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榜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名啟榮,字致本,生於福建閩侯,著名科學家,傑出化學家,侯氏制鹼法的創始人,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 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鹼業的權威。20世紀20年代,突破氨鹼法制鹼技術的奧秘,主持建成亞洲第一座純鹼廠;30年代,領導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兼產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銨的聯合企業;40~50年代,又發明了連續生產純鹼與氯化銨的聯合制鹼新工藝,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化肥新工藝;並使之在60年代實現了工業化和大面積推廣。1926年中國"紅三角"牌純鹼入萬國博覽會,獲金質獎章。他還積極傳播交流科學技術,培育了很多科技人才,為發展科學技術和化學工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李遠哲
李遠哲(Yuan Tseh Lee),1936年11月29日出生於臺灣新竹,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中國人 。1959年李遠哲本科畢業於臺灣大學 ,並於1961年獲得臺灣清華大學獲得碩士學位 。次年去美國深造,1965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化學(Physical Chemsitry)博士學位 。其後任教於美國芝加哥大學 ,1974年加入美國國籍並返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 、同時擔任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究員 ;1979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1986年,李遠哲和哈佛大學的達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約翰·波拉尼三人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以表彰他們應用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在反應動力學方面的研究成果 。其中李遠哲研究的是:把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應用於一般的化學反應,特別是研究較大分子的化學反應 ;利用雷射激發已被加速但尚未碰撞的分子或原子,以此控制發生化學反應的類型 。1994年1月15日,李遠哲放棄美國國籍、回到臺灣 ,擔任原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美國人文與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以及德國哥廷根科學院等院士 。
盧嘉錫
盧嘉錫(1915.10.26-2001.6.4),臺灣省臺南市人,祖籍福建省永定縣 ,物理化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和科技組織領導者。1934年,盧嘉錫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1939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學位;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1年5月,出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88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副院長;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盧嘉錫工作涉及物理化學、結構化學、核化學和材料科學等多種學科領域。在結構化學研究工作中有傑出貢獻,曾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結構模型,從事結構與性能的關係研究等,對中國原子簇化學的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他所指導的新技術晶體材料科學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績。他早年設計的等傾角魏森保單晶X射線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數圖,載入國際X射線晶體學手冊,稱為"盧氏圖"。
黃鳴龍
黃鳴龍,有機化學家。1898年7月3日生於江蘇省揚州市,1924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79年7月1日逝世。 他畢生致力於有機化學的研究,特別是甾體化合物的合成研究,為我國有機化學的發展和甾體藥物工業的建立以及科技人才的培養做出了突出貢獻。
柳大綱
柳大綱,字紀如。江蘇儀徵人;著名無機化學和物理化學家,中國分子光譜研究的先驅者,鹽湖化學的奠基人,前中國科學院院士。柳大綱開拓了中國鹽湖資源及其化學基礎的研究,組織綜合隊伍考察,並組建了青海鹽湖研究所。勘測研究了察爾汗鹽湖區富藏的鉀、鎂資源,發現了柴旦鹽湖區柱硼鎂石資源以及柴達木盆地若干點的鋰資源等,提出了從鹽湖滷水分離制鉀和直接提取硼鋰資源的有效工藝,為鹽湖開發和西北地區建設作出了貢獻。
黃子卿
黃子卿,物理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從事過電化學、生物化學、熱力學和溶液理論等多方面的研究。曾精確測定了熱力學溫標的基準點—水的三相點,並在溶液理論方面頗有建樹。他畢生從事化學教育事業,不遺餘力地培育人才。他是中國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
蔣明謙
蔣明謙,有機化學家,四川蓬溪人。畢生致力於理論有機方面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在研究結構性能定量關係方面進行了開拓性工作,提出誘導效應指數,提出同系因子,發現同系線性規律,隨後又發現了共軛基團的結合規律,在理論有機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楊承宗
楊承宗(1911.09.05~2011.05.27),男,出生於江蘇省吳江縣八坼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化學奠基人,中國科技大學建校元勳、原副校長,中國科技大學放射化學和輻射化學系首任系主任,原合肥聯合大學首任校長,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學院名譽校長。1932年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1934~1946年,在北平研究院鐳學研究所從事放射化學研究工作。1947~1951年,在法國巴黎大學鐳研究所隨伊萊娜·約裡奧-居裡夫人從事放射化學研究,獲博士學位。1951年秋回國,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所)放射化學研究室和放射性同位素應用研究室兩個研究室主任。
徐光憲
徐光憲(1920.11.7-2015.4.28),浙江紹興上虞人,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教育家,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被譽為"中國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1944年,徐光憲畢業於交通大學化學系;1951年3月,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57年9月,任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副主任兼核燃料化學教研室主任;1980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6年2月,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學部主任;1991年,被選為亞洲化學聯合會主席。徐光憲長期從事物理化學和無機化學的教學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學、化學鍵理論、配位化學、萃取化學、核燃料化學和稀土科學等領域,基於對稀土化學鍵、配位化學和物質結構等基本規律的深刻認識,發現了稀土溶劑萃取體系具有"恆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規律,在20世紀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適性的串級萃取理論。
王璡
王璡(1888-1966),字季梁,黃巖寧溪人,中國化學史與分析化學研究的開拓者。畢生致力研究中國化學史,擅長經典微量分析。用古錢分析研究中國古代冶金史,解決正確區分漢、三國、晉、隋五銖錢,中國用鋅的起源與進化,鑞的化學成分與鉛、錫、鋅之間的關係等問題的爭議,是中國化學史與分析化學的開拓者之一。全國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浙江省政協第二、三屆副主席,九三學社杭州分社副主任委員,中國化學學會理事、浙江分會理事長。主要著作有《五銖錢的化學成分》、《古代應用鉛鋅錫考》、《中國古代金屬化學》、《丹金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