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大師:葉銘漢與他的叔父葉企孫—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年輕時的葉企孫

 

葉銘漢(右)與叔父葉企孫(中)為數不多的合影之一

 

葉銘漢

 

在中國物理學家的譜牒上,葉企孫似乎是「被撕去的一角」。幸而,歷史的蒙塵終將會被慢慢拂去,喚醒人們去探尋它真實的存在。

 

■本報記者 郝俊

 

對於中國工程院院士、88歲高齡的葉銘漢來說,2013年4月20日,是他生命中值得被記錄的一天。

 

吃過早飯,葉銘漢從位於中關村的家中出發,走路前往近一公裡之外的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像往常一樣,老人儘可能讓自己走得快些,這是他強身健體的一種方式,早已成為習慣。不同的是,他今天匆忙的腳步中多了一份急切的渴盼。

 

葉銘漢此行,是要去參加《葉企孫文存》發布會暨葉企孫誕辰115周年紀念會。他想儘可能早一些到達會場,出發前,還不忘檢查是否將使用多年的卡片相機隨身帶好。

 

受邀嘉賓陸續到場,葉銘漢與前來打招呼的人一一握手,連聲道謝,欣然與他們合影。這份感謝,不僅僅是他作為《葉企孫文存》編者之一,對來賓的禮節性表示。舉手投足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葉銘漢那份發自肺腑的感激之情。畢竟,他是這次紀念葉企孫先生的特別活動中,唯一到場的親屬代表。

 

這場算不得隆重的活動,在葉銘漢心中卻是莊重——這是緬懷叔父葉企孫先生的一場特別儀式,深埋多年的一樁心願最終得以實現。

 

遺忘

 

誰是葉企孫?時至今日,相信還有很多人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葉企孫先生對上個世紀之初我國的科技界、教育界和老一代的清華人來說應該是聲名赫赫。解放後,先生雖少有露面,但至少還有圈內人知道。而到了後來,特別是經過種種政治運動後,先生則徹底被人們遺忘。到上世紀末,已經沒有人知道誰是葉企孫了。」

 

在《葉企孫文存》發布會上說這番話的人,是報告文學作家邢軍紀。他曾用10年時間鉤沉探微,寫下40萬字的長篇傳記《最後的大師》,試圖喚醒人們對葉企孫——這位「我們知道得最晚、被時代拋棄得最遠的大師」的真切記憶。這部作品的緣起,則是受「兩彈一星」元勳錢偉長之邀。

 

談起新中國的科技成就,人們總會津津樂道於「兩彈一星」的輝煌過往。只是鮮有人知道,包括著名的錢三強、趙九章、王淦昌、王大珩等在內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超過一半都是葉企孫的學生,或者是他學生的學生。

 

在中國物理學家的譜牒上,葉企孫似乎是「被撕去的一角」。邢軍紀為葉企孫立傳之初,受困於資料的極度匱乏,當時結集成冊者只有錢偉長、虞昊主編的《一代師表葉企孫》,其餘材料則零落各處。而讓邢軍紀更感艱難的,則是「當時語境對先生的擠壓和屏蔽」。

 

這一切,皆源於避之不及的政治洪流。

 

受弟子熊大縝冤案株連,「文革」爆發後,葉企孫被紅衛兵揪鬥,關押、抄家、送「黑幫」勞改隊改造,勒令他就「熊大縝問題」寫書面交代,一度精神失常。1968年,受「呂正操案」牽連,70歲的葉企孫被逮捕,牢獄之災中身患重病。一年後獲釋,他開始接受持續數年的隔離審查。

 

對那時葉企孫飽受磨難的生活,有這樣一段令人心酸的描述:人們常看見海澱中關村街頭有位行將就木的老人踽踽獨行,或迎著北風仰天孤坐,穿著一條露出碎棉絮的破棉褲和一件捉襟見肘的舊棉襖,腰間紮根稻草繩,腳上趿拉著一雙鑽出腳指的老棉鞋,花白鬍子及頭髮上結了冰……

 

