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曾三次拒絕諾貝爾獎:資產階級的獎不要

2020-11-24 搜狐網

  楊振寧三次向中國領導人提議:為胰島素工作提名諾貝爾獎

  第一次:周恩來委婉拒絕

  第二次:江青說:「資產階級的獎金,我們不要!」

  第三次:鄧小平、聶榮臻、周培源等非常重視

  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導《我國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結晶胰島素》。

這項成果一直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它像「兩彈一星」一樣,證明了中國人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仍可在尖端科研領域與西方發達國家一決高下,甚至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許多人認為,這一次中國人與諾貝爾獎距離最近,簡直可以用「擦肩而過」來形容。對於未能獲獎的原因,有各種各樣的猜測。彈指之間,40個年頭過去了。回眸當初,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漸漸浮出水面,一些以訛傳訛的「事實」也開始得到澄清。

  ............

  在國家科委的撮合下,1963年下半年,北京大學化學系和中科院有機所、生化所又開始重新醞釀合作。為了避免上次的教訓,他們約定:「不搞『上海』的胰島素,不搞『北京』的胰島素,不搞這個單位的胰島素,不搞那個單位的胰島素,不搞『你的』胰島素,不搞『我的』胰島素,聯合起來,一心一意搞出『中國』的胰島素。」

  1964年年初,在邢其毅教授的帶領下,北京大學化學系的陸德培、李崇熙、施溥濤、季愛雪和葉蘊華等五位教師(後來又增添了研究生湯卡羅)奔赴上海,開始和有機所的汪猷、徐傑誠、張偉君、陳玲玲、錢瑞卿等不分彼此的協作。他們共同負責胰島素A鏈的合成。而生化所方面,在鈕經義、龔嶽亭等人繼續合成胰島素B鏈的同時,拆、合小組仍在為提高重組活性而努力。

  他們於1964年8月、1965年5月先後拿到了B鏈和A鏈。1965年年中,當A鏈積累到100毫克(此時B鏈已積累到了5克)時,杜雨蒼等人開始做全合成實驗。出人意料的是,注射了合成產物的小白鼠並沒有因驚厥反應而跳起來。

(責任編輯:李巖)

