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萍將軍之子回憶父親與「兩彈一星」

2020-12-02 中國軍網

中國軍網北京10月16日電 記者何友文周小敏報導: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0周年之際,中國軍網八一電視對當年領導我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張愛萍將軍之子、第二炮兵原副司令員張翔進行了專訪。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點,新疆羅布泊地區強光閃爍,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隔50年後的今天,兩彈一星精神依然熠熠生輝。今天我們一起走近第二炮兵原副司令員張翔將軍,感受他與父親張愛萍將軍的父子深情,傾聽兩彈一星背後的故事。

主持人:張翔將軍你好,你是畢業於哈軍工核物理專業的,你能不能跟我們談一下關於您在軍校生涯裡面的學習情況呢?

張翔:因為從小我就在軍人家庭裡頭成長,所以對當兵很感興趣,很想當兵,但是另外一方面我自己的愛好又是在科學技術方面,包括無線電,包括一些製造也很感興趣,所以我一直很猶豫,我到底是當兵去,還是去當個工程師。那時正好同學裡頭議論,我們班上有一個同學是楊尚昆的兒子,他說哈爾濱有一個軍事工程學院,他的哥哥就到那兒去了。聽到這個消息,我說,咱們國家還有這麼一個學校?他說,去了那裡以後首先是一個軍人,是軍隊的學校,學的就是尖端武器研製——當時不叫兩彈一星,當時這個行業被稱為尖端,就是搞尖端武器。那時候一提就是尖端,兩彈一星這個詞是在改革開放以後小平同志講了那句話以後,大家才把它歸納成了兩彈一星。

當時我覺得這個挺不錯,這個兩者不可以兼得了嘛,又當了兵又可以搞工程技術,正對我的愛好。這樣回去我就問了我的父親,實際上我不知道我父親當時正好管這一攤,正好管尖端武器研製;院校他實際上已經去過了,但是他不跟我們講。後來我就問他,我說聽說哈爾濱有一所軍工學校,他說是有啊,我說我能不能去,他說你要去,那是當兵可是要吃苦的。我說吃苦我不怕,他說好啊,你要願意去很好,就這麼簡單給我回答了。

但是我可以看出來,他好像挺高興。你別看他對工作要求很嚴,對自己要求很嚴,實際上他是很講民主的一個人,很講道理的一個人,他一般對我們子女就是這樣,你們想幹什麼你們就幹什麼,好像比我們現在對子女還要民主一點,所以聽我說就願意到哈爾濱軍工去,這時候我看出來他好像是很高興,但是他不表達出來。我父親這個人特點就是這樣,一般來說他很少表揚我們。部隊就是這樣,怕我們驕傲,一表揚驕傲了,但是實際上他又是一個性情中人,所以他有很多的感情流露,經常會流露出來。

去了以後,這個學校和我想像的當時還是不太一樣的。我們那個年代一般來說看蘇聯電影比較多,蘇聯電影經常演一些蘇聯的軍官學校類的情況。我們想我們去了以後,看來很可能就是想像中的學校,裡面都是應該像蘇聯軍校一樣。但是沒想到去了以後,首先讓你當兵,就是拉練,摸爬滾打,所有戰士那些操練都要進行。正好又碰到困難時期,那時候吃飯定量,軍工的話因為國家特殊照顧,糧食給的標準還比較高,但是基本上沒有油水,一個月定量大概是半斤油到一斤油。我們想像中蘇聯軍官學校那些軍官們都很瀟灑,都在小食堂裡頭吃飯,但是那個時候去了以後,夥食水平是比較低的,另外操練也非常緊張。

主持人:當時你父親還是沒跟你說他跟那個學校的關係,一直沒跟你講。

張翔:對,他只是講,你感到困難,感到累,感到苦,但是從他的經驗來看,你必須堅持下去。等你堅持下去以後,你慢慢就習慣了,等你習慣了你就不感到累了,不感到難了。這句話我一直記了一輩子。

