吳文俊自幼喜愛物理和歷史,從未想過將來能走上數學研究道路。


他的高中,是上海灘大亨杜月笙創辦的正始中學,有許多重金聘任的優秀教師。


有次物理考試,題目很難,沒想到吳文俊竟然得了滿分。物理老師認為吳文俊數學成績好,才有了這樣的成績,所以鼓勵他鑽研數學。校長專門給他設立一個獎金,每年100塊大洋,這相當於一家人一年的生活費,但前提是必須要報考數學系。


按照當時吳家的條件來講,負擔他上大學的費用是非常吃力的,也就是說吳文俊可能失學。有了這次獎學金的機會,吳文俊尊重校方意見,於1936年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


在上海交通大學求學時的吳文俊

多年以後,吳文俊仍然強調自己學數學是被動的,如果搞物理,很有可能做出成績。但人生之路就是這樣,往往選擇都是被動的,但正是由於自身的努力和能力,才擁有了被選擇的機會。


抗日時期,上海淪陷,畢業後的吳文俊只好到中學去教書,前途一片灰暗。等到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回國籌建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吳文俊感覺到了一束光照到自己身上。他進入了研究所做了一名研究院,陳省身講述的拓撲學,讓他產生了興趣。


一年後,在陳省身的幫助下,吳文俊寫作的一篇拓撲學研究文章被發表到美國重要的數學雜誌上,引發了一定的反響,這對吳文俊來講是個莫大的鼓勵,讓他非常感激恩師陳省身,也改變了他的一生。


1946年,為了繼續在拓撲學領域深造,吳文俊赴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留學,兩年後獲得法國國家博士學位。留學期間,他將目光投向了拓撲學示性類。


在法國留學

當時關於示性類,有兩位數學大師給出了不同的兩個公式,爭論不休,數學界一時無法證明誰對誰錯。吳文俊經過認真測算得出,兩位大師的公式都是正確的,並且給出了新的證明,一度讓拓撲學的權威霍普夫質疑,但最終證明吳文俊沒有錯。


一個初出茅廬的東方學生,從而嶄露頭角,竟然不迷信權威,他的這個結論,引發了「拓撲學地震」,得到國際數學界的強烈關注。


也正是吳文俊等年輕數學家的建樹,推動拓撲學成為20世紀數學主流學科之一。吳文俊的成果也被數學界稱為「吳公式」,這是中國人首次在這一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


02


1951年,吳文俊回到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他說回國是天經地義事情,是非常自然的,數學沒有國界,但數學家有祖國。


吳文俊

不過,這也讓他失去了獲得有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的機會。對於這個遺憾,吳文俊看得淡然,他說不拿這個獎,可以拿其他的獎,反正成績是有的。


回國之後的吳文俊,來到北京大學任教,由於院系大調整,吳文俊離開北大,到了剛剛成立的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


這裡被稱為「數學國家隊」一點都不為過,蘇步青、華羅庚、關肇直、陳建功等一大批優秀數學家雲集於此,吳文俊如魚得水,與另外兩位同事一起共同研究拓撲學。


1956年,由於提出「吳示嵌類」概念,做出拓撲學上的突出貢獻,吳文俊與家喻戶曉的錢學森、華羅庚一起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僅僅37歲。吳文俊是誰?除了學術界,老百姓是不知道的。


一年以後,吳文俊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學部委員(院士),成為炙手可熱的學術明星。在相對閉塞的中國,做出如此的成績,讓國際數學界感覺非常驚訝。他也被邀請到世界數學大會上專門做演講,介紹自己的學術成果。


十年浩劫開始後,吳文俊的研究工作受到波及,他被認定為資產階級權威,家兩次被炒,被下放到無線電廠工作。為了彌補家用,只好賣掉他心愛的書籍。


70年代中期,吳文俊的工作得到恢復,雖然早年做了很多拓撲學的研究,但他受當時的「復古思潮」影響,開始研究中國古代數學。他是看西方數學長起來的,對中國古代數學無感。西方對中國數學是抱有偏見的。


可是當他深入進去,卻發現中國古代數學與西方數學傳統不同,有著自己的奧妙。中國古代數學是構造性的、算法性的,而不是西方的公理性的。


在1975年,吳文俊提出「近代數學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國的數學,而非希臘的數學,決定數學歷史發展進程的主要是靠中國的數學,而非希臘的數學。」


這個觀點出來,引發很多質疑,但吳文俊不受幹擾,堅決走自己的路。


年近60歲,吳文俊才開始學習計算機,但國內受條件所限,沒有先進的計算機。在美國的楊振寧聽說後,告訴他可以去美國買計算機,很多華人給予了吳文俊幫助。就這樣,吳文俊擁有了一臺先進的計算機。

