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網北京10月16日電 記者何友文、周小敏報導: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0周年之際,中國軍網八一電視對當年領導我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張愛萍將軍之子、第二炮兵原副司令員張翔進行了專訪。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點,新疆羅布泊地區強光閃爍,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隔50年後的今天,兩彈一星精神依然熠熠生輝。今天我們一起走近第二炮兵原副司令員張翔將軍,感受他與父親張愛萍將軍的父子深情,傾聽兩彈一星背後的故事。
主持人:張翔將軍你好,你是畢業於哈軍工核物理專業的,你能不能跟我們談一下關於您在軍校生涯裡面的學習情況呢?
張翔:因為從小我就在軍人家庭裡頭成長,所以對當兵很感興趣,很想當兵,但是另外一方面我自己的愛好又是在科學技術方面,包括無線電,包括一些製造也很感興趣,所以我一直很猶豫,我到底是當兵去,還是去當個工程師。那時正好同學裡頭議論,我們班上有一個同學是楊尚昆的兒子,他說哈爾濱有一個軍事工程學院,他的哥哥就到那兒去了。聽到這個消息,我說,咱們國家還有這麼一個學校?他說,去了那裡以後首先是一個軍人,是軍隊的學校,學的就是尖端武器研製——當時不叫兩彈一星,當時這個行業被稱為尖端,就是搞尖端武器。那時候一提就是尖端,兩彈一星這個詞是在改革開放以後小平同志講了那句話以後,大家才把它歸納成了兩彈一星。
當時我覺得這個挺不錯,這個兩者不可以兼得了嘛,又當了兵又可以搞工程技術,正對我的愛好。這樣回去我就問了我的父親,實際上我不知道我父親當時正好管這一攤,正好管尖端武器研製;院校他實際上已經去過了,但是他不跟我們講。後來我就問他,我說聽說哈爾濱有一所軍工學校,他說是有啊,我說我能不能去,他說你要去,那是當兵可是要吃苦的。我說吃苦我不怕,他說好啊,你要願意去很好,就這麼簡單給我回答了。
但是我可以看出來,他好像挺高興。你別看他對工作要求很嚴,對自己要求很嚴,實際上他是很講民主的一個人,很講道理的一個人,他一般對我們子女就是這樣,你們想幹什麼你們就幹什麼,好像比我們現在對子女還要民主一點,所以聽我說就願意到哈爾濱軍工去,這時候我看出來他好像是很高興,但是他不表達出來。我父親這個人特點就是這樣,一般來說他很少表揚我們。部隊就是這樣,怕我們驕傲,一表揚驕傲了,但是實際上他又是一個性情中人,所以他有很多的感情流露,經常會流露出來。
去了以後,這個學校和我想像的當時還是不太一樣的。我們那個年代一般來說看蘇聯電影比較多,蘇聯電影經常演一些蘇聯的軍官學校類的情況。我們想我們去了以後,看來很可能就是想像中的學校,裡面都是應該像蘇聯軍校一樣。但是沒想到去了以後,首先讓你當兵,就是拉練,摸爬滾打,所有戰士那些操練都要進行。正好又碰到困難時期,那時候吃飯定量,軍工的話因為國家特殊照顧,糧食給的標準還比較高,但是基本上沒有油水,一個月定量大概是半斤油到一斤油。我們想像中蘇聯軍官學校那些軍官們都很瀟灑,都在小食堂裡頭吃飯,但是那個時候去了以後,夥食水平是比較低的,另外操練也非常緊張。
主持人:當時你父親還是沒跟你說他跟那個學校的關係,一直沒跟你講。
張翔:對,他只是講,你感到困難,感到累,感到苦,但是從他的經驗來看,你必須堅持下去。等你堅持下去以後,你慢慢就習慣了,等你習慣了你就不感到累了,不感到難了。這句話我一直記了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