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柳大綱
柳大綱:一生常恥為身謀
(精彩預告)
為獻禮新中國70華誕,「湖南衛視新聞當事人」推出特別節目《為了新中國》,致敬那些為新中國建設做出特殊貢獻的科學家們。本期節目,由化學家柳大綱的孫輩帶我們探尋他的足跡。
1904年2月8日,柳大綱出生在江蘇儀徵縣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柳承元是清末秀才,一生從事小學教育工作。柳大綱幼年喪母,父親兼顧母職,對他管教十分嚴格。
在父親的影響之下,柳大綱養成了勤奮好學、沉著善思的品格。他愛讀書、好讀書,且自幼天資聰穎,因此學習成績十分突出。
1912年,柳大綱就讀於江蘇省立第八中學,這是一所集先進教學理念、設備、模式為一體的中學。在當時教育制度普遍延用清朝舊制的情況下,這所中學已經開始推行文理分科,由此可見其理念的先進和師資力量的強大。良好的學習環境給了柳大綱學習的動力和進步的空間,為他日後的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6歲那年,柳大綱由江蘇省立第八中學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著名物理學家趙忠堯、化學家吳學周等成了同班同學。
雖然大學期間學的是自然科學研究,但柳大綱始終沒有忘記父親的諄諄教誨:修身當終身不廢,要學真本領為國為家。
1928年,24歲的柳大綱到《科學》雜誌從事編譯工作。在此,柳大綱編譯了5篇作品,其中有3篇是科學人物略傳,這些科學人物成了柳大綱未來人生的標杆,他在他們身上找到了力量和方向。從此,柳大綱暗暗下決心,要向他們學習,要以這些科學大家為榜樣,將自己的一生獻給祖國的科學事業。
1946年,中央研究院選派柳大綱到美國進修。2年後,柳大綱獲得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研究院博士學位。拿到博士學位後,柳大綱急於回國,想把自己的所學貢獻給自己的國家。經過多方努力,柳大綱終于于1949年初攜帶大批圖書資料回國,回國後,到中央研究院化學所任職。
新中國成立之際,陳毅任上海市市長。在一次公開講話中,陳毅提到「科學為了人民」。陳毅的這句話給了柳大綱很大的觸動。此後,他又在北京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中聽到「科學服務工農」,同樣受到很大的觸動。這兩次觸動對於柳大綱來說,無異於精神的洗禮,他的人生軌跡從這裡開始轉變。
1952年,為了支持東北重工業建設,吳學周、柳大綱組織動員上海物理化學所北遷長春。當時上海的生活條件遠遠好過長春,北遷意味著要放棄南方相對優越的生活,要適應北方的寒冷和艱苦。但是為了共和國的建設大局,柳大綱義無反顧,奔赴冰天雪地的北國。
在這一時期,柳大綱帶領團隊成功研製出了無毒螢光燈粉,並以此為基礎,成功研製出了中國第一隻無毒螢光燈。
解放初期,中國沒有螢光燈,柳大綱就組織攻關無毒螢光燈材料。後來,國家需要保護古典建築。他就服從國家安排,放棄了螢光材料研究,帶著人到了波蘭去學習土壤矽化加固技術。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糧食缺乏,農業急需氮磷鉀三大化肥,然而我們國家沒有鉀肥。面對農業現代化對鉀肥的需求迫切,1957年柳大綱帶領中國科學院鹽湖科學調查隊進入柴達木盆地進行科學考察。
考察期間先是發現了提取鉀肥的原料:光滷石,隨後又提出了從鹽湖直接提取鉀、鋰、硼重要資源的有效工藝。在1965年,他組織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這些研究為今天察爾汗鹽湖大規模生產鉀肥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為開發大西北、利用我國重要的無機礦物資源、促進國民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
1991年9月14日,柳大綱先生於北京家中逝世。而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嘴中念叨的還是大西北。
柳大綱先生去世後,家屬根據其遺願,將他和夫人樊君姍一生省吃儉用,僅有的一點存款加上祖宅售出後分得的共兩萬元積蓄捐獻作為獎勵基金,設立「柳大綱優秀青年科技獎」。
「柳大綱優秀青年科技獎」旨在鼓勵青年科技人員,特別是西部及邊遠地區從事化學研究的科研工作者。
柳大綱先生已經去世了二十八年,但他的精神一直激勵著後輩,他的故事一直感動著我們。
鳴謝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
祖國需要什麼,
他就研究什麼;
人民需要什麼,
他就發展什麼。
這就是新中國第一代化學家
柳大綱的人生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