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寫出《「恭喜您,獲得了諾貝爾獎」 「對不起,我不要!」》一文後,有讀者評論說:「特斯拉表示,我拒絕的次數是他們的總和。」這裡讀者提到的特斯拉,是指美國著名工程師尼古拉·特斯拉。不少網絡文章裡,津津有味地說到特斯拉曾經11次拒絕領取諾貝爾獎的感人事跡:
「與愛迪生死磕了一輩子,11次婉拒諾貝爾獎,放棄成為世界首富。為科學事業終身不娶,每天只睡2個小時擁有700項發明,被稱為『神』,最終卻死於貧窮。他,就是尼古拉·特斯拉……」
此處應該有掌聲。
問題來了,特斯拉真的曾經11次拒絕諾貝爾獎嗎?
從歷史上來看,的確有人出於各種因素的考慮,拒絕過諾貝爾獎。如1964年法國哲學家薩特拒絕諾貝爾文學獎、2004年奧地利女作家耶利內克拒絕諾貝爾文學獎。但是,這種現象極為罕見,沒有發生過一個人多次拒絕諾貝爾獎的情況。
拒絕諾貝爾獎的前提,是先授予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極少多次授予給同一個人,更別說11次之多了。
我們知道,儘管這些年來諾貝爾獎的影響力有下降的趨勢,在授予諾貝爾獎的過程中也伴隨著一些爭議,但時值今天,這依然是一個含金量十足、值得尊重的獎項。
數據顯示,從1901年首次頒發諾貝爾獎,到2019年,諾貝爾獎一共授予了919位個人和24個團體。其中,只有1個團體,即國際紅十字會曾經3次獲得諾貝爾獎;只有4位個人以及1個團體,即聯合國難民署,曾經2次獲得諾貝爾獎。愛因斯坦那麼大的來頭,也只獲得過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僅此一次而已。
同時,諾貝爾獎有一個特點,就是授予某個獎項後,哪怕獲獎者拒絕領獎,也不會將這個獎項轉而授予其他人。因此,不管獲獎者是否領獎,他(她)的名字都會保留在這個獎項的獲獎名單裡。
在諾貝爾獎官方網站,可以搜索所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名字。如果我們搜索「尼古拉·特斯拉」,會發現一個讓人無比尷尬的事實:尼古拉·特斯拉1次都沒有出現在諾貝爾獎獲獎名單上。
既然1次都沒有授予諾貝爾獎,談何拒絕呢?否則的話,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有100多次拒絕諾貝爾獎呢。
那麼,會不會特斯拉拒絕的是諾貝爾獎提名,結果他的粉絲搞成了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保留著所有提名者的檔案,其中1966年之前的所有諾貝爾獎提名數據,1953年之前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提名數據,都已經解密,向公眾開放。經過查詢,發現特斯拉只獲得過193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的提名。
或許,會不會特斯拉所拒絕的11次諾貝爾獎提名,發生在1966年之後,到現在還沒有解密呢?
這種現象絕無可能發生。因為,特斯拉在1943年1月7日就病逝了。在1961年以後,諾貝爾獎就不再授予給已經去世的人,包括提名。
還有一種說法,稱特斯拉在1915年與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同時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但特斯拉拒絕前往領獎。
經查詢,1915年諾貝爾物理獎授予給了英國物理學家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勞倫斯·布拉格,提名是一對父子,在使用X射線衍射研究晶體原子和分子結構方面所作出的開創性貢獻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順便一說,愛迪生一生也沒有得過諾貝爾獎,僅在1915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名。這也從側面印證了,諾貝爾獎通常獎勵「改變了科學範式、對人類有重大益處的發現」,而非發明創造。愛迪生、特斯拉這樣的優秀髮明家,不在諾貝爾獎的獎勵範圍。
特斯拉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發明家、物理學家、機械工程師、電氣工程師。他在交流電系統、無線電系統、無線電能傳輸、放大發射機等領域取得的成果,直到今天依然造福於人類。難能可貴的是,如果特斯拉將自己取得的成果申請專利,待價而沽,一定會變成腰纏萬貫的富翁,甚至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人。但他沒有這樣做,寧願過著清貧拮据的生活,直至在1943年1月7日,老死於美國紐約一家寒磣的旅館……
總而言之,特斯拉身上有許多值得讚揚的地方,不需要靠「11次拒絕諾貝爾獎」這樣的謊言來維繫他的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