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三次向中國領導人提議:為胰島素工作提名諾貝爾獎
第一次:周恩來委婉拒絕
第二次:江青說:「資產階級的獎金,我們不要!」
第三次:鄧小平、聶榮臻、周培源等非常重視
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導《我國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結晶胰島素》。
這項成果一直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它像「兩彈一星」一樣,證明了中國人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仍可在尖端科研領域與西方發達國家一決高下,甚至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許多人認為,這一次中國人與諾貝爾獎距離最近,簡直可以用「擦肩而過」來形容。對於未能獲獎的原因,有各種各樣的猜測。彈指之間,40個年頭過去了。回眸當初,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漸漸浮出水面,一些以訛傳訛的「事實」也開始得到澄清。
............
在國家科委的撮合下,1963年下半年,北京大學化學系和中科院有機所、生化所又開始重新醞釀合作。為了避免上次的教訓,他們約定:「不搞『上海』的胰島素,不搞『北京』的胰島素,不搞這個單位的胰島素,不搞那個單位的胰島素,不搞『你的』胰島素,不搞『我的』胰島素,聯合起來,一心一意搞出『中國』的胰島素。」
1964年年初,在邢其毅教授的帶領下,北京大學化學系的陸德培、李崇熙、施溥濤、季愛雪和葉蘊華等五位教師(後來又增添了研究生湯卡羅)奔赴上海,開始和有機所的汪猷、徐傑誠、張偉君、陳玲玲、錢瑞卿等不分彼此的協作。他們共同負責胰島素A鏈的合成。而生化所方面,在鈕經義、龔嶽亭等人繼續合成胰島素B鏈的同時,拆、合小組仍在為提高重組活性而努力。
他們於1964年8月、1965年5月先後拿到了B鏈和A鏈。1965年年中,當A鏈積累到100毫克(此時B鏈已積累到了5克)時,杜雨蒼等人開始做全合成實驗。出人意料的是,注射了合成產物的小白鼠並沒有因驚厥反應而跳起來。
(責任編輯: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