錢三強曾在海澱街頭偶遇葉企孫,趕忙走去跟老師說話。他卻對錢三強耳語道:「以後你再碰上我,不要跟我說話了,省得連累你。」隨即轉身離開。

 

葉企孫終身未娶,身邊無依無靠。自高中起跟隨葉企孫的侄兒葉銘漢,當時亦被作為「反革命分子」下放湖北潛江「五七幹校」。叔侄二人彼此杳無音訊。

 

「把他抓去時,也沒有人來通知過我。我們當時沒有任何聯繫,也不敢聯繫。」葉銘漢告訴記者,直到1972年回到北京,他才零星打聽到一些叔父的消息,並提出要見葉企孫一面。

 

葉銘漢眼前的叔父幾乎沒有了人形,身患嚴重的丹毒症,兩腿腫脹發黑無法行走、站立,前列腺腫大造成小便失禁,因而不能臥床休息,整日坐在一條破舊的藤椅上,身邊堆滿科學、歷史或文化書籍。

 

此後,葉銘漢常去叔父家看望,但葉企孫從未向他談及自己的遭際。「叔父沒有向任何人表示過他一生很悲慘,他的看法好像是世界上和歷史上冤枉的事情很多,沒有必要感嘆自己的人生,他對自己的遭遇淡然處之。」

 

葉銘漢曾向叔父提出要為他的冤案鳴不平,葉企孫則對他搖搖頭:「那很不容易,歷史上有許多人物,他們逝世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結論,不僅是詩人、政治家、文學家,外國有許多科學家,在世時也很不得意,還受教會迫害。」

 

1977年1月13日,「文革」結束後三個月,葉企孫因長久病患溘然長逝。其生前所在的北大校方領導口頭告知葉銘漢等家屬,葉企孫問題仍是「敵我矛盾按人民內部矛盾處理,骨灰放在八寶山」。

 

葉銘漢曾要求逝世消息見報,卻得到一句斬釘截鐵地拒絕:「不是人死了都要見報的。」追悼會草草舉辦,葉企孫生前多年同事、時任中科院副院長吳有訓對悼詞評價深感憤懣,中途退場表示抗議。

 

正名

 

仿似寒冬夜行人,曾經的「一代宗師」就這樣在暗夜中悄無聲息地訣別蒼茫人世。「住進病房一天之後,叔父很快就過世了,沒有留下任何託付。」而在葉銘漢內心,則早已許下一個要為叔父澄清身世、恢復名譽的心願。

 

葉企孫離世兩個月後的1977年3月28日,葉銘漢第一次致函統戰部,請求過問葉企孫冤案,章明公理,從此邁上了一段艱難曲折的為叔父正名之路。

 

近一年時間過去,葉銘漢的請求未見任何答覆。此後幾年,他又先後致信北大黨委、中科院、國務院等相關領導,表達葉企孫親屬昭雪冤案之訴求。葉銘漢的申訴,得到了吳有訓、錢偉長等友人的積極支持。然而,信函在相關單位間批轉往來,始終無法得到處理。

 

「要求平反並不是受到了很大阻力,而是根本沒人理你。」葉銘漢這樣描述當年遇到的困境。

 

轉機出現在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全國開始大規模平反冤案工作。北大黨委為馬寅初徹底平反,這讓葉銘漢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1980年5月,北大黨委接到中共中央組織部對呂正操的平反決定通知書,6月作出結論稱:「1968年4月,中央軍委辦公廳逮捕葉企孫是錯誤的,強加給他的一切誣陷不實之詞應全部推倒,徹底平反,恢復名譽。」 然而,這一結論並未能徹底澄清歷史,葉企孫的名譽只得到部分恢復。

 

直到1986年8月,中共河北省委作出「關於熊大縝問題的平反決定」,其中特別指出,「葉企孫系無黨派人士,愛國的進步學者,抗戰時期對冀中抗戰作出過貢獻」。葉企孫弟子熊大縝47年前被定罪為「C.C特務」處死的不白之冤,由此得以洗雪。

 

一年後,《人民日報》發表紀念文章《深切懷念葉企孫教授》,以示完全恢復葉企孫名譽。

 