相關焦點

  • 特斯拉拒絕了11次諾貝爾獎嗎?純屬無稽之談
    我在寫出《「恭喜您,獲得了諾貝爾獎」 「對不起,我不要!」》一文後,有讀者評論說:「特斯拉表示,我拒絕的次數是他們的總和。」這裡讀者提到的特斯拉,是指美國著名工程師尼古拉·特斯拉。
  • 特斯拉拒絕了11次諾貝爾獎嗎?純屬無稽之談
    我在寫出《「恭喜您,獲得了諾貝爾獎」 「對不起,我不要!」》一文後,有讀者評論說:「特斯拉表示,我拒絕的次數是他們的總和。」這裡讀者提到的特斯拉,是指美國著名工程師尼古拉·特斯拉。不少網絡文章裡,津津有味地說到特斯拉曾經11次拒絕領取諾貝爾獎的感人事跡:「與愛迪生死磕了一輩子,11次婉拒諾貝爾獎,放棄成為世界首富。
  • 諾貝爾獎冷知識:他入圍13次未能折桂,有人拒絕殊榮
    根據諾貝爾獎提名資料庫,佛洛伊德在1915年至1938年的23年間曾獲33人提名,不少提名是在相同年份出現,例如單是在1937年,他便獲得14人提名。在撇除重複的提名後,他入圍次數是13次,其中12次是醫學獎,還有1次是1936年入圍的文學獎。
  • 對不起,我不要諾貝爾獎:那個第一個拒絕諾獎的男人,他有何底氣
    不過今天便說點有趣的,歷史上最奇葩的諾獎得主。說是奇葩,乃是因為,這一位諾獎得主拒不接受諾獎的獎勵,甚至是有些瞧不起諾貝爾獎。這位便是法國的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薩特。諾貝爾文學獎被薩特拒絕。他說,他拒不接受任何官方的獎勵,對諾貝爾獎不屑一顧。諾貝爾獎委員會非常的尷尬,這是歷史上第一個拒絕了諾貝爾獎的人。甚至自此之後,諾獎為了避免尷尬,甚至改變了諾獎的規則。
  • 對不起,我不要諾貝爾獎!哪些人曾經拒絕了諾貝爾獎?
    那麼,有沒有獲得了諾貝爾獎,卻拒絕領獎的獲獎者?有,而且不止一位。 第一個拒絕領取諾貝爾獎的,當屬德國生物化學家庫恩。 第二個拒絕諾貝爾獎的,是德國生物化學家多馬克。
  • 世人皆以此為榮,而我不以為然:7位拒絕諾貝爾獎的大神理由很牛
    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佛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遺囑設立,旨在頒發給「做出最重要化學發現或改進的人」,被冠以無尚榮耀的諾貝爾獎,從開始至今都是無數科學家們一直不懈追求的科學目標之一。但事實上,仍有很多名大神拒絕了諾貝爾獎,而且理由都很意想不到。
  • 2020年諾貝爾獎開獎周,盤點所有諾獎百年風雲際會
    在百年的諾獎風雲中,諾獎是不是每年都頒發,到底一共頒發了多少次,有多少人獲獎,獲獎者年齡最小的有多小,年紀最大的有多高?獲得諾獎很難,但有人一生卻多次獲得諾獎,甚至還有夫妻、父子都獲得諾獎,甚至在獄中獲獎的,不過也有人放棄諾獎。百年諾獎風雲中,有多少鮮為人知的秘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盤點百年諾獎風雲中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 這些人,拒絕了諾貝爾獎
    從我自私的角度來看,我一點不在意他是否會得到諾貝爾獎,我只看書而已。而就村上自身的說法,他對於諾貝爾獎也是興致寥寥,他是個崇尚安靜的傢伙,諾貝爾獎除了榮譽,也意味著麻煩。「就興趣而言,我是沒有的……再不能這樣悠然自得地以匿名性生活下去。」
  • 諾貝爾獎歧視中國?那些年,與諾獎擦肩而過的中國人
    莫言由此成為諾貝爾文學獎100多年歷史上,首位獲獎的中國作家。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的頒獎詞是:莫言「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林語堂回國後曾任教於北大、廈大等高校,並出任過公職,還當選過國際筆會副會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在世界上的知名度非常高。林語堂晚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6年病逝於香港,後移靈臺北。沈從文沈從文原名沈嶽煥,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歷史文物研究者,幼年投身軍旅,20歲時棄武從文,開始進行文學創作,一生著作極多。
  • 五問諾貝爾獎為什麼,拒領諾獎的大咖都有誰?
    ,就高達600多萬元人民幣,曾經獲得中國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就曾揶揄道:諾貝爾獎的獎金還不足夠在北京買一套房呢。面對社會上的各種誘惑,他們拒領諾獎、拒絕採訪、隱於書後,是一群格格不入的「合群者」!這一根本性的問題始終左右著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們,像今年這麼一個特殊的年份,中國在抗擊新冠所做的偉大成就,中國以終南山為核心的團隊就應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在世界範圍內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今年還是沒能獲得,這讓人不得不對諾貝爾人文社會獎產生質疑。
  • 有個國家,曾抵制諾貝爾獎