相關焦點

  • 張愛萍將軍故居,為中國「兩彈一星」有傑出貢獻,被譽為神劍將軍
    張愛萍將軍原名張端緒,19歲離開家鄉四川達縣出來幹革命時更名「愛萍」。張愛萍將軍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副總參謀長兼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餃。新中國成立後,張愛萍將軍長期從事國防科學技術和國防工業戰線的領導工作,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的傑出領導者,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人們譽為「神劍將軍」。張愛萍將軍故居位於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羅江鎮,建成於20世紀20年代中期,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呈四合院布局,是我國傳統的歇山式全木質結構樓房。房屋共29間,佔地面積11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300平方米。
  • 張愛萍:兩彈一星最大的功勳者
    別看張愛萍當過海軍司令,別看張愛萍也指揮過立體的奪島戰爭。其實張愛萍最大的功勳應該是兩彈一星。今天繼續講解張勝的《從戰爭中走來 兩代軍人的對話》一書。今天還是介紹張愛萍父子兩個這本書,這本書有很多內容,其中一個內容就是剛剛大家看到有一個消息說,中國反導中斷成功,這是了不起的,然後還有一消息說,潛射飛彈潛射失敗,這些其實都是張愛萍手裡幹的活。別看張愛萍當過海軍司令,別看張愛萍也指揮過立體的奪島戰爭。其實張愛萍最大的功勳應該是兩彈一星。兩彈是什麼呢?原子彈、飛彈,星是衛星,這三樣東西在中國國防工業裡邊是佔了很重要很重要的位置。
  •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之子回憶:父親一輩子低調、一絲不苟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之子回憶:父親一輩子低調、一絲不苟 2020-11-01 15:32:28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黃鈺涵 責任編輯:黃鈺涵     朱光亞之子朱明遠在現場致辭
  • 神劍將軍張愛萍:兩帥千挑萬選的「主將」「兩彈一星往事之人才篇⑤...
    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706期】1956年春天的一個早晨,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張愛萍將軍家裡的電話響了。▲張愛萍將軍陳毅握著張愛萍的手,滿臉微笑地說:「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毛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上說,我們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後狀況,迅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安吉龍山源打造「院士將軍林」
    」種植啟動儀式,來自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曾參與「兩彈一星」工作的院士、將軍及其它功勳代表,共同出席了此次活動。  據悉,綠郡公司已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兩彈一星歷史研究分會」,目前正在進行全國5000位「兩彈一星」奉獻者手印的採集工作,現已採集到800多位。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講述「我的父親」
    2020年第34期內蒙古科普大講堂—「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講述「我的父親」活動時間10月19日下午15:30-17:00活動地點內蒙古科技館一層報告廳活動主題「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講述「我的父親」
  • 我們為什麼要發展「兩彈一星」
    日前,「兩彈一星」元勳、中科院院士陳能寬逝世。斯人已去,但「兩彈一星」的意義我們始終應該銘記。近日,全國政協委員、第二炮兵前副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研究會兩彈分會會長張翔將軍來到「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講述中國「兩彈一星」事業鮮為人知的故事。以下是演講內容精粹。  偉大的事業必然產生偉大的精神。
  • 我們的榮幸和責任:為「兩彈一星」人物出書
    從汪老提供的素材中我們看到,他的前半生和我國的 「兩彈一星」事業密切相關,我們立即感到,「兩彈一星」為國之重器,王老的回憶錄承載著國防科技事業發展成就的榮光。在國防科技戰線,汪老曾在七個省區、五個基地和數十個基層單位服役,承擔著「兩彈一星」研發試驗的服務保障任務,駐紮之地大多是地廣人稀的邊遠地區。汪老和成千上萬的幹部戰士、技術人員一樣常年伴隨著邊關冷月,經歷著大漠風沙、海上風暴的洗禮,真正踐行了「志在邊疆躍紅日,樂在天涯戰惡風」的豪言壯語。在汪老傳記的素材中,還能看到國防科技戰線官兵特有的詩句:「願做革命一塊磚,東西南北任黨搬。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來衡講述「我的父親」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走進南華大學,以現場報告形式與800餘名師生分享父親黃緯祿的感人故事。彭鵬 攝紅網時刻衡陽9月24日訊(記者 譚倩 通訊員 邱霞 夏文輝)9月23日晚,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和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湘贛行活動走進衡陽,「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走進南華大學,以現場報告形式與800餘名師生分享父親黃緯祿的感人故事,動情追憶父親用畢生心血鑄就的飛彈人生。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來衡講述 「我的父親」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走進南華大學,以現場報告形式與800餘名師生分享父親黃緯祿的感人故事。彭鵬 攝紅網時刻衡陽9月24日訊(記者 譚倩 通訊員 邱霞 夏文輝)9月23日晚,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和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湘贛行活動走進衡陽,「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走進南華大學,以現場報告形式與800餘名師生分享父親黃緯祿的感人故事,動情追憶父親用畢生心血鑄就的飛彈人生。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錢學森之子錢永剛,講述他父親報效祖國的故事