隨著葉企孫冤案得以正式解決,國內科學史學界、物理學界的一些學者在錢偉長、錢臨照等前輩的大力支持下,開始重新挖掘、梳理、介紹葉企孫對中國科學事業的卓著貢獻,回憶文章和書籍先後面世。在其弟子親友的努力下,一些具有標誌性意義的紀念活動先後開展。

 

1992年,包括王淦昌、王大珩、吳健雄等在內的127名海內外著名學者聯名向清華大學呼籲為葉企孫建立銅像,聯名者平均年齡高達72歲。1993年清華校慶,特在科學館舉辦葉企孫生平照片及手跡展,參觀者無不震驚欽佩。1995年,葉企孫銅像在清華大學第三教學樓門廳內揭幕。

 

然而,葉企孫其人其事在世紀之交並未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認知。2010年,央視著名記者柴靜曾在博客中寫下《而我卻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一文,記述自己知曉葉企孫片段往事的真切感觸,一度引發公眾熱議,不甚唏噓。

 

長久以來,只有為數不多的人通過零散的文字和影像資料窺得葉企孫生平片段,而對他本人遺留後世的珍貴筆墨卻難得一見。作為歷經晚清、民國、新中國幾個世代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代表,他已成為時代的符號,其遺存的缺失實為憾事。

 

彌補這個缺憾,自然成為葉銘漢晚年生活的最大願望。而葉企孫為學一世,長時間述而不作,公開發表的文章並不多見。在科學史界,自上世紀90年代起,收集、整理葉企孫遺存文著、電文、手稿,也成為同仁心中抹不去的心願。

 

《葉企孫文存》的出版面世,最終填補了歷史的空白,葉銘漢等編者將其視為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份文化珍寶。這份工作的初步完成,讓他們如釋重負。

 

傳世

 

談及叔父葉企孫留給後世最為寶貴的遺產,葉銘漢說非學科教育和人才培養莫屬。

 

在中國物理學的發展及高教史上,1929年到1937年間的清華物理系,被認為是一個不朽的傳說。大師雲集、盛極一時,清華園內的科學館,成為當時全國有志於科學報國的優秀青年心目中的聖殿。

 

此後對新中國科學事業作出卓著貢獻的一大批優秀科學家,都曾在此聆聽葉企孫的教誨。1929年,清華大學成立理學院,葉企孫擔任理學院院長兼物理系主任。

 

葉銘漢本人的學術生涯,也與叔父葉企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1942年,家住上海法租界的葉銘漢收到葉企孫自大後方重慶發來的一封家書。葉企孫擔心身處上海的葉氏家族受戰事連累,恐遭不測,希望葉銘漢等家族後輩前往重慶繼續學業,報考遷往內地的知名大學。

 

自幼,葉銘漢對叔父崇敬有加,樹其為人生楷模,希望將來能像他一樣以知識和修身在世間立足。讀中學時,葉銘漢的學費均由叔父資助。收到家信後不久,葉銘漢與兩個姐姐一同在戰火中投奔重慶叔父。

 

1944年,葉銘漢考入西南聯大,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了土木系。「當時是小孩想法,覺得到土木系學水利,能全國到處跑,將來也好找到飯碗。」葉銘漢說,對於自己的學業和人生選擇,叔父並沒有任何幹涉,只希望他遵循自己的想法。

 

入學後不久,政府為提高抗戰士兵文化水平,發動知識青年參軍,葉銘漢愛國心切,深感應盡己之力,遂加入知識青年軍參加抗日。

 

一年後抗戰勝利,葉銘漢返校復學。1946年5月,西南聯大復校為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在西南聯大,我逐漸對物理感興趣,加上我最好的一幫朋友都在物理系,在復校時選擇轉入物理系。」通過轉系考核,葉銘漢如願進入叔父主持的清華物理系。

 

然而在清華就讀時,葉銘漢也並未受到叔父的特別蔭蔽。他從未住過葉企孫家所在的北院7號,因為叔父對他說:「我希望你住在宿舍裡,多接觸同學特別是不同系的同學。我不希望你住在家裡的原因之一,是家裡老要討論學校的事,你不應該知道,也怕你知道了傳出去。」

