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紀實—以身許國,中國核物理宗師王淦昌。

2020-08-27 種花家的科技兔珺

導讀:本文主要取材與中央電視臺CGTV拍攝的專題紀錄片《功勳科學家》。小編 在認真看完紀錄片後在結合自己的一些想法,觀後感整理寫作而成。本文主要講述王淦昌老先生放棄已經小有成就,研究得風生水起的中微子領域,投身戈壁、隱姓埋名為祖國核物理研究傾盡心血,並最終搞出我們自己的「蘑菇蛋」的故事。

「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求學經歷

1907年,江蘇省長竹縣同樂鄉一個中醫世家,他們的第二個兒子出生了。因為中醫世家的緣故,父親在周歲抓鬮的時候放滿了和醫學相關的物品。哪曾想未來的他和這一點關係都沒有,而是成為了大名鼎鼎、國際聞名的實驗物理學家。

這個孩子可能註定就是未來的物理學家。他小小年紀就表現出非凡的數學算術能力,同時動手能力極強。因此在18歲那年考取清華(1925年)的第一屆物理系本科生。在清華攻讀5年後,考取了赴德國管費留學生。

在清華攻讀物理時期的王淦昌

他進入了德國柏林大學,師從大名鼎鼎、和居裡夫人齊名的邁特鈉女士。

因為被權威否定,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失之交臂。深感學生時代的遺憾,一直都是用這句話警醒自己的學生:「實驗是檢驗一切理論的標準而不是所謂的權威」。

邁特鈉女士在柏林大學是出了名的工作狂。但是她沒有想到,這位來自中國的小夥子,她的學生,工作起來居然比她還不要命。因為痴迷於做實驗,忘記實驗室關門時間,小夥子經常被被鎖在實驗樓裡。

小夥子雖然年輕氣盛,但是對於導師十分敬重。畢竟邁特鈉女士在核物理研究方面是個資深的權威。但是權威也有失誤、看走眼的時候。1930年,小夥子在實驗室發現了中微子的存在,正當他興奮地準備將此事告訴他的導師。這時有兩個德國博士發表相關報告,並且否定中微子的存在。因此邁特納教授也否認了小夥子的發現。雖然他後來又再次在實驗室裡碰巧發現,但是導師還是以這是個巧合否定了。

當時年輕(24歲)的小夥子連續兩次碰壁,終究是沒有再繼續堅持自己的觀點。而在1931年,英國科學家查德威克通過實驗證明了這一點,並因此獲得了193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邁特鈉女士才意識到自己錯了,她對自己的學生說:「或許我們註定與諾貝爾無緣」。

而年輕時候的這次慘痛遭遇,讓他深深明白:實驗是檢驗一切理論的標準而不是所謂的權威!因此在他的教學生涯中,他對自己的學生都是這樣教導的。

抗戰時期艱苦的環境,做不了實驗的他倍感苦惱。

早在1942年,王老就輾轉回國,在國立浙江大學任教。後隨著日軍侵華戰爭的加深,浙江省淪陷,王老不得不隨著學校轉移至西南。因為轉移路上不方便帶太多設備,因此很多研究設備,實驗室物品都只能被丟棄。王老很心痛,他說:「這些設備是我的寶貴財富,我一定要多帶點走。」可是很多設備真的是太沉重了,再加上轉移時期車輛有限,大多數都用來轉移國家文物和學校教職工了。

西搬遷的國立浙江大學的教職工

中間為王淦昌先生

因為沒有實驗設備,王老做不了實驗研究。但是他不願意自己對中微子的研究資料落下,便做出了重大決定:將這些作為論文寫出來,發布到國際著名的學術文刊上。這篇關於捕捉、驗證中微子存在的論文一發布就引起了國際物理學界轟動。而這再次讓他錯失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53年,在美麗島巨大的核反應堆面前,物理學獎萊茵斯在具體實驗中驗證了中微子的存在。這個發現也讓他獲得了199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雖然國際上公認的王老是第一個發現中微子存在的這一事實。「科學一定要用實驗說話」,王老真誠地說道。這也許是中國科學家的境界吧!只為了做研究,其他的都不重要!令人欣慰的是,國際上為了表示對王老理論的認可,將這一理論稱之為「王——倫定理」。

放棄熟悉的中微子研究領域,默默無聞、消失30年,只為中國人「搞出蘑菇蛋,挺直腰杆子」。

1956年,實值中國科學院核物理研究生所長錢三強找到王老,直白、一針見血地告訴他:「國家有一個政治任務要交給你,只是需要你放棄現在的一切,改名換姓、消失在中微子物理研究領域。」王老沉默了很久,最後斬釘截鐵地說道:「我定當以身許國!」

從此王淦昌這個名字消失了,望京這個名字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的同事間,核試驗工作人員之間傳開了。

這在小編看來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決心才能做出這樣的決定!或許老一輩人早已在個人榮譽和家國榮譽中做出抉擇,在哪個中國倍受欺負的年代裡,他們自感有責任擔起託舉國家(大多數中國人)。這就是那個年代中國的精英群體——有知識 ,有責任,有夢想!