    9月17日,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錢永剛在慶陽賓館和隴東學院,作了題為《打造國之重器鑄造科技豐碑》的報告,滿懷深情地講述了父親錢學森在「彈」「箭」「星」「船」等研製過程發生的小故事,生動展示了父親為報效祖國而艱苦奮鬥的光輝歷程。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講述「我的父親
    10月20日,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主辦、內蒙古科協承辦的「中國科協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內蒙古行」活動在內蒙古科技館舉行報告會,中國火箭與飛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緯祿之女黃道群女士作題為《我的父親黃緯祿》專題報告。
  • 「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與體現
    原標題:「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與體現 20世紀50年代,面對帝國主義核威脅、核訛詐,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果斷決定研製原子彈、飛彈、人造地球衛星。在為「兩彈一星」事業進行的奮鬥中,廣大研製工作者培育和發揚了一種崇高的精神,這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
  • 上海市百名將軍活動中心成立10周年暨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公益...
    新民晚報訊 (記者 江躍中)「不忘初心 永葆本色 上海市百名將軍活動中心成立10周年暨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公益捐贈儀式」前天在西郊賓館舉行。儀式上回顧了上海市百名將軍活動中心成立10年來的點點滴滴,慰問了老將軍、「兩彈一星」功臣和中國極地科考功臣代表等。
  • 隆美爾之子:父親和希特勒有種相互吸引的磁場
    其實能與這些品牌的名聲相提並論的還有一樣:曼弗雷德的父親埃爾溫·隆美爾。這位昔日納粹德國的陸軍元帥,友人和敵人,都不吝於給他更多名聲上的褒獎,比如「帝國之鷹」、「沙漠之狐」。「父親對我有三點希望,他要求我做一名優秀的運動員、一個偉大的英雄和一名出色的數學家。可他的三個希望都落空了。」在多次接受採訪時,曼弗雷德都曾這樣感慨。
  • 「父親和飛彈結緣於『竹蜻蜓』」「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來渝宣講
    9月1日,由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聯合重慶科技館共同舉辦的「百館千場萬人『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在重慶舉行,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走進重慶大學,以現場報告及校內直播的形式與千餘名師生分享「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的感人故事。
  • 嚴濟慈之子嚴陸光憶父親「嚴」與「慈」
    嚴濟慈之子嚴陸光院士回憶——父親的「嚴」與「慈」   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教育家嚴濟慈先生是第一個獲得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居裡夫人與徐悲鴻是他的朋友,很多著名人物都是他的學生。在即將迎來嚴濟慈110周年誕辰之際,筆者走訪了他的兒子——中國科學院院士、寧波大學名譽校長嚴陸光。
  • 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新聞—科學網
    請歷史記住他們——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   新華社編者按:原中顧委常委、國務委員張勁夫同志,1956年至1967年曾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主持中國科學院的日常工作。在周恩來總理、聶榮臻元帥的領導下,張勁夫同志組織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和科技人員參與「兩彈一星」(原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為中華民族贏得國際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86歲的張勁夫同志最近鄭重地將這段歷史公之於世。在他的這篇回憶文章中,不但有黨和國家領導人運籌帷幄的歷史場景,更有中國科學家的英雄群像,他們是中華兒女的傑出代表。請歷史永遠記住他們!
  • 只是士兵的他為何能與「兩彈一星」元勳齊名?他的軍銜比將軍稀有
    在那一次的十位「八一勳章」獲得者中,還有被稱為中國核司令的「兩彈一星」元勳程開甲、「中國電磁彈射之父」海軍少將馬偉明、兩次完成中國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景海鵬等其他九人。在軍隊中,只有進入尉官的人才能被稱為軍官,而王忠心作為一名士官長是這十人中唯一的一名士兵,為何一名能獲得中國軍人的最高榮譽勳章呢?
  • 致敬「兩彈一星」 | 這位87歲的老院士專程拜訪闊別30餘年的「兩彈城」!
    他曾師從「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王淦昌;1980年,他與鄧稼先等一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曾參與了亞洲最大的「閃光-I」強流脈衝電子束加速器的研製;——他就是中國「太赫茲之父」。劉盛綱與王淦昌、程開甲等科學家在梓潼基地劉盛綱院士在浙江大學學生時期,「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王淦昌、程開甲是他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