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錯過3次諾貝爾獎,隱姓埋名為祖國建了原子彈

2020-11-04 寰宇日誌

從1901年開始頒發的諾貝爾獎,是無數科學家做夢都想獲得的成就。這個成就的獎金並不低,但更加吸引人的是那個「對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稱號。對諸多科學家而言,名留千史的吸引力無疑是誘人的,誰都希望自己能夠被世人謹記。因此諾貝爾獎的競爭總是十分激烈,沒有含金量的學術根本難以登堂。而在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位中國科學家,他一生錯過三次諾貝爾獎,但為了祖國他卻無怨無悔。

熟悉中國兩彈一星成就的,應該對於王淦昌先生並不陌生,知道他是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但鮮少人知道的是,王老的學術成就其實可以堪比全球大佬,更有3次錯過了諾貝爾獎。可惜的是,王老出生在一個不平靜的年代,那個時代中,比起學術研究他們更加願意建設祖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王老不平凡的一生。

王淦昌出生於1907年的江蘇常熟,1925年考入清華大學,但那年的北京一點也不平靜。一場鎮壓學子的遊行,王淦昌看到了朝夕相伴的同學倒在了血泊中,這給他極大的震動。也堅定報效祖國的偉大決心。在恩師趙忠堯和葉企孫的啟蒙下,他發奮讀書 並考取了江蘇省的官費留學。最終在1930年前往德國柏林大學威廉皇家化學研究所讀研,出國前他給自己立下信條,出國深造後 就一定要回來建設國家。

來到德國後,他師從著名女核物理學家邁特納的名下,擁有聰明才智的他,很快就迎來了第一次和諾貝爾獎接觸的機會。那時候德國物理學家波特在實驗室中,觀察到一種擁有極強穿透性的射線。玻特將它稱為「鈹輻射」,是伽馬輻射中的一種,但王淦昌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在他看來 這並不是伽馬射線的特性,並主張用雲霧室做探測器。能夠比玻特使用的計數器,更好弄清楚這種貫穿輻射的真正性質。但邁特納兩次都沒有採納他的方案。

而在1年之後,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就是採用雲霧室和電離室對這種輻射進行研究。從此發現了一種未知的新型中性粒子—中子,因為該項研究,他就獲得了1935年的諾貝爾物理獎。聽到消息後,邁特納還曾十分惋惜地對王淦昌說,這是運氣問題,在20多歲的年華中,王淦昌和諾貝爾獎第一次錯過。

不過雖然有這些因素,但邁特納的指導對王淦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4年之後王淦昌獲得了博士學位,學成之後他就準備回國,那時候其實已經有不少的橄欖枝向他拋來。但都被他一一拒絕。面對挽留,他說:「我是學科學的,但我首先是中國人」。不過,回國發展在當時卻並不友好。王淦昌回國後從事教學和實驗研究。培養了一批學子,但當時正處日本侵華期間,王淦昌不得已只能不斷顛沛流離,始終難以做出成績。

在1940年的時候 在遵義鄉下教學的王淦昌,閱讀到了國際有關中微子問題的論文。他對這個領域特別感興趣,但苦於沒有半點設備研究,只能在腦中和執筆下進行思索,最終寫了一篇論文投寄到美國。提出了通過輕原子核俘獲K殼層電子釋放中微子時,產生的反衝中微子的創造性實驗方法。一經發布後,就立馬引起美國同行的關注,很多人都認為,如果王淦昌有設備研究,是有可能在該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而這個可能性也確實在後面的美國得到了驗證,30多歲的王淦昌,再度錯過了第二個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

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王淦昌先生的科研環境總算好了一些,在1956年的9月,他作為中國代表。到蘇聯的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員。從事了基本粒子的研究,蘇聯研究所的精密儀器。讓王老有了施展拳腳的地方,在研究所工作的期間,他領導的物理小組 就首次發現了反西格瑪負超子。首次觀察到了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產生了帶奇異夸克的反粒子。並在後續中找到事例 ,發現並證明了超子的反粒子。該項研究發布後,立馬就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震動。各國的物理雜誌和報紙紛紛報導了這一成就,一時間王淦昌這個名字響徹學術圈,所有人都認為,如果這個研究持續下去,這位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將是諾貝爾獎的有利人選。

