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新中國》丨一生常恥為身謀·化學家柳大綱

2020-12-04 中國科協

本期人物:柳大綱

柳大綱:一生常恥為身謀

(精彩預告)

為獻禮新中國70華誕,「湖南衛視新聞當事人」推出特別節目《為了新中國》,致敬那些為新中國建設做出特殊貢獻的科學家們。本期節目,由化學家柳大綱的孫輩帶我們探尋他的足跡。

1904年2月8日,柳大綱出生在江蘇儀徵縣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柳承元是清末秀才,一生從事小學教育工作。柳大綱幼年喪母,父親兼顧母職,對他管教十分嚴格。

在父親的影響之下,柳大綱養成了勤奮好學、沉著善思的品格。他愛讀書、好讀書,且自幼天資聰穎,因此學習成績十分突出。

1912年,柳大綱就讀於江蘇省立第八中學,這是一所集先進教學理念、設備、模式為一體的中學。在當時教育制度普遍延用清朝舊制的情況下,這所中學已經開始推行文理分科,由此可見其理念的先進和師資力量的強大。良好的學習環境給了柳大綱學習的動力和進步的空間,為他日後的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6歲那年,柳大綱由江蘇省立第八中學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著名物理學家趙忠堯、化學家吳學周等成了同班同學。

雖然大學期間學的是自然科學研究,但柳大綱始終沒有忘記父親的諄諄教誨:修身當終身不廢,要學真本領為國為家。

1928年,24歲的柳大綱到《科學》雜誌從事編譯工作。在此,柳大綱編譯了5篇作品,其中有3篇是科學人物略傳,這些科學人物成了柳大綱未來人生的標杆,他在他們身上找到了力量和方向。從此,柳大綱暗暗下決心,要向他們學習,要以這些科學大家為榜樣,將自己的一生獻給祖國的科學事業。

1946年,中央研究院選派柳大綱到美國進修。2年後,柳大綱獲得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研究院博士學位。拿到博士學位後,柳大綱急於回國,想把自己的所學貢獻給自己的國家。經過多方努力,柳大綱終于于1949年初攜帶大批圖書資料回國,回國後,到中央研究院化學所任職。

新中國成立之際,陳毅任上海市市長。在一次公開講話中,陳毅提到「科學為了人民」。陳毅的這句話給了柳大綱很大的觸動。此後,他又在北京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中聽到「科學服務工農」,同樣受到很大的觸動。這兩次觸動對於柳大綱來說,無異於精神的洗禮,他的人生軌跡從這裡開始轉變。

1952年,為了支持東北重工業建設,吳學周、柳大綱組織動員上海物理化學所北遷長春。當時上海的生活條件遠遠好過長春,北遷意味著要放棄南方相對優越的生活,要適應北方的寒冷和艱苦。但是為了共和國的建設大局,柳大綱義無反顧,奔赴冰天雪地的北國。

在這一時期,柳大綱帶領團隊成功研製出了無毒螢光燈粉,並以此為基礎,成功研製出了中國第一隻無毒螢光燈。

解放初期,中國沒有螢光燈,柳大綱就組織攻關無毒螢光燈材料。後來,國家需要保護古典建築。他就服從國家安排,放棄了螢光材料研究,帶著人到了波蘭去學習土壤矽化加固技術。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糧食缺乏,農業急需氮磷鉀三大化肥,然而我們國家沒有鉀肥。面對農業現代化對鉀肥的需求迫切,1957年柳大綱帶領中國科學院鹽湖科學調查隊進入柴達木盆地進行科學考察。

考察期間先是發現了提取鉀肥的原料:光滷石,隨後又提出了從鹽湖直接提取鉀、鋰、硼重要資源的有效工藝。在1965年,他組織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這些研究為今天察爾汗鹽湖大規模生產鉀肥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為開發大西北、利用我國重要的無機礦物資源、促進國民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

1991年9月14日,柳大綱先生於北京家中逝世。而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嘴中念叨的還是大西北。