 

「我念研究生也是自己的選擇,叔父沒有發表任何意見。」大學畢業後,葉銘漢決定跟隨剛剛歸國的錢三強學習核物理。錢三強正是叔父葉企孫的學生。由此,葉銘漢與叔父葉企孫有了進一層的師承關係。

 

碩士研究生的第一年,錢三強指導葉銘漢學習加速器相關知識。正值國家決定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開展加速器研製,葉銘漢在導師的建議下離開學校前往參與國家這一重大任務。

 

與叔父葉企孫一樣,葉銘漢在「文革」中遭受磨難,科研工作長期停滯。也許是考慮到自身處境之艱難,葉企孫在重病之下才表達了對侄兒葉銘漢能夠作出科學貢獻的期待。

 

在其生命末期,葉企孫拒絕侄孫葉建榮的就醫勸告,並對他說:「其實,人無須活得太老,活得太老,最後幾年就像熊冬眠一樣,什麼事也做不成,如果主政,還可能做錯事。我一生想做的事,已經做完畢,還有的事,只好留待你銘漢叔父去做了。」

 

歷經艱險之後,葉銘漢沒有辜負葉企孫的期待。在核物理、加速器等領域,葉銘漢作出了他自己最為重要的科學貢獻,成為我國低能加速器、低能核反應實驗、粒子探測技術和高能粒子物理實驗的開拓者之一。

 

眾所周知,作為新中國重大科技成就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曾受到李政道先生的鼎力幫助。而在這份支持背後,則是李政道與葉氏叔侄二人,自西南聯大起締結下的深厚情誼。

 

在葉企孫存藏多年的一份遺物中,有三張泛黃的紙片,上面有葉企孫批改的分數:「李政道:58+25=83」。這份用昆明土紙印出的試卷,是李政道在西南聯大時的電磁學考卷。葉企孫離世數十年之後,當葉銘漢將這份試卷拿給李政道看時,李政道感到慈愛師容如在眼前。

 

李政道與葉銘漢相知相識60餘年,二人之友誼業已成為佳話。葉銘漢80歲誕辰之時,李政道回國參加慶祝活動,他這樣評價老友的科學生涯:「銘漢兄從建設低能加速器開始,直到建設高能加速器,從2.5MeV直到2×2.2GeV,從建設碘化鈉晶體閃爍探測器到北京譜儀,躍遷之高不可測量!銘漢兄從研究實習員到助理研究員,到研究員,到院士,躍遷之高亦不可測量!銘漢兄從小組長到大組長,到室主任,到所長,躍遷之高不可測量!」

 

2011年春,李政道為《葉企孫文存》作序,文中寫道:「葉企孫先生是現代中國科教興國的先驅者。」「我非常敬仰他,永遠懷念他。」

 

「叔父葉企孫終會獲得一份應有的正確評價。」葉銘漢相信,歷史的蒙塵終將會被慢慢拂去,喚醒人們去探尋它真實的存在。

 

《中國科學報》 (2013-04-26 第5版 人物周刊)