晚年依然在為國家發光發熱,提出著名的「863」計劃,建議國家自力更生發展核電、建設秦山核電站。

功成後,王老又默默地退居二線,重新到中科院光電所工作。雖然已年近半百,依然熱心國家建設,積極參與各種報告學習會,並且能夠提出相當有建設性的意見。

1970年,王淦昌在和自己的學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當時已經加入美國國籍)在談論原子能問題時,明確表達了我們要將原子能用以和平發展,而不是對世界進行核訛詐。而這種思想也推動著王老將研究方向投入帶核電事業。1979年,美國三裡島發生世界上第一次核事故。此次事故造成方圓幾裡寸草不生。

王老晚年比較重視的技術「強雷射慣性核聚變」

這雖然對我們有警示意義,但是也暴露了美國的發展戰略。王老提出要通過鈾式強雷射慣性核聚變進行撞擊核反應堆,這樣既容易控制、發電量也很可觀。1986年3月,王老和王大衍,陳芳允等四位科學家提出《跟蹤世界先進技術計劃》,即所謂的《863計劃》。針對國內部分人直接引進技術、自己做不如花錢買的思想。王老提出嚴厲批評,告誡我們一定要自力更生!要自主建設秦山核電站。縱觀現在計算機硬體、晶片,ARM架構等等領域受制於人的難受情況;相對於我們的核電,航天,國防重器等等領域卻能夠保持在世界先進技術行列。不得不感謝當年掌舵人英明的決定和感嘆王老的高瞻遠矚!

提出「863計劃」的四位科學家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舉行「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表彰。王老先生的夫人彭青霞代為領純金打造的功勳獎章。

王淦昌老先生的夫人彭青霞女士

1998年12月10日21時48分40秒,王淦昌老先生走完了他光輝的一生!


作者說:可能是我的文筆還不夠,對這些功勳卓著的科學家光輝的一生寫的不夠精彩。所以文章的閱讀量有點低,我會繼續努力的。因為這在這些為國貢獻青春才華的科學家面前,他們遇到的困難比我這個可大多了。所以能讓更多人了解、記住這些守護我們國家安全的科學家,我做出一些努力,也算是小有成就吧。