柳大綱先生去世後,家屬根據其遺願,將他和夫人樊君姍一生省吃儉用,僅有的一點存款加上祖宅售出後分得的共兩萬元積蓄捐獻作為獎勵基金,設立「柳大綱優秀青年科技獎」。

「柳大綱優秀青年科技獎」旨在鼓勵青年科技人員,特別是西部及邊遠地區從事化學研究的科研工作者。

柳大綱先生已經去世了二十八年,但他的精神一直激勵著後輩,他的故事一直感動著我們。

鳴謝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

祖國需要什麼,

他就研究什麼;

人民需要什麼,

他就發展什麼。

這就是新中國第一代化學家

柳大綱的人生寫照。

相關焦點

  • 柳大綱一生常恥為身謀
    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中國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兼任中國科學院學術秘書處學術秘書,以及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代所長、所長,青海鹽湖研究所所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委員(院士)。1957年—1963年兼任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中國鹽湖科學調查隊隊長。1973年—1986年任《化學通報》主編。1981年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名譽所長。
  • 歷史名人在西大丨紀育灃:我國著名有機化學家
    紀育灃:我國著名有機化學家紀育灃,中國著名的有機化學家,原籍浙江鄞縣,青年時代去上海求學,1921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即今天上海理工大學的前身)化學系。從《上海理工大學志》上可知,滬江大學的校訓為「信、義、勤、愛」。
  • 《為了新中國》丨地質學家·李四光
    本期人物:李四光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精彩預告)幾十載風雨滄桑,他們篳路藍縷追求夢想;七十年薪火相傳,他們的後代以父輩為旗幟傳遞紅色基因。終生無悔,他們在壯美的心聲中留下遠去背影;砥礪前行,他們的後代在奮鬥的腳步裡追尋著空谷足音。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丨生活用品極大豐富 北京百姓生活顯著改善
    1955年,北京市城鎮居民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年支出為14.6元,1978年增加到23.7元,增長了62.3%。(三)市場供應不斷改善,日用品類零售額快速增長新中國成立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商品主要由國營商場、集體商店等銷售,雖購買商品大多需要憑藉票據,但隨著市場供應不斷改善,生活用品日漸豐富,日用品類社會零售額呈現塊速增長之勢,1949年,北京市日用品類社會零售額僅為0.4億元,1978年增加到16.0億元,是1949年的40倍。
  • 化恥辱為力量
    俄羅斯著名化學家布特列洛夫小時候對化學特別著迷牌子上寫著:「偉大的化學家」。老師只圖一時痛快,沒料到,這次侮辱事件卻成了布特列洛夫的「內動力」。他憋足勁,發奮學習,非當個化學家不可。後來,布特列洛夫果然在有機化學方面做出了成績,成了真正的化學家。布特列洛夫說:「這個稱號在19年前是對我的懲罰,現在卻成了讚譽,我應該感謝它。」英國著名詩人拜倫從小跛足,身體虛弱。
  • 物理學家與化學家相愛相殺丨量子閒話
    肖洛思忖片刻,說道:當化學家接手課題之時。正如在科學鄙視大神、數學家希爾伯特眼裡,化學只是「女校裡的烹調課程」,不僅煙火氣,簡直煙燻火燎。而物理學家米斯納最喜歡講的笑話:你跑去問化學家為什麼世上有92種元素?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張樹政:大真大愛,一生情系微生物
    作者:劉黎瓊出處:《科技日報》2017年2月27日第5版「終生求知好學務真務實心底無私,一生光明磊落對人對事清白無暇這位著名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的一生,純粹而挺拔。 2016年12月10日,她和情系一生的微生物科學,揮手作別。
  • 盤點中國成就最高的十位化學家,你們都認識嗎?
    他還積極傳播交流科學技術,培育了很多科技人才,為發展科學技術和化學工業做出了卓越貢獻。1934年,盧嘉錫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1939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學位;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1年5月,出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88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副院長;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盧嘉錫工作涉及物理化學、結構化學、核化學和材料科學等多種學科領域。