相關焦點

  • 楊振寧憶先生葉企孫:對清華有相當大影響,但為人低調不顯露
    他先後創辦清華大學物理系、理學院和北京大學磁學專門組,培養了包括錢學森、鄧稼先、楊振寧等在內的一大批著名科學家,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7月16日,清華大學物理系舉辦的葉企孫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會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回憶,在清華園初見葉企孫時,雖不相熟,但深感其為人低調。
  • 葉企孫:教育感最強的科學家—新聞—科學網
    他先後創辦了清華物理系、清華大學理學院、北京大學磁學專門組等,是建築聲學、磁學、中國科技史等領域的奠基者或開拓人。在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一半以上是其門生或門生的學生,被稱為「大師的大師」,對開拓、促進中國物理學及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培育科學技術人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最後的大師:葉企孫和他的時代》出版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作家邢軍紀長篇報告文學《最後的大師
  • 物理大師葉企孫:23位兩彈一星元勳 有13位師承
    許多人將他稱為「大師的大師」——1999年受獎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有13位與葉企孫有師承關係,其中9位是他的直系弟子;  記者柴靜在《而我卻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中這樣寫道:「我們這些知道李政道、錢學森、錢三強、王淦昌……的人,原本都應該知道他——他是他們的老師。」
  • 最後的大師葉企孫:力排眾議提攜初中學歷華羅庚
    他是要找一個能搞科研的環境,找一個令他滿意的實驗室。他在等待,等待生命中的知音出現。  終於這一天來到了。當葉企孫先生向他發出邀請時,他欣然應邀。1928年深秋時節,吳有訓走進了清華園。為了表示對吳有訓先生的敬重,在研究他的薪水時,葉企孫做出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決定:吳有訓的月薪在物理系最高,比他這個系主任還高!
  • 葉企孫:大師的大師
    他在半個多世紀的教學生涯中,培養了兩位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他的學生中有79人成為院士;在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9人是他的學生,2人是他學生的學生,另有兩人也與他的事業有聯繫……這樣的成就被稱為「中國高教史上不朽的傳說」,被曾昭奮教授贊為「神話般的成績」,而葉企孫也被後人譽為「大師的大師」。
  • 葉企孫:大師的大師
    他在半個多世紀的教學生涯中,培養了兩位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他的學生中有79人成為院士;在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9人是他的學生,2人是他學生的學生,另有兩人也與他的事業有聯繫……這樣的成就被稱為「中國高教史上不朽的傳說」,被曾昭奮教授贊為「神話般的成績」,而葉企孫也被後人譽為「大師的大師」。
  • 葉企孫大師的大師,他令無數學生敬佩,又令無數學生感傷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和他的學生曾撐起過中國科學界的大半壁江山,但這樣一位大師級的泰鬥,一度淪落到中關村乞討。 葉企孫,一位真正的知識分子,也是「中國最後一位大師」,一位我們知道得最晚,被時代拋棄得最遠的大師。 大清朝的最後一年,葉企孫考取清華學堂的首批名額,年齡不到13歲。
  • 「大師的大師」葉企孫:13歲考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
    被譽為「大師的大師」,其擁有高尚人格和獨立精神,更以桃李天下著稱於世。  葉企孫1924年歸國後,始終未放棄追蹤和探討物理學最新研究成果。1941年9月至1943年8月,他擔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是當時中國科學界實際的領導人。他是中國物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並幾度出任理事長、副理事長。1948年,被推舉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中國科學院成立時,葉企孫當選為學部委員,並擔任中科院數理化學部常委。
  • 葉企孫先生的冤案和真相(上)
    23位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科學家中,有19人是他的學生,有2人是他的學生的學生,還有2人的事業也與他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個人就是葉企孫,中國科學界的元老之一,清華大學物理系和理學院的創始人。葉企孫先生一生的遭遇是令人嘆息不已的。
  • 大師葉企孫:培養13位「兩彈一星」79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