吳文俊與楊振寧交談

他在機房裡一待就是10個小時,開始階段所有的程序都是自己編寫的。他敏感地意識到,計算機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中國人必須抓住這一機遇。


「現在面臨的腦力勞動一場新的革命裡面,我們不能再掉隊了,否則我們就要從地球上面開除出去了,從此沒有立身之地。」


經過不斷摸索,吳文俊開創了用計算機證明幾何定理的「吳方法」,非常難的西方幾何定理,在計算機上使用中國數學的方法,可以輕而易舉的證明。


在國際數學大會上,中國的研究人員運用計算機十幾分鐘可以證明幾百條幾何定理,大大節省了研究時間,引起世界同行的強烈關注。


它的重要意義在於,這是中國人原創的數學研究領域,他開拓了數學機械化的構想。所謂數學機械化,就是「對一類定理提供一種統一的方法,該類定理中的每個定理都可以依此方法給出證明。」這也證明了,中國古代數學,適合於使用計算機的數學,和外國的不一樣。


「吳方法「被認為可以廣泛應用於機器人設計製造和基因研究,中國科學院特地撥款120萬元進行推廣。


03


吳文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多人認為他足夠聰明。可是,他卻說自己的腦筋動起來非常慢,自己是個笨人。


笨人如何搞好數學呢?這聽起來像天方夜譚。


吳文俊認真地說:「數學是適合笨人做的,聰明人做不合適。因為笨人下功夫,聰明人總是靈機一動,這做不了數學。」


可見,做科學研究,需要踏踏實實的做,堅持下去,才有可能出成果。很多聰明人,能靠著自己的聰明獲得一時的成功,卻無法達到更大的成就,這不得不讓人反思。中國人聰明,舉世公認,但近代以來很少能做出影響世界的成就,可能原因就是聰明人太多,而笨人太少。


另外一點,吳文俊在生活中像個孩子,對任何事都充滿好奇,童心未泯。好奇心是他幾十年來探索科學最大的動力。


吳文俊專注,家裡的事情基本不管,都是老伴陳丕和幫忙打理,可以說,陳丕和是數學大師背後默默奉獻的女人。


兩人育有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幾十年都住在北京中關村一座不起眼的樓房裡,幾件家具都是五十年代初結婚時添置的「老古董」,家裡最值錢的就是書,幾乎你能看到的地方全是書,密密麻麻。


「你要是想獲獎再來工作,這不光是錯誤的,而且做不到的。每個人都要把心思放在工作上,你工作有了一定成績,自然會得到人家的認可。這才是對的。」你一心想得獎,可能性倒不大。


周國平也說過,優秀第一,成功第二,成功是優秀的副產品。


吳文俊對生活的要求簡單,容易滿足。他沒有要求國家給配專車,習慣一個人去書店逛逛,偶爾喝杯咖啡。離開了住了幾十年的老樓,喜遷新居,他覺得環境非常好,老兩口可以在陽臺上曬曬太陽,聊聊天。


04


2002年,吳文俊和袁隆平一起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讓公眾認識了幾十年低調前行的數學大師。


他拿出部分獎金設立了一個「絲綢之路基金」,用於研究中國古代數學在當時的世界地位和傳播途徑。


他最自豪的是把古代的中國數學,認識清楚了。


面對很多成就,吳文俊謙虛的說自己是踩在許多老師肩膀上才取得了一點成就,只有讓後來人踩在自己的肩膀上,才能報答。


吳文俊與恩師陳省身

幾十年的研究生涯,吳文俊為我國培養了一批研究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的人才,他們沿著吳老的路,繼續前行,為國家和人類做出貢獻。


上海交通大學成立吳文俊榮譽博士班,為國家培養人工智慧拔尖人才。


2017年3月,年事已高的吳文俊在家中不慎摔倒,腦出血出院,一度病情好轉。沒想到了5月,病情多次反覆,5月7日,經過多方救治無效,一代數學大師吳文俊病逝於北京,享年97歲。


2019年,吳文俊被授予」人民科學家「榮譽稱號,他的貢獻和愛國情懷將永遠被人民所銘記。


他曾屢次受到外國質疑,用用「笨方法」做出了聰明人無法做出的成就,為中國做出了世界級的成就,一生只做一件事,是他告訴後來人成功的捷徑。


向吳文俊院士學習,致敬!