  • 著名化學家曾昭掄與妻子結婚40年,為什麼他們倆一直不敢生孩子?
    曾昭掄,我國著名的化學家、教育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中科院院士。1899年,他出生在湖南湘鄉縣一個書香門第,是晚清重臣曾國藩弟弟曾國潢的曾孫子。1920年,他從清華學堂畢業後,到美國麻省理工攻讀化學工程與化學。
  • 中國化學家-傅鷹
    1950年欣然偕夫人有機化學家張錦教授回國,先後在北京大學工學院、清華大學、北京石油學院任教。1954年到北京大學化學系主持建立膠體化學教研室,任主任。1955年被推舉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62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79年病逝北京。  傅鷹教授曾編寫過物理化學、膠體科學、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和無機化學等多種教材。這些教材內容豐富、結構嚴謹、文筆流暢,深受讀者喜愛。
  • ::「八榮八恥」是非明
    「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八榮八恥要牢記;你拍二,我拍二,為了祖國要出勁;你拍三,我拍三,鋪張浪費要揭穿;你拍四,我拍四,做人不能自顧自。
  • 有機化學家陳天池
    半個世紀以來,研究所聚集了楊石先、何炳林、陳茹玉、李正名、王積濤等一大批優秀的化學家,他們為我國的有機化學和農藥化學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這些專家裡面,還有一位同樣不容忽視,他就是有機化學家陳天池。陳天池(1918—1968),浙江諸暨人。
  • 這3個地方「以瘦為恥,以胖為美」,網友:真是吃貨的天堂!
    特別是現在人們已經將肥胖視為一種疾病,越來越多的人為了能夠瘦下來做著各種各樣的努力,尤其是對於一些女性來說,身上長肉那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在這個以瘦為美的時代,肥胖或許成為了一種恥辱。但是今天小編向大家介紹的這三個地方卻是以胖為美,一些吃貨網友對於這三個地方也非常的嚮往,更是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吃貨的天堂。這3個地方「以瘦為恥,以胖為美」,網友:真是吃貨的天堂!
  • 【科技日報】一位化學家的愛樂人生
    這位著名高分子化學家因病醫治無效,近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勇擔重任,合成出我國首塊氟橡膠  「專業未探深」?實非如此。  1956年中國決定自行研製飛彈、原子彈,1957年美國將氟橡膠作為第一號禁運物資。「當時在中國還處於空白的氟橡膠,是與原子彈、氫彈聯繫在一起的物資,重要性不言而喻。」
  • 有多少人真的以浪費糧食為恥?(金臺視線·倡導綠色生活 反對鋪張...
    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真的在內心中以浪費糧食為恥、對浪費糧食之行為側目而視?平心而論,不多。   倘若一個人買件新衣服,試一下不喜歡便隨手扔了,可能會令人瞠目,但一個人若將所買的、所點的食品扔了或剩下不要了,則少有人吃驚或憤怒,因為在大多數人的意識中,並未將其視為可恥之事,這也是浪費糧食行為比比皆是、屢禁不止的內在原因。不以為恥,甚至在某種場合反以為榮,食品浪費現象怎能遏制得住?!
  • 深切悼念 | 著名化學家張俐娜院士逝世
    深切悼念 | 著名化學家張俐娜院士逝世 2020-10-18 01: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以身為中國人為恥?聽下施一公怎麼說的,在哪都說自己是駐馬店人
    當前很多人以為在外留學之後就開始否定國內的生活,更是把外國當作天堂,更是有部分人為了拿到M國的國籍,大言不慚的說以身為中國人為恥,比如楊淑萍、許可馨、方方、梁豔萍等等都是這類人。但是這些人建議他們都聽下今天施一公採訪中說的一段話,他在採訪中表示,他一點都不為身為中國人感到羞辱,不僅不覺得有異樣的感覺,反而覺得非常驕傲,是他昂首挺胸做一個大寫的人的基礎。
  • 與稀土結緣,奉獻無機化學事業,用一生書寫兩次「愛戀」
    他曾在多個場合表示,他的一生中一共談了兩次戀愛,一次是和妻子任玉芳,一次是和稀土。這兩場戀愛,一談就是一輩子。 說這段話的,就是無機化學家、稀土材料與化學專家——蘇鏘。
  • 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感悟「八榮八恥」
    是呀,我們為了落實上級的要求,把「八榮八恥」的相關內容張貼到教室,也讓老師組織孩子們理解、背誦了相關的條文,難道這就叫做學習社會主義榮辱觀了嗎?  不是的,小學階段的榮辱觀教育絕不能只簡單地停留在這個階段上,我們應該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孩子們能夠接受的「八榮八恥」榮辱觀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