相關焦點

  • 表彰「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的由來『兩彈一星往事』
    它必將能夠進一步促進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 父親的後半生,一直寄情於我國的科技事業,主要是抓出了「兩彈一星」。 當年,中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創造了驚天動地的偉業,應該大書特書。可是,由於各種原因,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們的原子彈爆炸了30多年之後,那些為國家做出過卓越貢獻的科學家仍然鮮為人知,仍然默默無聞,我覺得應該到了讓人們知道並記住這些無名英雄的時候了。把「兩彈一星」精神弘揚光大,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覺得如果父親活著,一定會支持這樣做的。
  • 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本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陰差陽錯成就了別人
    截止2019年,中國所獲諾貝爾獎的只有兩人,分別是獲得文學獎的莫言以及獲得生理醫學獎的屠呦呦,而美國已經有381人獲獎,而我們的鄰國日本,從2000以來,累計獲得了19次諾貝爾獎,平均每年一個,與之對比,差距明顯。諾貝爾獎不僅是個人的榮譽,還能體現一個國家影響力以及綜合實力,但多年以來,中國人都是極難獲獎的。
  • 陳芳允:中國北鬥系統創始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01陳芳允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無線電電子學家,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同時也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986年3月,陳芳允、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四位科學家經過慎重考慮,一起提出並制定了中國高技術發展的「」863」計劃。
  • 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不久逝世,肇事者至今未伏法
    懷著赤子之心許下報國諾言,這也是王淦昌為之踐行了一輩子的承諾。王淦昌是中國核彈之父,也是"兩彈一星"元勳,也是中國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設的開拓者,從師趙忠堯,是世界雷射慣性約束聚變理論與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年輕時為國投身科學1925年8月,年輕的王淦昌考入清華大學。
  • 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逝世後肇事者至今在逃
    只要一提起錢學森、錢三強、亦或是鄧稼先,相信大家第一時間就能想到他們的身份——兩彈一星元勳。不錯,在那個危急關頭,正是他們一手製造出了足以震撼世界的核武,他們不僅是祖國的英雄,還是中國歷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
  • 中國近代史上十位傑出的物理學家
    中國建國70年以來,有著許多傑出的科學家,無論是在哪個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今天小編帶你認識一下,在近代歷史來十位傑出的物理學家們吧~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出生於江蘇常熟,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年「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曾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82)、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1985),首屆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1994)獎項。
  • 細說近代中國十大科學家,你必須要知道他們
    他隱姓埋名工作28年,嘔心瀝血,為我國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做出了重大貢獻,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以表彰他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的傑出貢獻。
  • 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僅3人健在
    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僅3人健在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19-01-16 16:04 來源:澎湃新聞
  • 今天,致敬「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今天,致敬「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2019-09-18 1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兩彈一星」專家王淦昌,90歲時遭遇車禍,肇事者至今逃逸在外
    而我們中國,也有這份「豪橫」和底氣。那麼,中國的豪橫和底氣從何而來呢?就是從那些兢兢業業為國家付出的科學家們身上得來的。而這其中就包括王淦昌,一個給中國的核武器發展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的偉大科學家。年少的王淦昌,也有過舒坦日子1907年5月18日,一個男嬰在江蘇常熟縣楓塘灣的王家呱呱墜地,家裡人給他取名叫:王淦昌。要說這王淦昌的出生時機,真不算是太好。畢竟,那個時代的中國,正處於風雨飄搖之際。不過,王淦昌的家庭條件還算是可以。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郭永懷的家國情懷
    」功勳科學家郭永懷「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家國情懷。1999年,郭永懷被授予「兩彈一星」榮譽勳章,是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也是唯一一位為中國核彈、飛彈和人造地球衛星實驗工作均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在講解員飽含深情的敘述中,郭永懷「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傳奇人生路徐徐展開。
  • 「兩彈城」:見證偉大功勳,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如今這裡被命名為「兩彈城」,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簡稱「中物院」)院部舊址,是我國繼青海之後第二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的總部。在我國總共進行的45次核試驗中,這裡指揮完成了其中22次,「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于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等傑出科學家都在此留下了足跡。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講述「我的父親」
    2020年第34期內蒙古科普大講堂—「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講述「我的父親」活動時間10月19日下午15:30-17:00活動地點內蒙古科技館一層報告廳活動主題「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講述「我的父親」
  • 葉企孫:錢學森老師,培養了無數科學家,晚年卻在乞討流浪中病死
    葉企孫1924年回國,歷任東南大學副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物理系系主任和理學院院長,不僅是中國卓越的物理學家和教育家,更是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錢學森;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錢三強;"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王大珩;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陳芳允等人。
  • 「願以身許國」的核物理學家王淦昌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王淦昌,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1930年,王淦昌考取了德國柏林大學,繼續研究生學習,師從著名核物理學家萊斯?梅特納。他是這位女科學家唯一的中國學生。1934年春,在苦學4年取得博士學位後,他毅然決定回國。有的教授想挽留他:「中國那麼落後,你回去是沒有前途的。……要知道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他堅定地說:「科學雖然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來衡講述「我的父親」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走進南華大學,以現場報告形式與800餘名師生分享父親黃緯祿的感人故事。彭鵬 攝紅網時刻衡陽9月24日訊(記者 譚倩 通訊員 邱霞 夏文輝)9月23日晚,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和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湘贛行活動走進衡陽,「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走進南華大學,以現場報告形式與800餘名師生分享父親黃緯祿的感人故事,動情追憶父親用畢生心血鑄就的飛彈人生。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來衡講述 「我的父親」
    9月23日,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和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湘贛行活動走進衡陽。「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走進南華大學,以現場報告形式與800餘名師生分享父親黃緯祿的感人故事。
  • 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培養出9位兩彈一星功臣,兩位諾獎得主
    提起為中國「兩彈一星」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很多人便會想到錢三強、鄧稼先、錢偉長等人。而在當今物理學界,楊振寧、李政道則是權威,二人都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這些人都是同一個人的學生,他就是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葉企孫。
  • 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培養出9位兩彈一星功臣,兩位諾獎得主
    提起為中國「兩彈一星」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很多人便會想到錢三強、鄧稼先、錢偉長等人。而在當今物理學界,楊振寧、李政道則是權威,二人都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這些人都是同一個人的學生,他就是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葉企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