相關焦點

  • 被質疑了6500年的易經,卻成就了外國科學家,5個獲得了諾貝爾獎
    被質疑了6500年的易經,卻成就了外國科學家,5個獲得了諾貝爾獎《易經》是中華文明的元典,有人認為它屬於儒家,有人認為它屬於道家,我卻認為它是百家之源,否則便不足以囊括它的博大深邃。正因為這樣的地位,西方哲學界和科學界也早就關注到了《易經》,且對其充滿讚嘆的不在少數。
  • 地球上第一個即將消失的沙漠,就在中國!可贏得的卻是質疑聲?
    文/行走天涯 地球上第一個即將消失的沙漠,就在中國!可贏得的卻是質疑聲? 將沙漠變為綠洲,不僅僅是我們中國一個國家的夢想,更是全世界很多沙漠化非常嚴重的國家的共同的夢想,比如中東有很多國家,雖然經濟很發達,石油資源很豐富,但是這些國家的沙漠化也是全世界最嚴重的,而我們中國的沙漠程度覆蓋面積雖然比不上中東,但是由於我國領土面積很大,所以如果能夠將所有的沙漠變為綠洲的話,那麼我國絕對有更多可居住的綠色面積,同時也會成為保護地球自然環境的最大主力之一
  • 中國數學天才,大三破解世界級難題,22歲破格成中國最年輕正教授
    而今天要說的這個數學天才,年僅22歲就破解了世界性數學難題,他的成就讓世界矚目,他的名字叫劉路。熱愛執著劉路出生於湖南省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都是上過大學的高知分子,良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了他閱讀的愛好。儘管劉路自認為父母並沒有給予他數學方面的遺傳基因和教育,上小學的時候數學成績也並不算好,可他依舊對這門深奧的學科有著一份熱愛。從初二開始,劉路就開始在數學方面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開始超越課本讀書,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當同學們還在為課本上的習題抓耳撓腮時,劉路就已經開始自學數論了。
  • 他是中國古代唯一被稱為「聖」的科學家,3項成就早西方一千多年
    他就是張衡。 張衡,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科學家,他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巍豐碑。張衡是一個全能型人才,他的成就不局限於天文。他在數學、地理、文學、機械、繪畫、曆法、史學、發明等方面均有突出的才華和成就。
  • 【科學向日葵】「頑童」愛數學-吳文俊
    關注我們 小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介紹的是一位: 38歲成為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被稱為數學天才,卻自認「是個笨人」;在國外已享有盛名,卻在20世紀50年代堅持回國,人們稱他是愛國科學家。他就是數學「頑童」吳文俊。
  • 中國第一神童,大三破解世界級數學難題,22歲破格成為985正教授
    ,大三破解世界級數學難題,22歲破格成為985正教授  正是有了數學這種美妙的語言,人類才能夠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思維的局限,擁抱更好、更高級的生活。數學研究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一位傑出的數學家一個接一個地往前走,一個接一個地突破障礙,一個又一個地提出新的問題和猜測,一個又一個地成功地突破了這些問題。在我國數學界,一顆新星正在冉冉升起。他叫劉路。他的成就舉世矚目。
  • 多次為國爭光,他放棄麻省理工,北大才子柳智宇為什麼出家?
    很多朋友都知道諾獎中沒有數學,不過可能並不知道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叫做「菲爾茲獎」,是全球數學高手能獲得的最高榮譽。然而,最近一次「菲爾茲獎」獲得者彼得·舒爾茨卻曾經被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在國際數學大賽上屢次擊敗。
  • 他是我國數學天才,大三就破解世界級難題,23歲破格成985教授
    導語:他是我國數學天才,大三就破解世界級難題,23歲就破格成985教授在很多人眼中,世界級難題不是一般人能做出來的,能解出世界級難題的人,一般都是從小天賦異稟,是眾人眼中的佼佼者,從小到大都展現出驚人的才能,不斷跳級,升入高中跟大學,在學業上有所成就。
  • 59歲獲世界級大獎,張益唐:還好我不在中國,不然取不到這個成就
    2013年5月,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名字突然轟動了整個數學界,他在世界數學界最負聲譽的《數學年刊》上發表了研究文章,證明了無窮多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是存在的,從而在孿生素數猜想這一全世界無人能實質推動的數論重大難題上,邁出了革命性的一大步,成為了破解數學領域最著名猜想之一「孿生素數猜想」的核心人物,59歲成功獲得世界級大獎麥克阿瑟天才獎
  • 被刪除的張衡和地動儀,是外國的質疑?還是對自我文化的不自信
    2100年前,中國出現了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就是張衡。曾經,張衡和他的地動儀是我們歷史課本上的必將知識,但是只因為一些所謂的外國學者的質疑,我們的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從此就消失在了我們的歷史課本上。張衡是東漢人,是南陽五聖之一,他學識廣博,天文地理、諸子百家,兼蓄包容,自成一家。
