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錢學森逝世10周年!除了「兩彈一星」,他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2021-01-21 中國科協

2009年10月31日,

錢學森因病在北京逝世。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十周年,

止不住我們對錢老的懷念。

我們耳熟能詳的是他

衝破阻力毅然回歸祖國;

我們難以忘懷的是他

攻堅克難研製「兩彈一星」。

但是你知道嗎?

「兩彈一星」之外,

錢學森還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很多

……

錢學森彈道與高超音速飛行器

飛行器動力系統

從螺旋槳式到噴氣式,

是一次重大的革命。

如果飛行器能夠超過5倍音速,

就實現高超聲速,這會是

動力系統的又一次革命。

作為一名空氣動力學家,

為實現這個「小目標」,

1948年,錢學森提出「錢學森彈道」,

這是一種「助推+滑翔」的彈道構想。

它將洲際飛彈作為基本的運載工具,

當飛彈發送到彈道最高端的時候,

如果俯衝,就在這個階段讓飛彈失去動力,

即完全是滑翔,乘著氣流飛行。

走「錢學森彈道」,

飛彈在最後俯衝階段,

速度可達20倍左右的音速,

所有我們知道的

現役的雷達都攔不住它。

要想緊密跟蹤這個速度的飛行器,

作出及時的反應

並引導反導的飛彈進行攔截,

從技術上基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高超音速武器不但快,

還快到捉摸不定,敵方的反導系統

就成了一張白紙了。

現在,

中國有高超音速飛彈了嗎?

來看70周年國慶閱兵現場!

外形科幻別致的DF-17,

首次亮相便驚豔眾人!

讓外界關注的是,

這種飛彈彈頭並非傳統的圓錐形,

而是具備高超音速滑翔彈頭的典型特徵。

沒有一點點防備,沒有一絲絲顧慮,

它就這樣出現

從零開始的大型風洞群

如今浩浩蕩蕩的東風飛彈家族,

第一代正是起源於「國防部五院」。

這裡也是中國航天夢的起點,

這個低調而神秘的機構1956年成立時,

首任院長正是錢學森。

1956年,錢學森(前排左二)等參加全國十二年自然科學遠景規劃會,圖為航空組成員合影

那時的錢學森,

不但為中國研發了核武器,

也為未來中國在大山中藏了

一個決勝千裡的「法寶」

——風洞。

風洞是製造並控制氣流的設備,

模擬物體周圍氣體的流動情況。

當時研究空氣動力學的錢學森很快發現

國內缺少飛行器研發必備的風洞。

8米×6米風洞試驗段。2015年攝 新華社發

為此,

1964年初,錢學森建議成立了

又一個重要科研機構

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

後來親任籌備組組長。

他明確指出,

風洞設備要為型號服務,

滿足不同型號的需求,

每個風洞的設計都有獨特的考量,

並親自對一些主要風洞指導方向。

「3m×3m的低速風洞,

要把湍流度降下來。」

「柔壁風洞技術得加把油。」

「變密度風洞,

要同2.4m跨聲速風洞結合起來幹。」

按照錢學森指明的途徑,

氣動中心建立了由50餘座風洞組成的

速度、尺寸基本配套的風洞設備群;

由巨型機和微型機組成的、總規模

每秒運算達數百億次的計算機群;

開發了工程實用的型號氣動數值計算

的平臺,卓有成效地承擔和完成

大量型號研究試驗任務。

「殲十」在1.2米×1.2米風洞做試驗 2015年攝 新華社發

如今,

從先進的第五代戰機

到高超聲速巡航飛彈,

再到C919國產大飛機,

乃至高速列車、大型建築……

無一不需要這些風洞的支撐。

五十多年來,儘管時過境遷,

國際國內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

科學技術呈現出革命性的進步,

但錢學森關於風洞建設的

技術思想卻是高瞻遠矚,

經受住了歷史的檢驗。

建立中科大近代力學系

錢學森的教育事業,

同他的科學成就和科學思想一樣,

都是他留給中國的瑰寶。

1958年春天,

中科院科學家們建議創辦

一所培養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學,

錢學森是積極的倡導者。隨後

錢學森親自擔任力學系系主任20年,

確定該系設立高速空氣動力學、

高溫固體力學、化學流體力學、

土及巖石力學4個新型專業。

儘管工作繁忙,

但錢學森還是抽出時間親自為本科生授課,

他要求近代力學系的老師講課

要按力學發展的最新內容講,

把最現代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錢學森每周上一次課,

一次四個學時,他尤其強調

量級的估算和量綱、單位等。

因為力學是一門定量的科學,

火箭的設計是絲毫馬虎不得的。

2009年11月6日,錢學森先生的追悼會在八寶山公墓舉行。在上萬名自發趕來參加追悼的人群中,一位1959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女士,捧來了錢學森先生編著的《物理力學講義》,說:「我是專程從湖南趕來送錢老的,今天,所有中國人為失去人民的科學家錢學森而悲愴。」