但在這時候,國家號召研究原子彈,王淦昌毅然決然接下了任務,這個任務是絕密計劃,一旦接受了,就代表將停止在外界露面。也將放棄自己在外的科學成就,但王淦昌還是同意了。他主動放棄了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回到祖國後,在交代了家裡的一切,就開始隱姓埋名。將自己的名字改成王京,遠離妻兒在祖國的大西北開展原子彈研究。整整17年的光陰,王淦昌都沒有再度出現在公眾面前,國際的學術界遺忘他,家中的妻兒也埋怨他,難以想像那時候的王淦昌是怎麼堅持下來的。但他都將這些委屈咬牙吞下,一直到羅布泊的那朵蘑菇雲升起,他才逐漸重返人們的視野當中。

很多人都認為 ,王淦昌先生是很有機率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他的研究屢屢都能帶來轟動。但為了祖國,他每一次都放棄了那些榮華富貴的機會。他的一生就如同他那句名言所說的。「我是學科學的 但我首先是個中國人」。

相關焦點

  • 他一生錯過3次諾貝爾獎,隱姓埋名為祖國建了原子彈
    而在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位中國科學家,他一生錯過三次諾貝爾獎,但為了祖國他卻無怨無悔。但鮮少人知道的是,王老的學術成就其實可以堪比全球大佬,更有3次錯過了諾貝爾獎。可惜的是,王老出生在一個不平靜的年代,那個時代中,比起學術研究他們更加願意建設祖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王老不平凡的一生。
  • 王淦昌:3次錯過諾獎,為研發原子彈消失17年,再出現時滿頭白髮
    但不只只有戰士們在為這個國家默默付出著,在這個國家的背後還有許多不為大眾所知的默默奮鬥的科學家!「我在為祖國的明天奮鬥!」王淦昌,1907年5月15日出生於江蘇常熟縣楓塘灣的一個普通人家當中,父親是當地一名郎中,母親負責操持家事,一家人生活的平凡而又幸福。
  • 隱姓埋名的「中國核司令」,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人民科學家
    40年,一生為國鑄核盾他先後參與和主持首次原子彈、氫彈試驗,以及「兩彈」結合飛行試驗等在內的多次核試驗,為建立中國特色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作出傑出貢獻。為鍛造改革開放安全屏障、推進科技強國事業作出重大貢獻,他以身許黨許國的時代楷模。 他就是「兩彈一星」元勳程開甲。1918年8月3日,程開甲出生於江蘇吳江(今蘇州市吳江區)的一個沒落商人家庭。
  • 拒絕諾貝爾獎,隱姓埋名30年,「兩彈一星」功臣少有人知
    她,曾經轟動世界,不屑於「諾貝爾獎」;她,是鄧稼先、楊振寧的同事。她,為祖國事業「拋夫棄子」,隱姓埋名30多年,成為「兩彈一星」功臣,而她的名字卻少有人知道。她是誰?人們尊稱她為「王先生」!上篇:她,讓世界為之轟動,諾貝爾獎在祖國需要面前失去了「吸引力」和「重量」王承書,祖籍湖北武昌,1912年出生於上海一個書香門第之家。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在17歲的時候,就找到了自己畢生的「摯愛」——物理學。1930年,她作為唯一女性,被保送到了燕京大學物理系。
  • 拒絕諾貝爾獎,隱姓埋名30年,「兩彈一星」功臣少有人知
    她,曾經轟動世界,不屑於「諾貝爾獎」;她,是鄧稼先、楊振寧的同事。她,為祖國事業「拋夫棄子」,隱姓埋名30多年,成為「兩彈一星」功臣,而她的名字卻少有人知道。她是誰?人們尊稱她為「王先生」!上篇:她,讓世界為之轟動,諾貝爾獎在祖國需要面前失去了「吸引力」和「重量」王承書,祖籍湖北武昌,1912年出生於上海一個書香門第之家。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在17歲的時候,就找到了自己畢生的「摯愛」——物理學。1930年,她作為唯一女姓,被保送到了燕京大學物理系。