    各國都會把諾貝爾獎視為國家榮耀,為何納粹德國卻抵制諾貝爾獎呢? 撰文 | 瞿立建 各國都會把諾貝爾獎視為國家榮耀,極端如日本,甚至把獲得多少諾貝爾獎設為國家目標。可是,有個國家曾抵制諾貝爾獎。
  • 特斯拉真的拒絕了11次諾貝爾獎嗎?
    有人說特斯拉拒絕了11次諾貝爾獎,真的是這樣嗎?其實當你了解特斯拉生平之後你就會發現這純屬無稽之談,特斯拉確實被諾貝爾獎提名過一次,但是從未獲得過諾貝爾獎,那麼何來拒絕11次諾貝爾獎呢?這不過是神化特斯拉的說辭而已,雖然特斯拉確實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工程師,但是並沒有那麼神奇,特斯拉的一生本來可以非常富裕,但是他放棄了那些機會,在這一點上可以說特斯拉是偉大的。
  • 那些年,為了新中國,錯過的三次諾貝爾獎
    如果在你面前有一個機會: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登頂封神,還是放棄自己前半生所有成果,你會怎麼選?第二次錯過諾貝爾獎:國民政府不給經費,超前理論給美國人作嫁衣當這位年輕人在德國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後,被當時的國民政府安排在在浙江大學執教。
  • 主持人:如果得了諾貝爾獎,你會拒絕嗎?劉慈欣的回答讓網友點讚
    主持人:如果得了諾貝爾獎,你會拒絕嗎?劉慈欣的回答讓網友點讚此前,劉慈欣在倫敦接受《歐洲時報》的獨家專訪時,主持人向他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得了諾貝爾獎,你會拒絕嗎?面對這樣一個刁鑽的問題,劉慈欣當時可以說是把自己的幽默感和智慧發揮到淋漓盡致,當時他是這樣回答的:"我並不期待諾貝爾獎,諾貝爾獎太高了,拿到諾獎的話,生活就毀了,莫言家的牆皮都被扒了,後院的蘿蔔都被人挖走做紀念,那樣太可怕了。」
  • 他一生有十一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九次讓給別人,兩次拒絕領取
    一生獲得十一次諾貝爾獎機會, 九次都讓給了別人,有兩次拒絕出席。雖然他沒有領到諾貝爾獎,但因為當時很多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都是從特斯拉的作品中得到啟發、或是受他推薦,居裡夫人就是其中一個。在1931年特拉斯生日時,就有八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送來感謝函。
  • 為什麼中國很少諾貝爾獎獲得者?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作為擁有355項專利的擁有者,這個名字您一定不陌生,他就是諾貝爾獎的創立者諾貝爾。而「諾貝爾」獎更是對一個科學家、一個學者所獲成就的最大認同,然而國外頻頻獲獎,可中國人很少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原因是什麼,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 過去「廣東一枝花」侯玉婷:曾三次拒絕央視
    像以前的侯玉婷就是這樣,過去她可以叫「廣東一枝花」,曾經連續三次拒絕央視。在經歷了人生的風暴之後,她終於選擇淡出銀幕,重新找回自信,後來,她也迎來了第二春的生活。輝煌而令人羨慕的主持人事業,「廣東一枝花」不是假名侯玉婷出生於首都北京,從小性格開朗活潑,喜歡藝術,尤其是主持人。在她的學生時代,學校組織的侯玉婷活動將是最活躍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她的口才得到了訓練。
  • 他智商比愛迪生還高,曾11次拒絕諾貝爾獎,為何卻被教科書刪除?
    無論是在東方國家,還是在西方國家,傳說中的神無所不知,讓人敬畏,不過人類的智慧也是不容小覷,不然神話裡也不會有那麼多神仙想要下凡生活,他被稱之為史上最接近神的男人,是唯一一位拒絕諾貝爾獎
  • 中國經濟學家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4人曾獲提名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學在中國是作為頂禮膜拜的顯學,經濟學家至少也是數百人甚至上千人的龐大群體。但中國的經濟學家,為什麼總是與諾貝爾獎無緣,甚至進不了候選名單?據新民周刊  中國經濟學家的存在方式  「離中國人最近」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裡奧尼德·赫維克茲、埃克裡·馬斯金和羅傑·梅爾森三位美國學者以「機制設計理論」獲得此獎項。
  • 他曾遭愛因斯坦拒絕,患有嚴重精神分裂,最終卻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一般人的眼中,那些能夠拿到諾貝爾獎的人才應該都是非常出色的存在,在不同的研究領域之內,他們也為人類的進步與發展貢獻出了巨大的力量。然而,在了解了一些諾貝爾獎得主的故事之後,我們卻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人才都是人們眼中的精英,在這些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中,也有一些十分特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