創立系統工程中國學派

1978年9月27日,

錢學森的理論文章

《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問世,

由此而創立「系統工程中國學派」。

文章明確提出了系統工程

是組織管理系統的技術,

是對所有系統都適用的技術和方法。

《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2011年再版

以此文發表為標誌,

錢學森將系統工程科學

擴展到了社會系統。

中國的系統工程隨後被推廣到

國民經濟社會管理各個領域,

為不斷推進改革開放起到積極作用。

振聾發聵的「錢學森之問」

退休後,

錢學森仍心系科學教育的發展。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

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這個振聾發聵的「錢學森之問」,

在今天依舊具有現實意義,

依舊值得每位國人思考。

錢學森的偉大,

不僅在於他是一個領域的專家,

更在於他是不可多得的戰略科學家,

他的科技、路線、思維、理念,

都讓新中國受益無窮。

在新中國百業待興之際,

他歷盡艱難,萬裡歸國,

開創了祖國的航天事業,

攻堅克難研製兩彈一星。

在被問到

「中國人能否研製出飛彈時」,

他自信乾脆地回答:

「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

中國人比他們矮一截?」

在錢學森心中,

國為重,家為輕。

科學最重,名利最輕。

斯人已去,風範長存!

他的話依然在我們的耳邊迴蕩:

我的事業在中國,

我的成就在中國,

我的歸宿在中國。

他不僅是知識的寶藏、科學的旗幟,

更是民族的脊梁、全球華人的典範,

他向世界展示了華人的風採!

他一生的經歷和成就,

在中國的國家史和人類的世界史上,

都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來路!

真知灼見,心念祖國

以承為祭,接續奮鬥

國士無雙

今天,錢學森就是我們的頭條!

向錢老致敬!