  • 他兩次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90歲高齡,因散步被自行車撞倒而去世
    他有什麼貢獻?王淦昌是一個低調的人,他的一生都在為祖國服務,他沉默地研究核彈事業,一連三次都錯過了諾貝爾獎。他還被神秘計劃牽連,不得不隱姓埋名。然後,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中國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被自行車撞倒,搶救無效而死亡,而殺了他的人,至今未知。
  • 那些年,為了新中國,錯過的三次諾貝爾獎
    第二次錯過諾貝爾獎:國民政府不給經費,超前理論給美國人作嫁衣當這位年輕人在德國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後,被當時的國民政府安排在在浙江大學執教。緊接著在1947年他又在《物理評論》發表了《建議探測中微子的幾種方法》,徹底打開了理論魔咒,然而當時的國民政府忙於內戰,根本不會對此類物理研究砸錢買設備,所以這位年輕的教授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理論為別人做了嫁衣。
  • 王淦昌:三次錯過諾獎,因為原子彈的發展消失了17年
    為了國家戰士們,不後悔未來的挫折布滿,不後悔時光流逝,忍辱負重,輕視生死,只為肩上肩負起保衛國家的重任。不僅戰士們對這個國家是沉默的付出,而且許多也不為公眾所知的無聲鬥爭科學家!「我在為祖國的明天奮鬥!」
  • 核彈之父王淦昌:隱姓埋名造核彈,晚年卻慘遭不幸,兇手仍是謎
    在中國近代史湧現出一大批科學家,他們放棄國外高薪,毅然回到祖國,不計報酬,無私奉獻,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像我們大家所熟知的錢學森,李政道、鄧稼先等,但有一位科學家不被大家所知道,因為他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為我國的核事業隱姓埋名17年,他就是王淦昌。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著名的科學家王淦昌的科學人生:王淦昌於1907年出生於江蘇常熟的小鎮上,在他年幼時,父母相繼離世,由外婆帶大。
  • 偉大的中國女科學家,「拒絕」諾貝爾獎,為國家事業隱姓埋名30年
    ——司馬遷很多人都知道我國的首顆原子彈在上世紀60年代新疆羅布泊引爆成功。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這背後有這麼一個為國家事業消失了30年的人,年近半百的她多次改行,每一次都從零開始,擔負起國家的重任,為此她「拒絕」了諾貝爾獎,一生為祖國做貢獻。她就是被稱為中國版的居裡夫人——王承書。用物理學讓祖國崛起王承書出生於1912年上海的一個書香世家。
  • 留美女科學家,曾為原子彈製作多次改行,隱姓埋名30餘年
    1964年10月,在新疆的羅布泊,升起了一朵蘑菇雲,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震驚全球。參與原子彈工作的人多數都是保密的,有些甚至一生都沒辦法公開自己的職業,而在他們中就有這樣的一位女性,為了國家隱姓埋名30餘年的物理科學家王承書。
  • 中國女科學家隱姓埋名30年,為祖國研發核武器,貢獻卓越令人敬佩
    在這些科研人員中,有一位中國的女科學家,她隱姓埋名30年,為祖國研發核武器,貢獻卓越令人敬佩萬分。這個女科學家名叫王承書,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她出生於1912年,是上海一個書香門第的大家閨秀,因為小時候體弱多病,王承書上小學的時候兩次休學,沒有辦法正常去學校學習。