  • 15歲女高中生,破解世界級數學難題,外國科學家稱讚:中國霍金
    在中國人文教育普及和創新的成果下,很多後起之秀茁壯成長,在很多領域中,人們都可以看到越來越小的天才綻放著自己的光芒。數學小神童談方琳出生於上海一個書香門第,父母的成就非凡,尤其是父親,是一所大學的數學教授,雖然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但對談方琳卻是「放養」的態度,不會強迫她做任何不喜歡的事情,而是通過觀察發現她的興趣再加以培養。
  • 中國最悲苦數學家,成就超過陳景潤,卻得不到重視,英年早逝
    最悲苦而成就斐然的數學家陸家羲老師1935年出生於上海,是包頭市九中的一名普通物理老師。陸老師從小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對數學物理特別感興趣。東北師大物理系畢業,數學研究是他的業餘愛好。起因僅僅是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一本小冊子孫澤瀛著的《數學方法趣引》。
  • 接力黎曼的革命:他以質疑之聲敲開數學新時代|展卷
    閔可夫斯基(1864-1909)希爾伯特的「神學」為他在歐洲數學界贏得了一席之地。1895年,菲利克斯·克萊因教授向他拋來了橄欖枝,來信希望他在哥廷根大學任教。希爾伯特二話不說,欣然接受了邀請。在討論聘用希爾伯特一事的大會上,其他教職工都對克萊因的力挺表示質疑,都紛紛猜測他是不是招來了一個毫無立場的跟班兒。克萊因向他們保證,希爾伯特絕不是那類人。
  • 大四學生聲稱解決世界數學難題 受到數學界質疑
    圖為相關報導的版面截圖。王驍威本不願意接受採訪,他說,過多的採訪沒意義。但近來網絡上對他的質疑聲,讓他願意面對媒體並回復質疑。這是一個原本被視為又一個劉路(22歲破解「西塔潘猜想」,現為中南大學學生)的年輕人。
  • 中國數學天才,大三攻克世界級難題,22歲成985正教授,現如何?
    神童是指遠遠超出同齡人智力水平的人,比如說曹衝,孩童時期就已經擁有了成年人的心智,就連曹操都忍不住多次誇讚他,想立他為儲。但是這位神童卻不一樣,他是在大三的時候破解了世界級數學難題而一舉成名的,並在22歲時破格提拔為985正教授,現如何?
  • 吳文俊逝世:自認"笨人",卻總能站在數學研究的最前沿
    他是中國數學界的泰山北鬥,1956年就與華羅庚、錢學森一起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他開創了近代數學史上第一個由中國人原創的研究領域,82歲高齡時又站在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領獎臺上。新華社發  他是中國數學界的泰山北鬥,1956年就與華羅庚、錢學森一起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他開創了近代數學史上第一個由中國人原創的研究領域,82歲高齡時又站在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領獎臺上。  浩瀚宇宙中,一顆被命名為「吳文俊星」的小行星和光同塵,世間巨星卻已隕落。
  • 只有初中文化,卻成為了清華教授,有人質疑他,他拿出了一疊論文
    著名的物理學家葉企孫先生當時站了出來,他回應那些質疑華羅庚先生的人說: 「我希望大家認真看看華羅庚先生的論文再說話。我和華羅庚先生曾經交談多次,每次我都頗受教益。以我個人的判斷,不日之後,華羅庚會成為我國數學界閃亮的星辰。」 葉企孫是誰?
  • 中國現代數學教育先驅:他是錢學森老師,創辦中國第1屆數學競賽
    近年來,雖然中國的現代數學不是世界一流的,但人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中國數學的崛起。中國正在向一個數學大國邁進。一大批高水平的數學研究人才是世界數學領域的閃亮之星。中國現代數學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當然與那些默默無聞的數學教育家密切相關。
  • 中國近現代數學之最——陳省身先生
    要說中國近現代數學成就最高的數學家那毫無疑問是陳省身先生。陳省身先生,1911年10月28日生於浙江嘉興秀水縣,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之一, 2004年12月3日19時14分,陳省身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逝世,享年93歲。
  • 美籍數學家丘成桐:曾攻破世界級數學難題,獲數學界「諾貝爾獎」
    1976年,世界級的數學難題「卡拉比猜想」被年僅27歲的丘成桐攻破,收穫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普茲將」。他在「卡拉比猜想」後面永遠加上了自己的名字——卡拉比·丘定理。同時產生了一門新的學科:幾何分析學。甚至有著名企業開出高出教授十倍收入的薪酬,來邀請他,卻都讓丘成桐拒絕。卡拉比猜想的解決過程,由數個難眠的夜晚組成。丘成桐在鑽研數學時發現,數學幾何想要發展,卡拉比猜想的解決是極其重要的。於是他開始投入大把的時間去解釋卡拉比猜想。這一過程無疑是極其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