來源:銳科技

相關焦點

  • 錢學森誕辰108周年,致敬科學,致敬科學家
    今天,是錢學森先生誕辰108周年,他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在他心裡,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今天,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央視網等新聞網站紛紛發聲向錢老致敬,不少網友也自主轉發,向無私奉獻的科學家們表示敬意。
  • 錢學森逝世十一周年
    【今天,紀念錢學森】美國人說他抵得上5個師,寧可槍斃也不讓回國。在他心裡,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他說:「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今天,#錢學森逝世十一周年#,緬懷!
  • 錢學森先生逝世11周年,紀念「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
    今天是錢學森先生逝世的11年的日子,仿佛錢老一直都在,從未離去。世界著名科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有「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高榮譽。這些都是錢學森先生的頭銜,這當中哪一個都是極具分量的。
  • 除了兩彈一星,錢學森還帶回了一項高科技,如今僅有5國會造
    錢學森年輕時到美國留學,是大科學家馮·卡門最得意的弟子,年僅35歲時,他就成為了麻省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年薪15萬美元。他在美國時就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績,連美國軍方都請他參加絕密的軍事項目,美國航天局的創始人之一就是錢學森。
  • 阿桑逝世10周年 粉絲輪播《葉子》淚唱
    記者張筱涵/綜合報導今天(6日)是已故歌手阿桑(本名:黃嬿璘)過世10周年的日子,許多網友都輪播著她生前演唱過的名曲。阿桑逝世10周年,到現在《葉子》還是很多人的療傷歌曲。(圖/翻攝自華研國際YOUTUBE)微博在6日發起話題「阿桑去世十周年」,才讓人忍不住感嘆時間真的無情地流逝了這麼久,阿桑2003年夏天替戲劇《薔薇之戀》演唱片尾曲《葉子》,滄桑的磁性嗓音很快就受到大眾矚目,後續推出《受了點傷》、《寂寞在唱歌》、《一直很安靜》等代表作,獲封「療傷歌手」稱號,可惜的是她在2009年因乳癌末期離開人世,享年34歲。
  • 牛頓紀念日|為什麼291年後,我們仍要向他致敬
    今天,是他逝世291周年。「得到」作者卓克的這篇清單,帶你重新認識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了解他,是向他致敬的最好方式。1. 使用硬幣時,我們要向牛頓致敬。牛頓晚年在英國皇家鑄幣廠工作時,發明了硬幣防偽技術——邊緣花紋,有效打擊了假幣。拿出今天的硬幣看一下,依然留有這項技術。2. 看到黃金時,我們要向牛頓致敬。牛頓是第一個提出「金本位」的人。
  • 錢學森98歲逝世前,曾為我國藏下一件火箭技術,全世界僅5國能造
    2009年10月底,我國兩彈元勳、航天和火箭之父錢學森,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8歲,他去世後,國家特地給予他國葬禮遇,以感謝他為國為民兢兢業業,獨立將我國的高科技禪悅向前推進至少20年,他的功勞不可磨滅,國家和人民將永遠銘記他,所以錢學森在病逝後,國家特批給予國葬禮遇,並享受三軍儀仗隊親自抬棺的殊榮。
  • 他是錢學森的師弟,也是「兩彈一星」元勳。他的愛情故事同樣動人…
    月16日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6周年紀念日。而他的愛情故事同樣動人。在這裡,他結識了影響他一生的師兄——錢學森。兩個人都是世界氣體力學大師馮·卡門的得意門生,愛好相投,十分有共同語言,沒多久便成為知己。學習之餘,錢學森最樂意幹的事情就是開著車,拉著這個頗有幾分書呆子氣的師弟兜風 。
  •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致敬「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致敬「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26歲,在拿到美國博士學位的第九天,他回到了一窮二白的中國;34歲,他用3個「不能說」告訴妻子工作的變動,從此,消失整整28年,回來的時候,已是一個直腸癌晚期的病人;去世前曾說「要是有來世,我還是選擇中國」。今天是著名科學家鄧稼先逝世34周年。轉發矢志不忘報效祖國!
  • 錢老千辛萬苦回國,除了參與「兩彈一星」工程,還做出這些貢獻!
    無奈,錢學森去意已決,回國是他日思夜想的一件事情。錢學森的回國路足足走了五年,最後在周總理以及其他精英人士的幫助下,他才攜家帶口離開美國,終於回到闊別多年的祖國懷抱。他帶著他所有的知識和一腔熱血,從踏入祖國的那一刻,就投入到我國航天事業當中,那年他已經44歲。
  • 今天,致敬「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今天,致敬「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2019-09-18 1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致敬中國網際網路三十周年之張一鳴
    題記:致敬中國網際網路三十周年,所有的偉大源於一個勇敢的開始。正如凱迪拉克所代表的精神那樣:所有的偉大,源於一個勇敢的開始。今日頭條,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張一鳴創造出來滿足自我「信息焦慮症」的最完美作品。對於人類從未被治癒的「信息饑渴」,張一鳴選擇相信技術,而非人力。
  • 致敬!以他命名的「錢偉長星」閃耀太空,上海大學「永遠的校長」錢偉長逝世十周年
    十年前,與錢學森、錢三強合稱為「三錢」的錢偉長在上海逝世,享年98歲。7月30日,為緬懷我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錢偉長先生,上海大學舉行「錢偉長星」命名儀式暨錢偉長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活動。
  • 他是錢學森的師弟,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烈士,犧牲姿態感動救援隊
    隨著電視劇《激情的歲月》的熱播,為「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們又重新回到了我們的視線當中。在那段艱難的歲月裡,一大批滿懷愛國熱忱的科技專家及各行各業優秀人才,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投入「兩彈一星」事業。1960年11月5日,我國第一枚飛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 這位百歲院士在北京逝世!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2018年11月17日,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他的研究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國家發明獎二等獎和全國科學大會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勵。1999年,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為他頒發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我只是代表,功勞是大家的。」
  • "兩彈一星"功臣是誰23人名單一覽:僅有5人健在
    今天上午,據央視報導,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著名飛彈和火箭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任新民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昨天15時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法晚記者注意到,23名「兩彈一星」功臣中,已有18人辭世,僅有5人健在,分別是于敏、王希季、孫家棟、周光召、程開甲。
  • 他是錢學森的師弟,也是「兩彈一星」元勳。他的愛情故事同樣動人
    10月16日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6周年紀念日。  當天,在山東榮成,曾為原子彈爆炸做出卓越貢獻的著名科學家、「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的故居正式對外開放。就在這座故居中,見證了少年郭永懷的成長,記錄著他的生活印跡。  作為錢學森的師弟,郭永懷追隨師兄的腳步,將自己的全部所學貢獻了給我國的原子彈事業。而他的愛情故事同樣動人。
  • 我們為什麼要發展「兩彈一星」
    日前,「兩彈一星」元勳、中科院院士陳能寬逝世。斯人已去,但「兩彈一星」的意義我們始終應該銘記。近日,全國政協委員、第二炮兵前副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研究會兩彈分會會長張翔將軍來到「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講述中國「兩彈一星」事業鮮為人知的故事。以下是演講內容精粹。  偉大的事業必然產生偉大的精神。
  • 兩彈一星元勳,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他的一雙兒女如今現況如何?
    美國人說:一個錢學森抵五個師。毛主席對錢學森評價是,他不只值五個師,是無價之寶,必須一切服從錢學森領導!錢學森給中國做出的貢獻遠遠不止兩彈一星,是錢學森給我們帶來了如今和平的生活,沒有錢老等一眾留洋人才的歸國,中國絕對沒有今天的光景,沒有兩彈的話外國資本主義一定會干擾我們的發展,更不談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的成就。兩彈一星元勳,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他的一雙兒女如今現況如何?
  • 中國科學史最悲壯的一具骸骨,為了保護兩彈一星資料,他壯烈犧牲
    在找到他的遺體時,眾人發現,郭永懷和警衛員緊緊攬在了一塊。等到把二人分開後,人們才發現,一個公文包夾在兩人中間,數據資料完好無損。 在不到10秒鐘的時間,郭永懷做出那樣悲壯的決定——和警衛員相擁著,用身軀夾著研究資料使其不被燒毀,那是何等的冷靜、果斷和壯烈,這是中國科學史上最悲壯的一具遺骸,為了保護兩彈一星絕密資料,他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