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01年開始頒發的諾貝爾獎,是無數科學家做夢都想獲得的成就。這個成就的獎金並不低,但更加吸引人的是那個「對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稱號。對諸多科學家而言,名留千史的吸引力無疑是誘人的,誰都希望自己能夠被世人謹記。因此諾貝爾獎的競爭總是十分激烈,沒有含金量的學術根本難以登堂。而在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位中國科學家,他一生錯過三次諾貝爾獎,但為了祖國他卻無怨無悔。
熟悉中國兩彈一星成就的,應該對於王淦昌先生並不陌生,知道他是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但鮮少人知道的是,王老的學術成就其實可以堪比全球大佬,更有3次錯過了諾貝爾獎。可惜的是,王老出生在一個不平靜的年代,那個時代中,比起學術研究他們更加願意建設祖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王老不平凡的一生。
王淦昌出生於1907年的江蘇常熟,1925年考入清華大學,但那年的北京一點也不平靜。一場鎮壓學子的遊行,王淦昌看到了朝夕相伴的同學倒在了血泊中,這給他極大的震動。也堅定報效祖國的偉大決心。在恩師趙忠堯和葉企孫的啟蒙下,他發奮讀書 並考取了江蘇省的官費留學。最終在1930年前往德國柏林大學威廉皇家化學研究所讀研,出國前他給自己立下信條,出國深造後 就一定要回來建設國家。
來到德國後,他師從著名女核物理學家邁特納的名下,擁有聰明才智的他,很快就迎來了第一次和諾貝爾獎接觸的機會。那時候德國物理學家波特在實驗室中,觀察到一種擁有極強穿透性的射線。玻特將它稱為「鈹輻射」,是伽馬輻射中的一種,但王淦昌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在他看來 這並不是伽馬射線的特性,並主張用雲霧室做探測器。能夠比玻特使用的計數器,更好弄清楚這種貫穿輻射的真正性質。但邁特納兩次都沒有採納他的方案。
而在1年之後,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就是採用雲霧室和電離室對這種輻射進行研究。從此發現了一種未知的新型中性粒子—中子,因為該項研究,他就獲得了1935年的諾貝爾物理獎。聽到消息後,邁特納還曾十分惋惜地對王淦昌說,這是運氣問題,在20多歲的年華中,王淦昌和諾貝爾獎第一次錯過。
不過雖然有這些因素,但邁特納的指導對王淦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4年之後王淦昌獲得了博士學位,學成之後他就準備回國,那時候其實已經有不少的橄欖枝向他拋來。但都被他一一拒絕。面對挽留,他說:「我是學科學的,但我首先是中國人」。不過,回國發展在當時卻並不友好。王淦昌回國後從事教學和實驗研究。培養了一批學子,但當時正處日本侵華期間,王淦昌不得已只能不斷顛沛流離,始終難以做出成績。
在1940年的時候 在遵義鄉下教學的王淦昌,閱讀到了國際有關中微子問題的論文。他對這個領域特別感興趣,但苦於沒有半點設備研究,只能在腦中和執筆下進行思索,最終寫了一篇論文投寄到美國。提出了通過輕原子核俘獲K殼層電子釋放中微子時,產生的反衝中微子的創造性實驗方法。一經發布後,就立馬引起美國同行的關注,很多人都認為,如果王淦昌有設備研究,是有可能在該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而這個可能性也確實在後面的美國得到了驗證,30多歲的王淦昌,再度錯過了第二個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
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王淦昌先生的科研環境總算好了一些,在1956年的9月,他作為中國代表。到蘇聯的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員。從事了基本粒子的研究,蘇聯研究所的精密儀器。讓王老有了施展拳腳的地方,在研究所工作的期間,他領導的物理小組 就首次發現了反西格瑪負超子。首次觀察到了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產生了帶奇異夸克的反粒子。並在後續中找到事例 ,發現並證明了超子的反粒子。該項研究發布後,立馬就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震動。各國的物理雜誌和報紙紛紛報導了這一成就,一時間王淦昌這個名字響徹學術圈,所有人都認為,如果這個研究持續下去,這位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將是諾貝爾獎的有利人選。
但在這時候,國家號召研究原子彈,王淦昌毅然決然接下了任務,這個任務是絕密計劃,一旦接受了,就代表將停止在外界露面。也將放棄自己在外的科學成就,但王淦昌還是同意了。他主動放棄了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回到祖國後,在交代了家裡的一切,就開始隱姓埋名。將自己的名字改成王京,遠離妻兒在祖國的大西北開展原子彈研究。整整17年的光陰,王淦昌都沒有再度出現在公眾面前,國際的學術界遺忘他,家中的妻兒也埋怨他,難以想像那時候的王淦昌是怎麼堅持下來的。但他都將這些委屈咬牙吞下,一直到羅布泊的那朵蘑菇雲升起,他才逐漸重返人們的視野當中。
很多人都認為 ,王淦昌先生是很有機率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他的研究屢屢都能帶來轟動。但為了祖國,他每一次都放棄了那些榮華富貴的機會。他的一生就如同他那句名言所說的。「我是學科學的 但我首先是個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