    他被稱為「大師中的大師」,科學界的「鼻祖」,他就是著名的物理學家葉企孫。葉老前輩默默無聞,卻桃李滿天下,他為中國科學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終身未娶,晚景卻很悽涼。今天給大家聊聊他鮮為人知的故事。葉企孫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註定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他從小接受父親的薰陶,接受著良好的教育。在父親的嚴格教育下,資質聰穎的葉企孫,進步很快,小小年紀便修得了一身儒雅氣質。他的父親也比較開明,思想開放,讓葉企孫在讀傳統四書五經的同時,也讓他開始接觸西方科學文化。這讓葉企孫這位「天才少年」埋下科學的「種子」,對他後來的人生奠定了基礎。
  • 我們應培養怎樣的數學大師?—新聞—科學網
    35年前的6月12日下午4時,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正在東京大學數理學部講演廳向日本數學界作主題為《理論數學及其應用》的演講,急性心肌梗塞突發,於當日晚上10時9分逝世,享年75歲。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數學會、中國運籌學會聯合舉辦線上紀念活動,共同緬懷一代數學大師的人生情懷與科學精神。 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介紹說,華羅庚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數學家,是我國解析數論、多複變函數論、典型群等研究領域的創始人,他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頂尖水平的研究成果,享有崇高的國際聲譽。同時,他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數學家,比如陳景潤、陸啟鏗等。
  • 他是大師的大師,培養出了9位兩彈一星元勳,晚年卻在街頭乞討
    我國23位「兩彈一星」科學家中,包括錢學森、鄧稼先、楊振寧等9人,都是他的學生。他參與創建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在該校工作了二十餘年,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科學家,除了上述的幾人外,還有四十餘名物理學家。所以,有人稱他「大師的大師」。另外,他還是我國國內第一個研究磁學的人、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
  • 他是「大師中的大師」,曾拒絕哈佛大學邀請,晚年為何淪為乞丐?
    子淵即將提及的這位大師,12歲就考上清華大學,22歲遠赴哈佛深造,是名副其實的少年天才。他一生致力於教育,為國家培養出79名院士,終生未娶。上世紀末國家表彰的于敏、王希季、朱光亞等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有十餘人是他的學生,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
  • 帶出兩位諾獎得主,葉企孫為何如此厲害?看他這一做法就知道了
    站在領獎臺上的那一刻,無數光環和榮譽之下,有一個人雖然未在現場,可他一定能引起李政道和楊振寧的感激和愛戴,此人就是葉企孫。葉企孫出生於19世紀末的上海,15歲考進清華學堂,20歲公費留學美國。先後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求學深造。
  • 懷念恩師葉企孫:他教出了錢偉長、鄧稼先、楊振寧、李政道……
    早年他留學美國,從哈佛畢業後,葉企孫回國從事教育工作長達52年,培養了包括錢偉長、鄧稼先、李政道、楊振寧在內的眾多世界級的科學大師,為我國的高等教育和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近百年來我國科教興國的先驅。
  • 朱邦芬:我所熟悉的幾位中國物理學大師的成才之道
    在報告最後,他展示了一張畫(圖2),重現了他跟隨吳大猷先生念研究生時的情景。當時為了躲避日軍對昆明的狂轟濫炸,聯大大部分教師分散住在昆明市郊,吳大猷和夫人在離昆明市5 公裡的崗頭村租了一處農舍,共有五間小平房,茅草頂泥巴地。圖的上方是這五間茅屋的局部放大圖,圖左上角還有一頭豬。黃昆在西南聯大幫吳大猷養豬,是當時流傳很廣的一個故事。
  • 葉企孫:不應該忘卻的人
    1898年的夏天,除了依舊的悶熱和煩躁以外,似乎和往年並沒有什麼不同,葉企孫就這樣來到了上海的弄堂裡。他出生在書香門第,如果國勢沒有改變,他走的大概就是和父輩一樣的道路——讀私塾,走科舉,入朝為官,光宗耀祖,頂破天死後再得到一個諡號。幸運的是世道變了,葉企孫走出了不同的路,他大概則沒有想到自己的改變對中國物理,中國國防起到多大的影響。
  • 中華物理界的宗師葉企孫,晚年為何一度淪為乞丐?
    梅貽琦先生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我心中,葉企孫先生當得起真正的大師兩字,他為祖國培養了79名院士,23名兩彈一星有半數以上出自他的名下,這位老人幾乎以一己之力挑起了中國科學界的半壁江山。
  • 葉企孫創立清華物理系,培養了錢學森、楊振寧,晚年卻要飯度日
    在這些物理大師背後有一個名叫葉企孫的人曾經默默守護著他們。培養79名院士,中國科學事業的基礎,葉企孫是桃李遍天下的師長,更是大師中的大師。 為了振興中華,葉企孫決定培養優秀的科學研究者。1926年,他創立了清華大學物理系,開啟了教學生涯。 為了壯大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勢力,原葉企孫多次放下身段去請德高望重的名家教授,在他的心中,清華大學物理系和學生們就是他的一切。