  • 錯失諾獎、兩度入獄,臨終仍不忘物理研究,世界欠他一個諾貝爾獎
    ——陸遊在歷史長河中,有許多偉大的仁人志士,他們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為已任。有&34;的諸葛亮;有&34;的戴叔倫;有&34;的文天祥。他們熱愛祖國的豪情壯志,穿越歷史時空直擊人心。而這時他的同學安德森卻在他的研究基礎上更進一步、搶先研究出了這種帶正電粒子的研究軌跡,並憑藉這個研究結論獲得了諾貝爾獎,而趙忠堯卻與當年的諾貝爾獎擦肩而過,雖然沒有得諾獎,但是趙忠堯卻是該領域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
  • 隱姓埋名30多年,我國這名女科學家,一生說過3次「我願意」
    而談到中國軍事實力,我國這名叫做王承書的女科學家,隱姓埋名30多年,跨學科參與到中國的原子彈研製以及高能物理學鋪墊中,一生說過3次「我願意」,卻都是為國為民,即便逝世前也未曾忘記將積蓄捐給「希望工程」,將剩下的全部都奉獻給科研事業,卻是尤其讓人欽佩的。
  • 隱姓埋名17年,放棄諾貝爾獎,這位真正的大師,我們該知道了
    隱姓埋名17年,放棄得諾貝爾獎的機會,他突然消失了···真正的大師1960年,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從中國大幅撤回科學家,其中就包括幫我們搞核武研究的專家,一時間,中國核武研究陷於困局。回國後,年僅27歲的他,在浙江大學當教授,被學生親切地稱為「娃娃教授」。正當王淦昌準備大幹一番時,侵華戰爭爆發。他瞬間失去了在實驗室安心搞研究的機會,開始隨浙大6次顛沛流離艱難辦學。
  • 隱身30年造原子彈的女科學家:我不能等人把祖國建設好了再回來
    但是,等到新中國成立後,祖國的各項事業正在恢復和建設中。同時,還有許多遊蕩在外的仁人志士不顧一切地回了家。華羅庚、錢學森、錢三強等眾多傑出科學家,在祖國需要時,不畏艱難險阻,不畏艱險,不畏艱險,為偉大祖國獻身。
  • 她是中國女科學家,留美後毅然回國,為製造原子彈隱姓埋名30年
    提到為中國原子彈研發做出貢獻的科學家,人們往往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錢學森、鄧稼先這樣赫赫有名的男性科學家。她是504廠唯一的女性,隱姓埋名地進行中國原子彈的研發工作,她用大半生的清貧孤寂,來換祖國的繁榮昌盛。她的名字叫做王承書,被譽為「中國的居裡夫人」,而選擇放棄榮耀的一生默默奉獻。
  • 王承書,隱姓埋名30年的女科學家
    ​她原本是物理學界閃閃發亮的新星,卻一度消失在國際學術舞臺;她的名字不像錢學森、鄧稼先那樣家喻戶曉,卻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提供了高濃縮鈾;一輩子兢兢業業,大半生隱姓埋名。他按照詩、書、禮、易的次序,給這個排行第二的女兒取名為王承書。
  • 紅色故事丨陳能寬:25年隱姓埋名參與原子彈、氫彈攻關
    享譽國際的物理學家陳能寬,25年隱姓埋名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攻關——自己「藏進」信箱「兩彈」響徹東方湖南慈利人陳能寬,1947年赴美國求學,旅居美國期間,藉助獎學金只用了3年時間就在耶魯大學獲得了物理冶金系的碩士和博士學位,並參與發表了多篇重量級科技論文,成為享有國際聲譽的金屬物理學家
  • 「兩彈元勳」為研究核武器 隱姓埋名28年
    為研究核武器,他隱姓埋名28年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等十幾項重大獎項的于敏,因工作內容較為特殊,在他為我國的核武器研究而「隱身」的28年時間裡,他的名字曾是絕密,直到1988年才解密。  創造世界紀錄的  「兩彈元勳」  「這次改變決定了我的一生。」從事氫彈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